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扫起落叶好过冬》有感

读《扫起落叶好过冬》有感

全文起始的感情基调就定格在一座国家公墓--阿灵顿上,从环境、建造、以及这栋房子的历史变迁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以独特的笔触给这个真实的故事加上一个似乎早就可以预料、却又合情合理的由作者推出的结局,这给人一种庄重、沉郁的压迫感的同时,又告诉我们这个故事背后所蕴涵的不平凡之处,刚开始我就被这样一句话所吸引:"假如法律可以践踏一次而不被纠正,就不能保证不被践踏第二次、第三次。如果你认可了第一次非法剥夺,就无法保证将来不发生第二次非法剥夺。法律失去公信力,国家就随时可以陷入混乱,公民的家园就没有起码保障了。"这向所有人揭示了一个理念!一个法的理念!这在引起有关读者的兴趣的同时显现出作者的一种大气,魅力独特!

五辑文集,精彩纷呈,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第二辑有关法治国家立法规则的故事和第三辑具体司法案例,不可否认,作者确实是讲故事的好手,不管是充满暴力血腥的战争还是和平年代民众对自由的孜孜追求,作者都能运用其独特的文笔娓娓道来,朴实的叙述中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光芒,纵横古今,贯穿中西,每个案例背后的历史,每个故事的立法背景,作者都能进行明晰的介绍和通透的分析。四百多页的文集,三十万字,留给我的不单是感动。《阿米绪的故事》让我知道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有那么一群人坚守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拒绝五彩缤纷拒绝五光十色拒绝眼花缭乱的现代文明,他们默默的生活在自己的黑白世界里,为了自己的信仰可贵的坚持着。

《阿米绪的故事》中这样一段话让我深受震撼(之前引用过):如果法律不打算保护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也就保护不了“百分之五”,那么,“多数”本身也就都潜在的岌岌可危。我们曾经习惯于法律对于“百分之五”的不予保护,这是因为,当我们身处“多数”之中,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多数”就是对的,我们只知道庆幸自己不是少数。谁也没有想过,今天你不挺身而出保护你所不同意甚至不喜欢的百分之五,你怎么有把握下一次你不在另一个百分之五中呢?今天你看到与你无关的百分之五遭受的不公正扭过了头去,下一次轮到你的时候,你还向谁去呼喊呢?一个社会要发动成千上万的人并不难,要达到多数人的一致也不难,难的是公正善待只有百分之五的少数。有时候,少数显得如此人微言轻,他们的生死存亡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可是,能否保证这微乎其微的少数得到公平的善待,恰恰是检验文明和人道的试金石,也是决定能否长治久安的一个关键。

亚当斯,一个小人物,10岁亲眼目睹一起恐怖枪杀案件,却在恐怖威胁前妥协了,如同一条丧家之犬一般不断的逃亡、藏匿,却能在良心的谴责中幡然醒悟,以高龄、人父、人夫的姿态,为当年的遇难者和心中的正义鼓起了勇气,这确实令我无比钦佩!

看完,我明白了许多,我们是学政治法律的,面对目前的种种社会现实,真的感觉离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度越来越遥远,认为法律斗不过政治,斗不过权利,斗不过金钱!但是,我们应该相信正义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而不是我们生活的社会现实中,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学到的知识,尽力去维护每一个心里的正义!我们不可能英雄式的一

个人大无畏的去面对惊涛骇浪,但我们每挖一条渠,就能多分出一波洪!让我们为理想、为信念,一步步去奋斗、去努力,共同加油,共

同成长!我相信自己,你们呢?!

 

第二篇:读后感

读《家春秋》有感

寒假里看完巴金的《家春秋》,产生了一些感触,对那个时代对那个大家庭的,以及对故事里人物命运的同情。

下面就用巴金的三句话来总结下:

家:青春就是美丽的

春:春天是属于我们的

秋:秋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最喜欢的人物:淑华、琴、觉民

淑华:我喜欢淑华那种性格与勇气,她在那种环境下什么都不怕,说话直来直去,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说,又关心别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举动都是证明,呵呵,我倒挺喜欢现实中这类女孩子的。

琴: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不同一般,她给别人以动力与勇气,不论是周家还是高家的年轻人都能从她那里得到信心与生活的希望,她是别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论是死去的淑贞、惠、剑云,还是淑华、芸、觉民、觉新等,都希望从她那里得到安慰。觉惠与淑英的离开多少有她的支持与鼓励,没有她或许这班年轻人早已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

觉民:毕竟是个新时代的人物,比较反对旧礼教,从反对爷爷安排的婚礼到结束时痛骂克定、克安等,听到他骂我当时也感觉心里非常的高兴,他代表了一类人的呼喊。与觉新形成的极大的对照。

最顽固的愚昧的人物:周伯涛,他代表旧势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爷,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轻人的死活,把它们的婚姻推进深渊,至死也不反省。

又爱又恨的人物:觉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义派,爱是他为家庭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的压力,万事都让步,为弟妹考虑。恨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旧势力的帮凶,不敢于起来反抗,值得高兴的是最后终于在四爸、五爸面前起来反抗了,但这已接近故事尾声了。

这些人物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或软弱或刁钻或执着……人物的性格折射的是时代的印记,反映的是社会的现实。

三部曲的作品都很优秀,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家》。

对于家的概念,有人说,家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在你寒冷的时候,它可以带给你最温暖的关怀;有人说,家就像是一潭清澈的池水,在你口渴的时候,它可以带给你最清凉的感受;也有人说,家就像是一双温柔体贴的大手,当你感到沮丧之时,它可以让你振作起来。家,给予我们莫大的鼓舞和支持,因为有了家,我们才有了赖以生存的空间,也是因为有了家,我们才体会到了世间真情所在。

秋风瑟瑟,落叶飘尽,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家族的沉落、衰败,除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忧伤,我们并不能去做些什么。可是,当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道路时,当我们无法获得自己应有的那份自由时,当我们不能深情地对一个所爱的人表达真情时,我们所感到的,还仅仅是悲痛吗?所有的压迫接踵而来,我们所面对的

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是望不到底的深渊,一切的希望似乎在一瞬间也灰飞湮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代的变迁,铸就了人类历史上辉煌的篇章,同样的,也印染上了无可避免的污迹。先前的一切已然失落,但它们却仍旧在顽强抵抗,它们不想让自己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吞噬,它们就像一块块悬立在山涧边却仍旧稳如泰山的巨石。这些腐烂的巨石用庞大的身躯遮蔽着希望的阳光,但他们却曾不知,新嫩的树苗已然在它们脚下生根发芽。

多年的战火,已经燃烧了所有人的身体;纷飞的瓦片,也已经击落在了所有人的思想中。无情的战争终于打响了,顿时,天空昏暗了,风,刮起来了;雨,下起来了,那些曾经在奋斗着的歌声,就像是一滴滴浅淡的墨汁,被冲刷的干干净净。大地又陷入了一片黑暗,比先前更恐怖,更寂静。

当风雨停下的时候,留在脸颊上的,只是两行泪痕。而且,它们永远也擦不去了,就像两道印记,被永远地铭刻在了心中。许多青翠的小苗终于还是放弃了拼搏,它们实在无力去对抗笨重的巨石,它们似乎像金刚一样坚不可摧。 当春季来临,它们却再也无法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可是,花开了,花香四溢,虫来了,快乐地飞舞着。新的生命,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希望,鼓舞着失败的人们。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伤心,并不是我们活在这个时代,而是这个时代因为我们而存在!闪电击碎了其中一块巨石,阳光倾泻进来,照耀在大地的每一处角落,如此的温暖,如此的可爱!家,不再像过去一样阴暗,它终于有了曾经的光彩。

远处的天空中,雷声滚滚而来。那将会是一场更激烈的暴风雨,但在那之前,我们曾获得了短暂的光明,我们不在乎今后会发生什么,我们所应该做的,应该是珍惜现在!珍惜每一天的阳光,为以后的拼搏而努力。

虽然整本书对于人物的语言描写平中出奇,但文字的描述很细腻。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无论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写活了。

但是花开了,花香四溢,虫来了,快乐地飞舞着。新的生命,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希望,鼓舞着失败的人们。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伤心,“封建的社会终将崩溃,民主的时代必将降临。”闪电击碎了其中一块巨石,阳光倾泻进来,照耀在大地的每一处角落,如此的温暖,如此的可爱!社会,不再像过去一样阴暗,它终于有了曾经的光彩。

巴金写《家春秋》是不满30岁,这么年轻能够写出这么阅历丰富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读完这部作品,我心理的起伏很大,生活对于我们而言还有很多要学的。除了感情的碰撞,还有一些笔法上,让我也印象深刻。 其中:

1,文笔很干净。看《家》,虽然仅仅看了几页,但是一个简洁、明快、大气的笔触已经跃然纸上了,景物的描写,对于月光的注释,令我耳目一新。没有家长里短的叙述,有一种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较脱俗,当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2,中心人物的描写牵动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

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己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后来孙道临演绎得也比较成功,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陈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3,语言描写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不过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特别在平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会把觉慧忘掉,让觉民弄混了,语言的描写不够鲜明。

4,景物描写。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们肯定记住。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厌其烦。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写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现在的“忆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关于月光的描写,想起来老舍的《月牙》,不断的点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5,关于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从思想性和道德性来看,巴金比较同情女人。从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几个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别是自己亲属,这也难怪,感情发挥作用。围绕着觉新的几个表妹,表姐,老婆,丫环,宛如大观园里面的金钗们,让人怜爱。一时间,被善良的女人们包围了,让男读者们垂涎欲滴,乐不思蜀。恨不能冲进小说,替代觉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几段错过的缘分。 而周伯通们,郑国光们,克明们的描写,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说,是重点刻画的人物,是对立面,他们的角色,并非无足重轻,正是这些人决定了人物的命运,通过巴金的笔,一个个面目可憎,死守礼教的“坏男人”们,用他们的手段撕扯着读者的心理,这种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6,故事的选择。五四时期,长篇小说并不多,匕首,投枪比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却似徐锡麟怀抱的炸弹,不断地投向旧世界的人群。选择多少人物?选择怎样的人物?选择怎样的冲突?情节?年轻的巴金,用一个大家庭的兴衰,用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冲突,用年轻人的决裂和幻灭,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学是救国的,是治病的,洋洋洒洒三卷俊文,虽比不得《红楼梦》,却可作为我们回忆五四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写作特点的良好教材,特别是出自一个年轻人的笔下,尤为可贵。

巴金老人的《家春秋》,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平淡的语言,却以书中人物迥异的性格,牵住了读者的心,而不同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绝然不同的命运,一本书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家庭是一个社会的鲜明的代表。

《家春秋》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内心苦苦的挣扎,努力抗争的迎来了温暖的春天,懦弱、畏缩的被旧势力冰冻。以上是这本书给我的感想和触动,仅仅是我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想法。但我们可以从这本书里学的还有更多,对于理想对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