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文史要览高分技巧

文史要览高分技巧

很多人都在问,文史要览怎么复习啊?很多人都说这是门考记忆力的科目,谁的记忆力好谁的分就高,但实际比我记忆力好得去的人,也未见得一定比我分高。所以,背是必须的,但要讲究战略战术,而不是囫囵吞枣。我以135分的成绩告诉你,要得高分,四个字:“厚积薄发”。

很多考生以为文史要览只要背历年真题就可以,因为真题重复率实在太高,也许在20xx年之前这种取巧的方法还有用,但是20xx年和2010的试卷将敲醒很多人,它明白的传递了一个信息:中传开始有了创新意识,以后每一年的考题都会尽量避免重复,题型也有一些小变化。

这是件好事,因为可以减少考生不少背诵量;同时也是件坏事,因为题目出到无题可出的时候,那就会应了那句话“穷则变”,出题的套路很可能会改变。那我们怎么办呢?“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书本,啃烂了《文史要览》,如何变,都不在话下。而事实上,20xx年和20xx年的考题题量比往年少,没有了选择题,难度也比往年要低,我提前了将近一个半小时就答完了试卷,而以往的试题我都做不到。《文史要览》共分为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汉语基础知识、外国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外国史、古文阅读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看起来杂乱无章,实际上,哪些是重点,哪些不必背,哪些需要深入扩展,哪些点到即可?都是有迹可循。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首先得分析真题,看看老师的出题思路,然后根据思路去分析去整理《文史要览》。

真题分成五个部分“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问答”(含“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2009起,试卷踢掉了“选择”题,并且把古文阅读从问答中单独出来,形成了“名词解释”“填空”“简答”“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五大题型。我相信,20xx年的考题也会是这样的布局。

第一大题“名词解释”会有五道小题,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三年的真题

如:20xx年的名解:

1、楚辞——中国古代文学2、活字印刷——中国古代史3、沈从文——中国近现代文学史 4、义和团运动——中国近现代史 5、福楼拜——外国文学史

20xx年的名解:1、金圣叹——中国古代文学2、笛福——外国文学史3、平定准噶尔——中国古代史4、北美独立战争——外国史 5、名词与虚词——汉语言基础知识

20xx年的名解:1、甲骨卜辞——中国古代文2、乡土文学——近现代文学史3、曹魏屯田——中国古代史4、一千零一夜——外国文学史5、通假——汉语言基础知识

从这三年的真题,我们可以看出两条信息:

1、试题涵盖面非常广。虽然只有五道题,但题型分布十分广。会从文史要览所有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外国文学史”、“汉语基础知识”和“外国史”七个部分选五个部分各出一题。这也显示了中传出题特色之一—“大海捞针”,出题范围广到令人手足无措,针对这种出题方法,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四个字——“厚积薄发”。

2、“三定两换”,所谓“三定”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史”和“外国文学史”是必定会出一道名词解释的,而其他四部分会任意出题。

名词解释的整理和答题小技巧:每个名词解释要涵盖名词简介、背景、发展、特点、影响和意义,有代表作的要列上,讲究简短而全面。如楚辞

简介 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背景 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特点 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代表作 代表作有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

发展 西汉时刘向在前人基础上收录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仿骚作品成一部《楚辞》 意义 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和《诗经》共同构成诗歌史源头

合起来就是:

楚辞

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代表作有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西汉时刘向在前人基础上收录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仿骚作品成一部《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和《诗经》共同构成诗歌史源头。

第二大题“填空题”,有五小题,内容基本涵盖“文学”“历史”。

填空题这两年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不拘泥于书本,但所幸出的题目都是比较大众化的常识性知识,一般语文基础好的同学失分应该不大。对于基础较差的考生,就需要以书本为基础,多进行课外阅读,推荐基础不扎实的考生看看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或者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只是文学方面的,历史方面,建议看一下高中

的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课本和世界近现代史课本,有纸质版的看纸质版,没有纸质版的可以看人教版网上书,这里是网址:.cn/gzls/jszx/dg/zggds/dzkb/

第三大题简答题,有三小题。

2010简答:

1、简述赋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发展流变。——古代文学史2、简述古代历史的主要体裁形式。——中国古代史3、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的过程及成就其历史影响。——外国史

2009简答:

1、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意义——近现代文学史2、我国古代郡县制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史3、欧洲文艺复兴的基本情况和对历史的影响——外国史

2008简答:1、简述我国古代文体的流变——古代文学史2、简答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和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古代史3、简述门罗主义的内容——外国史

2007简答:

1、何谓小说,略述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史2、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何等成效,并由此产生的弊端?——中国古代史3、欧洲启蒙运动的评价和它的意义?——外国史

从这三年的真题,我们也可以看出两条信息:

1、“古代文学史”(尤其是古代文体)、“古代史”和“外国史”必有一道大题,20xx年因为是五四几年90周年所以换成了近现代文学史,这是例外。

2、出题特点:“高”“大”“全”。

“高”——题目涉及主体或事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大”——就是“虚”,方向大,涉及面广。你可以看到,题中出现频率特别高的有几个词:“过程”“流变”“基本情况”“历史意义”“特点”“影响”“内容”,都是些大而空的词,不问具体的何时何事何地,只把题目往那一放,你就要自由发挥、洋洋洒洒答一大篇。考验的是你知识的全面性。

“全”——答题要全,也就说上文提到的“知识的全面性”,出题的可以大而空,答题的却要全而充,全面而充实。比如说“欧洲启蒙运动的评价和意义”,你不能只简单答几条评价和意义就算了,而是要把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起因经过和成果、影响以及它和文艺复兴的对比一股脑儿倒出来,并且天衣无缝地掺入到你对这件事的评价和意义当中去。

第四题阅读题,古文阅读因为还没有出完,估计近几年还不会从书外出题,而且会避免重复,所以这部分准备的压力并不会很重,多看书就好。

这道题最重要的莫过于读后感,写读后感我总结出了一条规则,就是“引用原文——得出论点——结合现实出论据——总结”,一共四条,每一条写一到两句话就差不多了,但一定要做到论点集中,论据充分,总结有力。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很好的范例。为了避免临场不够灵感,我事先把每一篇古文都写了一篇读后感,建议大家也可以这么做。

第五题政论文,写政论文要记住三点“论点明确”“古今结合”“用事实说话”。可以分为五段进行写作,第一段引入题目中的材料,即引入事件,第二段,选择事件中一个“小切入点”进行叙述,描述现实情况,这一段不要急于说理,用事实说话即可。第三段、提出论点,支持或反驳之前叙述的现实,第四段,证明论点,证明论点的方式有“古今结合,以古寓今”“对比参照”“同类譬喻”等等,平时要注重材料的积累,在写作中才能顺手拈来。第五段总结论证,第四段的任务在于论证观点,第五段只要总结一下论点,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展望,提出要求即可。其实政论文写作是时评写作的一种,推荐大家去人民网的时评频道打印文章好好学习一下他们的写法,写好政论文要练笔,要多看。

真题分析完了,现在我们知道大题和重点都分布在中国文学史、古代史和外国史上,而这部分最重要的更是那些影响重大的大事,有发展流变的,有对比关系的。而其他各部分也不能忽视,除非你不想要名词解释的分了。我去年考研的时候花了三个月时间,按照名词解释、简答的答题方式,根据题目的重要程度,整理了一套完整的文史要览和新闻学基础知识,基本上把整理好的答案直接往上填就是不错的答案。到最后一个月天天闷在家里死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建议大家这样做。

我整理资料的时候,结合了文史要览、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教科书,以及中传一航考研两本红本资料,是在各种文史资料的综合基础上的升华和成形。顺便说一下中传一航的考研资料,我当时花了两百元大洋,但是个人认为这个资料仅足以做参考,有很多内容他是一字不差的从百度上抄下来的,天下文章一大抄没错,但你至少也做下整理吧。

如果时间上不是很充裕,想省去三个月整理时间的同学;或者时间上充裕,但是自己整理又没有找到诀窍的同学,可以考虑一下是否需要直接复制的我的成果,我的资料不能说是标准答案,但以我相对成功的经验来说,它至少提供了一种比较可行的答题方案和简便方法。

有愿意自己整理资料的同学,这里我提醒一下,整理资料一定要旁征博引,一定要思考,思考怎样答题才能显示你知识的全面和深刻,然后根据思考出的答题模式整理出直接可用的答案,到最后一个月花时间多背、多练,再配合临场的发挥,灵活运用,既可以省时又能保证质量,既能显示你的底蕴,又能反映你思维的灵活性。最后,预祝后来的师弟妹们在明年的这个时候能够和我们一样放松心情,放飞理想~~~~中传见:)

 

第二篇:811《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考试大纲

924 应用传播

①《电视收视率解析》 ②《受众分析》

③《媒介经营管理》 ④《媒体创意导论》

⑤《文化创意产业总论》 ⑥《新媒体概论》

刘燕南 刘燕南等译 凌昊莹 宫承波 宫承波 宫承波

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广播电视 复旦大学

中国广播电视 中国广播电视 中国广播电视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传播学、国际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传媒政策与法规、传媒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旨在考核考生的文科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认识和表达能力。文史基础知识涵盖文科8门课程: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以世界近代史为主的世界史,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以欧美近现代文学为主的外国文学,语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政论写作旨在考核考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一)中国古代文学 1.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演变脉络 诗歌

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散文

古代散文发展脉络 文笔 韵文 骈体文 语录体 古体诗 近体诗 律诗 绝句 乐府 赋 词

词的发展脉络 散曲

杂剧

古代戏曲发展脉络

诸宫调

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笔记

小品文

2.先秦文学

《诗经》

古谣谚

楚辞

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

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论语》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

先秦寓言

3.秦汉文学

《古诗十九首》

《孔雀东南飞》

枚乘与《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东方朔

贾谊

晁错

司马迁及其《史记》

桓宽与《盐铁论》

王充与《论衡》

班固与《汉书》

4.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阮籍《大人先生传》 嵇康

李康《运命论》 陈寿《三国志》 杜预

鲁褒《钱神论》 陶渊明

范晔《后汉书》 郦道元《水经注》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木兰诗

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贽虞《文章流别论》 葛洪《抱朴子》 刘勰《文心雕龙》 萧统《文选》 《搜神记》

《世说新语》

5.隋唐五代文学 李白

杜甫

刘禹锡与《竹枝词》 白居易与《新乐府》 温庭筠词

李煜词

魏徴二疏

初唐四杰文

李华《吊古战场文》 韩柳

孙樵《读开元杂报》 杜牧《阿房宫赋》 段成式《酉阳杂俎》 皮日休《皮子文薮》 罗隐《谗书》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

唐代传奇

敦煌歌辞

敦煌变文

6.宋元文学 婉约派

豪放派

柳永词

李清照词

辛弃疾词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沈括《梦溪笔谈》 陈亮

宋代笔记文

宋元话本

白朴

关汉卿

王实甫

马致远

《三国志平话》

7.明清文学 前七子

后七子

唐宋派

公安派

八股文

刘基

王世贞

李贽与评点

张岱

《徐霞客游记》 章回小说

《三国志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封神演义》 《金瓶梅》

拟话本

冯梦龙与“三言” 凌蒙初与“二拍” 汤显祖与《牡丹亭》 桐城派

阳湖派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

魏禧

全祖望

洪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红楼梦》

李汝珍《镜花缘》

《东周列国志》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金圣叹

毛宗岗

李渔

王夫之

叶燮

王士祯

袁枚

章学诚

(二)中国近现代文学 龚自珍

魏源

黄遵宪

曾国藩和湘乡派

梁启超和新民体

刘鹗《老残游记》

曾朴《孽海花》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五四”新文学运动

白话文学

乡土文学

左翼文学

文艺大众化

延安文艺座谈会

解放区文学

上海“孤岛”文学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语丝社

鸳鸯蝴蝶派

太阳社

新月社

鲁迅

叶圣陶 茅盾

朱自清 闻一多 冰心

郭沫若 老舍

沈从文 巴金

欧阳予倩 洪深

曹禺

《江格尔》 《格斯尔传》 《嘎达梅林》 《格萨尔王传》 阿凡提的故事 《阿诗玛》 《召树屯》

(三)外国文学

1.日本文学 物语文学 俳语

夏目漱石 井上靖 德永直

2.俄罗斯文学 普希金 莱蒙托夫 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 契诃夫 高尔基 法捷耶夫 肖洛霍夫

3.德国文学 歌德

海涅

格林兄弟

狂飙突进运动

4.英国文学 莎士比亚 笛福

司各特 狄更斯 萧伯纳 伏尼契

5.法国文学 莫里哀 卢梭

巴尔扎克 雨果

梅里美 乔治〃桑 福楼拜 左拉

罗曼〃罗兰

6.意大利文学 但丁

彼特拉克 薄迦丘

7.希腊文学 伊索寓言 荷马史诗 希腊神话 希腊悲剧

8.美国文学 霍桑

马克〃吐温 杰克〃伦敦 海明威

9.其他 泰戈尔 塞万提斯 安徒生童话

《一千零一夜》

(四)汉语基础知识 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汉语规范化

方言

汉语方言区

行话

口语与书面语

术语

缩略语

外来语

成语

谚语

汉语的词类

实词和虚词

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句子和句子形式

修辞学

消极修辞

积极修辞

比喻及其类型

比拟

夸张

反语

语境

语用学

六书

本字

通假

声符和意符

元音和辅音

四声

(五)古代文献选读

1.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2.晏子不死君难(《左传》)

3.说难(韩非)

4.报任安书(司马迁)

5.论治安策(贾谊)

6.论贵粟疏(晁错)

7.上皇帝书(徐乐)

8.桃花园记(陶渊明)

9.论说(刘勰)

10.叙事(刘知几)

11.原毁(韩愈)

12.杂说四(韩愈)

13.捕蛇者说(柳宗元)

14.蝜蝂传(柳宗元)

15.阿房宫赋(杜牧)

16.书何易于(孙樵)

17.六国论(苏洵)

18.六国论(苏轼)

19.六国论(苏辙)

20.答谢民师书(苏轼)

21.伤仲永(王安石)

22.兴贤(王安石)

23.读孟尝君传(王安石)

24.卖柑者言(刘基)

25.“书不可尽信”说(方孝孺)

26.项脊轩记(归有光)

27.长兴县编审告示(归有光)

28.童心说(李贽)

29.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李贽)

30.论文(袁宗道)

31.《夜航船》序(张岱)

32.柳敬亭说书(张岱)

33.论 “文章三境”(金人瑞)

34.黄生借书记(袁枚)

35.病梅馆记(龚自珍)

(六)中国古代历史

1.史前史和历史分期

史前时期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马家窑文化

北方农耕文化 南方农耕文化 传说时期

三皇五帝

三代:夏、商、周 西周

东周

春秋和春秋五霸 战国和战国七雄 统一的封建王朝 分裂的封建王朝 三国

十六国

南、北朝

五代十国

辽、金、西夏

2.政治史 李悝变法

商鞅变法

三家分晋

初税亩

合纵连横

焚书坑儒

蒙恬监修长城 楚汉战争

文景之治

吴楚七国之乱 推恩令

盐铁之议

党锢事件

赤壁之战

八王之乱

肥水之战

魏孝文帝改制 贞观之治

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

永贞革新

藩镇割据

宋代的中央集权 澶渊之盟

王安石变法 元代四汗国

钦察汗国

察合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 伊利汗国

靖难之役

厂卫

张居正吏治改革 阉党

东林党

城市民变

明、清文字狱 三藩及三藩之乱 平定准葛尔

加强西藏管辖 金瓶掣签

收复台湾

统一台湾

改土归流

闭关政策

陈胜、吴广起义 赤眉、绿林起义 黄巾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 唐末农民战争

王小波、李顺起义

方腊与钟相、杨么起义 元末农民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 秦始皇嬴政

汉武帝刘彻

唐太宗李世民 宋太祖赵匡胤 成吉思汗

明太祖朱元璋 清圣祖玄烨

萧何与曹参

赵充国

诸葛亮

魏徵

姚崇与宋璟

范仲淹

王安石

岳飞

文天祥

张居正

戚继光

3.社会经济

屯田

均田制

常平仓

盐法

茶法

漕运

驿传

户籍

井田制

铜铁器

耦耕

牛耕

钱布

白渠和灵渠

都江堰

市和市籍

秦汉田租

秦汉钱币:半两、五铢钱 曹魏屯田

占田课田制

户调

租庸调

两税法

隋唐钱币

榷场

交子、钱引、会子、关子 钞

元代海运

鱼鳞图册

黄册制度

粮长制

徽商

一条鞭法

旗地

民田典卖

摊丁入地(亩) 银锭、制钱

4.典章制度

郡县制

分封制

爵制

三省六部 御史台

翰林院

太学、国子监 府州县学 书院

察举

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秦汉烽燧 先秦刑法 云梦汉律 汉律

隋、唐律令格式 《大明律》 《大清律例》 八旗制度 汉军八旗 军机处

理藩院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5.民族 蛮

党项

吐蕃

匈奴

肃慎

渤海

女真

建州三卫 鲜卑

吐谷浑

乌桓

回鹘

乌孙

突厥

沙陀

色目人

西南夷

南诏

大理

三苗

壮族

6.中外关系

中外文化、经济交流 丝绸之路

市舶司

古代中国的佛教 景教

摩尼教

伊斯兰教

南海交通

西域诸国

大宛

康居

月氏

安息

大夏

身毒

大秦

张骞与班超 遣隋使

遣唐使

隋、唐与国 吐火罗

萨珊朝波斯 大食

昭武九姓

扶南

真腊

骠国

郑和下西洋 荷兰侵占台湾 耶稣会教士 倭寇

佛郎机

郑和

马可〃波罗

利玛窦

7.文化

先秦学校

稷下学宫

孔子与儒家

先秦诸子

墨子与墨家

老子、庄子与道家 孟子

荀子

韩非

罢黜百家

玄学

理学

乾嘉学派

清今文经学

《九章算术》 祖冲之与圆周率 《汜胜之书》 《齐民要术》 《王祯农书》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

华佗

“药王”孙思邈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张衡

李春和赵州桥 纸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

火药武器

指南针

沈括和《梦溪笔谈》 皇史宬

天一阁

汲古阁

二十四史

中国古代历史体裁 编年体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纲目体

会要

断代史与通史

左丘明与《左传》 司马迁与《史记》 刘知几与《史通》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三通”

谈迁与《国榷》

(七)中国近现代历史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望厦条约

太平天国起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中法新约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

同盟会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 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

五卅运动

省港大罢工

北伐战争

“四?一二”政变 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 红军长征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七?七”事变

台湾光复

解放战争

(八)外国历史

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代中国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玛雅文明

印加文明

古代希腊

古代罗马

地理大发现

非洲奴隶贸易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欧洲工业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殖民扩张

英国东印度公司

法国大革命

欧洲1848年革命

普法战争

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1787年宪法

门罗主义

美国排华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

东方会议

东京审判

(九)政论写作

政论写作要求考生写作一篇从思想、政治或社会伦理的角度分析、阐述有关问题的论说文。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主要题型可能有: 专业词语解释,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包括古文阅读)和政论写作。

考试内容包括文史基础知识(100分)和政论写作(50分)两大部分。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