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东城实验学校 朱方莲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 宁晋县东城实验学校 朱方莲

教学背景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我重视阅读教学,互联网为辅助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教学课题

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识记作者,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学会赏析句子。

教材分析

《过零丁洋》中考必考的古诗,主题是“慷慨正气”,所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之美。《过零丁洋》正是表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所展现的对国家的责任和坦然面对死亡的豪情。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在于他的精神境界,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国,以生命殉诗,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教学过程

一. 关于作者(百度搜索)/view/5927.htm

文天祥: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二十岁进士及第,状元入

仕。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天祥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奉命往敌营议和被拘,后脱逃,转战赣、闽、岭等地。1278年兵败被俘,押送大都,元军威逼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

二. 作品背景(用音乐创设情境)(百度搜索)/question/402727949.html

文天祥于1278年在五坡岭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

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竟不能逼。

三.赏析古诗

1.学生背诵,教师指导朗读。

2.全体学生和名家一起朗读,。(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学生静静地欣赏,)/programs/view/tjAokIxeS1Q

(赏读诗文)

3.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多媒体展示)/shici62739/

遭逢:遭遇,指被朝廷选拔。 干戈:古代兵器。

寥落:荒凉冷落。 四周星:四年。

身世:个人的遭遇命运。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史册。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制作竹简时,用火烘烤青竹片,水分冒出 如汗水,所以称竹简为汗青。

(品读诗文)

4.总体把握: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画面,体味情感)/q/1363023082061621

讨论明确: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不必花太多时间)

5.具体把握:小组讨论交流,组织班级交流。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品读感悟)

6.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多媒体出示画面,总结)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7.颔联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多媒体展示做题格式)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

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

8.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看画面,体味情境教学)/p-585830332.html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9.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展示答案)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这两句是全诗的文眼句。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在于他的精神境界,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国,以生命殉诗,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四.拓展延伸:

全班交流所收集的有关爱国或不折气节的名人或诗词等资料。

1.文天祥拒绝降元,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question/324023402.html

2.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学生展示,多媒体示例)

事例: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陆游临死不忘国家统一;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诗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姥吟留别》)/view/155413.htm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question/72106241.html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question/1317004.html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zl/114/t/1112/83627.htm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view/2032985.htm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一首《过零丁洋》让我们的内心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升上了历史的高度。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应该更爱我们的祖国。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志当存高远”,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六.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思考本诗给了你哪些启发,课下写一篇读后感,5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过零丁洋》 颔联——国破家亡 坎坷辛酸

颈联——追忆过去 悲愤忧惧

尾联——感叹眼前 以死明志

教学反思

教学中阅读中能通过熟读,品读,赏读,感悟背诵,这节课我上的很有感觉,孩子们也都很有感觉,师生良性互动,在课堂上促进了感情的交融,各个环节能把握到位,学生能把阅读古诗放在整个课堂的第一位,读中品味作者的情感。最后总结,同学们,一首《过零丁洋》让我们的内心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升上了历史的高度。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应该更爱我们的祖国。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志当存高远”,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宁晋县东城实验学校

朱 方 莲

 

第二篇:《观沧海》河北省邢台市宁晋东城实验中学 赵少丽

《观沧海》教学设计

宁晋县东城实验学校  赵少丽

教学背景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闪烁的明珠。它哺育了后代许多杰出的诗人。初中生多读诗歌,对于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好处是很大的。 不少同学很喜爱古诗,觉得这些诗读起业琅琅上口,越念它越觉得有味道。近两年中考也把古诗放在首位。所以在教学中我以阅读教学为主,互联网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达到理解、品味古诗的目的,以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课题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识记作者、作品

2、有感情的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一首古体诗,主要写了曹操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表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作者借景抒情,并且能体会作者写景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借景抒情的写法,不是难点,但对虚景的描绘却很难体会,就更不能体会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作者所寄寓的“志”需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师要在必要处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

本人运用适当的音乐和画面来创设情境,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师要在必要处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教育学完美的统一。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采用的教法是: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音乐渲染情境法;对学生的学习我采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三中学习方式来学习本诗,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1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板书——观沧海 、作者)

今天这首诗的作者是曹操,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现在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2 、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教师补充)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042464.html

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http://www.teachercn.com/Zxyw/Jxwz/20##-2/9/20060108150949272.html《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初读诗文

3 、整体感知诗文内容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

    (2)教师配乐范读。(用多媒体出示朗读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4)学生配乐朗读。http://www.kuwo.cn/yinyue/292225

(5)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学生自学)

请学生翻译, 教师巡视指导。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5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教师板书 :观 )

 赏读诗文

6、 学生自由朗读,并回答问题 。

作者写了那些景物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并板书)

实景:大海、山岛、草木、波涛;

虚景:大海、日、月、星、辰的景象。

研读诗文

(学生和名人一起朗读,讨论)

7、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8、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音乐渲染情感。)http://www.kuwo.cn/yinyue/292225

教师点拨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9、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五、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 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板书设计

          实景:大海、山岛、草木、波涛;

     虚景:大海、日、月、星、辰的景象。 

课后反思

在本堂课中,我依据、中考的要求要完成三个目标: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识记作者、作品 ;有感情的背诵诗文 ; 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我分三步来完成。初读感知;赏读诗文;研读诗文。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理解的目的。

    在重难点的解决上,本人运用适当的音乐和画面来创设情境,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师要在必要处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从而突破难点,达到情感的共鸣。

《观沧海》教学案例

  宁晋东城实验中学

赵少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