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要览高分技巧

文史要览高分技巧

来源:论坛

很多人都在问,文史要览怎么复习啊?很多人都说这是门考记忆力的科目,谁的记忆力好谁的分就高,但实际比我记忆力好得去的人,也未见得一定比我分高。所以,背是必须的,但要讲究战略战术,而不是囫囵吞枣。我以135分的成绩告诉你,要得高分,四个字:“厚积薄发”。

很多考生以为文史要览只要背历年真题就可以,因为真题重复率实在太高,也许在20xx年之前这种取巧的方法还有用,但是20xx年和2010的试卷将敲醒很多人,它明白的传递了一个信息:中传开始有了创新意识,以后每一年的考题都会尽量避免重复,题型也有一些小变化。

这是件好事,因为可以减少考生不少背诵量;同时也是件坏事,因为题目出到无题可出的时候,那就会应了那句话“穷则变”,出题的套路很可能会改变。那我们怎么办呢?“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书本,啃烂了《文史要览》,如何变,都不在话下。而事实上,20xx年和20xx年的考题题量比往年少,没有了选择题,难度也比往年要低,我提前了将近一个半小时就答完了试卷,而以往的试题我都做不到。

《文史要览》共分为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汉语基础知识、外国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外国史、古文阅读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看起来杂乱无章,实际上,哪些是重点,哪些不必背,哪些需要深入扩展,哪些点到即可?都是有迹可循。

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首先得分析真题,看看老师的出题思路,然后根据思路去分析去整理《文史要览》。

真题分成五个部分“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问答”(含“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2009起,试卷踢掉了“选择”题,并且把古文阅读从问答中单独出来,形成了“名词解释”“填空”“简答”“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五大题型。我相信,20xx年的考题也会是这样的布局。

第一大题“名词解释”会有五道小题,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三年的真题

如:20xx年的名解:

1、楚辞——中国古代文学

2、活字印刷——中国古代史

3、沈从文——中国近现代文学史

4、义和团运动——中国近现代史

5、福楼拜——外国文学史

20xx年的名解:

1、金圣叹——中国古代文学

2、笛福——外国文学史

3、平定准噶尔——中国古代史

4、北美独立战争——外国史

5、名词与虚词——汉语言基础知识

20xx年的名解:

1、甲骨卜辞——中国古代文学

2、乡土文学——近现代文学史

3、曹魏屯田——中国古代史

4、一千零一夜——外国文学史

5、通假——汉语言基础知识

从这三年的真题,我们可以看出两条信息:

1、试题涵盖面非常广。虽然只有五道题,但题型分布十分广。会从文史要览所有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外国文学史”、“汉语基础知识”和“外国史”七个部分选五个部分各出一题。这也显示了中传出题特色之一—“大海捞针”,出题范围广到令人手足无措,针对这种出题方法,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四个字——“厚积薄发”。

2、“三定两换”,所谓“三定”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史”和“外国文学史”是必定会出一道名词解释的,而其他四部分会任意出题。

名词解释的整理和答题小技巧:每个名词解释要涵盖名词简介、背景、发展、特点、影响和意义,有代表作的要列上,讲究简短而全面。如楚辞

简介 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背景 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特点 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代表作 代表作有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

发展 西汉时刘向在前人基础上收录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仿骚作品成一部《楚辞》 意义 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和《诗经》共同构成诗歌史源头

合起来就是:

楚辞

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代表作有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西汉时刘向在前人基础上收录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仿骚作品成一部《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和《诗经》共同构成诗歌史源头。

第二大题“填空题”,有五小题,内容基本涵盖“文学”“历史”。

填空题这两年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不拘泥于书本,但所幸出的题目都是比较大众化的常识性知识,一般语文基础好的同学失分应该不大。对于基础较差的考生,就需要以书本为基础,多进行课外阅读,推荐基础不扎实的考生看看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或者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只是文学方面的,历史方面,建议看一下高中的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课本和世界近现代史课本,有纸质版的看纸质版,没有纸质版的可以看人教版网上书,这里是网址:.cn/gzls/jszx/dg/zggds/dzkb/

第三大题简答题,有三小题。

2010简答:

1、简述赋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发展流变。——古代文学史

2、简述古代历史的主要体裁形式。——中国古代史

3、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的过程及成就其历史影响。——外国史

2009简答:

1、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意义——近现代文学史

2、我国古代郡县制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史

3、欧洲文艺复兴的基本情况和对历史的影响——外国史

2008简答:

1、简述我国古代文体的流变——古代文学史

2、简答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和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古代史

3、简述门罗主义的内容——外国史

2007简答:

1、何谓小说,略述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史

2、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何等成效,并由此产生的弊端?——中国古代史

3、欧洲启蒙运动的评价和它的意义?——外国史

从这三年的真题,我们也可以看出两条信息:

1、“古代文学史”(尤其是古代文体)、“古代史”和“外国史”必有一道大题,20xx年因为是五四几年90周年所以换成了近现代文学史,这是例外。

2、出题特点:“高”“大”“全”。

“高”——题目涉及主体或事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大”——就是“虚”,方向大,涉及面广。你可以看到,题中出现频率特别高的有几个词:“过程”“流变”“基本情况”“历史意义”“特点”“影响”“内容”,都是些大而空的词,不问具体的何时何事何地,只把题目往那一放,你就要自由发挥、洋洋洒洒答一大篇。考验的是你知识的全面性。

“全”——答题要全,也就说上文提到的“知识的全面性”,出题的可以大而空,答题的却要全而充,全面而充实。比如说“欧洲启蒙运动的评价和意义”,你不能只简单答几条评价和意义就算了,而是要把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起因经过和成果、影响以及它和文艺复兴的对比一股脑儿倒出来,并且天衣无缝地掺入到你对这件事的评价和意义当中去。

第四题阅读题,古文阅读因为还没有出完,估计近几年还不会从书外出题,而且会避免重复,所以这部分准备的压力并不会很重,多看书就好。

这道题最重要的莫过于读后感,写读后感我总结出了一条规则,就是“引用原文——得出论点——结合现实出论据——总结”,一共四条,每一条写一到两句话就差不多了,但一定要做到论点集中,论据充分,总结有力。王安

石的《读孟尝君传》是很好的范例。为了避免临场不够灵感,我事先把每一篇古文都写了一篇读后感,建议大家也可以这么做。

第五题政论文,写政论文要记住三点“论点明确”“古今结合”“用事实说话”。可以分为五段进行写作,第一段引入题目中的材料,即引入事件,第二段,选择事件中一个“小切入点”进行叙述,描述现实情况,这一段不要急于说理,用事实说话即可。第三段、提出论点,支持或反驳之前叙述的现实,第四段,证明论点,证明论点的方式有“古今结合,以古寓今”“对比参照”“同类譬喻”等等,平时要注重材料的积累,在写作中才能顺手拈来。第五段总结论证,第四段的任务在于论证观点,第五段只要总结一下论点,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展望,提出要求即可。其实政论文写作是时评写作的一种,推荐大家去人民网的时评频道打印文章好好学习一下他们的写法,写好政论文要练笔,要多看。

真题分析完了,现在我们知道大题和重点都分布在中国文学史、古代史和外国史上,而这部分最重要的更是那些影响重大的大事,有发展流变的,有对比关系的。而其他各部分也不能忽视,除非你不想要名词解释的分了。我去年考研的时候花了三个月时间,按照名词解释、简答的答题方式,根据题目的重要程度,整理了一套完整的文史要览和新闻学基础知识,基本上把整理好的答案直接往上填就是不错的答案。到最后一个月天天闷在家里死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建议大家这样做。

我整理资料的时候,结合了文史要览、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教科书,以及中传一航考研两本红本资料,是在各种文史资料的综合基础上的升华和成形。顺便说一下中传一航的考研资料,我当时花了两百元大洋,但是个人认为这个资料仅足以做参考,有很多内容他是一字不差的从百度上抄下来的,天下文章一大抄没错,但你至少也做下整理吧。

如果时间上不是很充裕,想省去三个月整理时间的同学;或者时间上充裕,但是自己整理又没有找到诀窍的同学,可以考虑一下是否需要直接复制的我的成果,我的资料不能说是标准答案,但以我相对成功的经验来说,它至少提供了一种比较可行的答题方案和简便方法。

有愿意自己整理资料的同学,这里我提醒一下,整理资料一定要旁征博引,一定要思考,思考怎样答题才能显示你知识的全面和深刻,然后根据思考出的答题模式整理出直接可用的答案,到最后一个月花时间多背、多练,再配合临场的发挥,灵活运用,既可以省时又能保证质量,既能显示你的底蕴,又能反映你思维的灵活性。最后,预祝后来的师弟妹们在明年的这个时候能够和我们一样放松心情,放飞理想~~~~中传见:)

 

第二篇:文史要览高分技巧

[经验交流]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亲授——文史要览高分技巧

很多人都在问,文史要览怎么复习啊?很多人都说这是门考记忆力的科目,谁的记忆力好谁的分就高,但实际比我记忆力好得去的人,也未见得一定比我分高。所以,背是必须的,但要讲究战略战术,而不是囫囵吞枣。我以135分的成绩告诉你,要得高分,四个字:“厚积薄发”。

很多考生以为文史要览只要背历年真题就可以,因为真题重复率实在太高,也许在20xx年之前这种取巧的方法还有用,但是20xx年和2010的试卷将敲醒很多人,它明白的传递了一个信息:中传开始有了创新意识,以后每一年的考题都会尽量避免重复,题型也有一些小变化。

这是件好事,因为可以减少考生不少背诵量;同时也是件坏事,因为题目出到无题可出的时候,那就会应了那句话“穷则变”,出题的套路很可能会改变。那我们怎么办呢?“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书本,啃烂了《文史要览》,如何变,都不在话下。而事实上,20xx年和20xx年的考题题量比往年少,没有了选择题,难度也比往年要低,我提前了将近一个半小时就答完了试卷,而以往的试题我都做不到。

《文史要览》共分为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汉语基础知识、外国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外国史、古文阅读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看起来杂乱无章,实际上,哪些是重点,哪些不必背,哪些需要深入扩展,哪些点到即可?都是有迹可循。

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首先得分析真题,看看老师的出题思路,然后根据思路去分析去整理《文史要览》。

真题分成五个部分“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问答”(含“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2009起,试卷踢掉了“选择”题,并且把古文阅读从问答中单独出来,形成了“名词解释”“填空”“简答”“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五大题型。我相信,20xx年的考题也会是这样的布局。

第一大题“名词解释”会有五道小题,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三年的真题

如:20xx年的名解: 1、楚辞——中国古代文学

2、活字印刷——中国古代史

3、沈从文——中国近现代文学史

4、义和团运动——中国近现代史

5、福楼拜——外国文学史

20xx年的名解:1、金圣叹——中国古代文学

2、笛福——外国文学史

3、平定准噶尔——中国古代史

4、北美独立战争——外国史

5、名词与虚词——汉语言基础知识

20xx年的名解:1、甲骨卜辞——中国古代文学

2、乡土文学——近现代文学史

3、曹魏屯田——中国古代史

4、一千零一夜——外国文学史

5、通假——汉语言基础知识

从这三年的真题,我们可以看出两条信息:

1、试题涵盖面非常广。虽然只有五道题,但题型分布十分广。会从文史要览所有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外国文学史”、“汉语基础知识”和“外国史”七个部分选五个部分各出一题。这也显示了中传出题特色之一—“大海捞针”,出题范围广到令人手足无措,针对这种出题方法,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四个字——“厚积薄发”。

2、“三定两换”,所谓“三定”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史”和“外国文学史”是必定会出一道名词解释的,而其他四部分会任意出题。

名词解释的整理和答题小技巧:每个名词解释要涵盖名词简介、背景、发展、特点、影响和意义,有代表作的要列上,讲究简短而全面。如楚辞

简介

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背景

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特点

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代表作

代表作有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

发展

西汉时刘向在前人基础上收录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仿骚作品成一部《楚辞》

意义

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和《诗经》共同构成诗歌史源头

合起来就是:

楚辞

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代表作有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西汉时刘向在前人基础上收录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仿骚作品成一部《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和《诗经》共同构成诗歌史源头。

第二大题“填空题”,有五小题,内容基本涵盖“文学”“历史”。

填空题这两年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不拘泥于书本,但所幸出的题目都是比较大众化的常识性知识,一般语文基础好的同学失分应该不大。对于基础较差的考生,就需要以书本为基础,多进行课外阅读,推荐基础不扎实的考生看看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或者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只是文学方面的,历史方面,建议看一下高中的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课本和世界近现代史课本,有纸质版的看纸质版,没有纸质版的可以看人教版网上书。第三大题简答题,有三小题。

2010简答: 1、简述赋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发展流变。——古代文学史

2、简述古代历史的主要体裁形式。——中国古代史

3、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的过程及成就其历史影响。——外国史

2009简答: 1、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意义——近现代文学史

2、我国古代郡县制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史

3、欧洲文艺复兴的基本情况和对历史的影响——外国史

2008简答:1、简述我国古代文体的流变——古代文学史

2、简答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和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古代史

3、简述门罗主义的内容——外国史

2007简答:1、何谓小说,略述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史

2、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何等成效,并由此产生的弊端?——中国古代史

3、欧洲启蒙运动的评价和它的意义?——外国史

从这三年的真题,我们也可以看出两条信息:

1、“古代文学史”(尤其是古代文体)、“古代史”和“外国史”必有一道大题,20xx年因为是五四运动90周年所以换成了近现代文学史,这是例外。

2、出题特点:“高”“大”“全”。

“高”——题目涉及主体或事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大”——就是“虚”,方向大,涉及面广。你可以看到,题中出现频率特别高的有几个词:“过程”“流变”“基本情况”“历史意义”“特点”“影响”“内容”,都是些大而空的词,不问具体的何时何事何地,只把题目往那一放,你就要自由发挥、洋洋洒洒答一大篇。考验的是你知识的全面性。

“全”——答题要全,也就说上文提到的“知识的全面性”,出题的可以大而空,答题的却要全而充,全面而充实。比如说“欧洲启蒙运动的评价和意义”,你不能只简单答几条评价和意义就算了,而是要把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起因经过和成果、影响以及它和文艺复兴的对比一股脑儿倒出来,并且天衣无缝地掺入到你对这件事的评价和意义当中去。

第四题阅读题,古文阅读因为还没有出完,估计近几年还不会从书外出题,而且会避免重复,所以这部分准备的压力并不会很重,多看书就好。

这道题最重要的莫过于读后感,写读后感我总结出了一条规则,就是“引用原文——得出论点——结合现实出论据——总结”,一共四条,每一条写一到两句话就差不多了,但一定要做到论点集中,论据充分,总结有力。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很好的范例。为了避免临场不够灵感,我事先把每一篇古文都写了一篇读后感,建议大家也可以这么做。

第五题政论文,写政论文要记住三点“论点明确”“古今结合”“用事实说话”。可以分为五段进行写作,第一段引入题目中的材料,即引入事件,第二段,选择事件中一个“小切入点”进行叙述,描述现实情况,这一段不要急于说理,用事实说话即可。第三段、提出论点,支持或反驳之前叙述的现实,第四段,证明论点,证明论点的方式有“古今结合,以古寓今”“对比参照”“同类譬喻”等等,平时要注重材料的积累,在写作中才能顺手拈来。第五段总结论证,第四段的任务在于论证观点,第五段只要总结一下论点,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展望,提出要求即可。其实政论文写作是时评写作的一种,推荐大家去人民网的时评频道打印文章好好学习一下他们的写法,写好政论文要练笔,要多看。

真题分析完了,现在我们知道大题和重点都分布在中国文学史、古代史和外国史上,而这部分最重要的更是那些影响重大的大事,有发展流变的,有对比关系的。而其他各部分也不能忽视,除非你不想要名词解释的分了。我去年考研的时候花了三个月时间,按照名词解释、简答的答题方式,根据题目的重要程度,整理了一套完整的文史要览和新闻学基础知识,基本上把整理好的答案直接往上填就是不错的答案。到最后一个月天天闷在家里死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建议大家这样做。

我整理资料的时候,结合了文史要览、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教科书,以及中传一航考研两本红

本资料,是在各种文史资料的综合基础上的升华和成形。

有愿意自己整理资料的同学,这里我提醒一下,整理资料一定要旁征博引,一定要思考,思考怎样答题才能显示你知识的全面和深刻,然后根据思考出的答题模式整理出直接可用的答案,到最后一个月花时间多背、多练,再配合临场的发挥,灵活运用,既可以省时又能保证质量,既能显示你的底蕴,又能反映你思维的灵活性。最后,预祝后来的师弟妹们在明年的这个时候能够和我们一样放松心情,放飞理想~~~~中传见:)

第一轮

(1)这里分两遍

第一遍对所有书籍进行通读,重在对总体框架的把握,培养对这门学科的领悟力——所谓的对其有点感觉吧。

(2)第二遍

理清全书框架。简要地标记一下自己认为重点的地方,或是让自己觉得很有学习价值的地方。尤其对不在参考书目范围的书籍,要把其与主要参考书目同一知识点的地方标识出来。 第二轮

研究历年试题,做好考点的归纳和总结,初步弄清楚大体在考什么,怎么考,有哪些题型,最近几年题型的变化,对这些有个初步的印象。

在对历年试题有一点了解的情况下,再把主要参考书目和自己标识的其他参考书目的知识点看一遍,做笔记。

第三轮

(1)继续分析真题,同时参阅好其他院校的试题,看看同样的知识点,其他院校出了怎样的题目。再次,阅读和学习论文。对能找到所报院校专业导师的论文并适当拓展范围学习,诸如没有报人大,也读读陈力丹老师的论文。翻阅《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等期刊,从中了解目前新闻学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2)再回归一次课本,相应的开始记忆笔记。并在该笔记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份浓缩的笔记来,如新闻史,之前的笔记是依据章节而作的,现在按“新闻事件”等专题来总结,这份笔记剔除一些次要的知识点,把常考和重点的考点归入其中。

此轮复习是整个复习的关键。

(3)整理历年真题的答案,最好是在脱离书本的情况下去做题。

第四轮

翻阅和记忆课本的主要章节及浓缩版的笔记,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框架,力求把整本书的框架清晰地装进自己的脑海里。

第五轮

强化记忆,并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根据刘建明的《新闻理论应试精要》学习答题的语言和规范。此外,继续分析和记忆真题。

中国传媒大学20xx年考研新闻学试题点评

一、今年试题的整体要求

从整体上看,今年的考题延续了08年考题的“反押题”风格。出题随意灵活,规律性、“套路”性不明显。对考生的要求,除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更多倾向于对知识、理论的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能力。这也是近几年传媒大学新闻学考题的一个总趋势:基本概念、定义考得越来越少,而对考生平时的知识储备、阅读积累和现场应变性思维能力考得越来越多,对一些学术前沿话题也有所涉及。

具体地说,在新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中,今年考到的只有以下几个:“报刊四种理论”之一的“社会责任论”、反“客里空”运动、普利策的贡献、刘少奇的新闻思想、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总共大约50分,在150分中占少数。其它题都是对知识灵活运用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平常阅读积累和学术前沿话题的考核。比如新闻理论部分的第二道简答题、论述题,考的都是新闻学术界的前沿话题、热点话题。新闻业务部分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平时多关注各类时评,具备一定的鉴赏分析能力,同时能将新闻评论的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应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由此可见,传媒大学的新闻学考题,正在由“知识型考核”向“能力型考核”转变,由“记忆性考查”向“创造力考查”转变,由“参考书本位”向“阅读面本位”转变。因此,提醒后面的考生,在熟悉参考书的同时,(1)一定要加强日常的阅读积累,对于各位新闻传播学大家、名家的观点要有所了解;(2)对于各类新闻学著作都要有所涉猎;(3)对于各种社会热点、焦点话题加强关注;(4)要经常从新闻学术期刊上了解和感受新闻传播学界的前沿话题。

二、具体分析和出题趋势预测

1、整体命题模式——未来几年内题型可能出现变化

今年考试在题量、题型上与近几年的考题没有显著差异。总分为150分,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各占50分。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和应用写作四类,共14道

题,其中名词解释4题,简答6题,论述3题,应用写作1题。

值得注意的是,与近几年的命题模式相比,今年的试题出现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名词解释的数量减少了,新闻业务部分没有设置名词解释题。名词解释都是考的基本定义、基本概念,这类题型的减少说明了出题日益灵活化,基本概念、定义考得越来越少。二是出现了一类新题型——时评分析,说白了就是对“评论”的再评论。这总题型比起对新闻作品的评论来,显然难度更大。“时评分析”的出现,是在告诉考生,平时不仅要关注各类新闻报道,还要关注新闻评论之类的其他新闻体裁,对各种体裁的特点、优势、不足、运用范围、写作技法都能够有所了解和把握。

从今年的试题来看,未来几年内题型可能会有一些变化,除了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写作、作品分析等传统题型外,可能会经常出现新题型。因此,后面的考生在复习时,除了传媒大学的试题外,还应该多关注一些其他院校的新闻学试题,比如人大、复旦、北大、清华、社科院等院校的试题,接触和练习各类题型,以便考试时游刃有余。

2、各部分具体的命题特点

(1)新闻理论部分——媒介的角色与功能、媒介与社会受众的关系成为重点话题。 近年来,“新闻舆论”一直是很多学校新闻学考试的重点,这次的考题出现了一些变化。媒介的角色与功能、媒介与社会受众的关系成为了新闻理论部分的重点话题。在新闻理论部分的50分钟,直接考到这两个话题的题目占了30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论述题虽然没有直接考这两个话题,但答案中必然会涉及相关内容。因此,可以说几乎每道题都涉及了这些话题。究其原因,可能和08年我国的局势有关——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灾难性、危机性事件)层出不穷,媒体在这些事件面前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重要功能,媒体是否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引导受众,直接关系着我国的整体和谐稳定局面。而对于此类问题,我在中华传媒网考研辅导中一再向考生强调过。

可以预计,今后几年中,这两个重点话题将持续热度。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全球化大背景之下,重大突发事件将不断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显著现象。尤其要关注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的角色与功能,媒体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媒体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相互关系,以及媒体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

(2)新闻史部分——外新史比例、难度均有增大。

过去很多年里,中国新闻史始终是新闻史试题的重点,而今年出现了显著变化。新闻史部分中,外国新闻史和中国新闻史各占25分,平分秋色。在传媒考研网暑期和考前辅导中,我已提出:外新史内容的增加与新闻史部分出题教师的变化有关,请大家留意。可以

预计,在今后几年中,外新史试题的比例将始终保持在一半甚至一半以上。

另一方面,今年外国新闻史考得相对比较偏,难度比较大。“约翰.威克斯”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传媒经营的观点”都属于外新史中比较边缘化的内容,“普利策的贡献”以前的考试中也鲜有涉及。这又透露出一个信息,外国新闻史的考核涉及面广,边边角角的知识都可能考到。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不一定要掌握地多么深入,但尽可能全面,那些不重要的知识点也尽量都浏览一下,有个大致印象。

(3)新闻业务部分——功夫在参考书之外

新闻业务部分,集中体现了刚才提到的命题方针——淡化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强化对学生平时阅读积累的考核。在这50分中,参考书中明确出现过的定义、概念只占10分(简答第二题),其它可以说都是知识的灵活运用,或参考书之外的知识。因此,这部分想要的高分,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对各类新闻传播学著作、新闻体裁都要有所涉猎,尤其要关注《新闻与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了解前沿学术话题和各方观点;同时要关注《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上的各类评论文章。

另外,最后一道大题又是写作题。从20xx年至今,五次的考试中有四次把写作作为业务部分的大题,充分说明了写作练笔的重要性。以后考生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写作能力,建议每周练笔至少3次,多写点评论稿和消息稿,各种体裁都要练,努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三、其他相关问题

1、答题顺序安排

(1)不一定非要按照试卷上的顺序,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先挑熟悉的问题回答,争取把那些自己会的题答满答透、答到极致。

(2)可以先答论述题,后答简答题。一方面,论述题分值高,更能考查考生的能力,是很多阅卷老师的重点批阅对象,因此应该答得尽量深入翔实一些。另一方面,论述题中有时候包含着简答的问题,在答论述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不知不觉得出一些简答题的答案。比如今年的新闻理论部分,两道简答题都被涵盖在论述题之中。

(3)建议不要最后做写作题。因为写作题考得就是你的写作能力、文笔水平,等把其它题答完了,基本上思维已经疲惫了,手也写麻了,时间也很紧张了。这时候再来做写作题,往往发挥不出最好水平。

2、答题技巧

名词解释点到为止,说出“是什么”就可以了,百字左右为宜。简答适当叙述,但不要过分展开,在名词解释的基础上,加上几句话的背景、意义这些内容就可以了。论述尽量深

入拓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答案应在四百字以上。但不管多长的答案,都不能是一团乱麻,而要善于归纳出1、2、3……让阅卷老师感觉自己思路清晰,文笔流畅。

如果出现自己不熟悉的问题,不要紧张,用自己熟悉的知识往问题上套;善于说一些“空话”、“套话”。比如今年新闻史部分简答题的第一题,即使不知道《人民之友报》的具体内容,但只要知道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派的报纸,就可以把当时的时代背景答进去作为它创办时的情况,它的意义也不外乎就是促进了这些思想的传播、推动了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之类。

3、答题风格

答案要体现出“传媒大学风格”。不要过多使用理论性、学术性太强的语言,语言风格应平易朴实,贴近生活,条理性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例子来阐述理论问题。善于从正反两面或多个角度论述观点,强化说服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