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读后感

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有感

最近在校长的推荐下,拜读了张晓风女士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感触很深,也同时反思了一些问题,借此机会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张晓风女士生于19xx年,8岁随母赴台读书学习。因此在张女士的文风中透出一股民国时期的书香之气,文笔儒雅温和。不知张女士成年后有没有到过大陆,也不知张女士对大陆目前的教育有多少了解。我想如果有机会了解大陆教育,你一定会有很多想法。

走上讲台十多年的我,接触了上千的家长、老师和学生。但是接触的越多,我就越感到迷茫、惭愧甚至愤怒。每年家长把他们最心爱的孩子交给我们,同时把他们家庭的希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此刻,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孩子成绩好、听话、考一百分、上名牌大学。好像再没有比这个更长远和有实际意义的目标了。我们老师也全力以赴为这个目标努力。从此衡量学生和老师的刻度就是分数,考不到高分的绝不是好学生,教不出高分的老师也不是好老师。但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就是考高分吗?答案肯定不是!一个人走上社会用得着的,就是学校应该教的。我们教会孩子如何交朋友了吗?我们教会孩子如何礼貌待人了吗?我们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难了吗?我们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情绪了吗?我们教会孩子承担社会责任了吗?教是教了,都没教会。举个更实际的例子:我们教会孩子排队了吗?有人恐怕要笑了,我们的孩子天天排队,你看路上一队一队的,多整齐好看!是啊,仅仅是好看,其实一点用也没有,走路有人走得快有人走

得慢,有人有急事有人没事,走路真的必须排队吗?我们的孩子在买票的时候还排队吗?在银行取钱的时候还排队吗?吃饭的时候会等一等一桌迟来的同学吗?这些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反思?

另外我们有没有给孩子做过榜样?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家长自己却有空就打麻将,认为自己原来学习不行,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今天看了一个笑话:孩子没考好,被爸爸责备,孩子对爸爸说:其实有几种笨鸟,一种是先飞;一种是不飞;还有一种是下个蛋,然后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代身上。学校要求孩子爱护环境,但是老师自己做到吗?会不会有这种情况,校长看到操场上几张纸,赶紧打电话给值周校长,值周校长一看果然有几张纸,打电话给班主任,班主任一看真的有几张废纸,赶紧到教室看看今天谁值日,先批评一下,然后要求不但今天要打扫干净,明天还要罚打扫一天。

张晓风女士说多年前交给你们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也许吧,但大部分情况都不是这样的。上学前,我们很多家长在家里管不住自己的孩子,恐怕家长拿老师来吓孩子的情况比用魔鬼来吓孩子情况要多得多吧!我老家邻居家就有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他奶奶管不了他,就用是老师的我来吓他,以至于以后一看见我就溜了,其实我眼都没瞪过他一下。还没上学,师生关系就已经僵化了。也有送到学校蹦蹦跳跳、开开心心的,但是到学校不到一周就愁眉苦脸了。孩子的天性不是被扼杀在家长手里,就是被扼杀在老师手里。

孩子上学了,你考虑过孩子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吗?恐怕我们的家长有的也有目标:科学家、公务员、医生、大老板!您就这么

把孩子的人生规划掉了,您问过您的孩子吗,你知道他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吗?其实学校里的学生走上社会更多的变成了工人、司机、厨师、小商贩。他们需要更多的是良好的国民素质教育,走上社会他们就应该是个合格的公民。但是学校教给过他们什么?也许相比学校教的那些文化知识,还有更多更实际有用的东西我们仅仅停留在说教层面上,大家都没有做到,谁也不计较。一个网友曾经传过一段视频给我,上面描述的是一群中国孩子到日本小学参加交流活动。中间有一段是吃午饭,日本孩子能做到自觉地帮助或指导中国孩子取食物,还能做到吃完自己托盘里的所有食物不浪费,饭后帮助工作人员清洗餐具,但是中国孩子显然做得较差。通过其他途径我也了解到日本的小学还教很多手工、做便当(类似盒饭)、甚至教缝补衣服。可以看出我们的国民教育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好像我们也不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和社会一些事务,因为怕影响学习。据说去年宁夏的一高考落榜生被哈佛大学录取,并给予全额奖学金。这位姓杨的学生花了很多精力建立一个非政府公益组织,支援西部教育。哈佛方面对此作出如是解释:“我们需要将来能改变世界的人。”。中国和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如此不同,其实对比一下中、美、英、日《小学生守则》,应该也可以看出差别。我们的大学已经很久走不出大师级的人物也许就是这个中原因吧。

但是我们也有很多教的,国外学校不教或者迟教。曾经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孩子二年级不会乘法口诀就是白痴,澳大利亚的孩子五年级会乘法口诀就是天才。澳大利亚的情况我不知道,也考证不了,

但中国的情况确实。我们教的东西,绝大部分学生走上社会都会忘记,其实被忘记的这部分本来可以不教,因为无用。我们通常让学生花五天时间来背诵一个小时可以在图书馆里查到或者五分钟可以在网上查到的东西,背上不久还是忘掉了,仍然需要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阅。 再说我们教历史,每有一件重大历史事件,都要总结一个伟大意义,似乎很少有国家像我们这样的。比如抗日战争,我们总是记哪一年什么战役、谁指挥的、有什么伟大意义。而据说日本是这样考的:告诉你哪一年到哪一年发生了中日战争,让你分析一下,日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下一次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胜败几何。人家是反思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是总结胜利自我陶醉。其他也不便多说,我看过高刚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看看,在此推荐一下《美国小学生作文: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今年教师节,有个老师在微博里说了一句的话:教师节里,老师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像学生下跪谢罪!当时我觉得他太极端,甚至和他有激烈的争论,但渐渐的,我觉得下跪的谢罪的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有家长。因为我们已经从诲人不倦自然地过渡成了“毁人不倦”,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丑恶现象,都是教育失败的结果。总之,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需要改革。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努力社会,才会进步。最后我在推荐盲人歌手周云蓬的一首歌《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有时候我们听听不同的声音,绝对是好事。

 

第二篇: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有感

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有感

近日,经校长的推荐,我认真拜读了张晓风的《我教给你们一个孩子》。这篇文章内容虽然不长,字里行间透出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对社会的嘱托,更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和期待。那感人而朴实的话语阵阵敲击着我的心灵,作为母亲和教育者双重角色的我,从两个角度来感悟这篇文章,内心感触颇深。

文章中作者写道“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我觉得这真是一位理智的母亲,可以如此形象地表述出最理性的母子情感。可现实生活中呢?又有多少位母亲能真正看明白,想明白这一点呢?联想到我自己也曾有那样的情绪,曾对年幼的儿子放开手,让他简单地学习走、跑、跳,学习与同伴相处、游戏等等。我也和大部分的妈妈一样,有过担忧,有过疑虑,看到他遇到各种大小不同的问题的时候,也想帮他一把,甚至代替他完成。但我也明白儿子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许多事是他自己必须亲自经历的,只有这样他才会真正学会我们想让他们学会的各种本领,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快乐、难过、痛苦……如今,儿子已经上了高中,第一次上小学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虽然儿子就在自己单位,还是时常忍不住的想去看看他,在新的环境里能否适应。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才真正理解了那些父母望着孩子依依不舍的眼神,对老师的千叮咛万嘱咐。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更是父母的命啊!

再从一个教师的角度阅读这篇文章。当我看到“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我突然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我感觉自己十多年面对的不仅仅是无知的孩子,在那一双双眼睛的背后,还有一位位诚惶诚恐的母亲。她们把孩子交给我,我将怎样做才不辜负这些母亲们呢?从事教育事业已十几年了,似乎此时我才恍然大悟,深深体会到,有这么多母亲把他们的希望———孩子交给了我,他们又何尝不对我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我好象掌握了这么多人的命运。在过去的岁月里,我自认为已经很关心很爱护自己的学生了,但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去看的话,总觉得还是欠缺了点什么。很多时候,我会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

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炼,鲜花的簇拥。

掩卷而思,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感觉到教师真正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我将铬记这位母亲对世界的期盼“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男孩儿,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读完此文,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全部的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因为我是一位人民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理解千千万万做母亲的心情,我要让更多的家长感受到把孩子交给我,请他们是放心!

阜余小学:吴兰芬

20xx年11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