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与人生课堂小得

伦理学与人生课堂小得

这学期我选修了《伦理学与人生》这门课,听老师和同学探讨了很多关于人生的问题,因我资质驽钝,又少有哲学思维,所以不敢说是受益颇多,但也还是小有所得。

学期伊始,老师先是向我们解释了哲学的概念。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世界上决不存在无缘无故的事物,事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在于它具备自身的内在理由”。可能现在很多人都跟我一样茫然,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所在,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价值,看到这句话后,我躁动不安的年轻的心得到了很好的安抚,是啊,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既然存在了,就必然有我存在的理由,就算暂时还没找到这个理由,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早晚而已,在寻找的过程中我还可以自己去创造意义啊!“哲学只能是逻辑在先地追问和回答”,虽然它不能确切地指导我们去怎么做,但它能给我们一个方向、一份精神的力量,这大概又是它存在的理由吧?

在未学这门课之前,我们大多以为伦理学就是教人怎么做人的学问,其实不然,它是一门如何治人的学问,是关于道德的学问,是道德哲学。而道德是一种社会制定或认可的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伦理学的产生是为了避免恶劣的、错误的道德,制定优良的道德。应用伦理学所研究及要解决的问题是体现价值冲

突或规范冲突的伦理问题;对不同的利益进行平衡考量问题;伦理要求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冲突问题;无法精确预知某一后果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来源于人性。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通本性,是人与其他物体相区别的根本。人的本性即人的精神属性,即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所以是服从于利益还是服从于良心成了很多人纠结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人的价值观和对人生的理解。我们这学期主要学习了叔本华、尼采、萨特等人的人生哲学思想,下面我来谈一下自己了解到的一些东西。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和生命哲学流派。他早年学医后改学哲学,对柏拉图和康德哲学至为倾服。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尤以尼采受影响最大,尼采说:“叔本华让我有勇气并自由地面对人生。”叔本华的思想确实能让人受益不少,但其中不乏有过激之处。他说:痛苦是经常的,幸福是暂时的。我不敢在这里说些什么,人家毕竟是著名哲学家,这也是他的理论基础。我只是觉得每个人从小到大,所处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对幸福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同意那一观点,有些人当然也不同意,这毕竟是一个流派,就像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都在信奉自家的观点一样。我认为,幸福或痛苦都只是一种感觉,太过虚无缥缈,而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处在为生活忙碌奔走的状态当中,没有空去想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幸福的甜或痛苦的苦都只是生活的一种调剂品而已,不应太过执着和看重于它。一味的想要把人生分为幸福和痛苦两种,只会让我们错误的把无喜无悲的

状态也归结于痛苦,然后过分的关注又会将这痛苦给放大,这样痛苦自然是经常的了。以前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十分羡慕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潇洒气度。在人生中,不管命运如何坎坷不平,我们都应坦然面对。人生不可能永远幸福,也不可能长久不幸。主要还是应该取決自己的人生态度吧。记得高中老师嘴里经常唠叨:“态度決定一切!”现在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他对自杀的解释让我感触颇深:“一个人一但对生活的恐惧超过对死亡的恐惧,他就会立刻结束其生命。”人们常说死有何惧,其实怎么可能不怕死呢,生命多珍贵啊,要面对它的失去怎么会不害怕呢,之所以选择自杀,是因为害怕活着比死了更痛苦吧?之前看一段有人要跳楼的视频,他在楼顶犹豫了很久,甚至都已经退回来了,可楼下群众的起哄声和嘲笑声让他咬咬牙就一跃而下了。在他萌发跳楼的念头之时,让他恐惧的可能只是生活的艰难,所以他很犹疑,这时生和死的恐惧站在天平的两端,未决胜负。但人们的冷漠成了压死他得最后一根稻草,社会如此不堪啊,看不到一丝希望,死了或许就解脱了,不用再体会活的艰辛了。其实这种想法都只是一瞬间的,如果再给那些自杀的人一次机会,他们还会如此选择吗?此刻生的痛苦大于死的恐惧,谁又能保证下一刻你的生活不会柳暗花明呢?

弗雷德里 尼采是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思想有人概括为“超人哲学”,尼采说:“超人,就是超越平庸无能的人。”“我要向人们讲授生存的意义,这意义就是超人,是乌云里

的闪电。”这个思想可以说影响了数代人。有人说尼采算是存在主义的先驱,对于这一点,我不敢苟同,窃以为尼采并非如存在主义般是在研究个人存在的本质意义,尼采的学说更类似于一种个人完美主义。尼采的思想充满力量,?人生是污秽的川流,要想容纳并使之澄清人自身就要成为大海。?这样的字句,给人以振奋警醒。 鲁迅先生受尼采“英雄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大,他成了斗士,一挥笔便起千层浪,令无数人胆战心寒、坐立不安。当然,斗士同样会给人以温暖,给人自剖之后自知而自明的痛快与温暖。有人说尼采是疯子,这个我无法回答,他的思想也未必正确,但他告诉了我们这几个字:“人生并不空虚,奋斗才是真谛。”

当然,经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这门课也有些自己想提的建议,不一定是好的,仅供参考。我觉得我们课堂上可以多谈论些社会焦点问题或有趣的事件,再由此深入,引入要讲的内容,这样可以为那些生涩的哲学思想增添一点乐趣,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也便于理解。此外,我觉得讲课的内容有点单调,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讲以上几位哲学家关于人生的观点,其实如果要为他们某个人开设个专门的课也是能讲下来的,因为仔细了讲确实很多,但是个人认为伦理学与人生不应该把终点放在某几位哲学家身上,可以系统一点的讲,增加内容。

人生很长,我们总在不断思考,不因一次课业的结束而终止,希望到终点的时候,我们也能这样坦然地交出自己的答案!

 

第二篇:伦理学与生活

《伦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可见,《伦理学》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学业上的成绩课程,更是一门精神上的修养课程。

初次接触《伦理学与生活》这门选修课,怀着迷惑与期盼的心情走进了教室。在林老师给了我们几个问题,讨论解疑过后,我们初步了解了伦理学。

何谓伦理学?林老师一句话高度概括了:伦理学讨论人的举止行为的对与错。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明了的解说,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伦理学的思想大世界中去了。

自从第一次听了林老师的课,我就认可了林老师的课。首先,张老师的第一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很好的印象;其次,林老师的课堂的确很生动,让很多同学忘记了看课外书;最后,林老师的课一次次让我从堕落中清醒,虽然它起的作用很小,但却是不可忽视的。

《伦理学与生活》让我了解了人类的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也懂得了伦理学的精髓——七美德:谦逊、宽容、温和、热心、慷慨、节制、贞洁。

伦理学让我懂得了美德,

伦理学让我懂得了功利,

伦理学让我懂得了义务,

伦理学让我懂得了尊重生命,

??

《伦理学与生活》带给我的震撼,就感觉像是进了一家餐馆,但你却发现你是到了一个风景园;等到你吃完一份黄瓜肉片要付帐时,你却发现,他们只收了一分凉拌黄瓜的钱!

对《伦理学与生活》的看法,我觉得林老师在课堂上的互动这方面做得很好,把课堂气氛控制的不错!《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语言固然硬涩难懂, - 1 -

但是林老师通过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例子,幽默风趣的语言,再结合视频中的道德大争论,给我们把伦理学中的道理光鲜的陈述出来。

特别是关于“范跑跑”这个事件课堂讨论,真的是改变了我以前那种对所谓的“事实”的了解。人总是依靠自己的知识与认知并且被束缚的生活着,那就叫做事实。 但是,获取知识和对真实的认知是暧昧的东西,通过这般了解的事实也许只是镜花水月。而我对于“范跑跑”这个事件,正是犯了这种对事实的“了解”。我们很多人都是活在了自己的“认为”之中,并没有去试着了解事情的真相。

学习了《伦理学与生活》之后,我们应该以一个“启智”者的理性思考能力、道德推理能力辩是非、明事理,用理性之光照亮人生智慧之路!

关于对林老师的建议,想必大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了,最后我说些不成熟的想法,权当狗尾续貂吧!我觉得应该增加点记述案例类简短的视频,比如“范跑跑” 这个案例时,老师可以先给我们看一个了解范美忠先生在地震时的具体做法,说出那些震惊四座的话是什么时候、什么场景?之所以要先了解范美忠先生,是因为可能有些人不怎么关注新闻时事,没有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而这种没有添加任何人的思想观念的陈述事实的视频,老师在课堂上也不加以任何评论,让学生以正常的道德思维来对视频里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析,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看名人节目的辩论视频,这样我觉得带给学生的觉悟会更大,对学生的伦理教育更深刻!

以上是本人学习了《伦理学与生活》后的一些感想和一些拙见,不正之处,恳请林老师批评指正。

学生:

20xx年5月25日 - 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