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滴水穿石”有感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五年级三班 程一轩

今天我读了《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我颇有感触。这篇文章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例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再说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还有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听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的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路上,不都是靠着这个道理打天下,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从文中的:“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一句,有激励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做事,就一定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文中的另一句:“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滴穿石块。”又使我明白了:“没有专一的目标,就会一事无成!”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第二篇:滴水穿石

苏教版五年级《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忽略学生的学习生态的课堂,只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天性,将一个个有生命活力的学生“物化”成了一个个知识的“容器”。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让语文课堂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态。生本的语文课堂学习过程是尊重学生自然蓬勃成长的过程,是交流与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是欣赏、鼓励、援助的互动过程。在这个交互活动的过程,学生增进了智慧,优化了个性,陶冶了情操,而这些,正是学生生命发展的航标。它真实、具体、鲜活地体现着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生命的提升。

【前端分析】

(一)背景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议论文的教学虽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属于阅读教学的范围,要重视词句的品析,要重视文道对学生的影响。但《语文课程标准》中并未谈及议论文的阅读,《课标》只是在高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编者之所以编入议论文,我想,一方面是想扩大小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从多种类型的文章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是因为议论文是整个中学阶段的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编者是想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尽早接触这种文体,熟悉这种文体,以便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2、教学内容分析

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14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说理文。作者以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文章脉络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语言简洁。较前面所学的议论文,此篇文章有它的独特之处,其一,自然景观引入,充满着悬疑,更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其二,论

据有正例、反例,更加具有说服力。

3、学生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中年段已经接触过议论文,已初步领悟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高年段的教学必须要有所提升与推进,所以阅读过程可以让学生经历两个过程:一“薄”读文本,抓住议论文三要素,让学生对文章的论点、论据、结论进行提炼。二“厚”读文,从关键词出发细读文本,品味作者是如何运用引用、对比、举例的方法来逐一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同时渗透议论文写作方法的指导。因为议论文大都比较抽象、单调,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老师能在教学方法上多下点功,同样能让议论文教学充满魅力。

(二)教学目标

1、凭借有限的文本语言,联系课外拓展阅读,感悟三位名人身上小水滴的精神。懂得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进一步学习说理文这一文体的独特结构,以及正反两面来论证观点的说理方法。

3、从文本出发,联系自身生活、学习经历,写一篇《滴水穿石的启示》的读后感。

(三)重点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感悟三位名人身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进一步学习本文从正反例来论证、论述语言凝练等写作特点。

【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阅读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中外名人的相关资料与故事。

(二)情境与媒体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随教学过程逐步演示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采用生本教学模式,设计大话题让学生自主交流,自主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前置性话题:从文章提供的三个名人事例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凭借有限

的文本语言,联系拓展阅读,想想,他的身上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小水滴的精神。 (语文学习真正的源头应当是广泛的阅读积累。语言问题无非就是阅读问题。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肯定不会有质的飞跃。所以,增加阅读量,扩大阅面才应当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有了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的语感能力自然就会提高,理解和驾驭语言的水平也就自然提高,进而能获得自己最原始的,真实的学习感受。)

一、复习导入,揭示论点

1、出示课题:《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习齐读课题)

2、提问:回忆一下,柔弱的小水滴之所以能滴穿顽石,凭的是什么?作者被小水滴的精神所震撼,于是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论点是什么?(板书: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事情都做得成。)

3、过渡:光以太极洞中这个自然奇观相信你们还不能信服作者的观点。于是作者列举出名人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这就是文章的论据。(板书:论据)

二、走近名人,交流论据

1、快速浏览第三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书:①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②爱迪生拥有一千多项发明。③齐白石练就炉火纯青的画技。)

(生本课堂也需要语文能力的培养。本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在自读思考中有整体把握,运用已有学习经验用简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出示话题:老师课前已请大家对这三个名人事例进行了前置性学习,我们再来看看话题,出示:

滴水穿石

3、小组内学习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中,部分学生已通过阅读自学或家人帮助掌握了全部或部分学习内容,还有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滞后,他们在前置性学习中只有零星收获甚至一无所获。此时,他们在小组学习中互相交流、碰撞、补充,生生间彼此获得、付

出、纠正的过程 才是最富有生机的过程。)

4、全班交流讨论

滴水穿石

▲“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李时珍昼行夜宿、餐风饮露,不管是荆棘丛生、还是虎狼出没,不管是多么遥远、崎岖,他都坚持着,用自己一双脚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他的目的只有一个,编写《本草纲目》,造福百姓)

▲“访名医、尝药草”

他去拜访名医,也许名医不在家,他就等,也许名医不理睬他,让他吃闭门羹,可他用自己的坚持、不气馁终于赢得名医的教诲。他尝草药,有时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可他毫不畏惧,还是坚持着。

(他的目的还是只有一个,编写《本草纲目》,造福百姓)

▲“二十多年”:

这里的二十多年是整整29年,李时珍的满头青丝变成白发,由强壮的的青年变成了苍苍老人,他坚持时间之久就像小水滴。

▲“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经过29年的努力,才写成了《本草纲目》。这本书全书52 卷,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收药1892种,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96多个药方。所以文中称之为“巨著”。李时珍写成如此的巨著花费的时间、精力是难以想象的。

教师总结:李时珍以一己之力,耗费29年心血,完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他凭的就是小水滴的精神:(齐读)

预设

滴水穿石

2:爱迪生 随机出示:

▲“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

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所以文中说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还为了生计卖报、卖蔬菜,经济条件非常差。他就像小水滴一样平凡、不起眼。 ▲“孜孜以求”(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爱迪生为了研制电灯,他常常连续工作二三十个小时,有时甚至连续五昼夜不合眼。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爱迪生先后研究了1600多种材料:竹丝、铁丝、棉线??甚至我们的头发丝。

▲爱迪生用卖小报挣的钱,在行李车上建立了一个化学实验室。但不幸的是,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时,列车突然颠簸,使一块磷落在木板上,引起燃烧。列车员赶来扑灭了火焰,也狠狠地给了他一个耳光,打聋了他的双耳,他被赶下了火车,那时爱迪生才15岁。可即使这样也不能熄灭他对电学的痴迷。

▲爱迪生为了他痴迷的电学,为了发明创造,他经常20多小时不合眼,有时甚至30多个小时不合眼。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发明,最终拥有了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教师总结:爱迪生能成为世界的发明大王,凭的就是小水滴的精神:(齐读) 预设3:齐白石 随机出示:

滴水穿石

▲齐白石人到中年才开始学国画,跟别人比,他起步很晚了。就如小水滴般平凡、微不足道。

▲“不教一日闲过”

齐白石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作画。春天,他在和煦的春风里描画犁田的老牛;夏天,他在阴凉的树阴下观察小溪里的鱼虾;秋天,他在习习的凉风里观赏各式各样的菊花;冬天,即使毛笔冻硬了,墨水冻成块了,他还是坚持着作画?? ▲齐白石生日那天没作画,第二天马上补画了几张,真正做到了“不教一日闲过”,

▲“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

齐白石从60岁算起,直到逝世,共创作了36500余幅作品。90多岁以后,还创作了3600多幅。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懈,他才能练就炉火纯青的画技。

大家想看看齐白石老人的画吗?(出示图,边欣赏图片,边提醒学生留意提款时间)

教师总结:齐白石之所以能成为国画大师,凭的就是小水滴的精神:(齐读)

5、提问:将交流的三位名人的生动的故事都放入课文,这样不是叙述得更加具体吗?作者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说理文论述语言要简明扼要)

6、提问:听着这滴答滴答的水滴声,还想到哪些凭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实现自己理想的人?

7、总结:他们都具有小水滴的精神,在失败面前———;在成就面前———;在挫折面前———;在困难面前———。

8、提问:这么多的名人事例,作者为什么选择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这三人作为自己的论据呢?

(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大阅读、大积累、大思考、大表达”的过程。因此教师针对文本内容,应设计出既能紧扣住语言文字品读,又能由文字想开去,勾联到拓展阅读、生活经历的话题,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获得心灵感悟与生命的提升。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三个名人的故事介绍得非常简洁,学生要充分感受三位名人身上那小水滴的精神仅仅靠文本有限的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充分的前置性阅读为学生的感悟储备了丰足的“能量”,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学生在用心倾听、积极思辨、交流碰撞中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感悟、真正将学习成为超越教材、超越自我的过程。)

8、学习反例

(1)提问:作者通过三个名人故事已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论点,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又有什么作用呢?

(2)教师总结从正反两面证明自己论点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获得启迪

文章学到最后,相信我们已知道“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是:

滴水穿石

(先自由交流,再映示齐读)

四、联系生活,说写内化

1 、教师谈话: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荀子教导我们要“锲而不舍”,无数成就事业的人以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要持之以恒,可生活中,在我们同学之中,浅尝辄止,或者虎头蛇尾的糊涂虫可不少,这样的事是否在你的身上发生过呢?(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交流)

2、课堂练习: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相信一定有话想对自己说,请写一篇《读后感》。注意由课文联系自身,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阅读过程是披文、得意、及物的过程。由人及己,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大家真诚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既有的经验被他人的观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了自己的人生认识。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不但获得书面材料的意义,内化了作者的书面语言,而且把阅读所获得的精神营养释放出来,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量。)

六、拓展阅读,提升积累

布置作业:有很多成语讲的道理与“滴水穿石”差不多,比如:“绳锯木断”等。从课外找一找这类成语,读一读成语故事,积累下来。

七、板书设计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论点: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什么事情都做得成。

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

正面: 爱迪生拥有一千多项发明。

论据: 齐白石练就炉火纯青的画技。

反面:雨水滴不穿石头。

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 周琳

邮编:214171

联系电话:137xxxxxxxx

电子邮箱:tongtong0112@163.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