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乞丐到元首》读后感

从乞丐到元首

09生物医学工程 王祖铭 09060116

在追随者看来,他是一个英雄,一个失败的救世主;在其他人眼中,他仍然是个疯子,是个蠢才,是个不可救药的杀人犯。没有谁像他那样拥有着高远,严肃的理想;没有谁像他那样洁身自好;更没有谁像他那样有毁灭性。这个人物是如此地恶名昭著,又是如此地传奇,以至于在他逝去六十余年后,我们仍不能看清他的真实。我们所知道的是,这个人是疯子,这个人是天才。也许,阿道夫·希特勒是20世纪撼动历史的最伟大(英文中的Great。 great是个中性词,表示希特勒确实是个大人物。中文中的伟大则是褒义词)的人物。

他是个有良知的幻想家,但是他似乎对现实不满。——库比席克 德国当代著名文学家托马斯·曼就曾在他的杂文《我们的兄弟希特勒》中对希特勒做过“人性化”的描述。他希望德国能够正视希特勒,他说过:“希特勒的出现并非偶然,他是一种真正正常的德国现象。反对许多德国人把纳粹的出现当作一次历史事故,真正的恶魔其实是在每个德国人的心里!不是希特勒选择了德国而是德国选择了希特勒。希特勒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德国被压抑和损害的民族利益情绪的极端爆发。疯狂的不仅仅是希特勒,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德国人民。在二战前,访问柏林后的林德伯格曾经在报纸上说过:“希特勒完全不像我们报纸上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神经失常的狂人,给我的印象恰好相反,他是一位冷酷、精明、敏锐和果断的领导人。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彻底改变了他国家的面貌,又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重建了他

们国家的力量和自信,这种能力,我相信从古自今还没人可以拥有。”他上台执政后仅用了6年时间,就把一个政治涣散、外交软弱、经济凋敝、军力弱小的国家,治理成欧洲第一军事强国,并且不流血地并吞捷、奥两国。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横扫欧洲大陆,直逼英伦三岛,深入苏联围攻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以一国之力对抗美苏英三大强国。曾经有这样的评论:如果希特勒在1934年前死掉,那么他的名字留下的应该是荣耀而非罪恶。

对于希特勒,我们仍需要仰视。因为对于生活的安排他却以某种表面苟安式对抗去相搏击,他的人生平淡,但他却不甘于平淡。阿道夫.希特勒一步步脚印与生活对抗的历程,从最低层到最高层,有许多足以称道的地方。曾经有个评比是20世纪最愚蠢的事件,赫然榜首的便是维也纳皇家艺术学院拒绝了一位参加美术专业考试的考生——阿道夫.希特勒。原因是该考生在天资方面不够。当德军的铁骑踏向奥地利之后,希特勒道出了当时他生活的一个短景,或者是他当年在维也纳生活的一个缩影。在一个喜气洋洋的圣诞之夜,他在给帝王饭店扫雪,而天气是如此的寒冷却未有一下杯热咖啡的赏赐。而哈斯堡皇族成员踏着红地毯奔向歌舞生平的大堂。于是阿道夫.希特勒便指着帝王饭店放言。总有一天,我也要走进去。而30余年后的那天,他被簇拥着走了进去,而此饭店也是他下榻的首选。如此的一段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落魄与志气,让人不禁想起了项王那时“取而代之”的气概。在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创建第三帝国和征服欧洲”。全书充满了民族主义狂热和对

马克思主义、民主制度及犹太人的仇恨。他认为日耳曼人是上帝选定的“主宰民族”,宣称“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夺取新的“生存空间”。这和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于天堂被剥夺,希特勒选择了地狱,由乞丐变成了元首。

 

第二篇:《从乞丐到元首》关于希特勒读后感

读《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有感

我选择读希特勒的传记,不是因为我有有多崇拜他,而是完全处于好奇。我好奇他是如何从一个奥地利人变成一个德国的元首,也好奇他为什么会对犹太人进行屠杀,同样好奇是什么样的环境造成他奇怪的性格,能够主导二战历史,使那段历史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恐怖的梦靥。

这本书先从他父亲的简单身世谈起,他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克拉拉的唯一的儿子,因此,他的童年时充满溺爱的。从小体弱多病,父亲对他严加管教。少年的希特勒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学习很好,怀有理想。但他的父亲对他的理想不屑一顾,还经常打骂他,让他热爱国家的官职。对于父亲的严厉惩罚,五十二年后他依旧耿耿于怀。为了证明他不适合技工学校,希望父亲让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不努力学习,成绩非常糟糕,但仍无济于事。他对画画依旧很热爱,以至于自己在屋里画个不停。从小他就深深的接受日耳曼主义,这变形成了他以后的信仰。后来父亲去世后,家里的哥哥姐姐们几乎也都各自成家或离家出走,他便成了家里的主宰。他的学业完成的并不顺利,但在他看来那都是无关紧要的。后来结识了一个叫库比席克的少年称为了好朋友,库比席克的梦想是称为一名音乐家。他很能理解希特勒,虽然有时候希特勒很专横、傲慢,但他都可以容忍,他是希特勒年轻时的崇拜者,对少年希特勒了解是那样的深刻。也许在希特勒看来他

只是个伴儿而已,并不是朋友,对希特勒来说,应该没有真正的朋友吧。希特勒曾经喜暗恋过一个姑娘,他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那姑娘同样喜欢他,甚至还做了一首诗表达自己对她的爱意。但他始终没有勇气向那个姑娘和她的母亲做自我介绍。母亲的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他变了许多,同样,他所谓的爱情也不告而终,而且再也没提过。可见他是个多么爱尊严的人。

他一心想当画家,被允许去参加美术学院入学考试,本来满怀信心的他去遭到了一次打击。远方说他的作品不能令人满意。他倍受打击,他才明白,库比席克早就猜中过的他的话不外乎是业余爱好之作,他的真正命运是当一名建筑师。但前途困难有似乎无法克服,沮丧的他,生活变得毫无目的。料理完母亲的后事,他又界定去维也纳,去展现他的艺术才能,可又一次使他备受打击。库比席克也来到维也追求自己的音乐梦,但他取得了成绩,估计此时的希特勒内心一定很不爽。自己是那样的满怀信心,但却没有得到认可,自己的朋友得到了傲人的成绩,我认为他的内心是嫉妒、愤恨命运的不公的。同时,受他朋友的影响,他对音乐也是很热爱的,对音乐也颇有鉴赏力。

第四次去维也纳,他第二次遭到了打击,他一年以来的孤军奋战的陈国,被人不屑一顾。此时他还耗尽了继承的财产,开始了他在维也纳一段人生中最凄凉的生活,甚至沦落为了乞丐。这段期间,他受尽了屈辱,与痛苦。他开始讨厌犹太人,对政治关心,形成自习的观点。在单身公寓里,他喜欢辩论,但同时也逐渐走向成熟,不向以前一样冲动,但只有提及政治时,他就会热血沸腾,无法控制自己,此

时的他始终相信,自己将来一定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就是在那段日子里,他练就了一身诡辩的能力。后来他去慕尼黑寻找他的前程,在这样的大城市里刚开始靠画画维持生活是很艰难的,但他坚信中将达到自己立下的目标。他始终相信只要他坚信的一定会实现,可见他是一个非常爱理想化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很顺利的加入了部队,虽然他身体瘦弱,没经过什么训练,但他不怕死,有一颗热情激昂的心,对待战争中的一切都很积极。在战争中他九死一生,获得各种勋章和奖励。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国内 ,此时的国内正在爆发各种革命,他对犹太人的憎恨也越来越深。而且很恨布尔什维克主义。他始终忠贞的热爱着德国。期间他从威尔逊总统那学会了一种政治工具,使他得以以巨大的破坏力进行挥舞“用强迫社会主义者去为自己未曾带来的后果负责的办法”。这也许就是使他在后来能唤起那么多人崇拜,让众人像崇拜神一样的去崇拜他的原因之一吧。后来加入国社党,成为国社党的元首,发动啤酒馆证变,被捕入狱但在狱中自己口述完成著作我的奋斗…后来又成功令德国经济复苏…其实他的丰功伟绩还是不少的,这样一个既有功又有过的人,但他的罪恶行为已盖过了他的功。

希特勒的结局,是早就知道的,但读完之后,感觉很复杂。他也算是一个伟人了,有那么多的优点,有那么多的功德,同时他也是一个罪人,迫害了那么多无辜的人,给人类史上带来了重大的耻辱。他懂得方面很多,绘画,音乐,建筑,辩论??但是我觉得没有哪一方面是特别优秀。比如他喜欢绘画,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自己的作品很

优秀,当得到否定时,责怪对方不懂欣赏,不承认自己的缺点,不虚心请教。这是他性格中的最大缺点,也是我们多数人的缺点,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当别人指正时,却又不肯接受。希特勒身上有我们常人有的缺点,也有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的优点。他对德国这个国家的热爱,而且是真的从自我做起去改变这个国家,我们大多数人时做不到的,甚至对自己国家有多么的热爱都谈不上。大多数人对自己周围的一切都麻木了,认为自己能做的事能改变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自己某一现状的都太少,太微薄。

希特勒之所以能号召起来那么多人,得到那么多人的崇拜,和他的演讲有着莫大的关系。他的演讲十分生动,有感染力。能渗透人们的内心,得到人们的共鸣。他的政治手段有些过硬,但力度很强。对于当过兵的他来说,看不起那些寄生虫,那些懦夫。加上上次看的电影《浪潮》可以看出其实他的独裁,在现如今还是很容易再次出现的,当一个人可以把大家的寄托集中时,人们的思想往往会跟从他,我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要时刻看好自己的处境,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真正的思想,才不会被诱导。

最后希特勒的结局还是很悲惨的,对于他这样一个人才还是表示惋惜的。由于对政治了解不多,一些关于革命的事都是跳过去读的,以上就是我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