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辛劳的蚂蚁学案

辛劳的蚂蚁(1课时)

课前预习:

1、 写出阅读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并注音。

2、熟读课文和课后寓言《蚂蚁与蚂蚱》,思考:作者笔下的蚂蚁与寓言中的蚂蚁有多大区别?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区别?

3、作者在描绘蚂蚁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它们有什么独特的功效?

4、本文与《蚂蚁》一文的寓旨有何区别?进而思考两位作者对待生活态度的异同。 课程标准:

学习本文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 理解课文运用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的人 。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文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理解课文运用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的人。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评价任务

能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表面写蚂蚁实际上、、、、、、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南帆的《蚂蚁》一课,给了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 。在这节课的基础上,看看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怎样。

二、 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文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理解课文运用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的人。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三、 自主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注音

拭去shì 蚱蜢zhàměnɡ 蹭到一边cènɡ 豌豆wān

扬镳biāo 卸下xiè 褒扬bāo 顶巅diān 痒yǎnɡ

2、 词语解释

莫名所以:说不出原因来。 欺世盗名:欺骗当时的人,窃取名誉。 浏览:粗略地看。 雷同:随声附和。也指相同。

痴呆:呆笨的样子。 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着什么的样子。 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扬镳,驱马前进。

(二) 简介作者

作者 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是其笔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 1

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三)理清结构,概括行文脉络

总说蚂蚁是欺世盗名之徒。

列举实例证明蚂蚁愚蠢。

蚂蚁是名副其实的蠢货。

四、 交流研讨

1、文章中“我”对蚂蚁的看法是: (用文中的话或词语回答)

2、蚂蚁有哪些愚蠢可笑的表演?

3、选取你认为有趣的段落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朗读。 试说一说你有趣的理由。(提示:可从用词、修辞、人称等方面谈)

4、本文把蚂蚁写的那么愚蠢,但并不给人可恶可恨之感,反而在可笑中带着可爱,这是为什么?(提示:结合语言特点分析)

师点拨

“我好像始终没出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细微理性”。

作者一开始就以这种极端的口吻给蚂蚁判了刑。为了让自己的论断显得“严谨”,他使用了铺垫法——承认蚂蚁是辛劳的,声明他指的是普通的蚂蚁,排除了特别神奇的瑞士蚂蚁和非洲蚂蚁,然后对蚂蚁予以当头痛击——“它那份愚蠢劲儿却是我瞧不入眼的”,揭示出蚂蚁的任何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非理性的愚蠢行为。

它捕获到一件东西??拖着它那毫无价值的捕获物攀到了顶颠”,“它做这样聪明的事??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作者这里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对它笔下的第一只蚂蚁进行了精心刻画:蚂蚁在搬运过程中遇到障碍不绕过去,而是倒退着往上“拽”,在攀登过程中,“扯”“拉”“掀”“爬”,“有如我??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作者用了这么多动词来形容蚂蚁反复、顽强但却十分愚蠢的折腾。但是作者仍不过瘾,又用了一个总结性比喻,以辛劳和徒劳之间显而易见的荒谬,把蚂蚁的笨拙、弱智表现地淋漓尽致。

小蚂蚁——觉察到我在观察??随便任何其他笨蚂蚁谁爱要的给收了去”“它在二十分钟内所从事的劳动??只是为了要让自己当着人们露一手儿”

作者再次运用一系列动词刻画他笔下的第二只蚂蚁:费劲力气把蜘蛛“举”到空中,“叼”着走,一路上“拉”“搡”“拖”“跳”,最后却随意把猎物“丢”在路当中,与第一次的描写有许多重复之处,并且再次运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从而再一次强化了读者对蚂蚁辛劳和徒劳并存的荒谬行为的认识,蚂蚁的愚蠢在读者脑中根深蒂固。

这时候它拭去脑门子上的汗??最后它停下来休息”“它们揪住蚱蜢腿相反的两头??其重量足以让它们进行一番娱乐”

在这两处,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白描手法,表现了蚂蚁的自我折腾,即使合作,商量讨论,也无济于事,还把自己给弄伤了,把蚂蚁描绘地如同西方戏剧舞台上的某些喜剧角色——十分笨拙,又十分天真,傻,死心眼,一错再错,死不悔改。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类傻里傻气角色的调侃。

5、探究思索,理解中心:

2

(1)作者仅仅在讽刺蚂蚁吗?如果不是,你从那里看出来?

(2)本文和南帆的《蚂蚁》在写法上有和区别?

在《蚂蚁》中,作者从把蚂蚁看成是神经质般的可笑和对其“英雄气概”的调侃,转为对蚂蚁生命价值的悲悯,再提升到对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生命规律的坦然揭示,情感由热情逐渐变得冷峻,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在某种程度上的冷眼旁观。

本文中作者以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执着真诚形成反差,构成荒谬,前者为情感明线,后者为潜流,隐含着作者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和宽容之心。

五、 检测点拨

1、《辛劳的蚂蚁》作者是 国的 ,要作品有:

2、 词语解释:

欺世盗名: 分道扬镳:

雷同:

啐:

六、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

作业设计

1.你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有没有做过象蚂蚁一样的无用功?

2.你的周围还有没有象蚂蚁一样徒劳的人?

教学反思:

我们已经学过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它自以为幸福无比,但在居高临下的人看来,幸福是十分不可靠的,

3

 

第二篇: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表达 交流”综合实践思想之美学案

第四单元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思想之美

课前预习:

对本单元所学课文进行再阅读,回顾各作品中作者就“读书”的话题所持的观点,所用的论据,论证方法。了解议论文的结构、三要素及相关论证方法。

相关课程标准: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注重写作过程中的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捉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教学目标:

1、体悟议论性文字的“议论”性特点和“思想”之美,将它与说明性文字区别开来。

2、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来呈现思想之美。

评价任务:

1、体悟议论性文字的“议论”性特点和“思想”之美。

2、理解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掌握议论文的相关写作要求。

3、梳理的本单元几篇课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理解有关议论的知识。

4、互读文章,相互评价,推荐参加班级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都在品头论足、说长道短,也就是说,每天都在发表议论。可是提到“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大部分同学都不了解,在写作中也不知如何运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表达方式,感受议论所要表达的思想之美。

二、了解有关议论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叫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1

( 二)议论的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如《论读书》论点是“论读书”。

②开篇 如《黄生借书说》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中间 如《读书的三种姿势》论点是“我们要站起来,用俯视的态度批判性的来读”。 ④结尾 如《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论点是“借书必还”。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

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常用的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2

⑤、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三、结合议论的相关知识,回顾本单元几篇课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1、《孔孟论学习》,议论方式主要是两种。其一是直截了当提出观点,直接下结论如第五、七则。这第二种议论方式为第一、二、三、四、六则。这和《论语》的语言精练有关同样属于事理例证的。课文中《孟子》的论证方式也是两种。其一是事理论证即第十则此则层层推进特别明显。其二是事实论证即例证法形象类其一是直截了当提出观点 ,如第五、七则。

2、《黄生借书说》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3、《读书杂谈》课文中谈到了两种读书的类型---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

(其余文章让学生分组找出来,互相交流)

四、例文导航 (投影仪展示)

天与地的距离

曾有人问苏格拉底:“天与地的距离有多高?”他回答:“三尺。”“三尺?可我们许多人都在五尺以上啊。”他们感到疑惑。苏克拉底一语道破:“所以人要学会低头啊。”(语言简洁,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是啊,学会低头是一种谦逊的为人品格。一个人取得一点成绩,是该大肆宣扬还是寻找自己的不足?正如地里的麦穗,挺着笔直的腰杆,抬头看天的都是少产的;相反,在夕阳下害羞地低下头,随风摇摆的才是粒粒饱满的。而今就有一些人刚刚取得一点成绩,就会目空一切,整天看着自己头上的光环,却忘了继续看好脚下的路。(举例论证作者的观点会低头是一种谦逊的为人品格。)

学会低头是一种踏实的人生态度。社会就像一个金字塔,塔尖很小。但人们总是仰望它, 3

幻想平步青云,挤身到上层。于是有些人不择手段,或许得尝所愿。不料好景不长,一个筋斗翻身落地。俗话说,“爬得越高跌得越惨”。还不如脚踏实地做人,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学会低头更是人类的一种智慧。卡耐基说,每当我看到天上的星星,看着那些一百万年前射来的光,我就会觉得人类的渺小。鲁迅说:“尼采说他是太阳,光热无穷,所以他疯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那是自然的恩惠,所以我们的先人早就学会了向天地低头,甚至顶礼膜拜。中国古人追求顺其自然,讲究天人合一,所以让华夏子孙繁衍不息。老子主张人处“下位”,真是古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却被一些急功近利者践踏,于是我们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三段并列,三个方面谈为什么要学会低头。例子简短,有自己的议论。)

这种智慧被日本先人学去了,他们遇人鞠躬,低头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他们进步了,却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日本军官主义至今不肯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低头认错,那是得不到亚洲人民原谅的。清朝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不知和世界有多大的差距?鸦片战争,我们一败涂地。改革开放,我们重新低头学习世界一切先进的技术,中华民族迎来腾飞,发展的速度令世界瞠目。

(结合世界形势,正反两反面论证。)

天与地的距离,抑或就是那一低头的高度?(尾段简洁,照应首段)

【简评】本文是一篇较为典型的考场议论性文章,作者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中心论点,紧扣题意;由三个分论点构成论证的主体,论据丰富,表述简括,论证充分;最后一段点题,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总结典范的议论文的共同特点:

1、题目即是论点,让阅卷者迅速判断有没有跑题;

2、开头简洁,提出中心论点,易于迅速把握;

3、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几个小论点),思路清晰;

4、例子简洁,没有大段的叙述,例子与议论结合紧密;

5、论据运用有技巧,正反结合,事例与名言结合;

6、结尾简洁,总括全文,照应主题。

五、学以致用,我来点评(投影仪展示例文)

给学生留15分钟的时间,按照以上6点步骤点评例文《快和慢》,并找出该文的不足之处,要求落实到书面上。前10分钟写,后5分钟可以商量。

快和慢

4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速度感的社会中,冲印店的大门上总是贴着“立等可取”的字样,电视里不停地播放着各种神奇而速效的减肥药广告,甚至本该优哉游哉的旅游也成了走马观花的看完一个景点,又急匆匆地赶往下一个景点的让人身心俱疲的过程。对于这种一味追求速度的情况,我只想说,这世上没有永恒的快也没有永恒的慢,有时,放缓速度,静下心来思考,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中心论点,强调“慢”) 首先,我想说,快和慢是相对而言的。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只有在特定的参照系中,速度才有意义,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正确区分出快和慢。在光的眼里,我们人类可以达到的任何速度都微不足道;而在蜗牛的眼中,人类步行的速度便足以令它恐惧。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快和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大家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一马当先的兔子却最后一个到达终点。为什么呢?就因为它太快了,在开始时便把乌龟远远地甩在后面。可它不思进取,不知再接再厉,反而在中途睡起觉来。而乌龟虽然爬得慢,但它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却最先到达了终点。同样的,在现实生活中,快的那一方如果原地踏步,必将会被后边的追上,原先快的反而慢了,而原先慢的反而更快实现了目标。

最后,我想说,欲速则不达,不要盲目追求速度,而要仔细分析客观状况,再做决定。建国初期,人民刚当家作主,急于改变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和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所以出现了所谓的“大跃进”,想在短期内来一个大发展。事实证明,“大跃进”严重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切实际的做法。虽然从表面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似乎很快,实际上,我们不仅离目标有很大差距,相反的,“大跃进”还造成了社会的倒退。今天,温总理强调要把经济发展速度控制在7%,正是基于客观状况,经过综合分析而制定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真正进步。

层次清楚明白;例子与议论结合。前两点与论点关系不大,属于跑题,第三点说的是“慢”,比较扣题。

活得悠闲些,你会发现处处有风景;玩得悠闲些,你会发现世界真奇妙;学得悠闲些,那就“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了。(结尾简洁,散文的语言构成一组排比,照应主题)

【简评】一上来先摆出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然后针对那种“一味追求速度的情况”,希望大家作些冷静思考;接着作者以主要篇幅,分三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充满哲学味,且收放有度,颇为辩证。尤其是第三点,作者对浮夸作风的批评,昭示人的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反映了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了强化上述观点,作者连用三个“悠闲”形成排比,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更蕴含着 5

浓厚的人文精神。读到这里,让人眼睛一亮,甚至忍不住拍案称妙!

1、学生起来读自己的点评,并说说不足之处。(学生回答都比较到位)

2、教师总结发言情况。

不管是文章的优点还是不足之处,我们都要分析一下,分析优点是为了学习优点,分析不足是为了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避免这些不足。

3、教师读自己的评点,并说说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

这篇文章的首段用三个具体的关于“快”例子引出自己的论点来。中间的主体部分分为三部分,用三个小论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每段用“首先”“第二点”“最后”作为提示语,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并且每段都有论据,论据与议论结合紧密,例子篇幅长短得当;尾段用三个排比句结尾,简洁有力,照应首段的中心论点。

不足之处:(1)首段太长,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本文的引子,相当于材料作文开头的引文部分,第二部分应该另起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慢”,结尾照应的时候也是在强调“慢”,但是题目却是“快和慢”,主体部分前两点也是谈“快和慢”二者的关系,这就有文不对题的毛病,而且还是一个很严重的毛病。所以我们应该避免这样的问题。

六、作文训练

话题一:读书

要求:

1、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构思自己的作文,题目自拟。

2、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以议论为辅。让议论成为画龙点睛的句子。

字数要求:600字左右

话题二:阅读下面的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男孩到果园去,看见爷爷正在梯子上“咔嚓咔嚓”地把果树上的一些枝条剪下来,小孩拿起一根枝条说:“爷爷,它们长得好好的,你把它们剪掉多可惜!”爷爷说:“傻孩子,减掉它们,果树才能长得更好呀!”

要求:1、这位爷爷修剪枝条的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根据你的理解确定一个议论中心;

2、紧扣议论中心,联系身边的某些人或事,写一篇议论文;

3、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 由于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 6

向模式化。这样的后果是:1、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2、滋长学生说假话、套话、废话的现象。3、影响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作文能力整体素质下滑。

本次的作文教学,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来理解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写作修改训练,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读写说的互动。亮点在于结合的是本单元的几篇议论文 ,很容易让学生理解议论所表现的思想之美。结合几篇例文更便于学生理解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不足在于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过于教条。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