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与人生

读《伦理学与人生》有感

——把握当下,活在当下

护理学院 201100250059 毛周敏

自从上了伦理学与人生这门课,我对伦理与人生的探究之感愈加强烈,人以何种标准作为道德底线?怎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价值的?这些种种,都值得我们思考!

何为伦理学?正如王阳明在书中所定义的那样——伦理学,就其主要研究对象来说,并不是做人的科学,而是治人的科学;并不是怎么做人的科学,而是如何治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治理原则——如公正,平等,人道,自由和异化等等的科学,是关于治国最高原则的科学。我总是认为人都要有自我约束,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将这种自我约束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道德准则便应运而生。唯有产生道德准则,才能创造道德价值。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这种道德准则毕竟还是人定的,这就意味着它并不一定适用于任何情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准则来规范人的行为,从而“增进人类的利益”,才能有利于历史进程的发展。可是,该准则本身就存在其正确与否的疑问,故必须及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谋求大家喜闻乐见的结果。

读完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尾生之信”和“康德之诚”。尾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青年男子,他和一个女子谈恋爱,约会在大桥底下,因为大桥底下比较偏僻,好说话。但是大桥底下并不安全啊!当尾生赴约来到桥下时,河流涨水,洪水上来了。尾生面临一个道德难题:是守信而留在大桥底下还是离开大桥而逃生失信呢?离开大桥可以自救,但是那样一来就要失信;要是守信而留在大桥底下就不能自救:“贵生”道德规范和“守信”道德规范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他的选择是守信留在大桥底下!他抱住桥柱子,水往上涨,他就往上爬。结果,尾生被淹死了。这就是尾生之信!就这一点来说,伟大的康德与尾生同样可笑。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知道珍惜,那么他的守信的规范直接制约了他自身的发展。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失信是小,丢命是大,绝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我总认为,不论他是如何淡漠生存而注重发展,他必须首先生存下来,然后才能有发展下去的可能;如果他不能生存,又谈何发展?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但这并不是无上界的,一旦其触犯了法律的底线,还是要两权相重取其轻的。叔本华说过:“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好好抓住自己的生存的权力,你的存在与否,不仅仅由你自己决定,它还牵制着很多人的喜怒哀乐。我始终认为每条生命的存在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万事万物都有其必然的因果循环,做好自己已不易,还得兼顾别人的利益,谈何容易?!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务之急便是把握当下。只有把握当下,你所想追求的一切才能行之有效地付诸于行动,真正体会有所得的幸福与快乐。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做自己想做的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这一永不衰老的事业,需要我们种植一个精神之花于心中那方净土之上,才能得百世芳华,花开不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把握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尼采说过——时间迅疾地飞去,我们多么希望一切事物能与它同飞。人活在世上,必然有所追求,

我们为之挥洒汗水,泪水,甚至血水,过程或许会很艰辛,但是当我们登上成功的顶峰时,便有一览众山小的豁达与释然,因为我们能收获比辛苦更有价值的快乐与满足。

不为牧者,即为牛羊。我总认为自己的人生,其主动权还是在自己手中,人生几十载,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今日是活物,明日就不知道幻化到何处,是风,是尘,抑或是一缕青烟?总认为当下的自己,才是最本真的自己,一些作为都在自己内心酝酿,为之付出,不计后果,不用考虑明日的结果,自由洒脱,不再缩手缩脚,首鼠两端的结果定是一事无成。

我们正值青春年华,何不放手一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定要在自己的人生蓝图上挥下那浓墨重彩的一笔,此生无悔!

 

第二篇:伦理学与人生

伦理学与人生

——学习心得

学号

姓名

年级

专业

班级

学期11-12学年第二学期

伦理学与人生

伦理学与人生

——学习心得

《伦理学与人生》,刚开始我选这节课的目的很单纯,我相信大部分的同学也都和我的原因一样,因为我们需要选修一门社科类的课程,而《伦理学与人生》恰好就是这样符合条件的一门课程。可是,在上了这十几周的《伦理学与人生》课程之后,我发现在这门课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在平常校园学习中学不到的知识。它的课堂内容贴近社会,与我们大学生息息相关,告诉我们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之后,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课上,老师通过一些视频来联系实际,进而带我们学习了解了尼采的人生哲学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等,其中有几段视频令我印象深刻。

首先,是那段父亲对年仅几岁的孩子进行魔鬼教育的视频。视频中,那个年仅几岁的孩子每天的时间都被他的爸爸安排的满满的,几乎没有一点自由的时间。而那位父亲,不顾家人的反对,口口声声说那是爱孩子,是为孩子好。因为孩子是早产儿,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所以需要进行那样的魔鬼训练。他觉得只有那样,孩子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也许,他是因为望子成龙,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那早产当理由是不是太牵强了呢?再看看我们身边的孩子,又有几个能够真正拥有自己想要的童年?家长们都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到底想学的是什么?在尼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中,对现代教育的批评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现代教育的弊病同样是扼杀本能个性。现代教育的原则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第二天性,可是从不照顾到人的第一天性。在尼采看来,“发现自我”是唯一可能的学习方式。如果通过学习不是发现了自我,反而是失去了自我,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获得智慧。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因为它就是活生生的自我的闪光。你读书只是猎取死的知识,你就是让你的头脑变成一个跑马场,让别人的思想的马匹蹂躏一通。你不应该做跑马场,你的“自我”是你的骏马,载你驰骋于思想的疆场。独立思考不仅仅是知识的融会贯通,更是赋予知识你的个性,是你“发现”了唯独属于你的真切新鲜的感受。我觉得家长们在为孩子报各种学

习班时也应该适当的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看看他们的兴趣在哪里,然后再去决定要报哪些学习班,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学得开心,学习起来也会事半功倍。

其次,是有关于杨澜的那段访谈视频。众所周知,杨澜有很多的身份,但当主持人让她用一个身份来介绍她自己的时候,她说她是一个新闻人。视频中她说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人生就像陀螺,需要有也只能有一个支点,我们需要以这个支点为支撑,然后再去扩大范围,去做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就告诉了我们,不管是现在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我们都要先做到专、精,然后再去考虑泛、广。

最后,是关于王殿明、王明殿等做慈善事业的视频。对王明殿他们做慈善的目的,我想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大概可以分析出一些原因,我不想对此做什么评论,至少他们慷慨解囊,扶危济困是为人民、为社会做奉献的高尚行为,是应该充分肯定、表彰的行为,我想说的是那些慕名“索捐”的人。慈善人士毕竟不是民政部门、慈善机构,所做善事属个人行为,不承担社会救济的义务,他们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而且,即便是民政部门、慈善机构,也不会一上门就给钱的。我们不能光要求别人“我为人人”,更不能光要求别人“人人为我”。如果说,慈善人士的捐助是可贵的“我为人人”,那么,上门“索捐”者就有点要求“人人为我”的意思了。要知道,王明殿并不欠谁的。捐,是慷慨解囊;不捐,也无可非议,岂能强人所难呢?

总之,通过《伦理学与人生》这门课,我学到了很多。没有这门课,也许作为理科生的我就没有机会去认真地学习尼采的人生哲学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正是这门课,让我通过现实中的事迹,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哲学思想,同时,也对我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做出更好的规划奠定了基础。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伦理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老师,谢谢您让这门课程如此精彩,谢谢您让我们在这门课上学到那么多的在平常校园学习中学不到的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