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读后感

读《简·爱》有感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大量的心理描写是这本小说的一大特色。全书构思精巧,情节波澜起伏,给读者制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而又不脱离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背景。作者还以行情的笔法描写了主人公之间的真挚爱情和自然风景,感情色彩丰富而强烈。这部优美、动人并带有神秘色彩的小说,至今仍保持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进入人们心灵的,却是极少,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简?爱是一个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认识的女性,一个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追求的女性,一个不再只是盲从于男人和世俗要求的女性,一个对自己的价值和情感做出了独立判断的女性。简?爱发出了一个属于女性自己的声音——对于平等、独立、完整、自由的坚持和追求。夏洛蒂·勃朗特以充满激情的笔法,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始终采取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坚强的女性形象。

《简·爱》同时也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丽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艾米丽因为过于容易受伤,于是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写下了真正浩荡的文字。夏洛蒂·勃朗特较艾米丽则显得更加温柔、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在这种内在情绪的矛盾下,写出的一个自己在不断斗争的故事。她笔下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相貌平平、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那么多,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像我们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本来就是如此。”少少的几十字,展现了简·爱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并让我们深信: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每个人都有尊严和爱。在《简·爱》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平民女子赢得了男贵族爱情的苍白灰姑娘的故事,而是简?爱勇敢果决的走出灰姑娘的童话,迈向一个有着新女性、真女性的文学道路的起步。简?爱藐视财富、社会地位和宗教的威仪,她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洁的心灵。”她的信念和行动展现出来的力量使生活在金钱万能的社会中的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小说告诉我们,人最美好的生活是拥有尊严和爱,人的价值也是尊严与爱。是啊,人活着如果没有尊严,没有爱,那还有什么价值呢?但是现今社会,人们似乎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甚至于为了金钱和利益不惜将自己的尊严踩在脚下任人践踏,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这种化繁为简,这种返璞归真,这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这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往往真实的东西最扣人心弦,在纷繁芜杂的尘俗中若能做到像简?爱这样个性鲜明,真诚率直,独立坚强,才能让平凡的人生变得不平庸,让智慧和爱心在生命中张扬,升华出不朽的人格魅力,如星辰般闪亮和美丽。但要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成为像简·爱一样坚强独立的女性的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决定性的一步。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已成为独立女性的经典,现今社会的女性应以简·爱为目标,向着独立坚强的人格特征而努力。我希望在阳光下,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在爱与尊严的美好生活中幸福的生活下去。

 

第二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与爱为伴的孤独---《百年孤独》读后感

很久以前读过了《百年孤独》这本书,但由于那时的自己不谙世事,未曾深入领会和理解到《百年孤独》的个中滋味和意义。现在再细细回味,竟发现书里的孤独压得我透不过气来,孤独由字里行间涌出来,由每个人物的眼神流露出来,我仿佛走进了孤独的雾霾里不能自拔,同时惊喜地发现了紧紧与孤独纠缠着的爱。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腾的鸿篇巨著”。故事主要以遗忘和孤独为主题,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

“也许,从上帝将布恩地亚的名字赐予这个家族,他们便注定了孤独”,布恩蒂亚家族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体,“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别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从家族第一个何塞〃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上校奥雷良诺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尔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雷梅黛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渐渐地,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

何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丽贝卡,到最后仍然咬着手指执着地不肯死去;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妲;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尔苏拉、雷梅黛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才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上校奥雷良诺。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社会时代这个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还是执着的留下了悲伤的痕迹。

萨特说:“人注定是孤独的,人与人的交往都隔了一堵厚厚的墙。理解注定成为不可能,人在得到自由的同时,也得到了它馈赠的礼物——孤独”。我想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我们也无需如《百年孤独》中的人物般极端的对待孤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防护墙,不是每个人都能越过心墙,走进别人心中驱走孤独。所以与孤独为伴,尽管我们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因为孤独与爱是并存的。因为孤独,所以渴望爱;也因为爱,所以会孤独。正如王菲的《我也不想这样》这首歌中“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恋还是相爱,到最后会发现不管是需求还是被需求,心灵永远都要有自己的空间。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难免孤独。你我都是一条直线,有人与我永远很近但永远不能相交;而相交后的两条线必然愈行愈远”。

我觉得孤独是最难以诠释的感受,也是最笼统、最复杂的体验。唯一与之近似的只有爱情,而排除荷尔蒙因素和基因携带的本能,爱情也注定是由孤独所催生。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来宣泄自己的孤独,表面上的漠不关心,内心深处却渴望被爱,被认可,被珍惜。周国平的《爱与孤独》中写道“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爱和孤独其实是同一种情感,它们如影随形,不可分离。愈是在我们感觉孤独之时,我们便愈是怀有强烈的爱之渴望。”在我们人生成长的岁月里,有人把孤独比作每个人精神的毒品,是一种想要摆脱却无法摆脱的愉悦。或许我们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想象孤独是爱的最情真意切的赠品,获得赠礼后的我们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建立了属于自己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我们在这个珍贵的精神世界里感受着灵魂、内在的独自存活。尽管我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存在于这个繁华喧嚣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但精神灵魂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却越能体会到内在灵魂的唯一与孤独。周国平作家曾说过,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

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前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爱,或者遁入空门。后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间的爱,或者陷入自恋。

因为孤独,所以渴望爱,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思考辩证。《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他们每个人是独立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孤独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但他们却用了不同的方式对待孤独,最终也无法摆脱百年来诅咒。殊不知,正因为是渴望了错的东西,才导致自己更孤独。其实孤独一直以爱之名爱着灵魂本身,于是孤独成为了我们永无止境的寻求爱的动机。爱吧,在爱来的时候。(审核人:陈品武教导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