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也译作《欧根·奥涅金》)。俄国长篇诗体小说,普希金写于1823~1831 年,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石。

编辑本段【内容梗概】

作品的中心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在乡下的庄园,他和连斯基及其未婚妻奥尔伽成为好友。奥尔伽的姐姐达吉雅娜纯朴、多情,她热烈地爱上了奥涅金 ,并勇敢地写信向他倾诉自己纯洁的爱情,奥涅金一番劝说拒绝了她。一次家庭宴会,感到一切都庸俗无聊的奥涅金故意向奥尔伽献殷勤,引起连斯基的愤怒并要求与他决斗,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了自己的朋友。追悔莫及之余,奥涅金离开乡下出国漫游。几年后在圣彼得堡一个舞会上,奥涅金和已成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重逢,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但吉雅娜无法背叛自己的丈夫。尽管深爱着奥涅金,但吉雅娜拒绝了他。

编辑本段【社会意义】

从1823年5月到1831年秋,伟大的俄国民族诗人普希金用了8年多的时间,写成了他的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首先我们在《叶甫盖尼·奥涅金》种看到一幅描绘俄罗斯社会的诗的图画,并且选取了这社会发展种最有意义的一段时期。”他称这部诗作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诗人以精湛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表达了那个时代俄罗斯青年的思想和苦闷,探求和觉醒,不幸和悲剧,并且通过人物的生活和遭遇,展现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揭示了沙皇主义专制制度下俄国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和丑恶,使《叶甫盖尼·奥涅金》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对当时和以后的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俄国批评界中的普希金》中曾评价此书“几乎是俄国社会觉醒的第一个行动,然而对这个社会来说,是向前跨越的多么巨大的一步啊!” 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作者在奥涅金身上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一部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其狭小圈子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从而成功地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作品生活场景广阔,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体裁别具一格。它用诗体写成,兼有诗和小说的特点,客观的描写和主观的抒情有机交融。独特的“奥涅金诗节”(每节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洗练流畅,富有节奏感。

编辑本段【意义地位】

小说是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塑造了奥涅金这个“多余人”的形象。作品用奥涅金的冷漠、怀疑 ,连斯基的理想主义热情,达吉雅娜的纯洁、孤寂,突出反映19世纪20年代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知识分子追求光明、自由时的困惑、迷惘的心理。这部诗体小说广阔地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别林斯基把它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上尉的女儿》一起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1878年,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将其改编成同 名歌剧。

编辑本段【作品评析】

《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小说是以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诗人通过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真实,传达他以现实人生的看法和他对人类本性的观察与了解,其中包

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是普希金最伟大、影响最深远、读者也最多的作品。它以优美的韵律和严肃的主题深刻反映俄国十九世纪初叶的现实,提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被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 在这部独特的小说中,你可以读到许多生动感人的情节,见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欣赏到各种各样当时俄国生活的真实画面,而且所有这些都是用格律严谨、语言流畅的诗句写出的。在这部诗体长篇小说中,作家以高度简洁凝练的笔法故事,描写风景,刻画人物,展示生活。在这部作品中,普希金表现出他全部的思想高度和才华。 1823年,热爱拜伦的普希金在开始写作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时,宣称自己将写一部类似于《唐璜》式的叙事诗,显然,拜伦式的讽刺让普希金着迷。普希金当然明白自己的处境(其时正在流放中)和社会现实,所以他并没有打算发表。随着写作进程,当普希金面对俄罗斯乡村的纯净风景和笔下逐渐鲜活起来的人物时,激愤和怨怒慢慢平息,感伤而透明的抒情气息缓缓而来。1825年,他已经拒绝承认他的奥涅金是位俄国的唐璜或者恰尔德·哈罗尔德了。 这种转变是从作品的第二章开始的:冷漠老成的奥涅金遇上了热情年轻的连斯基,忧郁病患者遇上了满怀理想的诗人,作者写道:“巉(chán)岩和波浪,诗歌和散文,冰雪和火焰,那差别也不如他们明显。”有趣的是,他们竟然成了难解难分的朋友。 传统批评中,奥涅金是个“多余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永远不能站在人民方面”,灵魂空虚,缺乏毅力和恒心,毫无实际工作能力,并认为是贵族生活养成了他的恶习,腐朽黑暗的社会使他找不到生活方向。一言概之,相对于俄国社会的环境而言,他“多余”。然而,我们谁又敢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大声宣布“本人必不可少”呢?爹死娘可以嫁人,拉宾遇刺佩雷斯取而代之,历史的脉搏不会因某个人的或缺而停止跳动。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多余,即使做乞丐,满身疥(jiè)疮,人见人厌,拣块肉骨头照样啃得心满意足。 奥涅金之所以为奥涅金,在于他产生了“多余感”。高度发展的智力找不到自己生存于世的理由,上流社会穷奢极欲又俗不可耐,爱情不过是虚情假意,书本中写满了无聊和欺骗,生活所显示的虚幻进而使他超越生活本身,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但他找不到答案,他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奥涅金的“多余感”正是根植于其内心深处的怀疑主义,他失去了生命的热情和生存的勇气。在作品的草稿中,曾经写到女主人公达吉亚娜在奥涅金远游后,私自到他的庄园翻看了他的日记,其中有如下一段: 我们就这样用坚强的意志 来平息难以抑制的情欲, 用高傲的心灵来克服不幸, 用希冀来抚慰心中的伤悲。 然而怎样??排遣苦闷,使人发疯的苦闷。 没有比找不到活着的理由更让人苦闷了,也没有比找不到生活目的的人更感多余。 可能普希金觉得这段情节有损达吉亚娜的形象,正式发表时删除了日记的全部内容。其实这些改动对作品毫无影响,因为怀疑主义者奥涅金早已跃然纸上。但是奥涅金将他的“多余感”深藏不露,代之以高傲冷漠的拜伦相,他嘲笑一切,鄙视一切,借以掩饰怀疑主义馈赠给他的令人发疯的痛苦和对幸福的加倍渴望。“多余感”也是种浪漫情调,他沉浸于其中,尽可享受蔑视芸芸众生的快乐,也必将自食其果。 我不理解为什么在传统批评中认为奥涅金拒绝达吉亚娜是将她的爱情误认为逢场作戏,后来又追求她是出自征服社交界“女皇”的虚荣心,或许这只是想说明奥涅金身上有“贵族阶级恶习”这一预设目的。只要去阅读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到,达吉亚娜“深深触动了奥涅金的心弦”,“旧日情感的火焰,刹那间又燃烧在他的心怀,但他不想骗取这少女,天真无邪的心灵的信赖”,他觉得自己“不是为幸福而生”,“幻想和岁月都一去不复返,我的灵魂也不能获得新生”,“无论我是多么爱你,日子一久,我就变得冷酷中”——这完全是一位绝望而高贵的怀疑主义者和自白,谁说其中不是深含感情而故作残忍呢? 打死连斯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旅行,奥涅金回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再次和达吉亚娜相遇。在舞台会上,他看到的是雍容华贵的公爵夫人,而在梦中,他认出达吉亚娜依然是那位乡下少女,依然静坐在后院的窗下,他“象孩子一般爱上了达吉亚娜”。当他想到独自一人一边流泪一边读信的达吉亚娜时: 这时从公爵夫人的身上 谁认

不出当年那可怜的达尼亚! 叶甫盖尼怀着极度的悔恨, 愁苦地跪落在她的脚下。 这一刻,奥涅金终于发现自己悲观厌世的心灵深处,早已深埋的爱情之火和生活热情从没熄灭,他一生飘泊为之寻找的不正是这个么!可惜这一切来得太迟了,正如作者写道:“当我们渐入老境的时候,残存的热情却令人伤悲。”奥涅金深深知道,这将是他摆脱忧郁苦闷的最后一次机会。爱情是根救命稻草,但命中注定谁也捞不着。 再谈谈连斯基。与奥涅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理想主义,他相信自己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创造事业、获得幸福。“在诗歌里他总是骄傲地,保持着崇高美好的情愫,保持着纯洁的梦想的激情,和美好的不可亵渎的质朴”。他单纯而又幼稚,“总是歌唱爱情”,他完全被幻想抓住了,其实他并不清楚他所爱的奥丽加只是个爱虚荣的花瓶姑娘。对于诗人来说,爱情本身总是重于爱的对象,汹涌的激情总能抹去生活中严酷的阴影——诗人是我们锈迹斑斑的现实中残留的亮色,是珍藏在我们日渐苍老的心灵中的童年回忆,对于喜欢幻想的诗人,我们没有权利嘲笑和亵渎。 更让人感兴趣的是连斯基和奥涅金的关系,这也是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的。两个思想性格冰火不容的人为什么能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唯一的解释是,奥涅金在连斯基身上看到了自己。奥涅金欣赏他的才智,欣赏他的热情和幼稚,不难看出,嘲笑一切、鄙视一切,自以为看破一切的奥涅金曾经也是这样的人,因此,他爱这个青年,并表现出对他人所没有的宽容。然而,为了所谓的报复,他故意引诱奥丽加让连斯基气得发疯,屈从于习俗和连斯基决斗。无论对这场决斗如何评价,它的后果却不容忽视:奥涅金打死了诗人,怀疑主义扼杀了理想主义,与此同时,他也扼杀了残存于自己心灵中的可贵的诗性,亲手敲响了自己的丧钟——珍爱理想的达吉亚娜“已经不可能再和他相见”,“她应该对他怀有大恨深仇”——再也没有人会来救他了。 诗人的墓碑孤独地站在旷野里,奥涅金悄然远游了,但决斗还没有结束,诗人不死,夜间的月色会勾起奥涅金深藏的秘密回忆:在心灵的雪地里,连斯基静静安睡,坚定顽强,不磨灭。 奥涅金是谁?连斯基又是谁? 曾经有研究者为他们找到过不少的生活原型,应该说普希金时代的俄罗斯,既不缺少奥涅金,也不缺少连斯基。请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普希金在写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时,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好一个固定的框架,在七年的写作过程中,通常是写好一章,发表一章,相隔很久后再写下一章。或许最初他只是想看看将一个怀疑论者和一个理想主交者放在同一个故事里,让他们交上朋友,会出现什么讽刺和诙谐的效果。然而在写作过程中,现实的触动,体验的深入以及角色的逐渐清晰,普希金爱上了他的人物,不由自主地倾注了自己的精神,吹进了自己的灵气,带进了自己的生活。正如列·格罗斯曼所说:“仿佛是普希金的诗体自传”。但我以为这不仅体现在作品中那些游离于情节和人物之外,以叙述者“我”口吻写的那些诗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小说中活生生的人物——奥涅金和连斯基身上。 关于奥涅金和连斯基,普希金时代的人们都感到似曾相识,然而,没有人比他们更象普希金本人。密茨凯微支曾说:“连斯基就是普希金,只是相当于诗人生平中的某个时期”,高尔基认为:“奥涅金是普希金精神上的兄弟”,甚至是“普希金的肖像”,遗憾的是,没有人注意到,奥涅金和连斯基如同一张白纸的两面,一团火焰中放射出的光和热,光不是热,但它们拥有同一个灵魂——普希金既是连斯基也是奥涅金。 在常识里,普希金是伟大的诗人,俄罗斯人民的歌手,反专制的斗士,遭受黑暗社会的压制,反动当局的迫害,贵族阶级的仇恨,最后反动当局的迫害,贵族阶级的仇恨,最后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怂恿”法国流氓丹斯特调戏他的妻子,引起决斗,杀害了普希金。确实,普希金首先是位诗人,热爱理想,向往自由,视黑暗如寇仇,同时,还有连斯基式的狂热幻想和激情,以及不可改变的单纯和质朴,他傲视于他的时代。但是,普希金身上也有另一面,隐约使人看到一个悲观的怀疑主义者,一个绝望的宿命论者的侧影。 年轻时的普希金差不多是个浪子,用他喜欢引用的一句话说便是“又急于生活,又忙于感受”,出入舞会宴会,剧场赌场,生活放荡,毫无节制,以追逐女人为乐,甚至将他爱慕过或占有过的女人列了一张长长的“唐璜名单”;还时常做出一幅高傲冷漠的拜伦相,故意胡闹起哄,

惹事生非,几乎每天决斗一次,《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一章几乎是照抄了普希金自己的生活。对于他来说,首先是寻欢作乐,然后才是写诗,以致他的诗人朋友们在羡慕他的才华的同时,也感叹他浪费天才。所幸的是,与奥涅金一样,终于有一天,上流社会的欢乐使他厌倦了,为灵魂的空虚苦恼不已,他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为摆脱麻木状态,他加倍好斗,故意与政府和上流社会为敌。1820年,普希金被流放到高加索,直接原因是他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引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愤怒,但诗人却称他是“自愿流放”——他实在厌倦了彼得堡的生活,似乎是蓄意利用这种方式离开,他感到自己的命运应该在别处,于是开始了奥涅金式的漫游。 普希金也战斗,但在他的那些革命朋友们看来,他不过是个自由主义者,而且多嘴多舌,不可能成为一个守纪律的革命家,因此总是将他排斥在团体之外。普希金自己在精神上与十二月党人相通,但他更愿意无拘无束,当个自由射手。1826年,当普希金那些十二月党人朋友被绞死或关监狱的时候,流放中的普希金也开始为自由而奔波。我们不知道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失败在普希金心中到底激起了怎样的涟漪,在他写给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信中,做了转变立场,不再乱说乱动的保证。尼古拉一世将他召回了彼得堡,并称以后将做普希金作品的检查官。这意味着在得到沙皇保护的同时,也受到了更严密的监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监视日益示出它的可怕,普希金的自由实在在太有限了,他不能出国,不能旅行,只言片语都要受到审查,一举一动都有会引起怀疑和指责,生性刚烈的普希金根本无法安心写作,更可怕的是,无论普希金怎样做(妥协或者抗争),都无法改变这种命运。他清楚地知道,这种无形的流放和苦役将会吞噬自己的最后一丝热情,绝望抓住了他的心——激奋的灵魂被紧紧钳住呼吸不到自由的空气,留在躯体里还有什么意义呢? 与此同时,普希金还承担着经济的重负(他死时,钱夹里只有七十五个卢布,这差不多是他的全部钱财),以及他那连斯基奥丽加式的爱情酿成的苦果。多余感就这样产生了。 一面是奥涅金,一面是连斯基;一面是冰雪,一面是火焰;一面是散文,一面是诗,搅在一起,不可分离,普希金就这样表现着自己。 奥涅金和连斯基不能并存。 在普希金的灵魂中,他们也必将发生决斗,只是等待着时机而已。普希金之死表面地看,起因是丹斯特死皮赖脸地追求他的妻子,诗人为维护自己的荣誉,主动提出了决斗。仔细阅读一下普希金的传记,我们就会发现普希金对这场婚姻的希冀一开始就是有限的。诗人的理想伴侣应该是达吉亚娜而不是奥丽加。好斗而少谋的普希金,需要的是在烦恼、疲劳、失败和悔恨中给他安慰和温存的人,精神上的行者。娜塔丽亚,这位他正在追求的少女,将来的妻子,是怎样的人呢?1831年,就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普希金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我已是而立之年,通常在这个年纪都要成家的。我这样做只是随大流,我不相信将来会永远不后悔。况且,我对结婚并非十分向往,也不特别高兴。我感到前景黯淡,毫无吸引力。忧愁不会使我吃惊,这在我预料之中。倘若婚后能有一丝欢快,那我倒可能会感到吃惊。”——好一个奥涅金式的自白。我不知道在普希金一生中是否拒绝过本应属于他的达吉亚娜,但他就这样怀着不祥的预感选择了奥丽加。 娜塔丽亚美艳动人,也不失温顺多情,活泼可爱,但比较起普希金的诗歌来说,她更喜欢出入舞场,卖弄风情,获取交际场上娇柔浮华的成功感,她无暇给予普希金所渴望的温柔体贴,无微不至的爱护,并不幸福的夫妻生活增添了普希金的烦恼,他变得异常暴躁,当妻子和丹斯特的关系遭受恶毒诽谤的时候,他终于爆发了。 但是,恶毒的诽谤并不是他选择决斗的最终原因,因为普希金清楚地知道妻子可能不爱自己,但她与丹斯特也只不过是玩一些上流社会常见的游戏,还不至于失去贞操;他也知道其他人也认为他的妻子是清白的,这点可以以他决斗时,许多人劝告他冷静(包括尼古拉一世),并拒绝担任他的证人为证。他说:“在人世间有两种戴绿帽子的人,一种是真的,他们明白自己的真实处境;另一种是公众议论给他硬加上的,后一种情况叫人难堪。我就属于后者。”在这件事上,普希金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愤怒也不符合他对两性关系的一贯态度——结婚后他仍多次猎艳,并且与妻子的二姐保持着众所周知的暧昧关

系。难道诗人就如此心胸狭窄,如此看重所谓的“公众议论”? 或许下面的事实更能揭示普希金之死的奥秘:在决斗中被打伤以后,他对他的证人说:“如果阿连德(医生)认为我的伤是致命的,你可要告诉我。我不会害怕,因为我不想活。”是什么原因让他不想活下去?——是灵魂中那个奥涅金!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社会的迫害,经济的重压,爱情的虚无,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他本来生就是为爱情为自由无忧无虑纵情歌唱的诗人,应该奏出千古传唱的乐曲,接受时代赞美,万民拥戴,他不想面对铁窗受尽苦役直到成为雕像,接受后来者的花环;或者从平庸中明了生活的真谛,过着称心的生活,吃喝发福直到老死。然而真实的生活却分明告诉他:俄罗斯不需要诗人,没有人真正地需要诗人,连同他心爱的妻子在内!——一场灵魂深处的决斗终于发生了,“奥涅金”抢先开了枪:“连斯基”倒下了!诗人死了! 普希金之死是“多余感”总爆发的结果,维护荣誉只是一种借口,他清楚地知道这场决斗毫无疑意义,同时,也清楚地觉得活下去也毫无意义。那么,是死是活?还是把一切交给命运来裁决吧。 1830年,普希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曾在一次决斗中在对方的枪口下满不在乎地吃樱桃)写作的小说《射击》,读起来很有意思。他认为决斗中最佳的射击时间是在对手拥有幸福,爱惜生命的时候;那么反过来说,对一个轻视生命,活不活都无所谓的家伙开枪,郑重其事地杀死他,你就得接受对手的轻蔑。所以,必须谨慎地保存你开枪的权利。现实中,丹斯特愚蠢地抢先开了枪,但是,他已经迟了,他不过杀死了一位“奥涅金”——在牺牲者的眼里,带着对生命的极度蔑视和顺从宿命的冷漠表情。 “他那黯淡的目光,表现的是死亡而不是痛苦” 临死前的普希金无怨无怒,他不要朋友去为他报仇,请人去向丹斯特父子表示歉意,让茹科夫斯基代他恳求尼古拉一世宽恕(因为他答应沙皇,未经允许不得扩大与丹斯特的冲突),并宽厚地安慰妻子,要她守孝两年后嫁个好丈夫。“他那黯淡的目光,表现的是死亡而不是痛苦”。一颗狂野的心安静了,在这一刻前,它还充满了灵感、热情、愤怒、仇恨,以及隐约的期望,而现在一切都灰飞烟灭。读过《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会觉得其中有许多段落后来都成为了不幸的预言,下面这段差不多可以概括普希金的一生: 我那春天的黄金般的岁月, 你们往哪里,往哪里飞驰? 未来给我准备下了什么? 我的目光枉然地搜寻着, 它还隐藏在浓重的黑暗里。 别找了,命运的法律是公正的。 那枪弹会射中我,叫我倒下, 还是从我的身旁飞过, 两者都好:是清醒还是沉睡, 就要来到了,那命定的时刻, 操劳的白昼固然美好, 黑暗的来临也很美妙! 普希金倒下了,但诗人不死。丹斯特在哪里?尼古拉一世又在哪里?那些为他的死幸灾乐祸、冷言冷语或者心碎欲裂、忧伤流泪的人又在哪里?当历史的雾霭散尽,如同连斯基一样,普希金清晰而安静地长眠在爱他的人的心中,享有他生前从没享有过的荣誉。 诗人不死,这表明理想、自由和爱情永远是人类渴求的东西。

编辑本段叶甫盖尼·奥涅金 (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俄语:«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拉丁转写:Yevgény Onégin,作品号二十四)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谱曲的三幕歌剧。俄语脚本由作曲家和康斯坦丁·西罗夫斯基(К. С. Шиловский)基于俄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1830年发表的同名长篇诗文小说改编而成。该剧1879年在尼古莱·鲁宾斯坦指挥下首演于莫斯科马利剧院(Малый театр, Москва)。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抒情歌剧的典型作品。歌剧脚本的遣词用字十分贴近普希金的原著,保留了不少普希金的原诗,还有柴可夫斯基添加的音乐和戏剧元素。剧情讲述一位自私英雄的终生抱憾:当年玩世不恭地拒绝一名少女的求爱;还有草率激怒好友,导致在决斗中杀死对方。该剧有不少套全剧录音,也经常在各地上演。

创作历程

亚历山大·普希金 (1799—1837)1877年5月,莫斯科大剧院歌手伊利莎维塔·拉芙洛

芙斯卡娅(Елизаве?та Андре?евна Лавро?вская)提议柴可夫斯基,基于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创作歌剧。柴氏在回忆录中写到,初认为这个主意是难以实现的。但很快柴氏的创作热情被激起,并在开始谱曲前一晚,已经规划好剧情与场景的安排。更在同年6月底几乎完成了全剧三分之二的创作。 但由于柴可夫斯基1877年7月6日的婚礼和新婚后的风风雨雨,导致该剧创作的停滞。7月底,柴可夫斯基离开新婚妻子,赴自己妹妹在乌克兰的庄园度假,继续创作。此后,柴氏虽然饱受情绪困扰,但其后在瑞士和意大利游历期间,该剧的创作依然没有停下来,直至1878年1月全剧的创作完成。 柴可夫斯基将该剧归类为“抒情场景集(scènes lyriques)”,大量运用普希金的原诗,但只挑选数个场景,交代主角的命运和感情世界。这套歌剧的剧情发展并非整体连贯,只由奥涅金人生中几个重要场景组成。由于奥涅金的故事当时在俄国相当著名,柴可夫斯基清楚,他的观众能自行补充他删去的剧情和细节。类似的处理手法见于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

演出状况

柴可夫斯基担心这套缺乏传统场景转换的歌剧,能否为大众所接受,因此他认为首演的编制越简单越好。基于这个考虑,他把该剧的全球首演交托予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学生。该剧首演过后一炮而红,1881年转到莫斯科大剧院首演,1884年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 首演阵容

角色 莫斯科马利剧院 1879年3月29日 莫斯科大剧院 1881年1月23日 音色 塔提雅娜 玛莉亚·克里门托娃 耶勒娜·维尔妮 女高音 奥尔嘉 雅莉珊德拉·莉维特斯卡娅 雅莉珊德拉·克鲁提科娃 女低音 连斯基 米哈伊尔·梅德维第耶夫 季米特里·乌萨托夫 男高音 奥涅金 谢尔盖·吉列夫 巴维尔·豪洛夫 男中音 格列明亲王 马哈洛夫 阿巴莫夫 男低音 - 莫斯科音乐学院管弦乐团 莫斯科大剧院管弦乐团 乐团 - 尼古莱·鲁宾斯坦 昂利可·贝维纳利 指挥

其他重要演出

马林斯基首演 1884年10月31日 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 俄罗斯境外首演 1888年12月6日,布拉格 柴科夫斯基亲自指挥 以捷克语演唱,由Marie ?ervinková-Riegrová翻译 英国首演 1892年10月17日,伦敦奥林匹克剧院,亨利·伍德指挥 英语演唱,由H. S. 爱德华兹翻译。 美国首演 19xx年3月24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意大利演唱 1892年1月19日,汉堡,古斯塔夫·马勒指挥 乐队配置 弦乐: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 木管:短笛、2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A、降B大调)、2巴松管 铜管:4圆号 (F大调)、2小号(F大调)、3长号 敲击乐:定音鼓、竖琴

剧情简介

时间: 19世纪20年代 地点: 俄国乡间,继而在圣彼得堡 注意: 下文记述作品情节,或许会降低欣赏原作的兴致。 第一幕 第一场景: 拉琳家族庄园的花园 拉琳娜夫人和保姆闲坐在花园里:大家能听见夫人的两个女儿,塔提雅娜和奥尔嘉在屋内。一队农民在唱滑稽歌曲,讲述如何对磨坊主的女儿唱情歌。塔提亚娜正在阅读一本浪漫言情小说,但她母亲告诉她,现实生活大有不同。奥尔嘉的未婚夫,年轻诗人连斯基,带着朋友,厌世的圣彼得堡名流叶甫盖尼·奥涅金到访。奥涅金对连斯基选择外向的奥尔嘉,而非浪漫的塔提雅娜感到惊讶。塔提雅娜却马上为奥涅金所迷倒。 第二场景:塔提亚娜的睡房 塔提亚娜向保姆坦承自己陷入热恋。独在闺房,便在自己对奥涅金的疯狂迷恋下,开始写信给他(著名的“书信场景”)。信写完已是天亮,塔提雅娜求保姆把信送到奥涅金处。 第三场景: 拉琳家族庄园的某一部分 奥涅金来和塔提雅娜相见,答复她的来函。奥涅金毫不留情地解释到,自己不是一个轻易堕入爱河的人,且自以为结婚不适合自己。塔提雅娜顿时情绪崩溃,无言以对。 第二幕 第一场景:拉琳家的宴会厅,

塔提雅娜的命名日舞会 奥涅金无法忍受当地人对他和塔提雅娜的闲言闲语,迁怒于怂恿他来参加舞会的连斯基,于是开始挑逗奥尔嘉,并和奥尔嘉跳舞。连斯基表现得相当嫉妒,但奥尔嘉毫不察觉。虽有拉琳家法国邻居特利盖先生的献唱转移视线,但连、奥二人的争吵终于一发不可收拾。连斯基当众宣布与奥涅金绝交,还要和奥涅金决斗。奥涅金虽有众多不安,但最终也接受挑战。 第二场景:林间小溪畔的清晨 连斯基在等待奥涅金歌唱自己未卜的命运和对奥尔嘉的爱。奥涅金抵达现场,两人皆不想刀枪相见,但却无勇气阻止决斗发生。奥涅金最终杀死了连斯基。 第三幕 第一场景:圣彼得堡某贵族家的舞厅,数年后 奥涅金流亡海外,反思自己空洞的人生和为连斯基之死而自责。格列明亲王偕同王妃,昔日的塔提雅娜,如今已是一位雍容华贵的贵夫人。格列明亲王歌颂塔提雅娜带给他的幸福,并介绍塔提雅娜与奥涅金。奥涅金这次反被塔提雅娜深深迷住,热情如火地渴望重新获得她的爱。 第二场景:格列明亲王府第的会客室 塔提雅娜收到奥涅金的来信。奥涅金前来乞求她的原谅和爱。塔提雅娜质问为什么现在奥涅金要对她求爱,甚至怀疑奥涅金因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起色心。奥涅金坦承自己的真心和热情。塔提雅娜感动落泪,大叹幸福本是垂手可得,但随即命令奥涅金离开。其后塔提雅娜坦承自己依然深爱奥涅金,但要对自己丈夫保持忠贞。奥涅金再次恳求,但最后塔提雅娜离开房间,留下绝望的奥涅金。 记述作品的情节在此处结束。

【达吉雅娜给奥涅金的信】 2008-05-02 18:15 我在给您写信——难道还不够吗? 我还能再说一些什么话? 现在,我知道,您完全有理由 用轻蔑来对我加以惩罚。 可是您,对我不幸的命运 如果还有一点的怜惜, 我求您不要把我抛弃。 最初我并不想对您明讲; 请相信:那样您就永无可能 知道我多么地难以为情, 如果说我还可以有个希望 在村里见到您,哪怕很少见, 哪怕一礼拜只见您一次面, 只要能让我听听您的声音, 跟您将句话,然后专心去想, 想啊、想,知道下次再跟您遇上, 日日夜夜只惦着这一桩事情。 可是人家说,您不愿跟人交往; 这穷乡僻壤到处都惹您厌烦, 而我们??没什么可夸耀的地方, 只是对您真心实意地喜欢。 为什么您要来拜访我们? 在这个被人们遗忘的荒村, 如果我不知道有您这个人, 我就不会尝到这绞心的苦痛。 我幼稚心灵的一时激动 会渐渐平息(也说不定?), 我会找到个称心的伴侣, 会成为一个忠实的贤妻, 也会成为一个善良的母亲。 别人!??不,我的这颗心 不会再向世界上任何人奉献! 我是你的:这是命中注定, 这是老天爷他的意愿?? 我现在所以还需要活着, 就是为了保证能和你相逢; 我知道,是上帝把你派来给我, 做个保护人,直到坟墓之中?? 你的身影曾在我的梦中显露, 我虽没看清你,已感到你的可亲, 你奇妙的目光让我心神不宁, 你的声音早已响彻我灵魂深处?? 不啊,这不是一场梦幻! 你刚一进门,我马上看出, 我全身燃烧,全身麻木, 心里暗暗说:这就是他,看! 不是吗,我听见过你的声音: 是你在悄悄地跟我在倾谈, 当我在周济那些穷人, 或者当我在祈求神灵 宽慰我悸动的心的煎熬? 在眼前这个短短的一瞬, 不就是你吗,亲爱的幻影, 在透明的暗夜里闪闪发光, 轻轻地贴近了我的枕边? 不是你吗,带着抚慰和爱怜 悄悄地对我显示着希望? 你是谁?是保护我的天神, 还是一个来诱惑我的奸诈的人? 你定要解除我的疑难。 或许,这一切全是泡影, 全是幼稚的心灵的欺骗! 命定的完全是另一回事情?? 然而,就算是这样! 我也从此把命运向你托付, 我在你的面前,泪珠挂在脸上, 我恳求得到你的保护?? 请你想想:我在家里孤孤零零, 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我, 我的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我只有默默地了此一生。 我在等你:请用惟一的你的眼 把我心头的希望复活, 或是把这场沉重的梦捅破, 唉,用我应该受到的责难! 写完了!我这怕重读一遍?? 我在发呆,感到羞愧和

惧怕?? 而您高贵的品格是我的靠山, 我大胆地把它托付给它??

叶甫盖尼·奥涅金

作者:普希金 【俄罗斯】

今年6月6日为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诞辰192周年,本刊特选载此文,以飨读者。——编者

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贵族的传统环境中长大。虽然他没有受过多少正统的文化教育,但却机智过人,并在经济学方面知识广博。当他进入青年时期,他已是一位老于世故的社交能手了。事实上,他曾在爱情方面是如此成功,对莫斯科的社交生活又如此习以为常,以至于他对生活经常感到极度厌倦。甚至到后来连芭蕾舞也引不起他的注意。

叶甫盖尼的父亲曾经过着一般的上流社会生活。他定期地举行舞会,并通过随便向人借钱来维持他那社会地位。正当他被宣告破产时,叶甫盖尼却得到他的伯父快要去世的消息。由于他是他伯父的继承人,他急忙赶去照顾这位即将离世的老人。虽然在召唤他去履行这种职责时他有所怨言,但对即将继承伯父的遗产也不无感激。

可是,他的伯父未能等到他到达即行逝世。亲戚们离开以后,叶甫盖尼安顿了下来,开始享用他伯父的颇为体面的乡村产业。起初,他对荫凉的树林和肥沃的田野还觉得新鲜,但过了两天的乡村生活后,他又对什么都感到厌烦了。不久他就获得一个古怪人的名声。如果邻居来访,叶甫盖尼总会发现自己有紧急任务要去处理而不得不离开。经过一段时期,邻居们都不再理睬他了。

弗拉基米尔·连斯基对他的友情则始终不渝。弗拉基米尔已经十八岁,仍然富有浪漫气息,对生活和爱情充满幻想。他去过德国,深受康德和席勒的影响。回俄国后,他那德国人的气质使他与众不同。他和叶甫盖尼的关系愈来愈亲密。

拉林家有两个女儿:奥尔加和达吉雅娜。奥尔加长得很漂亮,人缘好。她虽然年纪最小,但却是姑娘群中的领袖。达吉雅娜则沉默寡言,落落寡合,无意参加乡村的社交生活。但有眼力的观察者会看出她才是真正的美人。奥尔加早已和弗拉基米尔订婚;而对达吉雅娜的婚事,全家都不抱希望。

应弗拉基米尔的邀请,叶甫盖尼勉强同意去拉林家作客。当她们家听说这两位青年即将来访时,她们立刻把叶甫盖尼想象为达吉雅娜的求婚者。但叶甫盖尼对这次访问却感到极为厌烦。茶点过于丰盛而且太土气,交谈又如此沉闷而枯燥。他对达吉雅娜根本没有怎么注意。

他走后,达吉雅娜感到心烦意乱。她深深地爱上了叶甫盖尼,但又不懂得如何施展伎俩以吸引他。她对脑子迟钝的奶妈吐露了真情。之后,她给叶甫盖尼写了一封充满激情的坦露爱慕之心的情书。这封信是用法语写的,因为她不能用正确语法的俄语书写。

叶甫盖尼被她的信所感动,再次去拉林家造访。他在一个僻静的花园里找到了达吉

雅娜。他告诉她严酷的事实。他做丈夫不是一个很好的人选,因为他和女人交往的经验太丰富了,幻想的破灭也已不计其数。对她来说和他共同生活是完全不值得的。姑娘没有作任何辩驳,她默默地忍受着痛苦的折磨。

叶甫盖尼在寂寞冷清的庄园里过着隐士般的生活。每天清晨他到一条溪流中去沐浴,阅书读刊,到野外散步,骑马。最后是整夜地沉睡。只有弗拉基米尔偶尔来访。

那年冬季,拉林家要庆祝达吉雅娜的命名。弗拉基米尔声言这仅仅是一次小型的家庭聚会,于是叶甫盖尼同意去参加。当他发现众多的来宾,过多的食物,和非参加不可的舞会时,他感到上当受骗了。为报复起见,他故意过多地邀请奥尔加和他跳舞,以此来剥夺弗拉基米尔与他的未婚妻一起跳舞的机会。弗拉基米尔又嫉妒又生气,终于向叶甫盖尼提出要和他决斗。叶甫盖尼出于执拗,接受了他的挑战。

决斗之前,弗拉基米尔去见奥尔加。他的目的是责备她的轻佻行为。但奥尔加一如既往,见到他时非常高兴,对他充满柔情,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的。弗拉基米尔心里轻松了一些,但仍感到有些困惑,在这种心情下,他准备去决斗场地迎战叶甫盖尼。

两个朋友相遇后,叶甫盖尼在射击时打中了弗拉基米尔的胸膛。叶甫盖尼终于悔恨莫及,离开了庄园,独自一人到处漫游。奥尔加不久和一个军官结了婚。并离开了家。

尽管出了这桩丑闻,达吉雅娜仍然爱着叶甫盖尼。她去访问他的庄园,和他的老管家交上了朋友。她坐在他的书房里阅读他的书籍,并思索着他在书页上写下的旁注。叶甫盖尼特别喜爱《唐璜》和其他愤世嫉俗的作品。他的评注大量暴露了他的自私和幻想的破灭。原来读书不多的达吉雅娜,读了他的那些书以后,知道了许多人世间的苦难,终于对叶甫盖尼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家里,达吉雅娜的母亲对她毫无办法。这位姑娘似乎对追求她的人都不感兴趣,并拒绝了好几次求婚。她母亲采纳了亲戚们的劝告,决定把达吉雅娜带往莫斯科,因为那儿可供选择的男子会多些。她们准备在一位老姑母家逗留一段时期,希望在那儿能解决达吉雅娜的订婚问题。

达吉雅娜从她的表妹们那儿学会了做时髦的发型,在社会场合一举一动都更温文有礼。在一次舞会中,她引起了一位有名望的身为将军的公爵的注意。尽管他块头大,很肥胖,她还是接受了他的求婚。

叶甫盖尼经过两年多的漫游以后又回到了莫斯科。他仍然对生活不感兴趣。有一次他决定去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舞会,也仅仅是为了排遣几小时的厌烦情绪。他受到原来就很熟识的主人的热情接待。当这位公爵责怪他长时期不露面时,他正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舞会中一位占支配地位的仪态大方的女人。她看起来很面熟。当他向公爵打听她是何许人时,他万分惊讶地得知她竟就是达吉雅娜,他的东道主的妻子。

达吉雅娜变了,丝毫也看不出她过去的痕迹——一个曾经写信给他,赤裸裸地表白她的爱情的腼腆、质朴的女郎。叶甫盖尼被她迷住了,从此经常去她家里,但他得到的只是冷漠的接待和让他吻一下她伸出的一只疏远的手。

最后,叶甫盖尼开始给她写信,吐露他那无法实现的渴望。达吉雅娜始终没有作任何表示。整个冬天,叶甫盖尼守在他那阴暗的房间里读书和沉思。终于,在绝望之余,他未经通报就径直去见达吉雅娜,出其不意地撞见她正在重新阅读他给她的信。

达吉雅娜对他缠扰不休的爱情的表白丝毫不为所动。过去他为什么藐视那个乡村姑娘,而现在却又追求这同一个已结了婚的女人?她宁愿倾听他的冷酷的绝情话语,却不愿听到他的新的追诉。她曾经爱过他,而且会乐意做他的妻子;也许至今她还在爱着他。也许当时她母亲坚持要她和公爵结婚,而她听从她母亲的话是错误的。可是如今,她既然已经结婚,她就要至死忠于她的丈夫。

俄生活百科全书《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也译作《欧根·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这部诗体小说广阔地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别林斯基把它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

作品的中心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

奥涅金与达吉雅娜和连斯基的关系,进一步显示了主人公身上的深刻矛盾。如果说奥涅金误解和拒绝达吉雅娜对他的真挚的感情还多少带有不满上流社会庸俗习气的因素的话,那么他为了维护个人的虚荣而轻率地与连斯基进行的决斗则暴露了唯我主义的灵魂。奥涅金后来对已成为贵夫人的达吉雅娜的追求虽不乏真情,但其中更多的已是贵族子弟的虚荣。作品留给奥涅金的依然是迷惘的前程和一事无成的悲哀。

作者在奥涅金身上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一部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其狭小圈子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从而成功地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艺术上也颇有特色。作品生活场景广阔,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体裁别具一格。它用诗体写成,兼有诗和小说的特点,客观的描写和主观的抒情有机交融。独特的“奥涅金诗节”(每节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洗练流畅,富有节奏感。

《叶甫盖尼·奥涅金》

这部小说是以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诗人通过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真实,传达他以现实人生的看法和他对人类本性的观察与了解,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它是普希金最伟大、影响最深远、读者也最多的作品。它以优美的韵律和严肃的主题深刻反映俄国十九世纪初叶的现实,提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被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

在这部独特的小说中,你可以读到许多生动感人的情节,见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欣赏到各种各样当时俄国生活的真实画面,而且所有这些都是用格律严谨、语言流畅的诗句写出的。在这部诗体长篇小说中,作家以高度简洁凝练的笔法故事,描写风景,刻画人物,

展示生活。在这部作品中,普希金表现出他全部的思想高度和才华。

1823年,热爱拜伦的普希金在开始写作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时,宣称自己将写一部类似于《唐璜》式的叙事诗,显然,拜伦式的讽刺让普希金着迷。普希金当然明白自己的处境(其时正在流放中)和社会现实,所以他并没有打算发表。随着写作进程,当普希金面对俄罗斯乡村的纯净风景和笔下逐渐鲜活起来的人物时,激愤和怨怒慢慢平息,感伤而透明的抒情气息缓缓而来。1825年,他已经拒绝承认他的奥涅金是位俄国的唐璜或者恰尔德·哈罗尔德了。

这种转变是从作品的第二章开始的:冷漠老成的奥涅金遇上了热情年轻的连斯基,忧郁病患者遇上了满怀理想的诗人,作者写道:“巉岩和波浪,诗歌和散文,冰雪和火焰,那差别也不如他们明显。”有趣的是,他们竟然成了难解难分的朋友。

传统批评中,奥涅金是个“多余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永远不能站在人民方面”,① 灵魂空虚,缺乏毅力和恒心,毫无实际工作能力,并认为是贵族生活养成了他的恶习,腐朽黑暗的社会使他找不到生活方向。一言概之,相对于俄国社会的环境而言,他“多余”。然而,我们谁又敢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大声宣布“本人必不可少”呢?爹死娘可以嫁人,拉宾遇刺佩雷斯取而代之,历史的脉搏不会因某个人的或缺而停止跳动。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多余,即使做乞丐,满身疥疮,人见人厌,拣块肉骨头照样啃得心满意足。

奥涅金之所以为奥涅金,在于他产生了“多余感”。高度发展的智力找不到自己生存于世的理由,上流社会穷奢极欲又俗不可耐,爱情不过是虚情假意,书本中写满了无聊和欺骗,生活所显示的虚幻进而使他超越生活本身,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但他找不到答案,他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奥涅金的“多余感”正是根植于其内心深处的怀疑主义,他失去了生命的热情和生存的勇气。在作品的草稿中,曾经写到女主人公达吉亚娜在奥涅金远游后,私自到他的庄园翻看了他的日记,其中有如下一段:

我们就这样用坚强的意志

来平息难以抑制的情欲,

用高傲的心灵来克服不幸,

用希冀来抚慰心中的伤悲。

然而怎样??排遣

苦闷,使人发疯的苦闷。

没有比找不到活着的理由更让人苦闷了,也没有比找不到生活目的的人更感多余。可能普希金觉得这段情节有损达吉亚娜的形象,正式发表时删除了日记的全部内容。其实这些改动对作品毫无影响,因为怀疑主义者奥涅金早已跃然纸上。

但是奥涅金将他的“多余感”深藏不露,代之以高傲冷漠的拜伦相,他嘲笑一切,鄙视一切,借以掩饰怀疑主义馈赠给他的令人发疯的痛苦和对幸福的加倍渴望。“多余感”也是种浪漫情调,他沉浸于其中,尽可享受蔑视芸芸众生的快乐,也必将自食果。

我不理解为什么在传统批评中认为奥涅金拒绝达吉亚娜是将她的爱情误认为逢场作戏,后来又追求她是出自征服社交界“女皇”的虚荣心,或许这只是想说明奥涅金身上有“贵族阶级恶习”这一预设目的。只要去阅读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到,达吉亚娜“深深触动了奥涅金的心弦”,“旧日情感的火焰,刹那间又燃烧在他的心怀,但他不想骗取这少女,天真无邪心灵的信赖”,他觉得自己“不是为幸福而生”,“幻想和岁月都一去不复返,我的灵魂也不能获得新生”,“无论我是多么爱你,日子一久,我就变得冷酷中”——这完全是一位绝望而高贵的怀疑主义者和自白,谁说其中不是深含感情而故作残忍呢?

打死连斯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旅行,奥涅金回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再次和达吉亚娜相遇。在舞台会上,他看到的是雍容华贵的公爵夫人,而在梦中,他认出达吉亚娜依然是那位乡下少女,依然静坐在后院的窗下,他“象孩子一般爱上了达吉亚娜”。当他正独自一人

一边流泪一边读信的达吉亚娜时:

这时从公爵夫人的身上

谁认不出当年那可怜的达尼亚!

叶甫盖尼怀着极度的悔恨,

愁苦地跪落在她的脚下。

这一刻,奥涅金终于发现自己悲观厌世的心灵深处,早已深埋的爱情之火和生活热情从没熄灭,他一生飘泊为之寻找的不正是这个么!可惜这一切来得太迟了,正如作者写道:“当我们渐入老境的时候,残存的热情却令人伤悲。”奥涅金深深知道,这将是他摆脱忧郁苦闷的最后一次机会。爱情是根救命稻草,但命中注定谁也捞不着。

再谈谈连斯基。与奥涅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理想主义,他相信自己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创造事业、获得幸福。“在诗歌里他总是骄傲地,保持着崇高美好的情愫,保持着纯洁的梦想的激情,和美好的不可亵渎的质朴”。他单纯而又幼稚,“总是歌唱爱情”,他完全被幻想抓住了,其实他并不清楚他所爱的奥丽加只是个爱虚荣的花瓶姑娘。对于诗人来说,爱情本身总是重于爱的对象,汹涌的激情总能抹去生活中严酷的阴影——诗人是我们锈迹斑斑的现实中残留的亮色,是珍藏在我们日渐苍老的心灵中的童年回忆,对于喜欢幻想的诗人,我们没有权利嘲笑和亵渎。

更让人感兴趣的是连斯基和奥涅金的关系,这也是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的。两个思想性格冰火不容的人为什么能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唯一的解释是,奥涅金在连斯基身上看到了自己。奥涅金欣赏他的才智,欣赏他的热情和幼稚,不难看出,嘲笑一切、鄙视一切,自以为看破一切的奥涅金曾经也是这样的人,因此,他爱这个青年,并表现出对他人所没有的宽容。然而,为了所谓的报复,他故意引诱奥丽加让连斯基气得发疯,屈从于习俗和连斯基决斗。无论对这场决斗如何评价,它的后果却不容忽视:奥涅金打死了诗人,怀疑主义扼杀了理想主义,与此同时,他也扼杀了残存于自己心灵中的可贵的诗性,亲手敲响了自己的丧钟——珍爱理想的达吉亚娜“已经不可能再和他相见”,“她应该对他怀有大恨深仇”——再也没有人会来救他了。

诗人的墓碑孤独地站在旷野里,奥涅金悄然远游了,但决斗还没有结束,诗人不死,夜间的月色会勾起奥涅金深藏的秘密回忆:在心灵的雪地里,连斯基静静安睡,坚定顽强,不磨灭。

奥涅金是谁?连斯基又是谁?曾经有研究者为他们找到过不少的生活原型,应该说普希金时代的俄罗斯,既不缺少奥涅金,也不缺少连斯基。请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普希金在写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时,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好一个固定的框架,在七年的写作过程中,通常是写好一章,发表一章,相隔很久后再写下一章。或许最初他只是想看看将一个怀疑论者和一个理想主交者放在同一个故事里,让他们交上朋友,会出现什么讽刺和诙谐的效果。然而在写作过程中,现实的触动,体验的深入以及角色的逐渐清晰,普希金爱上了他的人物,不由自主地倾注了自己的精神,吹进了自己的灵气,带进了自己的生活。正如列·格罗斯曼所说:“仿佛是普希金的诗体自传”。②但我以为这不仅体现在作品中那些游离于情节和人物之外,以叙述者“我”口吻写的那些诗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小说中活生生的人物——奥涅金和连斯基身上。

关于奥涅金和连斯基,普希金时代的人们都感到似曾相识,然而,没有人比他们更象普希金本人。密茨凯微支曾说:“连斯基就是普希金,只是相当于诗人生平中的某个时期”,高尔基认为:“奥涅金是普希金精神上的兄弟”,甚至是“普希金的肖像”,遗憾的是,没有人注意到,奥涅金和连斯基如同一张白纸的两面,一团火焰中放射出的光和热,光不是热,但它们拥有同一个灵魂——普希金既是连斯基也是奥涅金。

在常识里,普希金是伟大的诗人,俄罗斯人民的歌手,反专制的斗士,遭受黑暗社会的压制,反动当局的迫害,贵族阶级的仇恨,最后反动当局的迫害,贵族阶级的仇恨,最

后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怂恿”法国流氓丹斯特调戏他的妻子,引起决斗,杀害了普希金。

确实,普希金首先是位诗人,热爱理想,向往自由,视黑暗如寇仇,同时,还有连斯基式的狂热幻想和激情,以及不可改变的单纯和质朴,他傲视于他的时代。但是,普希金身上也有另一面,隐约使人看到一个悲观的怀疑主义者,一个绝望的宿命论者的侧影。

年轻时的普希金差不多是个浪子,用他喜欢引用的一句话说便是“又急于生活,又忙于感受”,出入舞会宴会,剧场赌场,生活放荡,毫无节制,以追逐女人为乐,甚至将他爱慕过或占有过的女人列了一张长长的“唐璜名单”;还时常做出一幅高傲冷漠的拜伦相,故意胡闹起哄,惹事生非,几乎每天决斗一次,《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一章几乎是照抄了普希金自己的生活。对于他来说,首先是寻欢作乐,然后才是写诗,以致他的诗人朋友们在羡慕他的才华的同时,也感叹他浪费天才。所幸的是,与奥涅金一样,终于有一天,上流社会的欢乐使他厌倦了,为灵魂的空虚苦恼不已,他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为摆脱麻木状态,他加倍好斗,故意与政府和上流社会为敌。1820年,普希金被流放到高加索,直接原因是他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引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愤怒,但诗人却称他是“自愿流放”——他实在厌倦了彼得堡的生活,似乎是蓄意利用这种方式离开,他感到自己的命运应该在别处,于是开始了奥涅金式的漫游。

普希金也战斗,但在他的那些革命朋友们看来,他不过是个自由主义者,而且多嘴多舌,不可能成为一个守纪律的革命家,因此总是将他排斥在团体之外。普希金自己在精神上与十二月党人相通,但他更愿意无拘无束,当个自由射手。1826年,当普希金那些十二月党人朋友被绞死或关监狱的时候,流放中的普希金也开始为自由而奔波。我们不知道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失败在普希金心中到底激起了怎样的涟漪,在他写给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信中,做了转变立场,不再乱说乱动的保证。尼古拉一世将他召回了彼得堡,并称以后将做普希金作品的检查官。这意味着在得到沙皇保护的同时,也受到了更严密的监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监视日益示出它的可怕,普希金的自由实在在太有限了,他不能出国,不能旅行,只言片语都要受到审查,一举一动都有会引起怀疑和指责,生性刚烈的普希金根本无法安心写作,更可怕的是,无论普希金怎样做(妥协或者抗争),都无法改变这种命运。他清楚地知道,这种无形的流放和苦役将会吞噬自己的最后一丝热情,绝望抓住了他的心——激奋的灵魂被紧紧钳住呼吸不到自由的空气,留在躯体里还有什么意义呢?

与此同时,普希金还承担着经济的重负(他死时,钱夹里只有七十五个卢布,这差不多是他的全部钱财),以及他那连斯基奥丽加式的爱情酿成的苦果。多余感就这样产生了。

一面是奥涅金,一面是连斯基;一面是冰雪,一面是火焰;一面是散文,一面是诗,搅在一起,不可分离,普希金就这样表现着自己。

奥涅金和连斯基不能并存。在普希金的灵魂中,他们也必将发生决斗,只是等待着时机而已。普希金之死表面地看,起因是丹斯特死皮赖脸地追求他的妻子,诗人为维护自己的荣誉,主动提出了决斗。仔细阅读一下普希金的传记,我们就会发现普希金对这场婚姻的希冀一开始就是有限的。诗人的理想伴侣应该是达吉亚娜而不是奥丽加。好斗而少谋的普希金,需要的是在烦恼、疲劳、失败和悔恨中给他安慰和温存的人,精神上的行者。娜塔丽亚,这位他正在追求的少女,将来的妻子,是怎样的人呢?1831年,就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普希金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我已是而立之年,通常在这个年纪都要成家的。我这样做只是随大流,我不相信将来会永远不后悔。况且,我对结婚并非十分向往,也不特别高兴。我感到前景黯淡,毫无吸引力。忧愁不会使我吃惊,这在我预料之中。倘若婚后能有一丝欢快,

那我倒可能会感到吃惊。”③——好一个奥涅金式的自白。我不知道在普希金一生中是否拒绝过本应属于他的达吉亚娜,但他就这样怀着不祥的预感选择了奥丽加。

娜塔丽亚美艳动人,也不失温顺多情,活泼可爱,但比较起普希金的诗歌来说,她更喜欢出入舞场,卖弄风情,获取交际场上娇柔浮华的成功感,她无暇给予普希金所渴望的温柔体贴,无微不至的爱护,并不幸福的夫妻生活增添了普希金的烦恼,他变得异常暴躁,当妻子和丹斯特的关系遭受恶毒诽谤的时候,他终于爆发了。

但是,恶毒的诽谤并不是他选择决斗的最终原因,因为普希金清楚地知道妻子可能不爱自己,但她与丹斯特也只不过是玩一些上流社会常见的游戏,还不至于失去贞操;他也知道其他人也认为他的妻子是清白的,这点可以以他决斗时,许多人劝告他冷静(包括尼古拉一世),并拒绝担任他的证人为证。他说:“在人世间有两种戴绿帽子的人,一种是真的,他们明白自己的真实处境;另一种是公众议论给他硬加上的,后一种情况叫人难堪。我就属于后者。”④在这件事上,普希金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愤怒也不符合他对两性关系的一贯态度——结婚后他仍多次猎艳,并且妻子的二姐保持着众所周知的暧昧关系。难道诗人就如此心胸狭窄,如此看重所谓的“公众议论”?

或许下面的事实更能揭示普希金之死的奥秘:在决斗中被打伤以后,他对他的证人说:“如果阿连德(医生)认为我的伤是致命的,你可要告诉我。我不会害怕,因为我不想活。”⑤是什么原因让他不想活下去?——是灵魂中那个奥涅金!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社会的迫害,经济的重压,爱情的虚无,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他本来生就是为爱情为自由无忧无虑纵情歌唱的诗人,应该奏出千古传唱的乐曲,接受时代赞美万民拥戴,他不想面对铁窗受尽苦役直到成为雕像接受后来者的花环;或者从平庸中明了生活的真谛,过着称心的生活,吃喝发福直到老死。然而真实的生活却分明告诉他:俄罗斯不需要诗人,没有人真正地需要诗人,连同他心爱的妻子在内!——一场灵魂深处的决斗终于发生了,“奥涅金”抢先开了枪:“连斯基”倒下了!诗人死了!

普希金之死是“多余感”总爆发的结果,维护荣誉只是一种借口,他清楚地知道这场决斗毫无疑意义,同时,也清楚地觉得活下去也毫无意义。那么,是死是活?还是把一切交给命运来裁决吧。

1830年,普希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曾在一次决斗中在对方的枪口下满不在乎地吃樱桃)写作的小说《射击》,读起来很有意思。他认为决斗中最佳的射击时间是在对手拥有幸福,爱惜生命的时候;那么反过来说,对一个轻视生命,活不活都无所谓的家伙开枪,郑重其事地杀死他,你就得接受对手的轻蔑。所以,必须谨慎地保存你开枪的权利。

现实中,丹斯特愚蠢地抢先开了枪,但是,他已经迟了,他不过杀死了一位“奥涅金”——在牺牲者的眼里,带着对生命的极度蔑视和顺从宿命的冷漠表情。

临死前的普希金无怨无怒,他不要朋友去为他报仇,请人去向丹斯特父子表示歉意,让茹科夫斯基代他恳求尼古拉一世宽恕(因为他答应沙皇,未经允许不得扩大与丹斯特的冲突),并宽厚地安慰妻子,要她守孝两年后嫁个好丈夫。“他那黯淡的目光,表现的是死亡而不是痛苦”。一颗狂野的心安静了,在这一刻前,它还充满了灵感、热情、愤怒、仇恨,以及隐约的期望,而现在一切都灰飞烟灭。读过《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会觉得其中有许多段落后来都成为了不幸的预言,下面这段差不多可以概括普希金的一生:

我那春天的黄金般的岁月,

你们往哪里,往哪里飞驰?

未来给我准备下了什么?

我的目光枉然地搜寻着,

它还隐藏在浓重的黑暗里。

别找了,命运的法律是公正的。

那枪弹会射中我,叫我倒下,

还是从我的身旁飞过,

两者都好:是清醒还是沉睡,

就要来到了,那命定的时刻,

操劳的白昼固然美好,

黑暗的来临也很美妙!

普希金倒下了,但诗人不死。丹斯特在哪里?尼古拉一世又在哪里?那些为他的死幸灾乐祸、冷言冷语或者心碎欲裂、忧伤流泪的人又在哪里?当历史的雾霭散尽,如同连斯基一样,普希金清晰而安静地长眠在爱他的人的心中,享有他生前从没享有过的荣誉。

诗人不死,这表明理想、自由和爱情永远是人类渴求的东西。

欧美文学 中编

第二章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十节 普希金

二、《叶甫盖尼·奥涅金》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品。

普希金从1823年开始创作这部作品,到1830年最后完成。从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它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公认的俄罗斯文学的典范之作。

诗体小说的主人公奥涅金是一个贵族青年,正当他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厌倦的时候,他那年迈的伯父突然病故,于是他因继承遗产来到伯父的庄园。在乡下,奥涅金与另一位贵族青年连斯基结为朋友,并认识了邻村地主的两个女儿——大女儿达吉雅娜和小女儿奥丽嘉。达吉雅娜爱上了奥涅金,她一时感情冲动,给奥涅金写了一封充满天真、纯洁的感情的信,可遭到奥涅金冷淡的拒绝。这时,连斯基狂热地爱上了奥丽嘉。在一次舞会上,奥涅金故意不断地找奥丽嘉跳舞,和她表示亲近,这便激怒了连斯基,于是他提出要与奥涅金决斗。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了连斯基,良心受到谴责,便离开庄园四处飘流。几年以后,当他回到上流社会,在莫斯科的一个晚会上重又见到达吉雅娜时,达吉雅娜已成了一位将军夫人。这时,奥涅金心中燃起了爱情,也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信给她。可达吉雅娜回答他说,她承认她还爱他,但出于道德的尊严而不能属于他。这以后奥涅金又离开上流社会四处飘游。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再现了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广阔的社会生活,别林斯基曾称它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20年代,正是俄罗斯解放运动第一代战士——贵族革命家成长的时期,同时也是十二月党人革命的酝酿、爆发和失败的时期。当时,俄罗斯经历了1812年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胜利,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对专制农奴制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势下,贵族青年中开始出

现政治上的分化:一部分人渴望为祖国作一番事业,要求改变现存制度,这些人就是十二月党人;另一部分人仍然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企图永久保持贵族特权地位;而第三种人则是贵族青年中的一部分人,他们感到时代的风暴即将来临,不甘心和贵族阶级一道灭亡,但阶级的局限又使他们没有勇气与能力去参加革命斗争,也看不见社会发展的前景,因此终日彷徨苦闷、焦躁不安,即染上了当时人们所说的“时代的忧郁病”。

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正是后一类贵族青年的典型。他是一个退职官员的儿子,从小受着传统的贵族教育,在法国籍家庭教师的管教下长大。这种脱离祖国文化的环境,自然不会给奥涅金带来什么好处。当他到了“心猿意马的青春”时期,便终日在上流社会中鬼混,成了一个纨绔少年。他一天要赴三个宴会,梳妆台上摆着几十种化妆刷子,每天在各种镜子面前至少要花费三个钟头。他善于在谈吐中卖弄学问和随机应变,也善于在沙龙里用法语说些俏皮话,换取太太小姐们的微笑。他甚至还会一点拉丁文。然而他最擅长的学问还是“情场上的把戏”,社交界都认为他“聪明而又可爱”。

上流社会的这种花天酒地的生活,虽然使这个花花公子沉湎一时,但他终于也厌倦起来,害上了“时代的忧郁病”。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漠然置之,既看不起周围的朋友,也不满意自己。他“把自己关在家里,打着呵欠,拿起笔来,想要写作,可艰难的工作使他厌烦”。于是他便试着读书,可“读来读去,全无道理”。对上流社会的逃避,并没有使他摆脱这种“忧郁病”,反而病入膏肓,几乎是无可救药了。

但他毕竟还是受到了时代精神的感染和进步思潮的影响:他读过亚当·斯密斯的《国富论》,反对抵押土地,主张重农主义,并且还在农村进行过自由主义改革;他还与连斯基争论过有关历史、政治和科学等问题;甚至卢梭的民主思想也鼓舞过他。这些都说明,奥涅金与那些醉生梦死、沉湎于灯红酒绿的贵族青年不是一类人。

自然,奥涅金在农村进行的改革,并不能说明他真想为人民做点什么,那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而已,事实上他很快就抛开了这件事。他拒绝达吉雅娜的爱情,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有什么明确的理想和追求,只不过是他厌倦了这种多情表白。他低估了达吉雅娜的真诚,他甚至也不明白在爱情中应该追求什么。他鄙视上流社会,却又不得不服从它的陈规陋习,和自己的好朋友决斗,结果把好朋友打死。他在重又遇见达吉雅娜并遭到她的拒绝后,便四处飘流,结果是一事无成。普希金通过奥涅金的形象提出了当时最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即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问题。

像奥涅金这样的徒有聪明才智、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爱情中也遭失败的贵族青年,在当年的俄罗斯是很多的,所以这一文学形象具有极大的概括性。赫尔岑曾说过“像奥涅金这样的人在俄罗斯每走一步路都会碰见他”,赫尔岑还承认:“我们只要不愿意做官或做地主,就多少有点奥涅金的成份。”别林斯基称这类人为“聪明的废物”。后来人们都把这类人称作“多余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所谓“多余人”是一个人物系列,虽说这一称谓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广为流传的,但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在奥涅金身上就已确定下来了。杜勃罗留波夫曾指出,“多余人”是“我们土生的民族的典型,所以我们那些严肃的艺术家,没有一个是能够避开这种典型的。”而奥涅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相继出现的“多余人”的典型,诸如莱蒙托夫笔下的毕

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奥勃洛莫夫等,他们身上无一不或多或少地有着奥涅金的影子。“多余人”人物系列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同时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

诗体长篇小说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是一个拥有“俄罗斯灵魂”的迷人的艺术形象。别林斯基曾指出普希金的伟大功绩之一是“在达吉雅娜身上给了我们关于俄罗斯女性的诗的描绘”。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的形象在许多方面与男主人公奥涅金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他们又相互烘托,相互解释。

如果说普希金在奥涅金身上着重突出的是他与人民的脱离,那么在达吉雅娜身上,诗人则着意表现的是她与人民深厚的联系。诗人给女主人公取了一个平民化的名字——达吉雅娜,这个在当年丫环们才使用的名字便暗示出她生长于远离城市的乡村和纯朴的人民之中。古老的俄罗斯民间风习,富于民族传统的家庭氛围,老奶妈在静夜所讲的美丽的民间故事,培养了她与俄罗斯人民相通的感情。她热爱俄罗斯民歌和故事,相信民间的古老传说,相信梦,甚至还相信纸牌占卜和月亮的预兆,这些都是和俄罗斯人民纯朴的气质一脉相承的。

在达吉雅娜的生活中,大自然始终是她最亲密的朋友,它培育了女主人公真诚、善良的感情,造就了她纯朴、美好的气质。她喜欢在黎明之前在露台迎接朝霞,喜欢在幽静的花园里散步,她爱俄罗斯的夏夜的美妙,更爱俄罗斯冬天冰雪的灿烂。在她出发到莫斯科之前,她是那样深情地和故乡的山丘、溪流、树林告别,就像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告别一样。在莫斯科,她已成为一位高贵的太太,但她却“憎恨上流社会的忙乱,梦想着乡下的生活,梦想着乡村和贫苦的农民,梦想着那流淌着清澈小溪的幽静的角落”。她后来拒绝奥涅金时,还这样表白:“如今我甘心情愿拿这些无聊的假面舞会,这浮华、繁忙、空虚的生活换回一架子书,一个荒芜的花园,换回我们寒酸的房子,换回我最初,奥涅金,同你见面的那些地方,换回那一个朴素的坟墓,那儿,在十字架和树荫下面躺着我的可怜的保姆。”

可见,俄罗斯人民和俄罗斯大自然的影响,是形成达吉雅娜个性的最深刻的原因,是造就这个“俄罗斯的灵魂”的最坚实的基础。

自然,普希金多少也描写了当时席卷欧洲和俄罗斯的社会思潮对达吉雅娜的影响,诗人写到达吉雅娜最喜欢读理查生和卢梭的作品,尤其是卢梭的《新爱洛伊丝》。普希金描写达吉雅娜在花园里读《新爱洛伊丝》这本“危险的书”的情节,与《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花园里读《西厢记》的情节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应该指出,诗人仅仅在道德的范畴中特别是在个性解放这一点上表现了这种影响。这与当时俄罗斯女性无权参与社会活动的地位是相符合的。

奥涅金以其鄙视现实的态度和与众不同的气质吸引了达吉雅娜,她怀着少女的真诚和纯洁的感情,勇敢地写了一封信给奥涅金。她的真诚和纯洁检验了奥涅金的性格和灵魂。达吉雅娜是不幸的,她爱上的是一个精神生活比她要空虚得多的人,是一个不能够理解她的纯洁和真诚的人,是一个无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无法承受真正爱情的人。达吉雅娜终究也只能像当时其他的少女一样,被带到“嫁人的市场”上,嫁给了一个“肥胖的将军”。她所追求的自由的纯洁的爱情生活终究也没能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达吉雅娜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达吉雅娜后来成为一位将军夫人,她雍容华贵的气质和落落大方的风度,使她在虚伪的上流社会中像一株“出水芙蓉”一样亭亭玉立。特别是她对待奥涅金的态度更显示出她精神世界的纯洁和高尚:“我爱你(何必要装假呢?)可是,既然我已嫁给别人,我就要一辈子对他忠诚。”她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不愿过二重的精神生活,这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态度集中地体现出她的精神美,而这种精神美是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之中的。别林斯基说:“在这个道德沦丧的世界中,还存在着一些稀有的、可喜的特殊人物??这就是普希金笔下的达吉雅娜。达吉雅娜是一朵碰巧茁生于嶙峋的岩缝中的鲜花。”达吉雅娜这一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对后来许多俄罗斯作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俄罗斯文学中有许多动人的女性形象,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说是“脱胎”于达吉雅娜。

诗体长篇小说中另外两个人物——连斯基和奥丽嘉也是诗人着意刻画的人物。在连斯基身上,诗人着重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情的、浪漫主义的态度,这与奥涅金的怀疑的、现实主义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在奥丽嘉身上,则展示出了直率动人的外貌与贫乏的内心世界的反差,从而凸现了达吉雅娜表里如一的性格。

作为一部特殊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艺术上总的特色就是诗与散文的有机结合。

在普希金以前的俄罗斯文学中,虽也出现过有一定的人物和情节的长诗,但其中基本上没有性格的创造。普希金第一个在俄罗斯文学中把诗的抒情性和散文的叙事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他自己所说的“自由的形式”的“诗体长篇小说”,其中既有浓郁的抒情性,又有对性格的精细的刻画。这是一种全新的独创性的艺术形式,是普希金在艺术形式上对俄罗斯文学的重大贡献。

具体说来,《叶甫盖尼·奥涅金》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便是它的抒情性,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作品中始终贯穿着诗人自己的形象,贯穿着“作者的声音”。作品中出现大量的“抒情插笔”,大段的“插笔”有27处之多。这些“抒情插笔”,有时是作者对人物的贬褒,有时是对事件和场面的评论,有时是对往事的追忆;有的严肃庄重、富于哲理,有的尖锐激烈、锋芒毕露,有的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有的画龙点睛、入木三分;有些“插笔”与人物和情节的发展息息相关、丝丝入扣,有些“插笔”,看似与人物或事件无关,其实并未离题。正是这些大量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抒情插笔”,扩大了作品的容量,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叶甫盖尼·奥涅金》又是一部长篇小说,作为大型的叙事作品,它在再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典型性格的塑造上、环境和场景的描写上都达到了当时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水平,也不逊色于欧洲现实主义奠基者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人的作品。别林斯基说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原因正在于此。自然,作为诗体长篇小说,在叙事上难免受到诗歌形式的制约,但普希金却能巧妙地以诗歌所特有的抒情效果赋予它以一般散文作品难以达到的感染力。我们看到,在诗体长篇小说中,普希金围绕人物性格塑造这一主线,巧妙地穿插上流社会的场景和乡村的风俗画面,这些初看起来仿佛是诗人信手拈来的无意之笔,却包含着真正的艺术家的着意安排和匠心。如作品中描写地主庄园中农奴少女边采果子边唱歌的片断,就包含着讽刺力量和幽默效果。普希金的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技巧给后世作家以深远的影响。

在人物性格塑造上,诗体长篇小说突出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奥涅金和连斯基、达吉雅娜和奥丽嘉之间在对照中,各自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和突出。普希金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手法,并以深厚的现实主义的力度揭示出性格的社会根源。从这里可以看出普希金对浪漫主义有效的借鉴和利用。

《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语言上是很有特色的,作为俄罗斯语言和俄罗斯文学诗体长篇小说,在叙事上难免受到诗歌形式的制约,但普希金却能巧妙地以诗歌所特有的抒情效果赋予它以一般散文作品难以达到的感染力。我们看到,在诗体长篇小说中,普希金围绕人物性格塑造这一主线,巧妙地穿插上流社会的场景和乡村的风俗画面,这些初看起来仿佛是诗人信手拈来的无意之笔,却包含着真正的艺术家的着意安排和匠心。如作品中描写地主庄园中农奴少女边采果子边唱歌的片断,就包含着讽刺力量和幽默效果。普希金的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技巧给后世作家以深远的影响。

在人物性格塑造上,诗体长篇小说突出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奥涅金和连斯基、达吉雅娜和奥丽嘉之间在对照中,各自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和突出。普希金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手法,并以深厚的现实主义的力度揭示出性格的社会根源。从这里可以看出普希金对浪漫主义有效的借鉴和利用。

《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语言上是很有特色的,作为俄罗斯语言和俄罗斯文学的创造者,普希金把诗的精练、含蓄和散文的流畅、朴素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典范的俄罗斯文学语言,它既是诗的,又是散文的。梅里美曾准确而生动地说过,普希金的“诗是从冷静的散文中流淌出来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就是最好的例证。

此外,在诗的格律和韵律方面,《叶甫盖尼·奥涅金》也有独特的创造。在这部诗体长篇小说中,除了男女主人公各写的两封信以外,其余均为用四步抑扬格写成的十四行诗组成的诗节,这种诗节后来被人们称为“奥涅金诗节”。每节诗又可分为四组:前面三组都是四行,最后一组为两行。其韵式为:第一组采用交叉韵,即abab;第二组为连韵,即ccdd;第三组为抱韵,即effe;最后一组为连韵,即gg。抑扬顿挫的音步和错落有致的韵律使得“奥涅金诗节”读来既铿锵有力又缠绵悠长,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摘要:普希金的代表作是《叶甫盖尼·奥涅金》,因为它不但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生活,而且也是作者思想的忠实体现者。文中有两对主要人物的爱情是不同的,普希金对此也有不同的态度和观点。本文正是通过这些内容,来了解和分析普希金的爱情观。

关键字: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爱情观

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的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 在序言中,普希金就说明这部作品“是心灵悲痛感受孕育的篇章和头脑冷静观察留下的记录。”别林斯基评价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真诚的作品,是他幻想的宠儿,很少有作品这样充分、明确、清晰地反映出诗人的个性。??像普希金的个性反映在《奥涅金》里一样。这里有他的全部生活、全部灵魂、全部爱情;这里有他的感情、观念、理想??”①在这部诗体小说中,渗透着普希金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社会的观察。普希金在奥德萨时,他就开始这部诗体小说的创作。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与奶娘阿林娜·罗地翁诺夫

娜度过近两年。一直听奶娘讲故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奶娘就是达吉雅娜的奶娘的原身。他是社会风貌的记录者,善于正确的抓住社会生活中特定瞬间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窥见作者的一些思想和观点。整部小说都渗透着作者的抒情插话和人生体验,这些感受都表现了普希金的高尚情怀,现实与抒情相结合,使得作品更有生机。果戈理曾说过,对诗人而言,要参透民众心理的秘密。这就是说,不论在描写下等,还是中等、上等阶层的时候,都能够一视同仁。

小说中提到的有关上一代人(达吉亚娜的母亲和奶娘),她们都没有真正的爱情。达吉亚娜的母亲年轻时充满了天真的幻想,跟不爱的丈夫结了婚后,刚开始不满意这样的生活,但习惯后就适应了这种生活,操持家务成了习惯,慢慢发现其中的乐趣。习惯了就觉得满足和安慰,就觉得可以使苦恼代替幸福,生活看起来也平静安宁。在达吉亚娜为爱情而烦乱不安时,问她的奶娘在她年轻时是否也有过爱情。奶娘回答说,哪听说过什么谈情说爱?是上帝叫她们出聘、成家。在那个时代,她们都很难得到真正的爱情。

《奥涅金》有两条爱情线索,奥涅金和达吉亚娜的爱情是主线,连斯基和奥丽加的爱情是一条衬托前者的线索。

先说连斯基和奥丽加,他们的爱情是一场平凡的恋爱。连斯基是一派热情天真的模样,看不清生活的本质,容易只被人物表面美好的外表所迷惑,爱上奥丽加就是如此。上流社会的名利追逐、利欲熏心还没有让他的热情之火熄灭,容易相信别人,容易冲动。虽然他是一个能够理解一切优美而崇高事物的人,有一个纯洁而高贵的灵魂,但是他在心灵上却是一个可爱的无知者——永远谈论着生活,却始终不理解生活,满怀热忱的接受了生活,除了早夭之外,不会有什么结局。普希金在描写连斯基的性格时带着人对自己青春的幻想和对于人充满希望、纯洁与无知的时代的回忆所怀抱的那种温情。他明白连斯基这样的人在俄罗斯是无事可为的,因为这种贞洁的天性是无法在堕落和疯狂的社会中长久生存的,所以他借奥涅金的手将他杀死。奥丽加是个外表漂亮而内心空虚的乡村小姐,水性杨花思想浅薄,感情不堪一击,奥丽加在连斯基死后,没过多久就跟另外一个军官好了并在不久后又结了婚,这让我们为连斯基觉得痛心。他用生命来捍卫的爱情的尊严,却轻易的毁在了自己的爱人的手上。这两个天真的情人,当初开始时爱得真切,同时也爱得平庸、爱得浅薄。他们的爱情关系中缺乏理想,因而也就没有多少美和高尚可言。但是,不论他们两人的爱情在客观上多么渺小,他们毕竟是在真诚地相爱着,而且他们的爱情并不侵犯或损伤到他们以外的任何人,因此任何人都无权去任意戏弄他们这种自认为是神圣的感情。即使是朋友对这种感情有所侵犯,都是不能被容忍的。奥涅金在决斗事件中暴露出他的自私,根本上就在于他是一个灵魂深处只有自己的人,而连斯基也暴露出他内心世界的全部简单和空虚。普希金不欣赏连斯基和奥丽加的感情,当然他也不反对,只是他认为这样的爱太肤浅。

而奥涅金和达吉亚娜的爱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奥涅金是普希金描写的上等社会贵族的典型的代表,他在第一章中一出场就包含争议:为继承伯父的遗产,一边愁眉苦脸侍奉一边盼望他早点离世;有人说他聪明可爱,有人说他卖弄聪明冷嘲热讽。他对拉丁文不用心,弄不清诗歌的诗体,却对经济学造诣高深,精通于交际和爱情的学问。文中评价“叶甫盖尼是察阿达耶夫第二”。他厌倦了上流社会的喧嚣:

“他已经得了一种病症,

这毛病早该找找原因,

很像是英国人说的脾火,

简单说:这叫做俄罗斯郁闷,”

??

“像恰尔德·哈罗尔德,阴郁又苦恼”②

“他的容貌很令我倾心,

他情不自禁地耽于幻想,

天生怪癖,并非模仿,

头脑敏锐,可啥也不关心。”③

奥涅金生活无忧,头脑敏锐,看破了上流社会男女间虚假的爱情游戏,习惯了逢场作戏的柔情和殷勤,处变不惊,把偶尔的心动当作娱乐和消遣,用愤怒和讥讽来对待世事,但这样并不能说明奥涅金冷漠乏味无情。奥涅金的灵魂里有诗歌,虽然他总是弄不清楚扬抑格和抑扬格,但是他会不由自主地幻想的沉醉,他能发现大自然的美,并由此回想起曾经经历的浪漫情怀,这都说明他还有诗意和感情。奥涅金和连斯基的不同在于,奥涅金不喜欢在幻想中浮沉,他感受的比讲的更多,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推心置腹。愤激的心是崇高天性的标志,因为一个怀有愤激的心的人,通常不仅不满意别人,并且也不满意自己。奥涅金初识达吉亚娜,就了解到她沉默背后的生动的气息。达吉亚娜是一个热情充沛、感受深刻,同时又是没有发展成熟的女性,她把自己紧锁在自己的世界中,她不喜欢上流社会,认为永远离开它而隐遁到乡下是最大的幸福。她爱上奥涅金的直接原因就是她的热情的天性。她写信给奥涅金也是出于一种天真而高贵的冲动,她想获得理解的迫切的渴望。但是,开始时她的热情总是不免带有理想性的。所以,别林斯基评价说:“爱情对她来说,如果不是生命的最大的幸福,就一定是生命最大的灾难,没有任何妥协的中庸之道。”④。达吉亚娜一见奥涅金就爱上了他,虽然不能否认有点理想化的成分,但毕竟还是爱上了他灵魂深处的高贵的个性。但是奥涅金不想被家庭生活所束缚,因为他知道,像达吉亚娜这样的女子,只恋爱不结婚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坦诚的拒绝了她的爱的表白,并且出于为她好的目的,对她进行了好意的规劝。而当决斗事件后,奥涅金重逢达吉亚娜时,他却爱上了她,她已婚并成为上流社会炙手可热的贵妇人。仅仅是因为她的身份不同而爱上她的么?不是。他还是欣赏这种人格,因为她不以美貌出名。她的经历丰富了她的性格,除了保留了以前的高贵淳朴的天性以外,她更成熟了,懂得怎样待人接物才能在上流社会立足,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和感情。她更完美了,就无怪乎奥涅金对她有了强烈的感情,因为同时,奥涅金本人也在离开的漂泊中成熟起来,也感觉到了家庭的可贵。经历了世事沧桑后才深刻地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因此才会那样强烈地去爱他曾经拒绝过的人。但是,最后普希金指出,与爱情相比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家庭的忠诚和责任。奥涅金和达吉亚娜曾经相爱,但是不能结合,原因就在于此,达吉亚娜已经成家了,她要忠于她的丈夫,即使是精神出轨也不可以,只有放弃。

在爱情上,普希金认为物质是必需的,为了爱情,金钱是没有必要吝啬的。他在1830年给冈察洛娃的母亲的信中谈到财产问题时写道:“我对这个问题向来不大在乎。到目前为止,我的财产够我享用。结婚之后是否够呢?世界上有一件事情我是绝对不能忍受的,那就是我的妻子要常常受穷,不能常去她能一展风采和尽情游乐的地方。她有权要求这样做。为了使她满意,我愿意牺牲自己的兴趣,牺牲我在生活中喜爱的一切,牺牲我的自由的、充满惊险的生活。不过,如果她在上流社会的地位不像她应该得到和我所希望的那样荣耀,她是否仍然会发牢骚呢?”⑤

从叶甫盖尼奥涅金看普希金的爱情观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悲剧本文作者(张 蕾 宋清丽),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悲剧

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太阳,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代表作。作品中心人物是贵族青年奥涅金,在这个人物身上,诗人极为准确地概括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贵族进步青年的思想面貌,突出表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一、主人公人物特点分析

作品的中心主人公奥涅金是普希金所塑造的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他生活在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当时的俄国处于专制农奴制的统治下,但是西欧的一些国家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时代。先进的思想不可遏制地在俄国古老的大地上流传开来。最先接受这些先进思想的是一批进步的、有教养的贵族青年,他们中间急剧增长着要求变革社会的情绪。奥涅金就是这样的一位青年,他对周围现实的厌倦和怀疑,揭示了贵族阶层的腐朽没落。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包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倦上流社

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他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为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

二、主人公奥涅金的悲剧性

小说一开始,主人公就被置于一个明确无误的社会环境——京城的环境(“诞生在涅瓦河滨”)以及贵族上流的社会环境之中。他是俄国上流社会典型的花花公子,整天出没于舞会戏院之中。但是,随着西欧先进思想的流传,他受到了影响,开始对上流社会的浮华生活产生了厌倦,就像诗人所说,他“摆脱了社交界的重担”,离开了熙熙攘攘的城市,来到了乡间。奥涅金的这一举动,虽然不能算是他与旧生活的完全决裂,但至少可以看出,他是不满足于现状的。从这些有关他过去生活的叙述中,可以得知主人公的性格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如童年奥涅金所遵守的生活方式和家庭中的乱七八糟,他所受的洋式的畸形的教育,他进入成年的过程,空虚无聊的上流社会生活等等。

奥涅金虽然出身于贵族阶级,但绝不仅仅是一个纨绔子弟。在对现存制度的认识方面,他大大超过了周围一般的贵族青年。普希金在第一章里称奥涅金是他的朋友决非偶然。他说,“我爱他身上的种种特点,爱他对幻想的忠贞不移,爱他那无法仿效的古怪脾气,和他那锐利而冷静的智慧”;接着他又写到奥涅金的“唇舌”、他的“讥讽的争议”、“半含酸半诙谐的笑谈”和“恶毒阴郁的警句”。诗人在这里暗示出奥涅金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这些绝不是出自生活的无聊,而是肯定其受到了进步思潮的影响。

三、探究人物悲剧的深层次原因

19世纪初的俄国,异常黑暗,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痛苦转型期。彼得大帝的改革,使古老的俄国在万分不情愿中逐渐摆脱了生存已久的农奴制;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俄国社会进入尼古拉一世时代,统治者无情地摧残着一切进步的东西,人们都深深感到窒息。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知识份子,迫切要求打破种种桎梏,渴望一种独立自由的生活。奥涅金就充满这种精神。他十分崇拜拿破伦和拜伦。拜伦作品中那些充满反抗意识、洋溢着自由热情的诗篇,激荡着他的心灵。这种对自由的热切向往,是对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不满。

奥涅金为继承伯父的遗产来到乡间,在他的田庄上推行过农事改革,“采用较轻的地租制,用它代替古老的徭役制度的重负”。这项改革受到农奴们的拥护,“农奴们因此为命运欢呼”,但它却引起了地主们的憎恨,一个邻近的地主“对他又气又怒”,“另有人冷冷一笑,心怀诡计”,“于是大家一致地承认:他是个极其危险的怪人”。显然,奥涅金的农事改革,背叛了本阶级的利益。他对农奴制的反对虽然是初步的、微弱的,并且往往是难以真正实现的,但是,他的这种叛逆行为毕竟在他所生活的周围产生了影响,并且对于反对专制农奴制的斗争或多或少有所推动。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奥涅金的叛逆的性格具有正面的价值,他在苦闷中进行思索,在绝望中不懈努力,是不可忽视的。奥涅金一直在追求一种崇高的生活,虽然从城市到乡村再到城市,他一无所获,但是他否定现实,不停追求的欲望始终十分强烈。普希金以奥涅金的悲剧,愤慨地抨击了社会现实,他对奥涅金的生活追求的肯定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