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有感

《牡丹亭》有感

在阅读《牡丹亭》之前,我就已经听人们对杜丽娘的评价了,他们都说这部著作最成功之处就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形象,她时值二八妙龄,本该轰轰烈烈地爱一场的,但却因为她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允许,终日深居闺房,半布不得出家门。而且,那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首要的就是贞洁。所以,杜丽娘这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够以她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反抗,“白日瞌睡”、鄙视先生、为梦境欢欣鼓舞、敢于与自己的父亲当面争辩······这样的女子在那个时代是多么难得的啊!于是,我带着欣赏杜丽娘的心态开始了我的《牡丹亭》之旅。

认认真真地将整本书看好,我觉得那些对杜丽娘的评价真的不为过,因为做为一个千金大小姐,她本应该举手投足都遵守封建礼教,可是,这个大小姐却不一样,她做出了好多先进的举动来。她虽然不像连续剧那些虚构出来大小姐那样大胆,那样现代化,但是在那个时代,丽娘的行为也可以称为先进了,因为她有勇气追求自己的幸福,梦过后的她认定了柳梦梅是今生今世的丈夫,就想办法去寻找他,只是苦于无法离开自己的家人去寻找柳生,于是,丽娘便舍弃自己的生命,这也体现了她得不到自己的幸福,成为一具行尸走肉,倒不如死去更干脆的想法。丽娘真真个奇女子啊!

而且,我还觉得杜丽娘性格还很直接、率真、果断,不像崔莺莺那样扭扭捏捏、故作姿态的。同样是将自己的终身许给自己的意中人,杜丽娘则是直截了当地提出:要书生行实礼,而且也愿意婚礼简简单单地举行。但是,崔莺莺则不一样了,要求十分多,明明都已经约好了时间要委身给人家了,却在关键时刻犯犹豫,故作矜持,害得书生病倒了,然后再来哭哭啼啼的,一点也不干脆。这也是

两者一比较,我发现我更喜欢《牡丹亭》。《牡丹亭》和《西厢记》都描写了千金大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但是,《西厢记》里是传统的爱情模式:书生主动追求大小姐,如此一来,只是成就的是一出美好的爱情故事,可就缺少了比较有内涵的意义;而《牡丹亭》却将这样老套的情节加入了反抗封建礼教的内容,使得《牡丹亭》更具有影响力,杜丽娘这一艺术形象在女性世界所引起的反响必定比崔莺莺引起的更强烈的。可以说《西厢记》是童话,只反应了女性美好的梦,但是离现实有点遥远;而《牡丹亭》则带有了现实的意义,因为杜丽娘的遭遇真

真正正地反应了当时女性内心深处的痛苦,同时又具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的积极意义,这对妇女寻找自己的幸福具有鼓励的作用。

丽娘啊,你真是一位让人佩服的奇女子。身处极具约束力的官府大家中,思想却十分先进,富有自己的主见,敢作敢为,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样的你,深深地折服了我,折服了所有的女性。而且在那个磨灭人性的时代里,你却还能保留着自己最纯真的个性,奇,真是奇!我越来越喜欢这一人物形象了,希望有机会,你们也可以看看这部著作吧,我想你们也会被丽娘这个人所折服的。

 

第二篇:读《牡丹亭》有感

读《牡丹亭》有感

在上国学精粹课的时候,读到一篇戏曲,《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一共五十五出。故事是说一名贫寒书生柳梦梅,有一次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站着一位佳人,从此之后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有一个女儿,名叫杜丽娘,从小就在老塾师陈最良读书。她读《诗经·关雎》而引发对爱情的向往,课后,在梦中与一书生幽会于花园的牡丹亭畔。丽娘醒后,整日思情感怀,最后郁郁而终。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下。他的父亲升任淮阳安抚史,委托陈最良葬丽娘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画中人就是梦中的佳人。丽娘魂游后园,再度与梦梅幽会。梦梅掘墓开棺还魂,令丽娘起死回生。两人一齐到了京城应考。之后送家书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丽娘父亲囚禁,发榜后,梦梅考中了状元。但丽娘父亲仍不承认两人婚事,纠纷闹到皇帝面前,在皇帝的支持下,两人终成眷属。以大团圆作结局。

看完这戏曲,我的感受是,两人的爱情真的令人羡慕,但是丽娘的做法却不提倡,为了爱情,不吃不喝不睡,最终郁郁而终,这警惕了我们。我们应该好好地生活,为了遇到另一半,更要把自己弄得好好地,这样不会令家人收到伤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