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传播之道探析书法创意审美的本源

从艺术传播之道探析汉字书法审美的本源

邱明锋

[摘 要]:书法以汉字形体为审美对象,书法之力量就是赋予汉字艺术生命,把汉字形体艺术化之后再传播出去;书以载道,书以传道,书以致用,播散文明;书法以新唯美,人格内蕴,神韵完美。书法渗透于汉字文化传播之中,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

[关键词]:书法审美;文化传播

中国书法是生命的艺术,所以历来论书法者不仅讲求筋、骨、血、肉,还要讲求“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无论绘画、作书还是赋文,中国人都讲究“气”,“以气为主”、“气脉畅通”,中国“原始的气,是和包括人在内的有生命的、活着的生物的生命现象有关系的”。这个用通贯宇宙、遍及万物的气来表现一气呵成的生命,使中国文字的书写在实用之外,又走向艺术审美的道路,成为表达民族美感和生命情趣的工具,也成为兼语言符号与视觉符号于一体的特殊艺术品。

从更广、更深的范围来看,无论书法、绘画、雕刻,还是建筑、舞蹈,中国艺术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它们都在追求形与线的多样统一,形是线的组合,线是形的元素。线的粗细、进退、浓淡、肥瘦、枯湿、刚柔,无不表现着生命、运动、精神和意趣。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线的艺术(绘画、书法)和文学(诗)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完美而又深刻的体现。中国文学尤其是艺术的各个领域,都表现出“遗形似而尚骨气,薄色彩以重笔法”(宗白华语)的艺术追求特点。这种共同的艺术追求是由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决定的。中国艺术追求“道”与“艺”的体合无间。“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道”。儒家哲学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易经》有言:“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源泉在于这种生生不息的节奏,艺术的理想追求就是要表现宇宙的创化和节奏化了的自然;由于“道”只象于生活、礼乐、艺等各个方面,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都要用生命本身来悟道、体道,“艺”为“道”赋予形象和生命,“道”给“艺”以深度和灵魂。

中国书法以点线造型赋予汉字以生命的姿势和灵性,表达一种崇高意境与民族情调。广袤深远的苍茫大地使中国人养成了从高处把握事物的全面与整体的知觉习惯,形成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和登高望远的特点,长期的农耕实践也使“天人合一”成为中国人的思维定势和始终不渝的审美理想,中国的文学、艺术都是体现这一思维定势和审美理想的最佳途径。

二、中国书法的哲学思维根基

从深层上说,中国书法追求的决不仅仅是对事物外在形体的描摹和酷似,而是一种内在、深层和形而上的“道”,即老庄所说的“道”。老子认为,万物皆源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也体现为“道”的精神,这一点, 1

在庄子的精神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把一切的艺术都看成是对生命、对自然万物的体悟,而这里所说的生命,自然就是“道”,“万物出乎其中”、“游于艺”,以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而中国书法则用线条的变化和笔画的腾挪、曲直来模拟、表现“道”(生命运动的本质)的运动轨迹。这一点,与八卦有相似相通之处。八卦即由线构形,由形构象,其中最基本的只有虚(阴、柔)线和实(阳、刚)线,这两种线的相互作用就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深层内涵。中国人为高度抽象的线条赋予了哲学和美学意味,也最善于利用线条的简练和自由的特性作为表现手段。中国书法运用线条的诀窍就在于简中寓繁、静中寓动,所以又有“纸上舞蹈”之美誉,它在线条的各种变化和张力开合中求得动势的均衡,难怪唐代“书圣”张旭观公孙舞剑而对书法产生妙悟,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舞蹈和书法在用变化无穷的线条体现生命之道的方面是相通的。

从更广、更深的范围来看,无论书法、绘画、雕刻,还是建筑、舞蹈,中国艺术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它们都在追求形与线的多样统一,形是线的组合,线是形的元素。线的粗细、进退、浓淡、肥瘦、枯湿、刚柔,无不表现着生命、运动、精神和意趣。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线的艺术(绘画、书法)和文学(诗)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完美而又深刻的体现。中国文学尤其是艺术的各个领域,都表现出“遗形似而尚骨气,薄色彩以重笔法”(宗白华语)的艺术追求特点。这种共同的艺术追求是由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决定的。中国艺术追求“道”与“艺”的体合无间。“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道”。儒家哲学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易经》有言:“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源泉在于这种生生不息的节奏,艺术的理想追求就是要表现宇宙的创化和节奏化了的自然;由于“道”只象于生活、礼乐、艺等各个方面,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都要用生命本身来悟道、体道,“艺”为“道”赋予形象和生命,“道”给“艺”以深度和灵魂。“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王船山语)成为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成就。

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都用形线暗示实物和生命的姿势,也都是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调的民族艺术。至少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饰开始,直到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文饰,中国人就开始用线条的曲折变化极尽表现、象征宇宙生命创化之能事。广袤深远的苍茫大地使中国人养成了从高处把握事物的全面与整体的知觉习惯,形成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和登高望远的特点,长期的农耕实践也使“天人合一”成为中国人的思维定势和始终不渝的审美理想,中国的文学、艺术都是体现这一思维定势和审美理想的最佳途径

任何艺术,只有当它按一定的方式传播,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书法是最具中国元素的特殊艺术,与中华民族文化水乳相融。所以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神载体,是东方艺术之精髓。

艺术是人类的属性。艺术的本源是人类的生活。艺术存在于它的传播过程中,只有当艺术广为流传,融化于人类生活之中,才能寻觅到艺术真正的归属。人类生活可概括为两大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科技为人类创造物质生活,艺术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任何艺术都是向人们传播某种情感、意念、物象、精神。艺术的传播之道是否畅通,是艺术赖以发展的根基——书法植根于文字信息载体之中,随文字内容的组合而传播;音乐根植于声音之中,随声波的振 2

荡而传播;绘画根植于物象之中,随物象成形而传播。艺术是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满足人们有意识、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心灵对世界万物的追寻,对空白心灵的填补,对干涸心灵滋润的精神催化剂。

艺术之美,在于感悟宇宙自然之 “道”。人类感悟自然万象运动而生成“道”,老子认为,万物皆源于“道”。艺术美也源于 “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书法由点、线构成。点意味着存在,由点而线意味着存在的运动。由点而线按文字结构的位移,使书法获得了与宇宙万物存在之“道”相一致的内核,分明是抽象的点画结构,在艺术传播之道作用下产生了生命的神采。书法和绘画一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离外物较远,离内心更近,更多地体现了“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审美情趣和自由创造精神,成为一门从整体上关照宇宙人生并细致入微地显露人类内心情感活动的独特艺术。书法以汉字点线造型的生命姿势和灵性,表达一种崇高意境与民族情调,结合汉民族生活的实用需要,用有灵性的物质材料进行书写创意,创造出既高雅又贴近生活汉字的篇章。人们从这些书法中受到激励和鼓舞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书法之所以为艺术、之所以为人所审美称道的源本。

任何艺术都是充分利用宇宙自然之“道”进行“形象”创意,把创意者的精神力量以“形象”诉诸于人们的直觉。书法之为艺术,亦在挥写运动中、造型取势里。书法创意在于抽象自然奥秘,把人们试图认识之对象,通过笔尖挥运把汉字原本寓有的“点、线、形”,与书法者心灵感悟的“真、善、美”相融合而产生新的“形象”,这“形象”越新、特、奇、博、精、绝,越具气韵、神采。书法者笔触产生之电流磁场能造自然万物之 “气象”,运笔如神,随机生势,随势生象,其点线结体鲜活生动、笔跡之道质坚品高、字里行间情深艺醇、思逸神超;书法者“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寄宇宙万象之深情深理于笔端,将天地自然之大道抽象到汉字点线造型中来,创造出分明是抽象的,却与天地自然之“道”一样隽永而有生命气韵的汉字佳作;书法者的崇高境界与学养、高超的胆识、精绝的技能都融会在书法作品的篇章里,体现出“天人合一”之大“道”,因而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书法是以汉字造型为

[1]审美对象。“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中,具有丰富的生动的形态。”“美是包含

[2]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书法以汉字形态

造型为元素,借助字义内容、笔墨技巧、结构章法等,将作者感知到的自然“物像”和心中的“意象”相结合,用宇宙自然之“道”创作出来的“汉字篇章”。

书法造型寓世间万物于笔端。古人有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

[3]若日月,纵横有可像者,得谓之书矣。”书法造型力求抽象出印印泥、锥画沙、折钗股、屋

漏痕、屈铁、枯藤、蚕食叶、虫蚀木、高山坠石、行云流水等千姿百态的具体形象,创意凝聚

[4]书法者审美精神的人格力量。正所谓“柔毫三寸,写尽天地之意。”“书法表现出人与自然

[5]的和谐。点线的组合涵容了万物的形象,黑白的旋律谱写出昼夜交替的神韵。”书法的这种

艺术特色凝聚了中华民族三千多年来应用汉字的智慧和精华,使书法艺术传播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文化水乳相融,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最具中国元素的特殊艺术。所以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神载体,是东方艺术之精髓。

一、书以载道,人格内蕴,神韵完美

书法以汉字符号中的点线组合为其艺术载体。从最早的甲骨文到“01”数码科技显示、打 3

印出来的汉字,都全面的联系着汉字符号记载信息、传播文明的功能。在漫长的汉字应用过程中,形成了甲骨文、篆、隶、草、行、楷等诸体。不同书体都有自身的审美特色,但各书体都集中地体现着书法者的精神内力和造型技艺。“夫字以神为精魂,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矣”,[6][7]“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创作之审美本质,归根结底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万物之关系,反映运动着的笔尖抽象自然万物以及人类理想中审美特质的能力。书法创作多以经典诗词歌赋、箴言警语为内容,书法之“形象”与书法的字义“内容”交相辉映,在创作书法的同时,联想到诗词的意境,歌赋的节奏,箴言的纯美,警语的威力,创作者胸中升腾起高尚情操和美感,通过笔尖挥运栩栩如生地倾泻出来,书法艺术之美横空出世——使人观之赏心悦目,启迪人们奋发向上,朝气蓬勃,自强有为,让心灵受到“形象”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双重陶冶。千千万万的书法者凭借手中的柔毫 、宣纸、墨汁,以最简单的工具,直接的把握物我之真,万象之美,呼唤天地万象变化于毫端,书法作品的艺术美就是书法者人格魅力的外化;书法家们思逸神超、极虑专精的创作过程,实质上正是他自己人格精神修炼和完善的过程。譬如梁武帝萧衍欣赏王羲之的书法,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字势雄强”之感。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完美的形质神韵给观者沁人心脾的震撼。不同的视角,获得不一样审美效果。又如《书苑菁华》评王羲之的书法为:“头上安点,如高峰

[8]坠石。作一横画,如千里阵云,捺一偃波,如风雷震骇,作一竖画,如万岁枯藤”;再如孙

过庭评王羲之的书法:“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如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

[10]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唐太宗李世民的感受则是:“观其点曳之工,

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11]可见书法的创作过程就是手脑并用协调一致,全面调动人的精神力量和书写技能来展现审美才华的过程。创作出来的作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崛吻而,丽则绮糜而清道。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鸯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

[13]兮似兽伏龙游。”书法的审美本质是将书法的形质、意趣、气韵、神采与欣赏者理想中的现

象相比喻,似物非物,似象非象,似真非真,在是与不是之间让人们找到一种灵魂深处的醒豁,精神向往的寄托。使欣赏者心中升腾起一种梦幻般的美境,情不自禁的回味和留恋。让欣赏者心灵受到震撼,这种震撼如激电惊雷、风驰电掣;如大江东去、一泻千里;如桂香兰馨、冰清玉洁;如新月普照,柔情似水——书法作品的优美形质、高韵神采、使人心情激荡,心摹手追,见贤思齐,激起丰富的联想,再借助富有情感的“书法特技”的美化,与作品本身字义内容结合起来,大大加强了书法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把人们带到一种至善、至美、至妙、至纯、至真的境地,让观者产生从慧眼到心怀同时感到欢欣和鼓舞的共鸣。当我们欣赏一幅高品味的书法作品,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交流,能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使人的心灵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升华出中华民族高尚的人格力量——把书法艺术与文字信息传播融为一体,让每一个能识字、能写字的人都能够接受书法美的陶冶,这正是书法传播它的艺术精神的特殊方式,是中华民族美化生活,完善人格的真实写照。

二、播散文明,传承创新,以新唯美

书法之所以能传播至今,是因为书法随时代变化而发展,随汉字的演变、书写工具、书写载体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书法是以汉字造型来构建自己的艺术殿堂,这里的汉字既具有文字符号传播字义内容的作用,同时又具有聚合作者情感神韵、传播书法艺术形质的效果——汉字既 4

充当了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成了书法艺术元素,而其他拼音代码文字只是机械记录信息、传播信息。书法美的实质正是在于把“语言符号”人性化,艺术化之后再传播出去,让一切能接受

[14]“语言符号”信息的人们都同时感知书法艺术的魅力。书法强调“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意思是下笔不能妄动,一定要有根由——这种根由正是汉字书法中固有的审美本源——与汉字的本体不相背离。书法艺术之美来源于汉字的社会应用。它既有审美价值,又具有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功能,与每个使用汉字的人都息息相关。汉字书法中“篆、隶、楷、行、草”诸体在我国的名胜景观、庙宇、堂屋的匾额、百姓的门框、城市广告、商店招牌上随处可见;在书本的封面,书、报、刊文章的标题上比比皆是;现代的电影、电视、VCD、互联网等领域书法字体的广泛应用,更显示出书法艺术与大众生活密切相连。

书法走近人民大众,首先是起到传播普及文化的作用。古人教授幼童,手把手地教他们写字,早在汉代时就广为流行《仓颉篇》、《博学篇》、《爰历篇》三种蒙学书法;到了南朝以后,书法家们历代相沿,反复书写《千字文》,不仅为幼童启蒙识字提供了教材,也为传播普及了文化。书法美的另一方正是她播散了文化、传递了知识、引导了文明和进步。汉字书法把字义内容与审美价值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文字变成艺术品,让书法与生活水乳交融,学书法就是探求艺术,练习书法也就接受了知识;人们看到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汉字就情不自禁的去欣赏、就想学。中华民族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漫长岁月中积累了广大深厚的知识,将这些知识记录、固定下来,书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在生产力非常原始落后的情况下,最先是将这些知识“书”于龟甲、兽骨上面;或先由书法家书写、再由工匠镌刻成碑文;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书法家们又把“书法之美”雕版刻字,将书法家艺术化了的汉字做成活字字模,将各类文化、科技、政史知识印成书籍流传后世。如宋代刻书的字体,特征是横细竖粗,横画末稍有一黑三角,而这就是颜真卿“多宝塔”书法字体的改造;又如当今常用于文章标题的魏体字,直中有波,撇捺露角,外方内圆,笔端方棱,顿挫有力,完全就是北魏碑刻书法字体的规整化。书法之美,美就美在她随时代而创新,随书写载体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书体。

书法发展到今天,书写载体由龟甲、兽骨、竹简、绢、石碑、纸逐渐演变为磁盘、光纤,人类逐渐走上“无纸化办公”的汉字书写时代,书法还能创新发展吗?当书法走上信息化、数字化的科学道路,书法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应用将会有极大的高,数字书法能够使所有视觉汉字传媒——诸如图书、报刊、广告、影视、网络、电信等载体上的汉字都披上书法艺术盛装,甚至可以把中国汉字 “书法化”之后播散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

中国书法真是深入人心,古代盛行“以书取士”制度,当代许多部门(诸如教育、金融、文史、旅游、政府文秘等部门)录取新职员,都要考察书写水平;当代高考试卷书写美观的也要加卷面分。千余年来,春节大兴贴春联,千家万户门框上贴上吉利春联,而且要选自己最喜欢的书法字体来书写,每天进门都能看到;祖国的名山大川、庙宇教堂、高楼大厦、超市商场都要用书法字壮景,因而增加了一道亮丽的书法风景线,这就是中国书法传播民族艺术所采用的特殊方式。对于知识越多或地位越高的人,中国人心理上对他们书法水平的期待也越强烈,所以领导人需要学好书法艺术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真是一个书法的王国,上至王侯、下至百姓,乐此不疲,雅俗共赏。贴近大众生活,人人为书法,书法为人人,使得书法艺术广为传播,生生不息,这正是书法艺术传播之道,是有中国特色的书法“奥林匹克运动”。

四、勤学悟艺,艺高韵神,返朴归真

中国书法强调技法性和实践性,和奥林匹克运动“挑战极限,创造更高、更快、更强,诚 5

信至醇,追求最真、最善、最美”的精神一致。书法既不同于用文字表现生活的文学,也不同于有具体画面存在的绘画,它完全是用变幻无穷的点与线经过巧妙的搭配和分割创造视觉效果,抽象传达出点线曲直的形质美,字里行间的布白美,神采生动的韵律美。“书法艺术之所以比任何视觉艺术显得抽象,在于自然界可视形象中一切可能舍弃的,都被它舍弃,而只赖以抽象的线条创造美的空间、气象和风采。也正由于书法这一特性,它较之于其他视觉艺术更有自

[19]由的空间,更能反映以人为本的精神力量,更能把人的精神引向广阔的哲学境地。”古往今

来,历代都有无数的书法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地实践着,又孜孜不倦地总结着,砚田勤耕,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正是他们,使得中国书法艺术得以走向成功。

古代的书法艺术家们掌握了书法成功的秘诀——勤学悟艺。大音无声,大象无形。“盖书法为虚无之象,虚无境界由无限充实升华而成,而所谓修养,正谓不断地充实自己,必至一定火候,方能发展成为虚无,加以长期技法锻炼,人心营构之象于是而生。它不似文学有社会生活凭借,不似绘画有实物借鉴,它是控制一体化,完全由自己于过程中‘临阵决机,将书审势’,

[20]特别依赖于施控者自身的主观条件。”初唐书家虞世南深有体会地说:“自古贤哲勤乎学而

立其名,不学则没代而无闻矣。”古代的书家们研习书法:“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阳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

[21]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一出血,犹不休辍。”真正是“发愤忘食,乐

以忘忧”。把书法水平的提高与学习生活融为一体,在平凡的生活中把握书法艺术的真蒂。勤学悟艺、勤学精艺,才能寻找到艺术的真蒂,达到高超的艺术高峰。把艺术实践与艺术精神统一起来,正是中国书法的传播之道、发展之道。

总之,书以载道,书以传道,书法以新唯美,人格内蕴,神韵完美。书法美的实质就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精神的凝聚,就是中国汉字文明的精髓,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我们要从振兴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战略高度”来重视书法。书法渗透于汉字文化传播之中,她用文字信息为载体,对世界传播书法艺术的方式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优美的艺术作纽带,春风甘露,润物无声,使人心灵圣洁,使野蛮变得文明,使愚昧变得开化,使离乱变得和谐。让我们用全人类的知识智慧来激发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力,强化我们的民族精神,用全身心投入到开创书法艺术的新纪元的伟大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王朝文.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1.

[2]王朝文.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9.

[3]蔡 邕.笔论[O].东汉.

[4]周永健.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二十二人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

[5]周永健.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二十二人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

[6]王僧虔.笔意赞[O]. 南朝齐.第一篇.

[7]刘熙载.艺概·书概[O]. 清朝.第二十二条.

[8]唐人.书苑菁华[O].唐朝.第五卷.

[9]李嗣真.后书品[O].唐朝.

[10] 上海书画社.行草(中册)[M].上海.上海书画社.1985:9-10.

[11]唐太宗.王羲之传论[O].唐朝.第一篇.

6

[12]唐太宗.笔法诀[O].唐朝.

[13]欧阳询.用笔论[O].唐朝.(转引自洪丕谟《古典书法理论》第37页,无锡书法艺专教务处编)

[14]上海书画社.行草(中册)[M].上海.上海书画社.1985: 11.

[15]萧衍.草书状[O].南朝

[16] 转引自释亚栖《论书》.刘遵三选编《历代书法家述评辑要》[M]第236页。

[17] 南史·张融传[O].南北朝·齐

[18] 转引自张旭光在20xx年“八届国展”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书法评审应遵循四条规律》[Z]

[19]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与评审[M].重庆出版社.1996:24

[20] 转引自《书法研究》19xx年第2期《模糊?虚无?无限》[J]

[21]赵壹.非草书[O].东汉.

[22] 唐太宗.晋书·王羲之传论[O].唐朝.

作者邱明锋通讯址:四川内江市东桐路42号内江职业技术学院;邮编:641001电话号码:(0832)8098278 136xxxxxxxx

《艺术与生活水乳交融——书法审美本质及其艺术传播之道探析》作者简介:

邱明锋,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现为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书法艺术、字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企业CI设计、平面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讲师,国家三级美术师、CEAC平面设计师,内江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研室主任、四川省内江市中区硬笔书法协会会长兼法人代表。主要研究方向:书法字体设计方向。已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十多年。一九九0年荣获中国马年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一九九四年荣获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颁发的《中国书画人才资格认定证书》。一九九六年被聘为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研究员,艺术业绩被载入《中日硬笔书法家大辞典》、《世界艺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书法家博览》。

从事书法艺术业余创作和专业书法教育十多年,累计培训6300余人次。推荐书训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书法展赛入展获奖人数达1520人次,其中获全国、全省、市书法比赛一等奖的13名,二等奖31名,三等奖62名,优秀奖569名。

已由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九年义务教育写字技法》、《钢笔正楷字帖》、《学生3500规范汉字 正楷行书技法》、全国大中专院校书法最新教材《规范汉字楷书大字帖》(此书系毛笔书法专著,经原全国文联副主席刘炳森先生阅稿题写书名)、中小学《写字》教材等16部个人专著。这些著作把艺术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体现现代人的情趣,独具东方艺术清醇、真率的特色。他编著的这一系列书法专著,为大中专院校、普通中小学学生及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高质量的书法理论教材和习字范帖,书中毛笔楷书的范字、范帖全部采用规范的简化汉字,克服了古帖异体、繁体字多的缺点;他把自己总结出来的精湛的书法理论和自己亲手书写的精美的范字、范帖融合在一起,从书写理论和书写实践的结合点上揭示了书法的诀窍,克服了古帖书写理论和范字、范帖脱节的现象。

7

他的努力工作对普及文化艺术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为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