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前十回读后感

社会工作1301 1320030133 黄日昌

抱着课业目的,我重新开始翻开了已经阅读过数次的《三国演义》。

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一段被无数人称颂,因为它将那个人杰辈出、涿鹿中原的时代而最终都被时间冲淡的现实在短短几十字内概括。那为何是在三国呢?其实这并不是问题,在三国会发生的事,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发生。不是“三国”,也是三国。

第一回:刘备寄怀天下之人,善言大义;关羽英勇豪胆、敢作敢当;张飞忠厚勇猛,草莽大汉。三人虽有天差之别,但因为同有为国投身战场的志向而结为兄弟。之前无论读多少次,我都觉得这样的开端是多么不可思议。而这一次,似乎触动并不是很大。与其说是,触动不大。我已经有了种,这三人注定走在一起的感觉。这是宿命吗?不,这不是必然。三个人生没有任何交集的人,因为一件事而结为兄弟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它发生了。这是对必然的突破,恰恰不是宿命而是三人的自由选择,走在了一起。或许令我神往不是这不可思议,而是这种自由的力量。

第二回:三人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一路顺畅的。受到督邮刁难的刘备,似乎是无计可施。而张飞的挺身而出,强行将困难跨过。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种莽撞的行为。人是人,不是理性,被理性所束缚,人会失去对自己的认知,而唤醒理性的就是冲动。只有这种冲动,才会让人感到自己的存在。

第三回:而在这一回《三国演义》中最为有人性的人物终于出现了——吕布。本为丁原义子,受董卓离间,背叛义父——这是第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是的,这一角色无德的形象在很早就已经建立了。这样的也是人性吗?这是人做的事吗?然而,有人这么做了。那他就是人了?是的。不会因为有人这么做,他就不是人了。也不会因为有人不这么做,他就不是人了。

第四回:董卓废掉了少帝,立陈留王为帝。而曹操主动请缨前去刺杀董卓,虽以失败告终。可是这一行为,也正是应了“治世之能臣”一言。在前几回中,塑造了曹操老谋深算的形象。这理应是负面人物,但却有这般义行。曹操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为复杂的一个人。为何他会这么复杂?还是说,其实除了他之外,其他的人也会有不同于印象中的一面。 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初看时只觉云长之勇猛,华雄之自负与众人之肤浅。但这一次,令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同一件事情,为何只有一人能做到?这是只有云长能杀的人吗?显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距,究竟是以什么区分?换一句话,如果通过一件事就能对一个人高下立判,这“一件事”有什么条件吗?这是令我最为疑惑的。 而其后刘关张三兄弟力战吕布,勉强算是击败了他。那么,我们假设吕布将三人击败,大杀四方,凯旋而归——吕布“温酒”战三雄。这虽然只是想象,同样的问题也出来了。同一件事情为何只有一人能做到?显然不是只有一人。人与人的不同在于,所具备的联系。 第六回:董卓已经是强弩之末,但仍掌握着当时的最为重要的真理“天子”。众人不得冒犯,他便劫持汉献帝前往长安。而真正上的真理“传国玉玺”已经由孙坚带回江东。或许,这里已经有些玩味了。天子只是肉身,却使得众人信服,而忽视了这肉身之所以能够令天下的本质是“玉玺”——代表当时秩序的分封体制。

第七回:而随着在正面战场的胜利,本是凝聚成一体的十八路诸侯也开始分裂。死死伤伤,让人不禁唏嘘。可也是在这样的局面中,让我们看清,当时所谓的秩序已经崩溃了。真理从来是有条件的。

第八回:王允借貂蝉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董卓暴虐无度,吕布见色眼开,王允不择

手段。一群乌合之众的闹剧,却使得局势渐渐明朗。崩溃的秩序,无序的行为,暴露的人性,不可简单下定论的一个时代,不,这就是每个时代。

第九回:将时代中如何看待各事各物各人之后,转轮就开始滚动了。吕布亲手杀死了董卓,董卓余党攻打长安,王允受害。现在看来一群“三下九流”之辈,也曾是掌握旧时真理的人。可见这真理已经腐朽了。

第十回:董卓余党掌握大权,无名无义,便假借献帝使曹操攻打黄巾,调离曹操。而其父被人设计杀害。曹操终于也明白,真理已经不是真理。天子,谁都会是。终于开始凝合自己的力量,广纳贤士,暗中成为极为重要的一只力量。

以上便是,《三国演义》前十回的读后感。真理是有条件,但真理同样不是区别其他事物,也有着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有人迷茫,有人反对,有人趁势而为,有人暗藏杀机。前十回更多的让人看到,真理已经腐朽了。而“新事物”的出现,似乎已经有了脉络,看似弱小却无比强大。这或许就是“为何只有他能够做到”的原因。

 

第二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关羽

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

关羽,河东解良人。在与刘备结拜之前一直亡命江湖,属于亡命之徒,亡命奔涿郡。勇冠三军、万人敌……这些都说明亡命之徒的特点,比如许楮、臧霸等人都属于此类。但是关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区别于张飞等人的是他还治《春秋》。所以不管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认为他是比张飞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的。所以刘备可以把荆州交给他打理。建安十七年,诸葛亮带张飞、赵云进川,很不放心的把荆州交给关羽。在刘备看来,关羽是隆中战略计划中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最佳人选。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在赤壁之战前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关羽精甲水军万人,刘崎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支原本刘表手下精锐的荆州水军正是关羽镇守荆州的主力军。关于荆州的战事先不表。

除了“亡命”这一性格特点,关羽的另一特点是量小,不能容物。最早是刘备得孔明之后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如果说当时关羽瞧不起刚刚二十出头刚出茅庐的小子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后来要于马孟起单挑就太不识大体、自负、不能容物了。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完全是一个争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不识大体,诸葛亮的一封信还要遍示宾客孔明深知吾心也——虚荣!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缓解了暂时的矛盾,但是助长了云长的骄、傲之气。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果然、刘备将黄忠列为无虎上将引起了云长的愤怒大丈夫誓不与老卒为伍不肯受拜。此时关羽针对的并非是黄忠,矛头指向的已经是刘备了。此次幸亏费诗的善言,不然刘备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阶了。此时云长已经如此难控制,刘禅代位之后又如何驾御世之虎臣?按照中国历史上来看,此时刘备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量浅,胸无城府也是他的一大致命伤。比起司马懿坦然受妇人服,关羽的心理素质极差。孙权给儿子求婚,婚姻自由,不嫁也就算了,竟然还说出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这样伤人的话。后关羽围樊城,让孙权出兵相助,孙权却使敕使莫速进。关羽极其愤怒下说出洛(反犬旁——字打不出)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这样的话,“洛子”是对江东人极大的侮辱,还露骨的表示樊城拔将移师东吴。看看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心中虽痛骂韩信,但是嘴上还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此外看关羽北伐,糜芳、傅士仁供应军粮,有时不能及时到达,关羽宣称还,当治之;再看看刘邦,在外面辛苦作战,还不停的给后方的萧何封官,两下比较,治《春秋》的关羽比起市井无赖刘邦来实在太逊。陆逊的一封信竟然让关羽心花怒放,撤去后防重兵。这充分说明了他只是一个浅碟子,实在浅的很。

在用人方面,关羽竟然把江陵、南郡、公安这些后方重镇以及供应军需的重任交给素来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知安人心——失败!大军解围撤退,反击江陵之日,情势和当初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敌前撤退反击彭城一样,项羽一举击溃刘邦的部队,关羽复仇之师却边走边散,这是怎么样的统帅?当年孙权给吴下阿蒙开出的看书单子中也有《春秋》,治《春秋》著称的关羽应该感到脸红(有可能是脸红了)。

关羽的自负,不仅断送了自己,还断送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计划。由于他个人的冲动无谋,使全盘战略计划成为虚话。

关羽性格的最大悲剧是自恋,而这种自恋,较之吕布又有不同。吕布的自恋来自于自负,来自于对自身鬼神般武勇天下无敌的信念。而关羽的自恋则是一种强烈得近乎变态的自恋,这种自恋的来源不是自信,却是自卑,或者说由于到达了自恋的顶峰,所以反而走向另一面,即所谓“刚极易折,物极必反”。

关羽的性格其实有很多,譬如义薄云天,譬如有情有义,譬如好大喜功,譬如刚愎自用,譬如……陈寿《三国志》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言虽一句,却大有深意,充分体现了关羽的这种自卑的自恋。“善待卒伍”,是因为从行伍兵卒到三军统领,地位差距足以道计,绝对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加以善待,于己无损,反可博“体恤士卒”美名。而“骄于士大夫”,则是因为面对真正的士大夫,极易勾起自身作为一介武夫的自卑。因为终关羽一生,都希望附庸风雅,所以他留长胡子;所以他处处要显示与众不同;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手捧一本《春秋》,虽然从未见他从《春秋》之中悟出什么;所以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会“省书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天下不知。这种需要依靠他人评价来找到信心的心态,充分反映了关羽“附庸风雅”的严重底气不足。

西方文学家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或许事实上不用三代,但是与本人从小的家庭教养和环境却是密不可分的,关羽在《演义》中卖枣,在《志》中“亡命奔涿郡”,实在不具备成为士大夫的条件,也绝对不可能具有真正士大夫的内涵,所以当真正面对士大夫的风流雅致时,关羽的这种附庸风雅就很容易看破。欲为士大夫而不得,在自卑情绪的支配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逆反,以骄相待,处处显示我比你强,我不耻你。而关羽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自卑隐藏得极好而自恋发挥到了极至,因而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威武英明,宛若天神下凡的光辉形象。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因为这种“自恋而又自卑”性格下“骄于士大夫”的表现而导致最终身亡。

首先,他拒绝了与孙权的联姻。与孙权联姻本事上上之策,关羽亦非愚人,不会不知,但是他做不到,因为关羽平生最恨,或者说最嫉妒的就是孙权。孙权本亦应是一介武夫,却仰仗父兄基业,竟成一方霸主,且俨然以风流雅士自居,这对关羽内心的刺激是非同小可的,在这种心理的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是肯定的。

其次,他率先动兵攻曹。因为自恋到自卑,关羽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威武英明。这种事业不是上阵打打杀杀的砍几个敌将,而应当是“威震华夏”,于是他意气风发的去打曹操了,前期倒也打出了威名,可是之前被“骄待”的士大夫却众心不从,于是关羽就走了麦城,然后死掉。

关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悲剧一生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恋和自卑,惟使后人叹息。

当我看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对关羽的敬佩之情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关羽义气。但是他的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这个缺点导致了他丧命,那就是傲。

关羽很傲,导致他大意失荆州,刘备在汉中和曹操决战,关羽忍不住也想建功。如果想要北伐,最好的出发点就是荆州北上,要是想从荆州出发,襄阳,樊城必须占领,所以关羽就攻打樊城。

关羽的确厉害,樊城指日可下,正当这是,曹操于孙权结盟,图区荆襄,之后平分地盘,所以孙吴出兵。

关羽打樊城的时候,马良建议他不要倾巢而出,毕竟要留守荆州。而在关羽眼中,东吴群雄皆鼠辈,所以他根本不把孙吴放在眼里。

东吴大都督吕蒙,装病,然后孙权让陆逊担任大都督一职。关羽更加不把东吴放在眼里,竟然找一个书生担任大都督,可见东吴后继无人了。

关羽攻打樊城,曹操派上将于禁带七路人马去解樊城之围。庞德也随着出征,并且他抬了一口棺材和关羽打。庞德当然打不过关羽,但是他放冷箭,射关羽左臂。这只剑是毒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关羽都不怕疼,关羽水淹七军。真的很厉害。

但是吕蒙他们率军攻下了荆州,关羽大怒,箭创迸发。最后退守麦城,死战到底,最终死于孙权之手。

一代军神就这样死了,我心中很悲伤,关羽如果不是那么傲,他当初要是听了马良的,守住荆州,就不会遭此大难。关羽忠义,我非常佩服,我会学习关羽。永远不背叛兄弟朋友。 累死了,这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了,采纳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