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初中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我认为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将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课前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语文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准备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速教学任务的完成。抓好语文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第一次课前预习的指导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刚上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可能没有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他们的预习也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我在一开始教学前就抽出一节课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指导,并做到反复多次,循序渐进,形成课前预习的意识,从而为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习惯打下基础。

二、指导学生预习,形成预习模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某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我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把“读——查——思——写”作为对学生预习的基本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读”就是阅读课文。这是预习环节的第一步,也是主要的。我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求粗读“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用圈、点、勾、划、记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句子、段落并标疑以便在听课时引起重视。划出优美的语句和用得好的词语,并边读边思考这些语句为什么用得好。另外还可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特别是针对相对长的课文,标出自然段序便于上课时师生讨论学习。 1

2.“查”就是查找积累。范围包括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解决字词困难,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等。特别是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我就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在课前查资料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范进的言行举止,准确把握这一艺术形象。

3.“思”就是思考质疑。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只有会思考的预习,才是真正深入的预习。这里所说的“思考”不是单一的某个环节,而是在整个的预习过程中都要思考。读课文时要思考,查资料时要思考,对遇到的疑惑要思考。如学习《曹刿论战》时 ,我指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曹刿和谁论战?论的是哪一次战役?论述了关于战争的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我还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知识的不同类型整体思考课文的内容。如学习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我指导学生思考:“作者抓住了中国石拱桥哪些特点进行说明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预习内容都带有鲜明的文体特点,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掌握了这些写作规律,也就逐步学会了自学。

4.“写”就是做好预习笔记。在预习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把自己预习的收获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以加强预习的效果。写生字组词以检查对字形字音字义的理解和巩固;摘抄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以做好语言的积累;写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以检阅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的概括和组织能力。如学习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我就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后用不超过100字的语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通过让学生做预习笔记,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预习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良好的预习效果。

三、优化预习的检测与评价,保障预习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1.口头检测与评价。我在上新课时都要设置学生交流展示的环节,老师提几个关于新课的问题,让学生口头回答,这样既检查了学生对新课的预习情 2

况,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上《孔乙己》时,我就提问学生对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口述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这样的督促检查既引起了学生对预习的重视程度,又给这节课的教学打好了基础,同时学生之间的预习展示交流也互相起着激励促进的作用。当然,每次课堂上提问检查后,我都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口头评价,评价以鼓励为主。如“你昨天的预习很认真。你今天的回答真棒!”等话语。这些鼓励性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推动了学生的下一次预习。

2.书面检测与评价。教师除对学生进行口头检测外,还可进行预习情况的书面检测与评价。上课中我可以让学生当堂听写生字生词,以检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预习情况;还可以不定向地抽查个别小组和个别学生的书面预习作业,并作以简单的评价,这样我不但知道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也让学生知道了教师很重视预习环节的开展。

3.小组检测与评价。为使预习的检测达到“面更宽”,同时能减轻老师的工作量,我在全班成立了若干语文学习小组,工作忙时,我就让学习委员检查小组长的预习笔记,让小组长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并作出作业等级、次数、阅号的统计和评价,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主要是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教师评价引导得当,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便能逐步养成。

3

 

第二篇: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景东彝族自治县文龙乡中学 张明金

摘要:语文是一种工具,学好语文学科又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关键。语文的学习必须结合生活,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所以语文需要终身学习。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所以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新课程 农村初中学生 初中语文 学习习惯 习惯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比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重要,因为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一个人终身受益。《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围绕这一总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预习、自学习惯

预习,是听课前的准备,是语文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它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扫除障碍,提高学生听课水平,增强语文自学能力。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和自学的习惯,上课喜欢当听众,被动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难以开展课堂讨论,学

生很少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因此,上新课前,老师要布置学生预习和自学课文,读一读课文原文,查一查生字生词,画一画精彩句段,理一理结构脉络,想一想课后练习,记一记疑难问题,找一找相关资料。如果学生课前没有来得及预习,教师要抽出一部分课堂时间,让学生预习和自学。学生一旦养成了预习和自学的习惯,他们会主动地去理解和探求,感受学习的快乐。有了预习和自学的基础,课堂讨论才会更容易开展起来,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才能够走向深入。

二、培养初中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上新课之前,老师要布置学生预习和自学课文,鼓励他们在预习中独立思考,发现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课文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感受,允许他们就课文内容、文章主旨、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允许他们对老师的分析讲解提出质疑和批判,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对于学生的片面观点和错误认识,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依靠学生集体的智慧来加以矫正。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从学会走向会学。

三、培养初中生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专心致志,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致力于主攻方向不分神。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紧紧围绕主攻方向,安排学习内容,除学校组织和提倡的健康活动外,一切与主攻方向相悖的乃致不相关的劳神费时的

事情都尽量不要涉足。诸如玩游戏机、赌钱、早恋、过多的读课外书籍和过多的看电视等等。二是全神贯注不留神。上课时要全神贯注的听讲,做作业时聚精会神的思考。对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有意封闭。有些同学上课时精神走神,讲话或摆弄东西,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关的事,课外作业,一边听歌一边写;算题,哪说话哪搭,或者故意插科打诨,耍怪逗笑。这些做法都是与专心致志学习背道而驰的。

四、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地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组织征订报刊杂志、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组织课外古诗词背诵、举办读书成果交流会、展评课外阅读笔记等活动,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时所忽视。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

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

六、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复习学过的知识大有益处。学生当天学的新知识要尽量让他们记在脑海里,这样,知识日积月累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复习,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效果好,一靠理解,二靠复习。语文复习要抓重点,当然全面复习不错,但人的时间必定有限.要分主次、轻重、缓急,千万避免平均使力,要抓住最重要的东西进行复习。以点带面,课外复习同期终复习也不一样,课外复习重在巩固课内的东西,而期终复习不仅仅是如此。因同学们面临的学科多,涉及的知识面大,要步步到位,肯定不切实际,应采用抓典型的方法,同一单元、同一册或不同册课本中找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课文。通过对比,举一反三,将典型单元、典型课文、典型段落复习深、复习透。还要触类旁通,这样的复习,长文变短、厚书变薄,能大大提高语文的复习效率。

七、培养初中生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

古人云,“字如其人”。但现在学生中字写得漂亮的很少。因此,教学生写一手好字,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

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教学生写好字不要急于求成,只有方法正确,学生才能产生轻松感。只有引导得当,学生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同时要教育学生端正写字态度。学生开始写得认真,越写越马虎了,那么,马虎的部分我们不妨要求其重来,横平竖直,一丝不苟,这样一番作为,作为教师就要对重写的效果及时肯定。另外,教育学生写好字要注意方法。学习书法时,学生临摹的字帖,应选择收笔明显、平稳的字体,宜学习柳体、颜体和欧体等。先教学生书法方面的基本结构和规则,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书写。然后,针对学生喜爱变化,追求新异,乐于创造变化的特点,采用“看我变变变”的形式,体现出文字的几种变化的方式。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定能写出一手好字。

八、培养初中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在语文学习中,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拐杖”,是不开口的良师益友。因此,要培养中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教师可规定每个学生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经典工具书,要经常性地训练学生运用音

序、部首、笔画、四角号码等常用的检字法。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字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真是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勤用会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九、培养初中生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朗读。对课文的熟读和背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融会贯通,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早读时间,要让学生放声朗读。课堂上,要通过范读、齐读、默读、速读、分角色朗读、背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质疑,在读中品味艺术特色,在读中训练创造性思维。此外,还可通过班内作文交流、诗歌散文朗诵会、课文背诵比赛等方式,提供朗读训练的机会,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能力。

十、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水平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写作练习量不够。指导学生作文的根本,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在教学工作中,我鼓励学生坚持课外自由练笔,可以写读书笔记、随笔,也可以写日记、周记、片段作文,形式随意,内容广泛,不拘篇幅。我鼓励他们写体验性作文,抒发真情实感;写思考性作文,发表真知灼见;写想象性作文,训练创新思维;写话题性作文,培养写作个性。对学生自由练笔的情况,我每周检查一次,写

得好的,不仅大力表扬,而且在班内交流展览,推荐给校园广播站播送,推荐到学校文学社社刊上刊用,向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投稿。“习惯成自然”,学生练笔的时间多了,笔头越写越活泛,表达越来越流畅,不再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了,写作的技巧丰富了,作文的个性化和特色化也鲜明起来。

十一、培养初中生整理错题的习惯。

每次作业和考试之后,老师们都要花时间进行评讲。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题练过一次又一次,老师也强调过一次又一次,但是,有的同学始终要出错,让老师们很伤脑筋!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准备一个改错本,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做题出错的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将出现的错误及正确的答案整理在自己的改错本上,让学生经常复习反思,争取类似的问题今后不再出错。通过不断地找错改错,经常性地提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辙,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十二、培养初中生勤做笔记的习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讲的都是在读书过程中动笔做笔记的重要性。学生做笔记包括做课堂笔记和课外阅读笔记。课堂笔记可以尽量做在书上,主要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课后复习巩固打好基础,还能使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地听好课。课外阅读笔记则应准备专门的笔记本,笔记内容灵活多样,如摘抄优美词语、名言警句和

精彩语段,梳理结构脉络,把握中心主旨,分析写作特色,抒写读后心得,制作读书卡片等,它有利于学生丰富语言材料,积累写作素材,拓展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十三、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和竞争习惯

良好的创新习惯要求语文学习中不应老是停留在听老师讲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解决学习上的新问题,在解答问题的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向书本和老师挑战。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敢于创新,一是多解多答,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做到举一反三。二是平时还应有刻苦钻研、灵活应用的精神,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新方法和新事物。不要用老眼光看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不但方法上要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上要创新。总之要使自己成为有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学生。

而“竞争”,最简单地说,就是不服输,赶超别人。作为一个中学生,一进学校就要定下自己的竞争对手,而且这个对手不管在综合素质上,还是语文水平上一定要大于或等于自己的素质,暗下决心或公开挑战都行,在学习成绩或是其它方面一定要赶超对手。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教师要指导初中学生把听、说、读、写有制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真实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崔峦《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xx年第三期。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4、《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xx年6月

5、《论写作教学》叶圣陶人民教育出版社。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4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