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孝经有感

从“孝”看中国

——读《孝经》有感

“孝悌者,其为仁之本也。”孝,是人的根本;孝,是中国的首先提出来的一种思想,而且至今为止,外国无法用任何的一个单词拼写出“孝”字。悠悠华夏,5000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孝道思想,但是时至今天,我们却唯有不断地追问孝道的优秀品质为何会被国人淡化? “百善孝为先。”正是说明了孝道的重要性:孝是百善之首,孝道如果落实,百善自会落实,正所谓“孝道一开,百善皆开。《”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但是联系今天的社会,我们真的能够做到这些吗?老人街头行乞,或是在敬老院孤独终老,6岁小孩因为其母不买玩具当街扭打自己母亲,年轻人因吃喝玩乐需要多次伸手问父母要钱……一摹摹惨不忍睹的新闻,是当今中国孝道缺失的体现,也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一个小缩影。孝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虽然不用每一个都能够像李密那样孝养祖母,像董永那样卖身葬父尽孝道?但是这样就代表我们就能够淡化孝道了吗?一杯温水,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我们都做不到吗?

我可以理解生活的辛酸,但我却认为这个只是弃父母于不顾的藉口。当我们在小时候,父母一样在忙,生活一样是辛酸,但是他们任然耐心地教会了我们学习、教我们自立,由只能躺着,到能够坐着,到能够爬、能够走、能够跑,每一个过程,都投入了父母们的巨大心

血,现在他们老了,是不是也该到我们照顾他们?容忍他们渐渐地不会行动自如了,听东西不太清晰了,犯错越来越多了,甚至不会再认人了……他们渐渐变成了一个孩子,我们渐渐变成了一个大人,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当年他们身为大人的时期来照顾我们小孩子的时期?

多少人,在自己的亲人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多少人,因为自己没尽孝而后悔莫及,多少人,留下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一生遗憾?试问我们能忍心对不起父母,你怎能忍心欺骗自己的良心呢?请响应心声,从孝顺父母做起。我深信孝会“回归”,孝心会“回家”……

读《孝经》,明“孝道”,继承孔孟儒学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鉴古代的孝悌思想,弘扬中华美德,我们,任重道远!

 

第二篇:《孝经》读后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孝经》读后感

《孝经》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

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初二三班 夏迎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