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后感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后感

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也扩宽了我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让我学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自麦克哈格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产生了“设计尊重自然”,把风景园林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融合起来,开辟了生态化风景园林设计的科学时代,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了园林设计的几大要素:地形 ;建筑物;植物材料 ;铺装 ;园林的构筑物;水 ;设计程序等等。

一: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风景园林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风景园林的形象。风景园林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有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态位原理,互惠共生原理, 生态平衡原理,生态调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城市中的生境条件比较恶劣,环境资源比较匾乏,物种通过本身一系列的相应变化来增加自己的适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尤其是遗传多样性越高,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群落抗干扰的能力和维系自身动态平衡的能力也就越强。景观生态学中强调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构建过程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群演替以及环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生态位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格林尼尔的“生境生态位”;埃尔顿的“功能生态位”;哈奇森的“超体积生态位”。在这里我们主要引用马世骏的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植物生态位的配置,这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合理地选配植物种类,避免

种间或种内的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种间互补,既充分利用光、温、水、气及养分等环境资源,又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

互惠共生又称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类的分泌物对加一些植物和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蜡与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外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能分泌一种叫胡桃醒的物质,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因此在胡桃树下的土表层中一般是没有其他植物的;其它如:丁香、洋槐、薄荷、月桂、稠李、风信子等都会分泌一些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长的物质,在园林中的植物配植时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应用植物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群落的稳定。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协调以及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生态调控是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中心事物是生物群体,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消极地适应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因而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演替,无论是生物种群的数量、密度的变化,还是生物对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均表现为“通过自然选择的负反馈进行自我调节”的特征。而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尤其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人积极地、主动地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其系统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所做出的决策,因而它的调控机制主要是人为的而不是负反馈的调节。生态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要使其具有合理的结构、能最大限

度地发挥其功能,系统本身可以自我调节,达到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就需要以生态调控原理作为指导,使整个系统实现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在生态园林这一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的社会性与能动性,表明了它同自然生态系统间的重大区别,它可以通过人类进行有限度的协调,使系统的生态效益最高,使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协调,使系统更加适应外部环境。

二 :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土壤的设计;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往往经过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的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主要手法有: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它们是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除此之外使用乡土物种的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但是从生态学理论来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 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

法是将不适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设计师哈格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植物材料的选择是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因此,在植物材料选择时,应该因地制宜,发挥不同植物的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态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选择。 运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以循环为主的水的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大型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第二篇: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地形重点

一、地形

概要:

地形是所有室外活动的基础,在设计的运用中既是一个美学要素,又是一个实用要素。地形就是地表的表现,如山谷、高山、丘陵、草原以及平原,称为大地形;地形含土丘、台地、斜坡、平地、或因台阶和坡道所引起的水平面变化的地形,称为小地形;起伏最小的称为微地形,总之,地形是外部环境的地表因素。

地形直接联系着众多的环境因素和环境外貌,所以地形能影响某一区域的美学特征,影响空间的构成和空间感受,也影响景观、排水、小气候、土地的使用,以及影响特定园址中的功能作用。地形还对景观中其他自然设计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起支配作用。所以所有设计要素和外加在景观中的其它要素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地形,并相联系。

地形是室外环境中的基础成分,它是连接景观中所有因素和空间的主线。在平坦的地方,地形的作用是统一和协调;在崎岖的地方,它的作用是分割。

地形对室外环境还有其他显著的影响,地形被认为是构成景观任何部分的基本结构因素。地形能系统的制定出环境的总顺序和形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的基址分析阶段,正确评估某一已知园址时,最明确的做法是首先对地形进行分析研究,尤其是该地形既不平坦,又不均匀时,基址地形的分析,能知道设计师掌握其结构和方位。同时也暗示风景园林师对各不同的用地、空间以及其他因素与园址地形的内在结构保持一致。

地形还可以作为其它设计因素布局和使用功能布局的基础或场所,它是室外空间和用地的基础,所以设计程序的首要任务是绘制基础图,然后设计师根据原地形图画出用地的功能分区图,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它的布局会影响室外环境的序列、比例尺度、特征或主题,以及环境质量。

风景园林师独特而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灵敏地利用和熟练的使用地形的能力。此外,风景园林业还标志着公众的使用和享受而改变和管理地球表面。

地形的影响:美学特征 地形对任何规模景观的韵律和美学特征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形空间感 地形同样能影响人们对户外环境的范围和气氛的感受。 用地形控制视线 与空间限制紧密相关的是视野限制。

利用地形排水 从排水的角度来考虑,种植灌木的斜坡为防止水土流失,必

须保持10%的最大坡度,而草坪地区为避免出现积水,就

需有不小于1%的坡度。此外,调节地表排水和引导水流

方向,乃是园址地形设计的重要而又不可分割的部分。

利用地形创造小气候条件 地形能影响光照、风向以及降雨量。

地形的使用功能 实际经验表明,坡度越平缓(尽管不小于1%),土地的开

发使用越灵活,越可行。相对而言,坡度越大,对现实可

行的土地利用的限制就越多

地形的表现方式:

常用来描绘和计算地形的一些方法包括等高线、明暗度和色彩、蓑状

线、数字表示法、三度模型以及计算机图解法

等高线表示法 在使用等高线时,应牢记一系列基本原则:1、原地

形等高线应随手用短线(虚线)表示;2、改造后的

地形等高线在平面图上用实线表示 土地表面

所出现的任何变动或改造都称之为地形改造,其中

必要的是1建造合理的排水系统2地形改造后园址

应适应这些因素如:建筑物、道路、停车场、娱乐

场所等3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悦人耳目的地平面。

路基平整是风景园林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土

地高度的运用,与空间和功能的水平分布同等重要

专门用来表示一个园址的路基平整的平面图叫地形

改造图,它表示地形改造的等高线和原地形等高线、

所有建筑物、大路、小道、围墙的轮廓、其他设计

的结构要素,此外它也是许多工程图之一,能显示

排水系统的位置、能通过任选标高的方式在整个园

址中表示出特殊地点的准确高度 使用等高线的

原则:所有等高线总是各自闭合,绝无尽头;等高

线决不会交叉;除了要表示一座固有的桥梁或某一

挑悬物,等高线时不能互相交叉的

高程点表示法:在平面图或剖面图上,另一种表示海拔高度的方法

叫标高点 标高点在平面图上的标记是一个“+”

字记号或一圆点,并同时配有相应的数值 等高线

由整数来表示,标高点常用小数来表示 标高一般

用来描绘这些地点的高度,如建筑物的墙角、顶点、

低点、栅栏、台阶顶部和底部以及墙体高端等等 标

高最常用在地形改造、平面图和其他工程图之上,

如排水平面图和基底平面图。

蓑状线表示法:蓑状线是另一种在平面图上表示地形的图解工具,

蓑状线均是互不相连的短线,它们均与等高线垂直

等高线和蓑状线的画法:先轻轻地画出等高线,然

后在等高线之间加画上蓑状线 蓑状线常用在直观

性园址平面图上或扫描图上,以图解的方式显示地

形 由于它们在地平面上遮蔽了大多数细部,因此

决不可将其用在地形改造或其他工程图上 蓑状

线的粗细和密度对于描绘斜坡坡度来说是一种有效

的方式。蓑状线越粗、越密,则坡度越陡。此外,

蓑状线还可用在平面图上以产生明暗效果,从而使

平面图产生更强的立体感。相应而言,表示阴坡的

蓑状线暗而密,而阳坡蓑状线则明而疏

明暗与色彩表示法 明暗调和色彩也可用来表示地形,最常用于海拔立

体地形图,以不同浓淡或色彩表示高度的不同增值,

每一种独立的明暗调或色彩在海拔地形图上,表示

一个地区其地面高度介于两个已知高度之间 对

于修建居民住宅来说:0-1%斜坡,太平坦不利于排

水;1-5%斜坡,理想地形条件,只需要小程度挖方;

5-10%斜坡,适于楼房建设,但需在坡度较高范围

内仔细地选址;10-15%斜坡,内宅单元需呈错层状,

并与等高线相平行,以减少挖填土方量,同时还需

建造挡土墙;15%以上的斜坡,住宅需采用特殊建

筑方式进行修建 用作商业中心以及附属停车场

的工地:0-1%的坡度,太平坦不利排水;1-5%坡度,

可供选取的理想挖掘条件;5-8%坡度,需进行定量

的土方挖掘,停车处应与等高线相平行;8%以上的

坡度,不宜进行工程修建,以避免毁坏环境。 坡

度分析图只有当设计师着手对坡度类型进行评价和

做结论时,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分析。

模型表示法:模型是表示地形最直观有效的方式 但是模型通常

笨重、庞大、不利于保存和运输,并制作起来耗时

耗资。

计算机绘图表示法;计算机图示方法的优点在于它能让使用者从各个有

利角度来观察地形的各个区域

比例法;地形的表示出了可用几种图示法和模型法外,也常

用两种数学法来表示斜坡的倾斜度。比例法,就是

通过坡度的水平距离与垂直高度变化之间的比率来

说明斜坡的倾斜度 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的比值关

系:2:1 不受冲蚀的地基上所允许的最大绝对斜

坡。所有2:1的斜坡都必须种植地被植物或其他植

物,以防止冲蚀;3:1 大多数草坪和种植区域所需

的最大坡度;4:1 可用剪草机进行养护的最大坡度

百分比法;斜坡的垂直高差除以整个斜坡的水平距离 公式是

上升高÷水平走向距离=百分比 是制作坡度分析

图的基础,也是制定设计标准和尺度:0-1%(过于

平坦) 这种比例的斜坡总的来说排水性差,它除

了适宜作为受保护的潮湿地外,几乎不适宜做室外

空间利用和使用功能的开发。1%的坡度最好让其成

为一片开阔地或是一片保护区,这样有积水也不会

有副作用 1-5%:该种比例的坡度对于许多外部空

间和地形使用功能来说比较理想。它可为外部的开

发提供最大的机动性,并最适应大面积工程用地的

需要,不会出现平整土地的问题,但是它存在一个

潜在缺点,延伸过大在视觉上就会单调乏味 1%的

坡度主要是草坪和草地 2%的坡度适合草坪运动

场的最大坡度,也适合平台和庭院铺地 3%的坡度

使地面倾斜度显而易见,若低于3%的比例,地面

则相对呈水平状 5%-10%的坡度可适合多种形式

的土地利用,不过考虑到斜坡的走向,我们应合理

安排各种工程要素。在这种坡度上若配置较密集的

墙体和阶梯的话,完全可能创造出动人的平面变化。

这种坡度的排水性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但若不加以

控制,排水则很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作为人行道

来说,10%的坡度为最大极限坡度 10%-15%的起

伏型斜坡对于许多土地利用来说,这种坡度似乎有

过于陡斜的感觉。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就必须尽量

少动土方,所有主要的工程设施须与等高线相平行,

以便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土方挖填量,并使它们与地

形在视觉上保持和谐。在该种斜坡的高处,通常视

野开阔,能观察到四周的美丽景观。 大于15%

的陡坡因其陡峭而大多数不适于土地利用。况且,

环境和经费开支也不容许在其上进行大规模的开

发。不过,若对该种状况的地形使用得当,它便能

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动人的景观。

地形的类型:

平坦地形:任何土地的基面应在视觉上与水平面相平行。这只

是相对的,即使有微小的坡度或轻微的起伏,也包

括在内 水平不等于平坦

凸地形:以环形同心的等高线布置环绕所在地面的制高点。

表现形式有土丘、丘陵、山峦以及小山峰。它是一

种正向实体,也是负向的空间,被填充的空间。它

是一种具有动态感和进行感的地形。最具抗拒重力

而代表权力和力量的因素。

山脊:总体呈线状,可限定户外空间边缘,调节其坡上和

周围环境中的小气候,也能提供一个具有外倾于周

围景观的制高点。所有脊地终点景观的视野效果最

佳。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导向性和动势感,能摄

取视线并沿其长度引导视线的能力。山脊是大小道

路,以及其他涉及流动要素的理想场所,它还具有

外向的视野和易于排水的优点。不规则的和多方向

的布局与山脊地形毫不相适。脊地还可以充当分隔

物。

凹地形:又称为碗状洼地,它并非是一片实地,而是不折不

扣的空间。它的形成有两种:当地面某一区域的泥

土被挖掘时;当两片凸地形并排在一起时。它的空

间制约取决于周围坡度的陡峭和高度,以及空间的

宽度。它是一个具有内向型和不受外界干扰的空间,

给人一种分割感、封闭感和私密感。

谷地:包含脊地和凹地形的特点。

地形的实用功能:

分割空间:对原基础平面进行挖方降低平面;在原基础平面上

添加泥土进行造型;增加凸面地形上的高度使空间

完善;改变海拔高度构筑成平台或改变水平面

当使用地形来限制外部空间时,有三个因素影像空

间感:空间的底面范围(空间的底部或基础平面);

封闭斜坡的坡度;底面轮廓线。

控制视线:

地形影响导游路线和速度:

改善小气候:

美学功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