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

《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原创)

昔者初闻孟尝君,大抵战国四君子之论云云。余不知其人,亦步亦趋。今从《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觉文章的深刻含义。

-------从《冯谖客孟尝君》谈孟尝君为人

昔者初闻孟尝君,大抵战国四君子之论云云。余不知其人,亦步亦趋。今从《冯谖客孟尝君》观之很有伪君子之嫌,遂转而深思之。得曰:孟尝君伪君子也。 谖,贫乏不能自存,闻孟尝君子威名而投其门下,是落魄之极也。君子本应无由而救之,是义也;然孟尝先问“客和好”,是为求利。论语有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求利者,可谓君子乎?小人也。客本落魄之人,焉肯称其能,如若,恐被讥之曰:有能何至斯。问客何能,本小人之行径也,客无能,无利可图,本应弃之,然孟尝笑而曰:诺。何也?笑多一无用之食客,若弃而不顾有损君子威名,不弃实无用也。故孟尝笑乃苦笑也,试问君子如是乎?孟尝君伪君子也。

本文写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巩固了政治地位,表现了冯谖的政治远见和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的权贵的养士之风,同时也肯定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某些品德。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篇文字歌颂了冯谖的政治卓见。冯谖的所谓“焚券市羲”,实际上是一种争取民心的活动。冯谖的政治远见,明智远虑,就在于他比较清醒地看到一个统治者尽管可以一时拥有大量的财富,但如果失去民心,将是十分危险的。

从文学性、艺术特色来看,这篇文章的特点,我们主要从刻划人物上来认识。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言谈、行为细节的描写,通过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地刻划了一个有奇谋异策的冯谖的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他异乎寻常的智谋和奇士的风采。

文章写冯谖的三件事:一是冯谖初为门客,以异乎寻常的回答和行动试探了孟尝君对“士人”的态度;二是在他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时,在薛地当众烧券,收买了民心;三是写在孟尝君失掉相位后,冯谖出奇谋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并建议在薛地建立宗庙,以长久保护封地,最后点出,“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都是冯谖一系列的策谋起了作用。

作品中孟尝君及“左右之人”的描写亦传神,“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以及后来的“以告”,“皆笑之以告”,“皆恶之,以为贪而不足”,见出人情世态来。

一、士为知己者死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姓田名文,封地在薛,孟尝君是他的封号。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他对待门客,不惜“舍业厚遇之”,因而“倾天下之士”(《史记·孟尝君列传》),门下食客达三千 1

余人,冯谖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以穷困潦倒而投靠孟尝君的面目出现,说自己没有什么爱好,也没有什么专长。这样做是为了试探孟尝君的胸怀和眼光,但是孟尝君接纳了他。他还三番五次地向孟尝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尝君无一例外的都满足他而从来不嫌弃,甚至帮他那样一个无用的人赡养老母。这时,冯谖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不势利、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领袖,才毅然决定竭尽全力以事孟尝君。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冯谖顶着可能被杀的风险,到薛地为孟尝君“市义”,也就是假传孟尝君之命,把债券一把火全部烧掉,免除了当地百姓的债务。如果是一般人,得知自己的放出去的债全部毁了,一定会大发雷霆,但是孟尝君没有。他只是说了一句“先生休矣”,正是因为冯谖之前对孟尝君的了解,才给了他这样做的胆量。他知道孟尝君有容人之量,所以才会放开手去做。

接下来冯谖为孟尝君巩固政治地位进一步营造了“三窟”,使得孟尝君在及国的地位大大提升。冯谖为孟尝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 聂政、荆轲、豫让是《战国策》上有名的豪侠之士,他们为了报答他人的知遇之恩,同样不惜生命、刚烈永诀,为朋友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他们身上体现的古代英雄节义、精神价值,永远让后世感佩仰慕。

聂政是战国时的侠客,魏国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年青侠义,因为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到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其事迹见《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是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改姓荆。他喜好读书击剑,曾向卫元君游说,不被重用。荆轲于是到四方游历,结识了许多豪杰志士。随后,荆轲来到燕国,受到太子丹的礼遇。为报知遇之恩,毅然赴秦刺杀秦王,失败而亡。见《史记·刺客列传》。

豫让,春秋战国间晋国人。是晋卿智瑶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 2

赵﹑韩﹑魏一同灭了智氏。豫让为了报答智瑶的知遇之恩,用漆涂抹身体,吞炭使自己声音嘶哑,悄悄伏在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来被赵襄子所捕。临死的时侯,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见《史记·刺客列传》。

《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古代很多名士都士以这一句为人生信条的,冯谖就是其中之一。

二、领导者的智慧

照理讲,一位无功无劳落魄至此的食客,不断提出各种过分的要求,确实会使人厌烦。但是,孟尝君确实是君子风度强者眼光,怀有宏远之志一一他满足了这位弹铗客的要求。于是,冯谖——这位以义度人的门客,在关键时刻,为孟尝君“市义”,投资了金钱买不到的威信,使这位公子在落难之时有了立身之所,得以再度发展。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正是由于他们能够广纳贤士,给于他们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并且知人善任,所以才会有“战国四公子”的强大声势。

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士者得民心。”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就是人才,这就告诉领导者,要学会慧眼识珠,广纳贤才。但是如何招揽人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首先,管理者应当广揽人才,结合实际,争取各方面的饱学之士,形成为我所用的复合型人才结构;其次,应当正确对待人才、容忍人才。一个人在最初之时,或者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会高不成低不就,这是年轻人必经之路、必受之挫,这个时候,相扶一把指点一下,比严厉地指责、训斥更有意义;再次,为人才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其“食有鱼、出有车、居有养”。

一旦做到了以上几点,人才才会感谢你的知遇之恩,才能为你所用。这是知识时代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的一个聪明之道。

奉贤区南桥小学丁春贤

20xx年10月16日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