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

东湖双语学校 郑静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 ,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 《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活着》中文版的作者自序

《活着》是余华的长篇小说之一。这位出生于六十年代的作家来自浙江海盐,他聆听过汹涌澎湃的钱塘海潮,因此在他的叙述中有着铿锵的质地。曾有过五年的牙科医生经历,培养了其深刻的冷静。他崇尚冷静,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冷静,用冷静勾勒不安,勾勒恐惧,勾勒死亡。《活着》就是这样一部既冷静又有着铿锵质地的作品。 大学时曾看过,如今借着假期我又重读了一遍。一口气读下来,合上书,即便不再翻页,书中那些惋惜可悲的情节,那些曾经鲜活终又归于死寂的生命已不停地在我脑海中呈现、翻跃、融合、编织成一张生命的网,就连那鲜红的封皮也在散发着命运的张力,会刺痛双眼,震慑心扉。

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曾因家势显赫、父母娇纵而挥霍无度,爱嫖嗜赌,终使家庭败落,一夜之间从阔少爷变成了穷光蛋。父亲去世后,他的苦难命运开始了。

解放前为了给母亲抓药治病,他到城里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两年后辗转回到家中,母亲已去世,可爱的女儿凤霞成了聋子,幸好妻子家珍和三岁的儿子有庆还好好地活着。 由于他曾将家产输给了一个叫龙二的人,因此在解放土改中,逃 1

过了被划为地主的厄运。结果龙二成了暴发户,在土改中被枪毙。这种阴差阳错的命运似乎成了“活下来”的福贵能承受一次次死亡灾难的心理基础。

“毙掉龙二后,我 往家里走去时,脖子上一阵阵冒冷气,我是越想越险??我摸摸自己的脸,又摸摸自己的胳膊,都好好的,我想想自己是该死却没死,我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来,到了家龙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我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

后来,福贵家分到了五亩地。本以为一家可以勤劳过日子,然而生活中残酷的现实要福贵一次又一次来面对令人窒息的死亡:

大跃进的野蛮劳动和紧随而来的大饥荒,使妻子落下了不治之症;

聪明懂事的儿子在一次自愿献血时,因医生失职过量抽血而不幸身亡;

聋哑的女儿好不容易找到真心爱她的歪脖子丈夫二喜,却在分娩后因大出血而死去;

凤霞过世不到三个月,卧床多年的妻子也终于撒手人寰。

在那样艰难的岁月中,女婿二喜,他为挣钱养活儿子苦根而不惜卖命苦干,可一次工伤事故绝情地夺去了他的性命。

此时四岁的孙子与爷爷相依为命!可是世事难料啊!四岁的孙儿苦根在意想不到中被病魔夺去生命。故事最终呈现的是年老的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相伴,静静地活着,“毫无牵挂”地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认真地、好好地活着。

2

一个人,亲手为父辈到孙辈四代人修了坟墓,情何以堪?白发人送黑发人,不管在哪一个国度,哪一种文化背景下,都是极其痛苦的。然而,余华并没浓墨重彩渲染悲情,而是平稳、平静的叙述,用一种几乎冰冷的笔调在娓娓述说的过程中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他用自己独有的冷竣审视这个世界,其实正是希望读者们用心灵呼唤出对底层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在余华冷静又铿锵的叙述中,我看不到抱怨,看不到绝望,看到最多的是在伤心痛苦过后蕴藏在福贵内心对生命向往的力量。这种深刻的力量正如余华自己所说:“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小说的年代跨度构成了福贵的一生,也展示着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变迁。这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成长于八十年代的我不曾经历的。当生活在八九十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地乐观地友好地审视一回“活着”的意义呢?!

当看到地震灾民们脸上终于露出欣慰的微笑,当看到奥运健儿在领奖台上抑制不住而挂满激动的泪水,当听到隔壁传来孩子们的啼哭和老人们的欢笑;当万家灯火,围着火锅,举杯投箸欢聚一堂之时, 不禁感叹:“活着真好!”

3

 

第二篇:读余华的经典之作《活着》

笑着活下去

——读余华的经典之作《活着》

一个静谧得足以使人触摸灵魂的夜晚,我捧着余华的《活着》,完全融入了主人公福贵那不幸的遭遇之中,面对那接踵而至的,近乎不可能的苦难,陪着主人公一次次的伤心流泪,深感生命无常,却又必须忍受、坚强。

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叫福贵的老人悲惨的一生。福贵曾经是一个阔少爷,家境很好,但他吃喝嫖赌,挥霍无度,终于在一次赌博中,上当受骗,把自己家的土地全部输给了别人。从此家境一落千丈,父亲也被气死。从此,他和母亲、妻子、女儿相依为命,过起了自力更生的农家生活。母亲由于过于劳累,生病在床,一次,福贵去给母亲取药,被国民党抓住,作为壮丁送上前线。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一次次的死亡,他思念自己的亲人,渴望能够活下去。两年后,他幸运的回到了家,母亲原来已经死了。悲伤之余,唯一能让他高兴的是他有了一个儿子,但是,他不幸命运这时候才刚刚拉开序幕。福贵家庭虽然贫穷,一家人却生活的非常幸福,儿子有庆也在健康的成长。但一次学校组织给县长的太太献血,有庆由于先天营养不良,再加上抽血过多竟然死去,福贵又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自此,全家完全沉浸在了一种悲痛的氛围之中。一直到又聋又哑的女儿出嫁时,全家才有了一点欢乐。然而,上天并不怜悯这可怜的人,仍旧一次一次的把难以忍受的苦难向他降临。先是自己的女儿难产而

死,接着是自己的妻子难以忍受丧子、丧女的双重打击而去世。福贵只得和女婿二喜以及外孙苦根生活在一起。然而更加让人难以意料的是,二喜却在劳动时,不慎被两块水泥板夹死。自己的唯一亲人——外孙苦根最后也意外的离老人而去!!最后,老人只能和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等待下一次死亡——自己的离世。

一次次的死亡,都是由主人公老福贵不紧不慢、平静宁和地叙述出来的,该长歌当哭时,他无动于衷,该唏嘘感慨时,他不肯多谈半点。老福贵把所有汹涌的情感都融进了冷漠的叙述之中,但我们的心中却回荡着最强烈的震撼。

“福贵”,一个透着急功近利的、再普通不过的乡下名字,一个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一员,他所遭受的悲惨人生彷佛是我们父辈所有苦难的浓缩,他遇到的不公与无奈,却又像是我们自己在碌碌无为、毫无生气的生活中所发出的叹息。人生苦短、乐少忧多。祸不单行、福无双至,是时常的人生境遇;庸庸碌碌、蝇营狗苟,是我们不愿而又无法改变的生活现状。面对生活的繁琐,我们常常喋喋抱怨;面对突来的痛苦,我们往往惊慌失措;面对未来的困难,我们又总是放弃逃避。可是这些苦难又怎能跟福贵遭遇的死亡与孤独相比,福贵身陷于生与死的边缘,不断忍受着至亲们一个个的离去,却在一次次希望的破灭中坚忍不屈地活着。他的坚忍与抗争升华了他的价值。活着,是他对命运抗争取得胜利的最好证明。

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笑着活下去》,很喜欢这个剧名,“笑着”是一种人生态度,“活下去”则是要去践行的生命状态,“笑着活下去”

则是以一种乐观和坚强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与实现生命,而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人生…

我想起了司马迁的活着。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被汉武帝刘彻施以宫刑。这对司马迁来说是奇耻大辱,司马迁说:“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在,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也多次的想到过死,但他还是活了下来,并且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以后,很多书中说司马迁是为了立书扬名,彪炳史册,从而比汉武帝活的更长。还有的说是为了和汉武帝做暗地里较量,你想让我死,我偏活下去。这些说法总让人觉得有点差强人意。我现在觉得,实际上司马迁的活,也是生命自身的要求所致,写《史记》只是一种自己活下去的寄托,不是与哪一位帝王斗气,而是在与自己的苦难抗争,他的活着来源于生命的坚强。

还有一本《安妮日记》的书,书的主人,年仅十三岁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为逃避纳粹的迫害,同家人一起,躲避在几间密室里,忍受着名副其实暗无天日的日子,在那种牢狱一样的环境与低沉、紧张的气氛中,仍然坚持读书、记日记,她在日记中写道:“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她能忍受的力量,来源于她心中的光明。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正是这些许许多多伟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们透过泪水观察到了微笑,通过苦难来体会到了生存!《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倾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

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也蕴藏着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忍受与坚强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好好活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好活着,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陈铭浩) (佛山中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