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这周,老师带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这篇课文,这 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一篇语录。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曰三省吾身”。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其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每天多次进行自我调查的一个学习习惯。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班来说吧,在这个52人的集体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毛笔字,有的富有数学家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有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可以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

“吾曰三省吾身”,这句话体现了君子严于律已的信条。君子每天都反思自己的言行,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

修养。现在恰好是自我反思的少了,自我批评也不见了,互相批评又碍于情面,个人私欲逐渐地膨胀起来,道德水准也随之降低了。现在,我们上中学了,学习压力大了,天天都是考试,考不好又得受“家法”处置,每天巴少是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受不一点小批评。我们应该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此加强道德修养。

在这十二章中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风格。许多句子已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论语》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第二篇:《论语》读后感

浅析《论语》体会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政治、哲学及教育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孔子从三十多岁起开始他的教学生涯,几乎一生没有间断。先后传授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他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认为,培养人才应该是培养既有知识技能,又有崇高品德的君子。为达到这一目的,孔子要求弟子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因而,孔子以“六艺”“六经”“四教”为教学内容,来实现他“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为了达到教育目的,除了选择好的教育内容之外,孔子还有好的教育方法:

一、“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中说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达到温故知新就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办法。

1.多闻、多见、好学、博学。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意思是只有通过“多闻,多见”,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才能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为“知新”打下良好基础。

2.多学善思,学思结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学习要有兴趣。他还告诫人们

要善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还主张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孔子要求人们对知识在乐学善思、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要“举一反三”,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人们不仅要“闻一以知二”,还要“闻一以知十”,要在对已有知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去获得更多新的知识。

4.要学以致用,孔子说:“贤资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交友,言而有信。显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就是说要在实践中学习。只有经历过了,有了亲身体验,学到的东西才能应用,应用于实践的知识才是真正学会的知识。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要切合受教育者的要求,需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最佳教育者的要求:

1.针对学生智力差异,分层次教学。他把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类,而且认为生而知之的“上智”和困而不学的“下愚”是不能改变的。对前者他从自己说起,“我非生而知之者,敏以求之者也”。证明“上智”的天才实属罕见,言下之意,天赋高一点加上“敏以求之”,方能显出智力超群;对后者则

强调由于“困而不学”的缘故,才出现“下愚”不能改变的现象。

2.针对学生性格差异,进行因势利导。针对冉求和子路的不同性格,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性格柔弱,办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因而鼓励;子路性格鲁莽,风风火火,冲冲撞撞,需要降温。

3.针对学生的爱好差异,培养多向人才。孔子很重视发展学生的爱好专长,他认为德行突出的仲弓可以当君王,善于政事的子路可以管理军政,善于交际的子贡可以从事外交,等等。

4.针对行为表现的差异,让学生警惕“六蔽”。喜欢仁慈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愚昧无知;爱耍小聪明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放荡不羁;诚实憨厚的人如不学习,难免上当受骗;个性耿直的人如不学习,难免固执己见;性格勇猛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惹是生非;胸怀刚正的人如不学习,难免狂妄自大。孔子在肯定学生行为优势的同时,强调由“不学”而产生的行为的负面,其目的在于激励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三、启发式教学方法

《论语·述而》还明确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

2.“举一反三”,就是把知识学活,由已知类推未知,由此及彼。说明对知识规律的把握可以触类旁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发现开发学生智能的重要性,并从启发思维、开阔思路、培养联想能力等三个方面找到了突破口,揭示出带有规律性的开发智能的方法,其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四、切磋讨论,教学相长

子贡听了孔子的关于穷富的教导后领会了切磋、琢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他。

孔子作为一位著名的哲人、教育家,他的一系列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促进了其教育活动的发展,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我们的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中还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足可见孔子教育影响之深远。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其思想,应用其做法,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