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理解下列词语:

趋、谢、曾、恃、崩、恣、约、乘、贱息、不肖、没死、丈夫

2.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

质、及、甚、少、异、为、于、乃

3.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

4.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

2.进一步训练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训练把握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中心的能力。

4.提高对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2.感悟触龙的忠诚与处事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熟读背诵课文第三段。

难点是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领悟触龙的劝谏语言。教师要介绍作品背景材料,对课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要点拨、归纳。

【学生活动设计】

1.借助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3.制作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文言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

4.讨论课文层次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评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5.讨论触龙的劝谏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诵读课文。

2.理解文言词语、句式及活用,掌握文中尊称、谦词。

3.初步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

1.课文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年小故由赵太后(即赵威后)执政。此时,秦见赵新旧交替,国内动荡不安,以为有机可乘,便发兵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则要赵让孝成王之弟(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方才出兵。赵太后溺爱小儿子,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于是触龙出面劝说

赵太后,终于使她同意让长安君去做人质,齐国才出兵救赵。

2.赵太后,赵惠文王之妻赵威后。惠文王死后,孝成王年幼,威后执政。《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了赵威后问齐使的一段对话,她先问齐国的年成和百姓,然后才问齐国国君,并对齐国两个贤士不被重用,一名孝女没有受到敬重要深表不满,体现了她以民为本的政治见解和积极用士的精神,是个开明君主。这是她最终接受触龙劝谏的思想基础。

3.触龙,赵国的大臣,担任左师。他年龄大、资格老、关系深,有丰富的人生经验,目光长远、对赵国忠心耿耿,这这是他劝谏成功的基础。

三、文本分析

1.导入新课

本单元已经学过两篇“谏说”类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谏说”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烛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层深入,正反剖析;而邹忌则善于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谏说”对象的利益、心理出发,统观全局,并且具有很高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谏说”类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的“谏说”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强(qiǎn)谏 心唾(tuò)其面 揖(xū)之 有所郄(xì) ....

恃(shì)辇(niǎn) 耆(shì)食 不肖(xiào) 没(mò)死 .....

沟壑(hè) 媪(ǎo) 持其踵(zhǒng) 挟(xié)重器 ....

膏腴(yú) 百乘(shèng) ..

(2)注意以下句子的诵读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 太后之色/少解 年/几何矣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则/为之/计深远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一些味道。

提示:第一段太后的话,要读出恼怒、严厉;第二段触龙的话要读得恳切、舒缓;第三段触龙的话,求职要读出影射之味,“甚于妇人”要读得风趣,“老臣窃以为”要读得轻松,“则为之计深远”要读得深沉,“岂非”要读得肯定。第四段触龙的话要读得从容、深沉,表现出忧虑。

4.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用事”:执政。“丈夫”:男子。“徐趋”:小步快走。 .

“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

“没死”:冒着死罪。“至于赵元为赵”:到了??的时候。 ..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 .

使动用法:“没死以闻”(使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贵) ..

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乎”(继承人) .

(4)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吧) ...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吗) ....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凭什么??) ..

(5)尊称与谦称

完成课后练习三,然后加以整理。

(6)一词多义

“质”“及”“甚”“少”“异”“为”

补充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 .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却) .

赵氏求救于齐 (向) .

05触龙说赵太后

和于身也 (在) .

甚于如人 (比) .

5.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整体思路。

四、总结扩展

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

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范围扩大

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2.词义范围缩小

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3.词义的转移

例如“是”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4.感情色彩的变化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学习触龙抓住对方心理,设身处地,曲折委婉地劝谏的语言艺术。

3.当堂背诵课文第三段。

二、整体感知

1.《古文观止》对《触龙说赵太后》的总评: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人。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2.本文充分体现了《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他的劝说充分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在“说的原因”一段中哪几个字突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

一个“新”字,表明赵国国内正处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急”字突出了秦趁虚而人的急切。一个“必”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一个“乃”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

2.大臣强谏后,太后的语言中哪个字突出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在全段中起什么作用?

“必”字充分表现了太后固执任性、蛮横专断的性格。这个字照应了前面齐国条件中的“必”字,立刻使矛盾尖锐化。

3.触龙在说家常中说了哪几层意思?在说太后中起什么作用?

说了四层意思:谒见目的,问起居,问饮食,谈养生。作用是缓和气氛,消除太后戒心。

4.理解性背诵课文第三段,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1)左师公说爱子的主旨是什么?

(2)哪些话是为这个主旨伏根的?

(3)哪些话反激出这个主旨?

(4)哪些话论述了这个主旨?

5.这段话骨子里是批评太后不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为什么太后乐意听下去,并且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的?

这是因为触龙能体贴太后对幼子溺爱的心情,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然后又借燕后作反衬,激赵太后的反驳,顺理成章地提出主旨;接着又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与太后一起动情回忆疼爱燕后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

6.如果说前面触龙还是曲折迂回、旁敲侧击的话,第四段就直接阐明观点了。说说这一段是分几层讲的?

第一层提出两个“有在者乎”的历史事实,欲擒故纵。

第二层分析“无有”“不闻”的原因,得出规律。

第三层水到渠成,类比长安君,批评赵太后,一针见血,击中要害。

第四层巧妙地归结到“爱子”这个话题上,刚而转柔,使太后深受感动而醒悟。

7.本文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试找出反映太后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 “盛气而揖之”“笑曰”

四、总结扩展

本文是《战国策》中写谋臣巧谏成功的最佳篇什之一。其所以能干载传诵,历久不衰,就在于它富有永远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和发人深省的思想启迪。

本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善于用轻松细致的笔触,描写人物委婉亲切的说辞,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这篇课文反映出:战国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的斗争对世袭分封制的冲击;提出了应鼓励子女培养独立奋斗、创业立功的自立精神,而不应依仗父母财产权力的荫庇坐享其成的重要思想,这一点对今天也有深刻的启迪。

布置作业

1.阅读《古文观止》中选自《战国策》的《赵威后问齐使》。

2.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课文读后感。

【背景材料】

一、背景材料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问者言之凿凿,步步进逼,对者狼狈不堪,嗫嚅语塞。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但在这篇课文中,她却表现出溺爱子女、甚至蛮横不讲理,完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说明统治者的子女观并不绝对地与个人品质有关,而是与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社会文明程度有关。

二、补充注释

1.关于“触龙”

触龙,人名,《战国策》的各种传本均作“触詟”,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曾据《史记·赵世家》等史料订正为“触龙”,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残本记此事均作“触龙”。另外,有人认为“触龙”后还有“言”字,因尚有不同看法,故未取。

2.关于“质”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常常由几个国家结盟,共同对付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结盟的凭据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国作抵押,叫“质”或“质子”。

3.关于“三世以前”和“赵之为赵”

赵国是从赵烈侯一代称侯立国的,经过赵敬侯、成侯、肃侯,到赵武灵王时始称王,然后传至惠文王,再传至孝成王。文中所说的“三世以前”,是指赵肃侯时代,即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之为赵”,则指赵烈侯开国之时。

 

第二篇:触龙说赵太后练习题

触龙说赵太后练习题 一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芑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立,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多子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1.下列加粗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触龙说赵太后练习题

触龙说赵太后练习题

[ ]

触龙说赵太后练习题

触龙说赵太后练习题

2.下列加粗词解释均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今三世以来(三代) ②其继有在者平?(在位者)

③奉厚而无劳(俸禄) ④而挟重器多也(拥有珍贵的器物)

⑤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贫瘠) ⑥一旦山陵崩(山崩地裂,指重大灾害)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③⑤⑥ D.①②⑥

3.下列“故”字与“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句“故”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故愿望见太后 B.既克,公问其故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桓侯故使人问之

E.吴不亡越,越故亡吴 F.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4.下列译句有误的—项是 [ ]

A.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译:不仅赵国,其他诸侯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后嗣有在的吗?

B.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译:却不趁现在让(他)为国建立功勋。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译:一旦您不在人世,长安君凭借什么使自己在赵国立身?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译:在这种情况下,长安君替自己准备了大量的马车,到齐国去

练习题 二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强(qiáng)谏 唾(tuò)面 盛(shèng)气

B.恃辇(sì niǎn) 沟壑(hè) 膏腴(yú)

C.和(hé)于身 不肖(xiào) 车百乘(shèng)

D.老媪(wēn) 持踵(zhòng) 山陵崩(bèng)

2.对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入而徐趋 趋:小步快走

B.至而自谢 谢:道歉

C.持其踵为之泣 泣:放声大哭

D.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独:不仅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则为之计深远 B.必以长安君为质

C.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4.选出与例句中加粗词词性活用特点相同的一项。

(1)闻寡人之耳者 [ ]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登东山而小鲁 D.失期,法当斩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

A.面山而居 B.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既东封郑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A.越国以鄙远

B.阙秦以利晋

C.渔人甚异之

D.春风又绿江南岸

[ ]

练习题 三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于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衰,窃爱怜之②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③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④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A.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相同。

B.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不同。

C.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不同。

D.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相同。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窃爱怜之 ②父母之爱子 ③持其踵为之泣 ④祭祀必祝之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也不同。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也相同。

3.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父母之爱子女,为之计深远。 D.岂非汁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4.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

A.左师公请求太后,让其少子补黑衣之数,其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委婉劝谏太后。

B.左师触龙认为赵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C.左师触龙认为,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子女。

D.燕后远嫁,赵后思念她,每次祭祀时,赵后必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左师认为这才是真正为子女作长远打算。

练习题四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①”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义项或读音。

①书未发( )

A.字体

B.写

C.信函

D.成本的著作

②使者不说( )

A.shuō

B.shuì

C.yuè

③威后曰:“不然??”( )

A.这样

B.对,不错

C.(古)在应答中表示是的

D.副词或形容词词尾

2.翻译威后回答齐使的几句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这段短文,反映了赵威后的—种政治思想,那就是 。(限四个字)

参考答案:一

1.B(A项一当“使??位尊”讲,一当“尊贵”讲;C项一当“置办”讲,一当“大约”讲;D项一当“才”讲;一当“是”讲;B项均当“盘算”讲。)2.B(②中“继”以为“继承人”;⑤中“膏腴”应为“肥沃”;⑥中“山陵崩”应为国王或王后死的委婉说法) 3.A(B项当“缘故”讲;C项当“原来的”讲;D项当“特意”讲;E项当“必定”讲;F当“旧的”讲;A项与例句均当“所以、因此”讲。)4.D(应为:于是替长安君置办了百余辆车子,到齐国去做人质。)

参考答案二

1.C 2.C 3.B 4.(1)B(2)C(3)C

参考答案三

1.C(①②句“窃”表谦称;③句中“子”是小儿子,因为上文中提到“贱息舒祺”,所以此处“子”为儿子;④句中“子”是指子女,和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

2.B(此题考查虚词“之”字的用法。①句中“之”是代词,代指舒祺;②句中“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④句中“之”是代词,代指燕后。)

3.A(“丈夫”,古义泛指男人,今义仅指女性的配偶。词义缩小。)

4.B(触龙并非真的认为赵太后爱燕后胜过长安君,只是想以此为话题,激赵太后同意让长安君作人质。)

参考答案 四

1.①、③题考查的是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辨析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要注意:第一,记住其本义;第二,辨析引申义;第三,悟出比喻义;第四,弄清假借义。因此,①题答案为C,③题答案为A。(还应考虑到外交感情,不直接说:“不对”,口气缓和一些说:“不是这样”。)②题考查的是词的通假现象,一般情况,如甲字通乙字,则甲字应与乙字读音相同,因为“说”在这里通“悦”,所以答案应为C。

2.译文: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么说。假如没有好年成,老百姓能活得好吗?假如没有老百姓,国君还能存在吗?所以,要是提问的话,怎么能丢开根本的事情不先问却先问那枝节细末的事呢?”

3.民贵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