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小人国》观后感

纪录片《小人国》观后感

周一的晚上,园里组织老师一起观看纪录片《小人国》。听到这个小消息时,我的心里是有些小小的激动的,早就听说过这部片子,特别的想看,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都无缘观看这部纪录片。现在终于可以好好看看这部片子了,心里真的是很高兴的。

在看《小人国》的过程中,我至始至终都抱着一种认真的态度,我知道,这不是一部电影,不需要我用去娱乐的眼光去看,她是一部真实纪录幼儿内心世界的纪录电影。在面对他时,不但需要我用眼睛去看,更需要我用心去看去感受去体会,因为她为我揭示了一个熟悉真实的儿童王国,为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示了孩子们的世界,让我可以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孩子的生活和内心。

看完整个纪录片,我总结出纪录片了着墨最多的是三个孩子,为友情四季等候的四岁女孩辰辰,五岁的孩子王池亦洋,两岁的探索者锡坤,讲述了一个儿童世界关于权利、情感和探索的故事。看到辰辰一次又一次沉默的等待,我的心里真的很酸,当我看到辰辰的沉默时,我想到了我们班的十一小朋友,她和辰辰一样不爱说话,不喜欢和小朋友老师交流,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在做自己的事情。看到辰辰天都沉默的站在门外期待南德的出现,我给辰辰的等待起了一个名字叫“心酸的等待”,她的等待真的让我感到心酸,让我忍不住的留下泪来。看完纪录片后,我一直在想,每当十一在安静的做自己的事情时,当她安静的看着老师和小朋友时,她是不是也在等待着我,等待我们老师去真正的走入她的内心,走入她的世界,成为她的朋友“南德”。想到这里,我觉得,在以后的活动中,我要更用心的去对待十一,想法设法去走进十一的内心世界,更加的用心去贴近幼儿的每一个举动,早日成为十一的好朋友“南德”。

纪录片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巴学园的幼儿园里,提起巴学园,我想起了那本很著名的《窗边的小豆豆》,《窗边的小豆豆》也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巴学园里的真实故事,幸好手边也有这本书,趁着看完《小人国》的一些感触还在,我会抓紧时间重温一下教育经典名著《窗边的小豆豆》。

荔枝班 郭春利

 

第二篇:浅析纪录片-小人国

浅析纪录片《小人国》

——关注儿童 关注教育 关注成长

纪录片《小人国》讲述了北京一所名为巴学园的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两到六岁的一群孩子,他们的打打闹闹、嘻嘻笑笑、哭哭啼啼和蹦蹦跳跳,以及老师的耐心、教育与呵护,共同营造了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那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神秘国度。

人物分析

影片主要记录了辰辰、池亦洋和锡坤三个孩子的故事,而巴学园的院长大李老师的教育则贯穿了整部影片。她无时不刻地不在影响和关注着孩子们,用爱心、耐心、关心浇灌着孩子们的成长。

辰辰—儿童世界里友谊的代表

影片以一个摇的镜头开始,捕捉到辰辰之后,便用特写和全景交替使用的方式来刻画辰辰这一形象。没有笑容的脸上略显紧张,黑亮的眼睛有些张望,局促不安的手脚透漏着焦虑,辰辰等南德的故事又开始了。辰辰,一个沉静而特别的小女孩,在

巴学园里稍显怪异。她似乎没有别的朋友,因为上学总是比南德来得早的缘故,“等待成为辰辰每天早晨的功课”。从夏天到冬天,不管外面天气如何,她总是坚持在屋子外面等南德,直到南德来了,她才会笑着换鞋后跑进屋子里去吃饭。她和南德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吃饭时把自己碗里的饭舀给南德吃,睡觉时也紧挨着南德。老师问辰辰,“在幼儿园里最喜欢谁?”她毫不犹豫地说是南德,老师又问其原因,她回答道,“他是我的好朋友。”这种微妙复杂的情感或许就是儿童世界里的友谊吧。影片的结尾讲述到,巴学园要搬迁,辰辰与南德要分开了。大李老师把两人叫到一起,以一种轻松的讲故事的方式告知了两个孩子,并鼓励辰辰去结交新的朋友。虽然已开始辰辰表现的有点沮丧和难过,不过在老师的调侃之下,还是露出了甜蜜的笑容。大李老师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圆满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可见她对于幼儿教育确是深有造诣。

池亦洋—儿童世界里领导者的代表

池亦洋,一个经常被老师请坐反思角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就是个“小霸王”。他凭借自己个头大,长得壮,总是想要领导、教育别的小孩子,当别的孩子反抗之时,他就要以拳头来解决问题,因而也成为被教育的“重点对象”。在“众人讨棍”事件中,我们至少看出对孩子两方面的教育。对于“讨棍者”,是权利意识的熏陶。老师教育孩子们,“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有权利要回来”。对于“被讨者”,是对暴力手段的斥责。大李老师在教育池亦洋时说到,“在这个世界,用暴力去征服别人是没有出息的。”虽然在生活中池亦洋处处被大李老师教育,在玩足球时被教育要遵守游戏规则,在课堂上被教育不能破坏集体原则。这样在我们看来一个只会调皮捣蛋、欺负弱小的“小霸王”,再被其他家长要求开除时,大李老师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她看到了池亦洋的闪光之处,“在构建人格方面,池亦洋为其他的男孩子树立了榜样。”男孩子绝不是脆弱的代表,只要在合理的教育、适当的引导之下,他们的领导才能是可以发扬光大的。

这一点,我们在后来看池亦洋调节其他孩子打架之时,便得到了印证。

锡坤—儿童世界好奇心的代表

锡坤,一个对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充满好奇的可爱小男孩,给巴学园带来了不少乐趣。无论是垃圾桶、地板、剪刀,还是老师的鞋子和发卡,他都想“一探究竟”,以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方法,来探索这个对于他来说还是神秘又陌生的世界。对锡坤的教育,大李老师并没有像对池亦洋那样,讲究各种规则和原则,而是给了他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自己的理解来完成“创作”。

结构分析

影片采取了双线索结构来完成“小人国”故事的讲述:一是“时间流”,主要记录了从春天一直到冬天,在巴学园发生在幼儿身上的许许多多的趣事、乐事和奇事。几个记录辰辰等待南德的片段,共同组成了“时间流”的变换。二是“事件流”,影片把辰辰、池

亦洋和锡坤的故事交叉叙述、分步呈现,使得影片的节奏紧凑有序,内容又不显得单调重复。

双线索结构的使用,使我们看到了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教育的深入,孩子们在无形之中受到的影响与改变。

配乐分析

影片的背景音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辰辰等待南德的音乐。这部分音乐轻柔舒缓中略带有淡淡的忧伤,仿佛在诉说着辰辰内心的期盼和急切,听起来总有一种莫名的心痛。二是锡坤探索世界时的音乐。这部分音乐轻松愉快中伴有幽默,看着可爱的锡坤天真无邪的表情,搞笑滑稽的举动,我们会情不自禁的笑起来,似乎看到了自己童年中那份最纯、最真的欢乐。同时,这部分音乐对于调节影片气氛也起到了不小作用。最后一部分音乐主要集中在孩子们集体活动之时,在秋天的落叶中,在冬天的白雪中,孩子们自由自在的奔跑,伴着欢畅的音乐,他们展开翅膀,拥抱天空。

影片的音乐以适应情节发展为主,在烘托气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主题分析

在我看来,儿童世界纵然有其神秘之地,儿童心理纵然有其难解之处,但就整部影片而言,巴学园里孩子们的许多行为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成年人的影子,或者说“小人国”的故事就是成年人生活的缩小版。例如,傲慢的池亦洋在被罚的时候,环臂在胸,翘着二郎腿,俨然一个仗势凌人角色,与其年龄、身份极为不符。这种情况很难说,他没有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值得高兴的是,他因受罚而被单独拍摄时所表现出得反感与烦闷,至少说明他懂得是非对错,对于做错事即使不承认,他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所谓“人小鬼大”,也莫过如此。

儿童的心智还不成熟,对于是非对错的分辨能力不强,而童年阶段又是孩子模仿、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如果稍有放松,恐怕就会误入歧途,所以这一阶段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影片

中大李老师的教育方式,相比于其他幼儿园秩序化的教育模式,还是略胜一筹的。显然她“采纳”了孔子的建议—因材施教,对辰辰,她是尊重和关心;对锡坤,是鼓励和欣赏;而对于池亦洋,则是及时有力地纠正和管束。正像影片里小车上写的那样,“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要想孩子走得又快又稳,那么教育就必须量好每个孩子的尺码,做最合适的鞋。该放纵的放纵,该约束的约束,“一视同仁”只能用在相互关系上,而不是教育方法上。不过,影片对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几乎没有做任何展现,除了接送孩子上下学,我们也几乎看不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过程。所以,这也提醒了广大父母,应多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沟通,不仅要懂得养孩子,更要懂教孩子。

由此可见,本片的主题在于通过对儿童世界的戏剧呈现,对幼儿园老师教育的真是跟进,既给予大人对孩子进一步了解的机会,也提醒我们幼儿教育的重要之处。

此外,影片的拍摄在其他方面也有可取之处。画面风格较为明亮干净,符合儿童朝气蓬勃的形象;影片剪辑有张有弛,使观众不至于沉溺于一个主人公的故事;拍摄对象的选择具有典型性,既生动立体地反映幼儿园的生活,又使得影片内容丰富,具有可观性等等。

当然,一些专家认为该片在内容缺乏代表性,为追求市场份额,只注重影片的故事性,而忽视了纪录片应有的真实性。在我看来,巴学园虽然缺乏代表性,但却极富典型性,它所实施的教育模式,非但没有扼杀孩子的天性,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反而给孩子们更自由的发展空间,更广阔的飞翔天空,相对于处处管制、时时约束的教育体制,巴学园不是更值得学习和鼓励吗?

《小人国》告诉我们,幼儿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的成长,不应是模板的复制,我们更应关注孩子的天性和喜好,只需在孩子迷茫时给予指点,困惑时给予解答,犯错时给予帮助和指正,这样,

我们既可以保留了孩子的快乐,又不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