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_啼笑因缘读后感

《啼笑因缘》读后感

《啼笑因缘》是张恨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人情感和恋爱的故事。杭州富家子弟樊家树来北京读书,而围绕着樊家树,有三个女孩子分别喜欢上了这位有为青年。她们分别是平民女子、唱大鼓书的艺人沈凤喜,部长的千金何丽娜和一位走江湖卖艺的侠女关秀姑。就是在这一男三女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演绎了一场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

“欲除烦恼须成佛,各有因缘莫羡人”,“因缘”就是佛家用语;佛家的“无我”思想、“万事皆空”思想,她悟得很透彻:“世上绝没有‘我’,因此‘我’生出来,不是‘我’作主,‘我’死了也不是‘我’作主,怎样会有一个‘我’?从前没有‘我’,将来也没有‘我’这个‘我’,就算现在有一个‘我’,‘我’又老留不住,哪里能算‘我7呢?"“世上一切事情,都把它当作假的,就看透了”,“不但你我的交情是假的,连你我的身子都是假的”;用缘分来解释聚散离合,认为有缘就能相聚,缘分有多少相聚的时间就有多少,一旦缘尽就会离散。 佛教对因缘作如此解释: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简言之,即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总称为因缘。张恨水正是此意。

《啼笑因缘》的现代意义及人物形象透析

诞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啼笑因缘》,刊载后不久便成为家户喻晓、妇孺皆知的读物,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街头小巷的谈资。而作者张很水也因此被赞誉为“现在通俗小说大师”。究其风行之原因

不外乎有两点:其一,作者张恨水细腻传神的写作手法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其二,即其根本原因。从时代背景来说,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一个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政治剧烈动荡,中外文化激烈碰撞。当时的人们普遍感到不安甚至苦闷,而生活于同样时期的《啼笑因缘》中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并且故事的悲剧性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深入思考,同时小说中对平等自由思想的接受和对传统文化精华的保留符合市民们的普遍要求。

《啼笑因缘》不仅为当时的人所喜爱,直至今天仍广受大众欢迎。这与它风行的根本原因是分不开的,是与故事中的一男三女所担负的文化含量有关的。

在这部小说中,三位女性沈凤喜、关秀姑、何丽娜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社会类型。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沈凤喜是一个拜金主义的灰姑娘,关秀姑是才貌双全的女强人,何丽娜是浪漫纵情的富家女。这三种类型满足了男性读者的心理需求,因而每一个男性在阅读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情感模式;而对于女性读者来说,阅读中不可避免地将自己与其中的女性作对比,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满足。因此《啼笑因缘》能够久居文坛,经久不衰。 沈凤喜——拜金主义的灰姑娘

《啼笑因缘》中的沈凤喜是出生于社会底层的鼓艺世家,社会地位低微。“来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面孔略尖,却是白里泛出红来,显得清秀,梳着复发,长期眉边,由稀稀的发网里,露出白皮肤来。身上穿的旧蓝竹布长衫,倒也干净齐整......她那一双眼睛,不知不觉

之间,就在家树身上溜了几回。——刚才家树一见她,先就猜她是个聪明女郎。虽然十分寒素,自有一种清媚态度,可以引动看的人。”“......就站在那妇人身后,反过手去,拿了自己的辫梢到前面来,只是把手去抚弄。家树先见她唱大鼓的那种神气,就觉不错,现在又见她含情脉脉,不带点些儿轻狂,风尘中有这样的人物,却是不可多得。”这一系列的描写都是男主人公樊家树眼中的对初次见面对沈凤喜的印象,并且挑起了家树心中的某种情愫,以至于在回去的当晚产生了想“探探她的身世”的想法。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凤喜天真单纯、聪明伶俐、委婉含蓄、楚楚动人,符合家树这种传统中国男人的口味,因此多次交往以后,他已深深被凤喜所吸引。而凤喜呢,多年的贫苦街头卖唱生活因这位多金多才而又英俊潇洒的“樊大爷”的出现而过上“被包养”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自然对这位樊大爷既敬又爱,表现得更加乖巧、更加惹人怜爱了。

凤喜从小的贫寒生活、所接受的家教和周围环境的熏陶、以及所从事的卖唱职业,都让她的金钱意识远远超过了爱情意识。但是随着富足生活的稳定,她那颗被熏染的爱慕虚荣之心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在家树供她上学之后,看到周围同学有的她就央求家树也为她去置办,即使她不近视却要求配带一个平光眼镜,仅仅是因为别人有她没有。正是因为这种爱慕虚荣,恋爱钱财的心理的影响,所以让刘将军在家树回家探亲的这段时间内钻了空子。她在刚接触刘德柱时就被他的“财大气粗”所折服,甚至开始幻想成为刘太太后的幸福生活。在军阀刘将军以金钱多次相诱后,她的感情的砝码倾向了刘将军,她对家树也

有内疚,但这种内疚只是因为自己用了“姓樊的几个钱",不把自己“献身”给他有点对不住。想到自己可以加倍把钱还清后这种内疚就没有了清除了心里障碍后凤喜半推半就作了刘将军的家里人,但最终却被他暴打致疯。

爱慕虚荣是女人的天性,而拜金主义的心态可以说是这一天性的“高级”显现。因此,凤喜弃贫求富的这一种心态是无可厚非的。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作出的选择也必然不同。以自己的选择而去嘲笑他人,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试想如果你面临这种选择你会怎么做,为何这么做,结果又如何?你可以十分确定你会选择家树吗?如果家树只是一介贫困书生,你又将如何选择?无形中,也许你已掂量出了金钱的价值。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凤喜跟随刘德柱是形势所逼,一弱小的女子无力与强势的将军相对抗,或是刘德柱是拿着家树的性命相逼的,亦或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导致的。这不过是一些外在的客观因素,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主观条件。简而言之,也就是凤喜的爱慕虚荣、拜金主义毁了她自己。

既然爱慕虚荣是女人的天性,作为女人的凤喜,是无法脱离这一本性的。她因金钱而摆脱卖艺生活,同时也因金钱而失去自我。

初次相遇家树于天桥——她所卖艺的地方,因为家树衣着打扮、气质于其他的听大鼓书的人不同,并且他出手大方,而不免地在唱大鼓书的同时时不时的打量家树。她打量的同时是否已产生了某种联想,是否把自己的前途寄存在家树的身上,这里我们无法推断。但是当后来

沈大妈(凤喜的妈妈)追着远去的家树,以表示对家树慷慨打赏的谢意时,凤喜却也跟了上来,站在那拨弄着自己的辫稍,含情脉脉(至少在家树看来是这样的)。按理说,母亲答谢未谋面的恩人,而已谋面的她是没必要前来的。也许有些人会说,她比较天真单纯,只是不由自主地跟随母亲。但后来的行为却无法解释了。家树第一次来访,只是聊天的时候多看了几眼她的照片,她就以之相送,似乎很难让人她仅仅是单纯。还有就是后来从刘将军家打牌归来,就开始浮想联翩,神魂颠倒,似睡非睡,颠倒了一夜。就连她自己也好奇“起初认识樊大爷时,似乎也未曾这样,如今何以至此?”金钱的美好已开始渗入她的无意识之中。至于之前为何没有表现出来,就我个人看来,主要原因是那些钱只是小打小闹,不足以引起她的多大的欲望,而当看到大笔的钱摆在面前触手可及时,心中的金钱欲望开始暴露。因此也就有了刘德柱拿着账本求婚时的嫣然一笑的答应了。此时的她已经完全财迷心窍了,想的只有金钱和未来的阔太太身份了。

无情最是黄金物,变尽天下儿女心。作者张恨水在写到求婚这一幕时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岂是黄金使人变了心,而是本性使之然也。老于世故的刘德柱正是看透了凤喜的爱钱的这一缺点,才有了以账本求婚的一幕。

生活于物质社会的人们,特别是那些金钱匮乏的人们更是难以摆脱金钱的诱惑。虽是如此,但却并不是完全如此,如小说中的关秀姑她绝不会为了金钱而放弃爱钱的。但凤喜不是秀姑,她还是无法对面前的金钱视而不见的。即使时当今的我们,仍有许多人为了金钱而放弃了

其他。如来自北京的平面模特马诺在“非诚勿扰”中,以一句名言“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以及后来的“除非你多金,否则别理我”的“名言”的走红,无不说明着拜金已不在是个人的问题,甚至是一种社会的一种病态现象。在这个被80%的受访网民承认第一“拜金主义”国家——中国,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将选择何去何从,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秀姑——内外兼修的女强人

秀姑是以一个自立自强、充满正义的侠女的形象出现于小说之中,自小说发表以来至如今大部分读者都被秀姑的机智、宽容大度、豁达正义的高尚情操所折服。秀姑是这部小说中我最敬重的人物。她深谙爱情的真谛: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他,如果能够拥有,彼此相爱,那自然很好;但如果不能拥有,就爱其所爱,爱屋及乌,帮助他去追求幸福的生活,看着他幸福开心,也就满足了。这种高尚的爱情观,我自愧不如。

在小说中,秀姑有着飞檐走壁的轻功,能够面不改色地抱起可以徒手举起五六百斤大石盘的父亲,这把站在一旁的家树给惊住了。由此可见秀姑体质的强悍。而在家中,秀姑还会操持家务,把大杂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秀姑是一个典型的外刚内柔的女强人形象。家树的初次拜访,她嘱咐父亲不要请家树到那单调的山东人开的二荤铺吃饭,并且把她当天接来作活的一块钱也给父亲请客。可见秀姑的细心并一开始就对家树有好感。后来家树借给她《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她看了之后引动了少女情怀,看到家树就脸红,

还做梦梦到他挽了自己的胳膊在公园里散步,女儿家羞涩的如水心肠!但她对家树的感情始终是含而不露的,只有一次风雨之夜造访时,发现家树心绪不宁,留下了“风雨欺人,劝君珍重”的字条,表达了自己的关心之情,表现了她女儿家的温情。在凤喜身陷将军府,她自告奋勇地到刘府作佣工,暗中照顾凤喜。在凤喜被毒打致疯之后,她又用计杀了刘将军。这是多么令人敬重的、可歌可泣的、智勇双全的侠女形象啊!!

何丽娜——浪漫纵情的富家女

盐务处长千金何丽娜家境宽裕,身居上流的家庭社会背景使她终日乎无所事事,追求时尚,靠着频繁地出入于交际场所来打发时间。长期的交际活动,使她习惯了奢侈,思想也完全变得西洋化了,她开朗大方、活泼自信,条件的优越性使她每日享受于荣华富贵之中,几乎夜夜狂欢,日中醒来。她的生活看似充实幸福,实质寂寞、空虚,缺乏内在的精神。

樊家树勤奋好学、性格真执、克俭自律、厚道的特质让何丽娜在热闹之后有了稳妥踏实的感觉,成了她精神上的导师。于是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开始女追男式的主动出击,甘愿为他改变自己,以讨好对方。为了得到家树的爱,她决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家树之所好作为自己的追求,并且希望家树能够为她指出方向。当她无意中看到家树的日记,得知家树不喜欢她奢侈的生活,和她身上那种浓厚的西方浪漫纵情的文化色彩时,她克制自己,改变自己,何丽娜最后就是放弃了她的纵情浪漫的生活方式,不去跳舞了,不去那些娱乐场合了,

穿衣服也穿得很朴素了。最后隐居起来,到了西山别墅,在那里吃斋念佛,通过用佛学来化去她的西方文化影响,回归到东方文化中来,皈依了传统文化,这样才有了被喜爱东方文化女孩的樊家树所接受的可能性。

何丽娜是小说中我喜欢的第二人,她对爱情忠贞不渝,当她发现了自己所爱之人,就大胆的展开追击,并且甘愿为所爱之人改变自己,即使改变后能否被接受还是一个未知数。

樊家树——被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樊家树,一个杭州的富家子弟,来到北京求学。他是一个英俊潇洒、多金多才、风流倜傥的大学生。他是一个现代的青年,他既有着传统士大夫的风韵,又接受了西方平等的思想。因此,他比较认同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美德。沈凤喜所以吸引他,不仅因为她的美丽和聪明,而且因为“唱大鼓”这种传统的中国文化更能够引起他的共鸣,她的唱词一再勾起他的回忆和思念。而何丽娜带给他的是眼花缭乱的陌生的事物,跳舞、钢琴音乐会、小费、洋酒??这些外来的文化引起了他的好奇,但却没有得到他的认同。他的平等思想主要体现在:在他的心中人是平等的,没有三教九流之分,所以他能与走江湖的关寿峰父女相交,与唱大鼓书的沈凤喜恋爱。

《啼笑因缘》讲述了男主角樊家树与沈凤喜、何丽娜、关秀姑这三个女性的情感纠葛故事。表面上看来,故事讲述的是男主人公樊家树在三个女子之间的穿梭,并在其中选择。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这三个女人对男主人公进行各自的玩弄,取舍。

街头卖唱的凤喜为了摆脱贫困潦倒的生活现状,以她那纯朴、聪明伶俐、惹人爱怜的传统女性的形象征服了家树,获得其怜爱和赞助,过上了可以不劳而获的幸福生活。在遇到有权的财阀刘将军时,经过一番衡量,再攀高枝,选择了作刘太太。对于曾经赞助过的家树,她是心存感激的,因此拿出了两倍于家树所花的钱的支票来补偿他。当家树不在乎她已失身,想重归于好时,她拒绝了。并且说出了挑战男性权威的话“你为什么这样子对待我?我的身子,是我自己的,我要嫁给谁,就嫁给谁,你有什么法子来干涉我?”可见她并没有因为家树对她有恩而一切顺从他,却有着自己的主独立的人格意识。在与凤喜复合无望之下,家树想到了经常为他跑前跑后的秀姑,想与秀姑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接到秀姑约他出来谈的电话后,他喜不自胜,急速赶到约会地点。他不知秀姑实际上是要与他谈论凤喜变疯之事,独自在那儿开心地大谈特谈,含沙射影地向秀姑透露自己的心意。而“秀姑听他这种口音,分明是句句暗射着自己。一想自认识家树以来,这一颗心,早就许给了他。无如殷勤也罢,疏淡也罢,他总是漠不关心,所以索性跳出圈子外去,用第三者的资格,来给他们圆场。不料自己已经跳出圈子外来了,AE玕是又突然有这样向来不曾有的恳切表示,这真是意料所不及了。因笑道:“樊先生说得很透澈,就是象我这样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的人,也明白了??"。秀姑也就打哈哈地将做玩笑开待。待到后来看到何丽娜,觉得他们挺般配的,以至于后来就撮合他们俩。秀姑由一开始的冲动喜欢上了家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对家树的熟识,慢慢地也就悟出了一个道理:无论如何,男子对于

女子的爱情,总是以容貌为先决条件的。自己本来毫无牵挂的了,何必又卷入旋涡。也许正因为潜意识里的这种思想,所以在家树间接地表白时,她默默不做声。接下来,家树身边就只有一个丽娜可以追求了。时髦的何丽娜出入歌舞厅、饭店、电影院等娱乐场所,自从喜欢上家树以来,她就频繁的邀约家树。她是喜欢家树的,因为空虚无聊精神空虚的富家女生活也使丽娜开始厌烦,而风流倜傥、博学的密斯脱樊有实质性的以传统文化为支撑的生活,可以给丽娜以精神指导,这也是丽娜坚持不懈地追求家树的主要原因。

 

第二篇:张恨水作品读后感

原著《纸醉金迷》与电视剧版之比较及个人感

张恨水的《纸醉金迷》的确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即使被杨晓雄和王宛平两位编剧编写成剧本由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版《纸醉金迷》也是一部让人感叹的巨作。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部成功的作品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影像以及属于那个时代人 和环境所富有的独特标记与特色。

看了电视剧中的第一和三十六集,对于第一集在原著中并未提及但是提及到了田佩芝、袁圆、以及东方霞(东方曼丽)他们三人的出场,分别在第一部分纸醉金迷的第二回吊楼上二家庭和第一回重庆一角大梁子以及第四部分谁征服了谁中的第六回谁征服了谁。而对于三十六集中所在在的原著中则在第四部分谁征服了谁的第四回失去了母亲的孩子。

虽然原著与电视剧版本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就,也因为相似或者不像似的地方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着,但是现在想谈一谈二者存在的一些不同之处。下面就做一些列举:

第一、是他们三个人的开场,电视剧中他们三个人在看台上唱歌的,而随后就是他们因为火烧长沙而离散,经历各自人生中一段在相同背景下而不同的人生经历。电视屏幕上他们给人留下的是清纯美丽而又可爱的女学生形象,楚楚动人,让人心生无限的疼爱。而在原著中首先出场的是袁圆,她的出场书中是这样叙述文的:“她穿着后方时兴的翠绿色白点子雪花呢长袍套着浅灰色法兰绒大衣头发是前面梳了螺旋堆”书上把她写的像画上的仙女;其次出场的是田佩芝,她给人的感觉却不像袁圆那样给人以贵妇的感觉,很是寒碜,像极了农家村妇,我们无法想象后文的田佩芝会是那般妖娆而又妩媚的女人。书中这样写道:“那少妇还不到三十岁,穿这件就的白鸳鸯格子绸夹袄,那袍子自胁下有三个纽扣没扣,大衣襟子飘飘然,脚下一步二声,踏了一双拖鞋,烫头发鸡窝似的堆了满头和满肩”田的出场给人是邋遢,不注重外表的女人,让人不忍心看下去,;而东方曼丽的出场的惊艳丝毫不逊色于袁圆,她蓬着满头很长的烫发、脂粉抹的像苹果的颜色一样、身上穿着件短袖子白绸衬衫,翻着领子向外,露出颈脖子下一块白胸脯、十个指甲都涂了蔻丹。她风情万种的样子跃然纸上。这三个人的出场与原著相差是太远太远;

第二、李步祥去魏家看望他的孩子的时候,电视剧中的小女孩是穿的干干净净的衣服,头发梳的整整齐齐,而且脚上也是穿着鞋子的,但是原著中去些的是一个拿着半块烧饼趴在床边睡着的小女孩,上身穿着一件旧的女童装,下面赤了两只脚,满头头发纷披着把耳朵都盖上了这样写更能突出魏家的艰难处境,使人们感到了一丝凄凉。让人对这个家庭的遭遇感到揪心;

第三、田佩芝回家看孩子是在邻居家的,当时她向家里张望的电视剧中是描述她是站在一张小凳子上的,而原著中去是写她站在梯子上的,虽然站的地方不同而且还很小额地方,但是这不能不让人们对高希希导演对细节的安排,站在梯子上对于当时在交际圈中小有名气而且有身份的女人来说是不合时宜的,显得有失一个有身份女人的形象,而站在凳子上更能显得一份得体;

第四、电视剧中陶太太是在街上看到范宝华,并让他告诉魏太太小渝生病了,范宝华当时就告诉了田佩芝,她当时着急的跑回来了。而原著中是陶太太嘱托李步祥告诉田佩芝的,李在朱公馆告诉了田,而后陶太太说魏太太赞成回家看孩子了,他是托人偷偷的告诉我的,希望不要让一个人知道。这二个不同的反应不同的举动完全体现了田佩芝的心境与对孩子的那份爱心;

第五、田佩芝在看完孩子的时候,电视剧中在田哭泣的时候,宋玉生出现了并阻止了 她准备回去的想法,在宋玉生的陪同下出来的时候正巧撞到了陶太太、李步祥还有她的二个孩子,她失声痛哭,紧紧的抱着自己的二个孩子,那个时候是多么的让人感动让人揪心。而原著中写她回家看完孩子后自己一个人径直出去的,看完孩子后就上了一个人的车,眉飞色舞的坐上了人力车和人打唆哈去了,在这样的女人身上是毫无亲情可言的,自己舒适的生活

比什么都重要的,鲜明的对比让人对于原著和电视剧的认识又截然不同了;

第六、就是田佩芝对魏端本的情是否是真的。在电视剧中当她看见了魏端本在码头那等她的时候,她回到家里就哭了,还想着家里的日子,想离开重庆到另外一个地方,虽然想离开重庆,但是从她的眼泪中我们能看到她对于魏端本还是有感情的;然而原著中她说像魏端本这样的丈夫失掉了也没什么关系的,没有孩子她在就和他离婚了,丈夫因挪用公款买黄金债券而入狱时,她迟迟的不去找人让丈夫出来,而且还和范宝华、洪五爷出去吃饭应酬打唆哈,可以她对他是没有感情的。

对于《纸醉金迷》电视剧版本和原著的话,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本人还是比较喜欢电视剧,因为电视剧有很多比原著更为暖心而又让人感动的地方。

第一、田佩芝在电视剧上体现的更为女性更为有感情,更富有智慧,人物的性格更为饱满,更有一份女性的善良天性她虽然堕落为交际花,在交际圈里小有成就但是她的内心里还从满了对孩子对那个不像样的家庭的挂念,那内心里的痛与思念是交际圈里金钱与欢乐所不能弥补的也是无法忘怀的,那是每一为人母的正常写照,她不与曼丽争吵计较,有自己一套方法虽然不是用在正当的地方但是也是它有智慧的体现。而原著中将她写的那样的拜金,在金钱的面前她显得是那样的“无助“,难以抵挡住诱惑。整天过着奢靡的生活,对于孩子生病的消息在舞池与麻将桌的充斥下也渐渐的在脑海中淡忘了。原著中真的很难想象那是二个孩子的母亲,在他的身上我们完全看到一个作为母亲所应具备的爱抚,温存,善良以及作为一个妻子所应有的善良理解。我从原著中我看到了一个像白字一样苍白乏味的田佩芝,对其是一种鄙视,无法容忍而当看到电视剧中的田佩芝的时候我的内心里是对她的爱怜与同情,她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子,对其是深深的同情与感慨,承受了一个女人不该有的压力与舆论。

第二、在电视剧版本中处处充满了任性与关爱,首先是贫穷的陶太太对于魏家的关怀那份关怀是多么的真切,还有李步祥对生病孩子的关心买东西那是不掺杂任何做作的情感成分的以及范宝华对魏端本的关心在我看来都是真心的关心,还有宋玉生在田佩芝回家看孩子时往她的钱包里塞钱的场景,让我们感觉到在那种物质充斥的社会里,在被金钱熏陶的社会里还是存在着点点任性与关爱的,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这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还没有完全到那种金钱化与利益化的社会;

第三、就是电视剧里的感情很真切,田佩芝对孩子好丈夫的爱是真切当田佩芝回家看孩子的时候那哭的场景我真的被那种真情所感动流泪了,还有她对丈夫那寥落的悲伤,是一个居家小女子的点点情思,是一种让人动容、感动、同情、爱怜的女子。然而在原著中看到的田佩芝是一个让我痛恨,鄙视的女人,在他的身上我感觉到的是袭袭的寒意感觉不到丝毫的温存,狠心的让人哆嗦,完全是一个拜金女,被铜臭所蒙蔽了双眼,让我觉得可惜!

第四、就是电视剧比较贴近现实更能为人所接受,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处处存在着爱的,至少在电视剧里我们还看到了亲情战胜金钱的时候这是一个阳光照耀的世界,而原著中我们真的就看到了一群利欲熏心的人们不断挣扎的身影,那是一个冰封寒冷的世界。是一个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世界

综上原因我比较喜欢电视剧版本的《纸醉金迷》。

参考文献 张恨水《纸醉金迷》江苏文艺出版社 二千零四年八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