孩子 把你的手给我 读后感2

沟通,让爱蝶翩翩飞舞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多么温情的一句话!使我欣然拿起这本并不起眼的书,看完之后,才体悟到这本书温情背后的深刻:和孩子一同成长的日子里,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

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同一主旨的书不在少数,但首屈一指的就是吉诺特博士的这本著作《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它彻底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在这个领域,这是一本革命性的著作。吉诺特博士是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治疗专家和家长教育专家,他从“交流密码”、“语言的力量”、“积极的养育”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与孩子沟通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炼出与孩子实现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在书中,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那时的我遇到了诸如父母听不懂我的话、该不该说谎、时常没来由地焦虑等问题,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正确的答案;在书中,我也依稀地看到了现在的我们包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犯着书本上列举的典型的错误,诸如用粗鲁方式教育孩子懂礼貌、用不切实际的期望给孩子带来焦虑等,这些都是如此的切中要害,让我们感同身受。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了我们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金钥匙——沟通。

沟通,从“爱”中虫蛹孵化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投入大,期望值过高,给子女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得到强化,爷爷奶奶事事让着他,爸爸妈妈样样顺着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角色认知,难以接受父母的正面教育,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相信所有心理正常的父母都不会做出伤害孩子的反应。同样,幼儿也是我们老师的宝贝,我们深深地爱着他们。但我们还是经常会以爱的名义伤害了孩子,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孩子好”的理由责备、威胁、羞辱、谴责、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不停地对孩子唠叨说教。为了使孩子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行为规范,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

与孩子陷入战争中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永远是这场战争的赢家。我们的压制是暂时的,孩子们的反抗是持续的。即使我们赢了一场战争,他们会用冷漠、闷闷不乐或更多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反抗。与其这样,不如我们与孩子建立亲密联系,把他们争取过来,形成统一的战线。正如文中所言:建立良好沟通先决条件是确立以爱为基础的亲密关系,成

1

功的教育源于融洽的情感关系。首先,我们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而是提供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环境。其次,我们要全面积极关注孩子,很多家长片面的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不磕着碰着就可以了,物质生活上给以极大地满足就好了,这是非常错误的。孩子其实更需要我们考虑、关注他的感受。在我们给予积极关注后,孩子也将学会主动地爱父母,爱自己,爱他人,这种爱的能力是我们实施沟通的桥梁。最后,有空多陪陪孩子。现在的父母不仅工作繁忙,还要应酬、交际。再忙也别忘了抽出宝贵时间,陪孩子一起吃饭,游玩,对于孩子来说,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时光是最快乐的。

沟通,从“理解”中经历蜕变

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一段对话:“你为什么这样做?谁教你的?哪里学的?马上给我??”而宝贝们则是:“谁说的,我刚又不是??”他们的谈话其实更像两段独白,父母充满了批评和指令,宝贝则全是否认和争辩。

我们曾经看到这样的一幕场景:一个小姑娘因为数学考了48分,爸爸被老师请到学校谈话了,爸爸回来后,非常的生气,在自己的饭店里,当着很多客人的面直接开始教育孩子“现在才三年级,你就只考这么多分数,你还读什么书啊,浪费我的钱,还不如直接在店里端盘子”。几个中年妇女听到家长的话,开始发挥她们滔滔不绝的特色“小姑娘,你还这么小,考这么少的分数怎么可以呢??”。孩子只能泪眼汪汪的站在那里接受众人的批判。孩子考成这样,她的内心也不好受,作为父母不理解他,还在人前给她极度的难看,你说孩子还愿意与他们进行沟通吗,她只能沉默以对。

吉诺特博士告诉我们,当孩子表达了对自己消极、否定的看法时,我们的否定和反对对他没什么帮助,他们会更坚定地确信自己的看法,我们能给予的最大帮助是告诉他,我们不仅理解他的感受,还理解他的特别的暗示。吉诺特博士也告诉我们:当孩子说起或询问一件事情时,最好的反应通常是不要针对事件本身,而是要针对事情暗示的联系。许多孩子的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他们对放心的渴望。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证我们对他们永久不变的爱。

生活中,我们及家长作为成年人,扮演了太多这样的角色:我是权威,我是对的;我是大人,我是对的。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我们的标准和思维强加到孩子身上。对于孩子的苦恼,我们毫无头绪,毫不理解,毫不同情。而孩子们他们讨厌说教,讨厌喋喋不休,讨厌批评,讨厌缺乏理解的对话,所以他们不愿与我们对话。

2

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是很难,只要我们理解他们在强烈情绪下所隐藏的担心、失望和无助,便有很大的好处。我们不要只看到孩子的行为就作出反应,而是要关注他们心烦意乱的情绪,帮助他们应付难题。首先,我们不能不关心他们的感受和想法,这会让他们产生自己可怜没人爱的感觉。其次,我们平时要留神倾听孩子说话,不仅听,而且要体谅孩子强烈的情感,我们要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你们的观点和想法是有意义的,是受到我们关注的。这种关注会带给孩子自信、自尊。这种被承认的感觉会让孩子更和谐的处理身边的人和事。

沟通,从“言语”中破茧化蝶

无论是我们成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受表扬和夸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指导和鼓励的语言不可缺少,尤其是赏识。表扬和夸赞,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让他们有安全感,提升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塑造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但是我们应当学会正确表扬孩子。恰到好处的表扬才能真正打动孩子的心灵,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好听话”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方式不恰当,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说过:“对孩子的赞美和赏识不是无原则的,而应该是运用科学的、适用的方法,使孩子切实受到深入人心的鼓舞。”

第一,心平气和,有事慢慢说。孩子不听话时家长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生气,其实这是一种很不聪明的做法。我们班有个男孩子很皮,他妈妈说“孩子有时不听话,他爸爸气的会用棒子打,后来孩子看到爸爸拿起棒子会瑟瑟发抖”。孩子当时变乖了,只是因为他惧怕你的权威,担心你继续“以大欺小”,事实上问题的本质还是没有解决。作为家长,我想那位父亲当时心里肯定也不好受,何必呀。有事情发生就必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发火是不能促进事情的解决。如果真的让如果我们真的很生气,还是让自己先冷静的呆会儿,再与孩子沟通吧。

第二,鼓励教育,肯定表扬。时代在进步,孩子也越来越聪明,好奇心强了,表现欲旺盛了,所以,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有的家长因噎废食,以此就全盘否定孩子的优点。家长应从正面引导,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通过适当的表扬,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让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让孩子因为得到表扬而更加努力。在我们日常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话:“难得啊,你今天居然被老师表扬”这看似带着好话的表扬,却流露出了家长的不信任和怀疑。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也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像这样的表扬是切不可行的。孩子在努力完成一件事情或是做了一个正确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表扬。

3

第三,给予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孩子时,大多数人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指导孩子时,我们要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们的日常教学管理中,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做了一些令我们不满意的事情时,我们批评的话语就会随口而出了,“跟你说过几次了,叫你小心点,连这些小事都做不好”,“汤倒了,你今天就没得喝了”,类似的批评很常见。孩子当时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恐惧,害怕,多么希望我们帮帮他。如果我们换成,“请把抹布拿来,把桌子擦干净”不是更好吗?即解决了事情,又给孩子带来好心情。请记住,事情发生时不是教训的合适时机,应该先处理事情,而不是人。

一本好书,百读不厌,长读常新。仔细研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促使我不断地探索儿童的心灵世界,恰当地运用语言艺术,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并不断加以实践。“沟通,从心开始”,中国移动经典的广告词。让我们尊重孩子的天性,遵循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用心呵护,共同促成与孩子之间有效和谐的沟通。

书 名:《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 者:海姆·G·吉诺特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4

 

第二篇:爱要沟通——《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爱要沟通——《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桂林市榕湖小学 骆燕青

孩子做错了事,就大声斥责:“你怎么又做错了?教你多遍 你才能学会!”

学生间发生了争执,就怒气冲冲地:“老师对你们说过多少次了,同学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宽容,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争吵。说,今天又是为了什么?”??

作为家长的你,作为老师的你,是不是觉得对上面的情境和话语都如此熟悉呢?面对斥责后情绪低落的孩子,面对怒气相向后不愿把其中的细节告知的学生,相信你一定很苦恼。

当我一口气读完一本书后,犹如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因为我了解到了很多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这本书就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海姆·G·吉诺特是美国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治疗专家以及家长教育专家。序言中说,他的这本书已畅销多年,被翻译成31种语言,“彻底改变了父母、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让我对作者感兴趣的是,在成为心理学家之前,海姆·吉诺特医生还是以色列的一名教师。

没有哪个父母一大早醒过来时就打算着要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没有一个母亲或者父亲会说:“今天,只要有机会,我要向我的孩子大叫大嚷、唠叨,要让他丢脸、出丑。”相反,每天早晨,许多父母都下定决心:“今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但是,尽管有好的意图,讨厌的战争还是会再次爆发。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

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他们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话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对他们说过的,发现他们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他们原本没打算这样的。在沟通中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的沟通呢?看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后,我有了一定的感悟:

承认孩子的感受,出问题时给予指导而不是批评。在过去,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错误的结果,又追问其原因。当学生向我们倾诉其想法时,我们总是对其想法进行否定、批评。每当学生们不听话,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我们总是对其怒目而视,然而海姆·G·吉诺特认为,我们要引导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其动机。当孩子非常生气地在乱扔东西时,我们要对孩子生气的感受作出回应,而不是扔坏东西的后果作出反应。我们可以说:你看起来很生气!你在这件事上一定生气极了!当孩子的情绪被人理解后,孩子会有所平静。我们就可以给予指导:你可以在这纸上任意画发泄你的气愤,表达你的愤怒。

作为老师,经常都会和家长交流小孩的学习、生活上的问题。经常有家长与我提到孩子贪睡的问题,说到每天早上,当他们叫睡得很香的才八岁的孩子去上学,孩子照例重复他的不情不愿。平时,他们一般是说:快点快点,要迟到了,你晚上晚睡现在才会爬不起来??而换来的不是继续蒙头大睡就是一边穿衣一边皱着眉地低声嘟囔。我还没有孩子,有时候很难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也给不出很好的建议,后来看了这本书后,我看到书上说:孩子

发脾气或不配合,不要去说教或批评,只要说出理解对方的话,他们自己会思考和调整的。于是,我就与家长交流,告诉他们可以尝试用惯常温和的语气说:“是啊,妈妈也觉得床上的感觉好舒服,起床可不容易啊!”结果他们的孩子没有像平时一样拖拖拉拉,而是立刻起来穿衣刷牙情绪也超乎寻常的好。

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但是无论声称“多么爱孩子”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海姆·G·吉诺特认为:在沟通中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父母光是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需要特别的方式跟孩子相处,跟孩子交谈,而且谈时还需要技巧。当父母遇到具体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那些陈词滥调,如“给孩子更多的爱”、“给她更多关注”或者“给他更多时间”是毫无帮助的。

读过《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后你会觉得:原来跟孩子的交流如此重要而又如此复杂,简直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一门学问,这不单单是你对着孩子说“我爱你”就足够了。这本书从方方面面来向我们介绍了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技巧,有些章节不仅有生动的例子还会具体指导父母应该对孩子怎么说怎么做,而不应该怎么做,否则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后果。

另外书中还有许多话我觉得非常经典,“禁止并不能使强烈的情绪平息。”“知道他怎么想,远比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要重要。”“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德和

人格。”“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性格,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难堪的挖苦和严厉的陈词滥调。”“一句幽默常常抵得上千言百语。”??这样的教育箴言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所有的父母好好读,同时也适合和孩子们打交道的老师们好好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