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看美国之三

《近距离看美国之三(林达著)

》读后感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由于我校资源有限,并没有从这书的第一部看去,所以对他书中所提到的一些往事不是很了解。

《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的第三部,涉及的是美国立国以来关于种族的问题。

确实,美国在这方面的问题上一直都存在争议。在我们外界看来,美国的种族歧视很严重。但我们错了,因为我们得到的只是单方面的信息。其实这个问题在美国存在着地区的差异;大体就是:北方反对种族主义,南方支持种族主义。因为北方发展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他们要解放黑奴,反对种族主义,已获得更多劳动力来发展工业;南方则发展种植园农业,是一种封闭性农业,这就需要加强对黑奴的人身控制,典型的做法就是种族主义。

我在这里要讲的不是要去解释种族问题,亦不是去批判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而是从这本书中去了解美国的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

在关于种族这一问上,最初美国就是有点像奴隶制国家,贩卖黑奴,承认黑奴。可随着工业的发展,南北方就存在了分歧,就如前面所提的那样。再后来,南北双方在这问题上出现越来越大的分歧,北方坚决反对,南方坚决坚持;原因还是自身利益,前面也有所提及。后来就爆发了美国唯一一次内战,南北战争。最终以北方战胜告终。

其实美国是一个很注重人权的国家,我觉得其在这方面就做得比我们国家好得多,他们讲究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但为什么在对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存在歧视呢?林达认为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众所周知的黑奴贸易,白人就认为有色人种就低其一等,是上帝的弃儿,生来就是为他们服务的。在我看来,林达说得也很有道理,但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达的程度,美国白人都是从欧洲迁移来的,经济水平较其他人种高,所以他们就存在一种人种优越感,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有一些人的观念又发生转变了,就如北方和南方对待种族主义的不同态度,其根本原因还是牵涉到经济利益问题。

这本书由17封信组成,以信的形式写给一个叫卢兄的人。此书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美国国民对种族主义的不同态度。以下简要讲几部分:第一封信主要讲了19xx年的洛杉矶骚乱事件,四名洛杉矶白人警察殴打一名超速驾驶的黑人青年,以白人为主的陪审团却宣布四名警察“罪名不成立”,最终引发了骚乱;第四~七封信主要讲“阿姆斯达”事件,斯皮尔伯格以这个历史事件为背景拍摄了《阿姆斯达》这部电影。“阿姆斯达”在西班牙语中是“友谊”的意思。“阿姆斯达”号是西班牙的一艘运奴船,在一次运送过程中船上的黑人发生了暴动,最后这艘船去到美国,从而引发了美国人的一场司法斗争。关于“阿姆斯达”事件的故事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复述了。最终就是这艘船上的黑人获得了自由。第十封信主要讲林肯总统为南北战争的目标作了一个主题的切换,把联邦对这场战争的诉求从防止联邦的分裂转换为废除奴隶制度解放黑奴。

 

第二篇: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如彗星划过夜空

《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如彗星划过夜空》

——照亮我心中的美国

美国,这个政治课上被称为“一超多强”中的超级大国于我来说是那么陌生却也那么熟悉,客观的说,在我的认知结构之中,很多名词与美国二字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代表着她,之所以用女子部的她,在我看来,国家就好比是母亲,她的国民,一切基于她而诞生的东西都是她的孩子。自由女神像可以说是美国的代表,每次提到美国,我几乎都会想起纽约的这位女神,不过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机会踏足纽约土地,近距离地感受她带给我的震撼。之所以对她印象如此深刻,多半是由于我所喜爱的电影。提到电影,就必然不能忽略“HOLYWOOD”。好莱坞作为美国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代表词汇之一,十足是个让我心生向往的地方,即便只是表面的光彩夺目,那里也是无数明星升起,无数大片诞生的地方。我接受别人对于我这种想法肤浅的评价,因为除了好莱坞之外,我所知道的美国就更接近物质远离文化内涵,虽然我知道他们的国民拥有者着与我们国家相异的个体主义思想,但却不甚了解其真正的内涵,必经我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真正的美国公民,一切只能从身边与之相关的文字、声音和图像中揣测。当互联网、计算机和移动电话在我的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不可缺少的角色,苹果,微软,高新科技成了代表着美国这一概念中比重更大的一环。

我所见到的美国是片面的,甚至我只能见到她展现给现今生活中人们的那一面,我所了解的她的过去也仅限于她与我的祖国有所交集的一些端点和世界史教科书上印刷着的美洲历史那一部分。在阅读本书之前,我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标志着其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开始,却不知道这份宣言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如何诞生;我知道林肯领导了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却不知道林肯在开始这场战争之前美国的详细状况,也不知道这场内战带走了那么多人的生命;我知道美国的第一任总统是华盛顿,却不知道他和当时的副总统两个是仅有的全票通过而产生并且连任的总统。浅薄的我头脑中的美国,与真实相比,只不过是一些杂乱无章,组合起来连轮廓都无法形成的断点。很庆幸,我有机会阅读这本书,否则也许美国在我的印象中永远都无法形成整体的平面图形,甚至立体的三位影像。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多少有点儿不喜欢作者呈现出来的封面,但阅读了书籍内容并反思我所认识的美国之后,我开始喜欢这个封面,没错,最初的时候,我所认识的美国就好像是一扇扇脱离了楼宇主体而凭空出现在蓝天之下的窗子,我能够看到它,却不清楚眼前的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在作者的文字带领之下,我渐渐的看到镶嵌这窗子之外的墙体,甚至也许会形成一幢平面的大楼,但这也远远不是真实的美国,也许只有真正的走进她才能够真正地认识她,才能够形成那个立体的三维建筑,那个真真正正的美国,或者对于我这个“外人”来说永远也没机会见到这样的她。不管能否一睹她的真容,能够见到一张较完整的平面图形就可以令我心有慰藉了。 很早就知道,美国与我们的国家不同,是一个几乎缺少厚重历史沉淀的国家,因为她仅仅度过了200多个春秋,如今却是走在世界前端的泱泱大国,这听起来多少让不明各中缘由的人有些匪夷,而我便是这样的人。可以说,这本书从很大程度上解答了我的疑惑。应该说,英国对于美国的殖民统治并不是一点益处都没有的,至少它为美国带去了西方文明长期演进后的果子,但这颗果子能否令其所代表的制度在这片大陆上生长发芽,还要取决于土壤和照料它的人们。并且,美国之所以能够生长成今天的参天大树,正如书中作者描述的一样,“美国从无序到有序,是在经历了教育的普及、制度细节的完善、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包括媒体在内的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她的大部分时间被用于自身和国民的成长,即便新生时的她所采用的几乎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政治体制。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的体制就是最好的,因为毕竟它也未能实现孔子的“大同社会”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反观我们国家的发展,即便我们与美国所走的路线大不相同,但她的成

长过程却能用以借鉴。作者的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战争就像是一颗炸弹,以巨大的具有破坏性的震撼力,把历史炸停在那里”,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太多次这样的轰炸,结果导致了历史的伤痕不只是一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今天也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不到100年的岁月,我们似乎被现实世界的繁华刺激的有些眩晕,有些操之过急,忘记了老祖宗步步为营的教诲。我们大力发展农业、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却恰恰忽略了民众的素质,物质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趋之若鹜的东西,精神与良知被愈多的人甩到了身后。也许我的见识肤浅,会有人站出来说中国不是已经发射了N多卫星上天,成为世界上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等等的荣耀,可是作为最普通的民众之一,我所感受到的却是飞涨的物价和被老祖宗视为“天”的吃饭问题成为了最明显的安全隐患。说这些并不是抱怨,只是希望国家可以在为人们带来精神荣耀的同时,提供更多切身实际的保障,通过教育和法治换回奸商的良知。话说到此处,就已经是离跑题不远了,还是回到正题跟着林达认识美国为好。

最初的美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着那么一些绅士,他们所持有的荣誉观作者是这样描述的“荣誉涉及到自己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寻求自身的人格完整而不仅仅是‘名誉’,不仅仅是别人怎样看待你”,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绅士,才避免了美国走向专权。虽然如作者所言,这样的古典政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些绅士们逝去“不论从观念到形式,都无可避免地在向现代政治转化”,但是我还是无法不怀念和向往那样的时代和那些绅士们,因为他们是一群很难再出现的“好人”。仔细想想,我们的国家在成立之初,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一批绅士,他们也为国家工作走上轨道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角色。作者诉说了太多触动人心的话语,我所喜爱的有关政府和国家论述有如下几条,“人类历史上的国家和政府,都是历史地自然地形成的,而不是依据理论,依据纯粹的契约过程建立起来的,现实和历史中充满了血腥和污秽,根本没有那么理性”、“不论是哪一种政治观点的实行,都必须在一定时间、条件和地点,维持在一个适度的分寸中”、“一个好的政府,它的权力既要强到能够管得了下面的人和事儿,却又不能过强,以致于侵犯公民们保留给自己的自然权利”、“政府不但应该拥有一般人民授予的权力,而且应该拥有他们的梦想和愿望”。这样漂亮的句子是我一个才疏学浅的普通公民无法叙写出来的,但却十足地阐述着我对于政府和国家的期望。我并不奢求政府能够将全副的精力投入到满足人们寄望中,只是希望在实现宏伟目标的同时兼顾底层人民微小心愿的实现。

杰弗逊在他起草的《独立宣言》的开头写道“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人民之所以选择革命,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生而具有的权利。不单单只是美国,全世界的人们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也都有着这一相同的目的,不是吗?这本书通过作者的信件一点点地呈现了美国以及美国人民为了实现自己权利而奋斗的历史,虽然只有不到400页的文字内容,但其背后所包含的深意却不是区区400字这么简单,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影响也不是区区几百字的读后感就能够完全阐述。真正的美国和她的成长并不只是这区区400的文字,否则就不是历史和现实。由此便知,想要认识真正的有着丰满血肉的美国,不是一朝一夕之间通过阅读几本书籍就可以轻而易举达成的事,但作者一席话已经如他的书名一般划过了黯淡的夜空,带来些许光亮,指出了我们认识美国这位小姐的路。先贤们早就教会了我们要以史为鉴,不但要以自己的过去作为借鉴,更要学会从他人的发展中找寻适合于自己的出路,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相信都同样能够从过去和历史中得到启发,迈向更高的辉煌,而这不正是我们所祈求和盼望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