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传承、福满人间——读《孝经》有感

真爱传承福满人间

——读《孝经》有感

南关小学 陈红梅

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库中《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这部伦理学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在西汉“以孝治天下”之后,在唐朝它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 封建社会中,它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纲常、宗法、等级和道德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孝经》以“孝”字贯穿全篇,共分18篇,然而又不是单纯只讲一个“孝”字,《孝经》集中阐释儒家的伦理思想,对“孝”的要求和方法做了系统而又繁琐的规定。如对父母生老病死的过程提出“孝”的标准:“局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章第十)孝经把“孝”推崇到极高的地位,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第七)因此:“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章第九)“孝”成为人的道德之本“。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孝经第一章是本文的纲领,它表明王重孝道的义理,立历代孝治的法则,定万正教的规范,因此被列为《孝经》的首章。孔夫子在这一章里通篇向我们讲述了孝的重要性,讲述了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上自帝王将向,下至平民,无不将孝道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和安身立命的法则。中华民族三皇五帝直到清王朝结速,历代帝王选贤与能,无不以孝道为尺度,来选拔任用各级官吏,因此大部分官吏都能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尽忠尽孝、 而庆百姓也。能在: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约束和教导下,孝顺父母尊长,悦和兄弟姐妹,和睦邻里,相亲相爱,历史上出现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太平盛世,无不是孝道教化的繁衍产物。在《孝经》中的伦理思想中甚至把“忠”与“孝”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与扩大,把“孝”的社会作用神化的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因此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孝顺尊老的传统被世代延袭,并积累了许多典型,如供儿童蒙学的经典《二十四孝》的国文故事就是家喻户晓的教科范本。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的糟柏自然要被舍弃,但其中的积极意义和精髓仍然被继承下来。无论平民百姓,还是伟大领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永远让人感动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人类社会一种大公无私的爱,这种爱大多时候只是挂在嘴上的东西,说了几千年,总是没有多少能真正做到。但是社会就是这样总有忠心耿耿的忠烈之士,如:岳飞、邓世昌、刘胡兰等民族英雄,他们忠于国家,报效人民,此乃大爱,做不到可以理解,孝敬父母人间小爱,没有太难做的事,可是做得到的人寥寥无几,有人大发洪财,穷得只剩下钱,可是孝敬父母却分文不舍,有人高官厚禄,出进一大帮人拥着宠着,可孝敬父母却没有一点点功夫。有些人拥有几套房子,却没有父母一个床位。

有些人总是因为工作忙为由,很少回家看望老人,动不动就是我给了多少多少的钱,是的,孝敬老人确实需要钱,但钱不是解决所有的问题,钱可以雇一个保姆,但买不了亲情,可以买来音乐,但买不来快乐。钱可以雇人照看老人,但买不来亲自孝敬父母那份真实感受。当一个人在外感到困惑的时候,请回到父母的跟前,在父母岁月沧桑的眼里,可以得到无穷的力量,孝顺可以是人懂得珍惜生命,孝顺会使人懂得怎样更好的面对生活,孝顺可以让你知道生命走到后来的艰难和不易啊!

我们应该怎么做那?我认为常和父母谈谈心,为父母捶捶背,在家做菜时多延长三四秒钟,尽量把菜炒烂一些,好让老人能吃得下。每一顿饭做熟了,第一晚饭必须先端给老人。就是到店里买熟食,其中要考虑到老人是否吃得下。经常给老人洗个澡,洗洗脚,剪剪指甲,换换衣服,经常为老人开窗换气,父母生病时,为他们端水送药,嘘寒问暖。在父亲节的时候,你给爸买条鱼或是大虾,工作再忙,你也要亲自送去,爸会乐的嘴合不上。母亲节的时候,你给妈买一件衣服,亲自给妈妈穿上,她眼里会含着泪。

我们一切来自于父母,为人子女欲行孝,应显先保护好自己,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担忧。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当离开父母的我们每一次打电话给母亲,母亲第一句话总会问,你现在好吗?身体怎样?吃饭了吗?工作或学习忙吗?父母总是关心我们的一切。请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操心。我们也是或将是孩子的父母,更要上行下孝,真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为子女做出榜样言传身教,因为我们也有老的那一天。父母不求别的,就希望年老时子女能惦记着。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的时候已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的链条,一旦断裂,用无连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在“孝”的天平上,等值枝叶茂盛的树木,扎根于厚实的土地,流水汤汤的江河,溯源于雪岭山脉的蕴藏,乌鸦孝亲反哺,羊羔感恩跪乳,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于亲恩,那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从“上代而来,从己而出”的血缘关系中,将人性的真爱与善美发挥到极致,传承后代,稳固人类生活秩序。世事沧桑,岁月无情,然而“最美不过夕阳红”呵护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凑出世间最美的温馨,最美好的敬老的乐章吧!让歌声在广袤的天地间永远回荡!

 

第二篇:孝经感受

学习《孝经》有感

摘要:

《孝经》一书集成了儒家的“孝道”思想,指出“孝”为所有德行的根本,《孝经》一书所提出的观点乃我们祖先历代传承与奉行的,它能传承两千多年而不衰,是因为它所提倡的思想是天经地义的,是万物沿着正确美好途径发张所必须具备与准守的道理。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道第一步”、“诸事不顺因不孝”当今社会所出现的道德败坏现象以及各种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孝”。可见学习《孝经》是多么重要,而在实践中传承“孝”更是改变社会现状所必须 提倡的。

所以,学习《孝经》不应该只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更不应该只是为增长见知见解为目的,学习贵在践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也是儒家经典论语所提到的。真正的儒家科学知识,不只是光有理论,是有真实实践手段的。学习经典,晓义明理,努力践行,迎难而上,以身作则。

关键词:儒家 孝道 天经地义 践行 传承

一、《孝经》的简介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二、学习《孝经》的意义

《孝经》所讲的都是天经地义,是我们人类所不能违背的,它指导着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我们的父母、上级以及国家,是我们的行为准绳。倘若我们违背了它,轻则我们将会使我们的家庭破碎,重则将会导致国家动乱,可见《孝经》的地位之高。何为经典,经典就是每句话都是真理,每句话、每一个字都不能被

改变的。经过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以及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检验《孝经》依旧为人所认可,被人视为经典,所以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有责任与义务去学习《孝经》。 现如今的社会里会出现过不少子女虐打年老父母,职员工作松懈,官员贪污腐败等案例,这些事情发生的缘由是人们都将《孝经》所推崇的教义都抛在脑后。《孝经》所讲的“孝”不止只包括子女对其父母的孝顺,还指下级对上级的尊重以及人民对国家的爱戴,《孝经》对不同身份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人们相互之间能和谐相处,在于国家社会能平稳安定。我们国家领导提出要创建和谐社会,而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孝经》的思想。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经典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孝经》不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时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中国传统精神的蕴涵是极为丰富的,这就是弥漫在整个文化中的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道德观念、生活情理;是中国人民的信念、良心和善。

三、践行《孝经》所提倡的内容

学是为了做,为了成就人生。不是为学识,应该是努力践行,真正落实去做才能得真实利益,这本书教会我们认识自己、放下自我,谦和进取、包容别人,接纳世界,最终做到立身处事的究竟圆满,从而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真正用孝心、博爱心对待一切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家看到了这么做,也会纷纷效法,也就不会嫌弃、不会亏待自己的父母。“陈之于德义”是教学,自己做好之余,还要去讲、去教学,推广、宣传德义忠孝的道理,传播善知识,大家学到了,自然就能够行孝。每个人都应该、也都能够行天子之孝、行诸侯之孝,都能做到五孝,这才叫活学活用。只有用到生活中,圣贤之教对我们才有真实的益处,否则学到最后,只是增长一些皮毛常识,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灵性的提升,不会有太大的用处,“学儒”和“ 儒学”的区别就在此。我们学这些儒学典籍,学儒,学得跟圣人一样,学得跟孔子一样,落实了德行,这是学儒。我们不是单纯搞儒学研究。单纯做学问,搞研究,写报告,写论文,“长浮华”,对人民百姓,对真正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没有什么真实利益。我们学习儒学典籍,学儒,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

重在落实。

光学不做就只是空想,根本无法从源头上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无法实现大同社会。只有在学习了《孝经》的经典教义后加以思考,并付诸实践才能让《孝经》起到作用,服务于我们自身、服务于社会。

其次,我们践行《孝经》所提倡的内容更是为了弘扬《孝经》的思想,为了发扬光大。经过我们的践行,我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缓和,国家社会更加和谐。《孝经》之所以能历经两千年而不衰,一方面是因为《孝经》的内容实为经典,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两千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通过他们的践行,对《孝经》的内容进行不断地验证,正是他们的践行以及经验,我们后辈才能知道《孝经》的重要性。

所以践行《孝经》的内容,不光我们自身收益,也能对《孝经》的传承作出贡献,这是一个相互作用过程。

四、结束语

《孝经》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去学习《孝经》,读懂《孝经》并践行《孝经》。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能够找到心灵的一方净土实属不易。生活中的名利。财富等因素总在引诱着我们朝着罪恶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精神上的支撑,我们需要对我们行为进行规范,不然一不留神我们将在利益的驱动之下走向歧途。所以我们需要《孝经》,虽然它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但它所讲的内容永远都不会过时,它就是经典,它就是天经地义。

只有践行《孝经》,在生活中做到《孝经》所要求的内容我们才能真正获利,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为和谐社会,否则一切都为空想空谈。只有践行《孝经》,它才能更好的被传承下去。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孝经》并践行《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