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要览高分技巧

文史要览高分技巧

很多人都在问,文史要览怎么复习啊?很多人都说这是门考记忆力的科目,谁的记忆力好谁的分就高,但实际比我记忆力好得去的人,也未见得一定比我分高。所以,背是必须的,但要讲究战略战术,而不是囫囵吞枣。我以135分的成绩告诉你,要得高分,四个字:“厚积薄发”。

很多考生以为文史要览只要背历年真题就可以,因为真题重复率实在太高,也许在20xx年之前这种取巧的方法还有用,但是20xx年和2010的试卷将敲醒很多人,它明白的传递了一个信息:中传开始有了创新意识,以后每一年的考题都会尽量避免重复,题型也有一些小变化。

这是件好事,因为可以减少考生不少背诵量;同时也是件坏事,因为题目出到无题可出的时候,那就会应了那句话“穷则变”,出题的套路很可能会改变。那我们怎么办呢?“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书本,啃烂了《文史要览》,如何变,都不在话下。而事实上,20xx年和20xx年的考题题量比往年少,没有了选择题,难度也比往年要低,我提前了将近一个半小时就答完了试卷,而以往的试题我都做不到。

《文史要览》共分为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汉语基础知识、外国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外国史、古文阅读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看起来杂乱无章,实际上,哪些是重点,哪些不必背,哪些需要深入扩展,哪些点到即可?都是有迹可循。

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首先得分析真题,看看老师的出题思路,然后根据思路去分析去整理《文史要览》。

真题分成五个部分“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问答”(含“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2009起,试卷踢掉了“选择”题,并且把古文阅读从问答中单独出来,形成了“名词解释”“填空”“简答”“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五大题型。我相信,20xx年的考题也会是这样的布局。 第一大题“名词解释”会有五道小题,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三年的真题

如:20xx年的名解: 1、楚辞——中国古代文学

2、活字印刷——中国古代史

3、沈从文——中国近现代文学史

4、义和团运动——中国近现代史

5、福楼拜——外国文学史

20xx年的名解:1、金圣叹——中国古代文学

2、笛福——外国文学史

3、平定准噶尔——中国古代史

4、北美独立战争——外国史

5、名词与虚词——汉语言基础知识

20xx年的名解:1、甲骨卜辞——中国古代文学

2、乡土文学——近现代文学史

3、曹魏屯田——中国古代史

4、一千零一夜——外国文学史

5、通假——汉语言基础知识

从这三年的真题,我们可以看出两条信息:

1、试题涵盖面非常广。虽然只有五道题,但题型分布十分广。会从文史要览所有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外国文学史”、“汉语基础知识”和“外国史”七个部分选五个部分各出一题。这也显示了中传出题特色之一—“大海捞针”,出题范围广到令人手足无措,针对这种出题方法,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四个字——“厚积薄发”。

2、“三定两换”,所谓“三定”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史”和“外国文学史”是必定会出一道名词解释的,而其他四部分会任意出题。 名词解释的整理和答题小技巧:每个名词解释要涵盖名词简介、背景、发展、特点、影响和意义,有代表作的要列上,讲究简短而全面。如楚辞

简介 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背景 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特点 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代表作 代表作有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

发展 西汉时刘向在前人基础上收录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仿骚作品成一部《楚辞》

意义 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和《诗经》共同构成诗歌史源头

合起来就是:

楚辞 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代表作有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西汉时刘向在前人基础上收录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仿骚作品成一部《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和《诗经》共同构成诗歌史源头。

第二大题“填空题”,有五小题,内容基本涵盖“文学”“历史”。

填空题这两年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不拘泥于书本,但所幸出的题目都是比较大众化的常识性知识,一般语文基础好的同学失分应该不大。对于基础较差的考生,就需要以书本为基础,多进行课外阅读,推荐基础不扎实的考生看看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或者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只是文学方面的,历史方面,建议看一下高中的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课本和世界近现代史课本,有纸质版的看纸质版,没有纸质版的可以看人教版网上书,这里是网址:.cn/gzls/jszx/dg/zggds/dzkb/

第三大题简答题,有三小题。

2010简答: 1、简述赋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发展流变。——古代文学史

2、简述古代历史的主要体裁形式。——中国古代史

3、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的过程及成就其历史影响。——外国史

2009简答: 1、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意义——近现代文学史

2、我国古代郡县制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史

3、欧洲文艺复兴的基本情况和对历史的影响——外国史

2008简答:1、简述我国古代文体的流变——古代文学史

2、简答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和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古代史

3、简述门罗主义的内容——外国史

2007简答:1、何谓小说,略述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史

2、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何等成效,并由此产生的弊端?——中国古代史

3、欧洲启蒙运动的评价和它的意义?——外国史

从这三年的真题,我们也可以看出两条信息:

1、“古代文学史”(尤其是古代文体)、“古代史”和“外国史”必有一道大题,20xx年因为是五四运动90周年所以换成了近现代文学史,这是例外。

2、出题特点:“高”“大”“全”。

“高”——题目涉及主体或事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大”——就是“虚”,方向大,涉及面广。你可以看到,题中出现频率特别高的有几个词:“过程”“流变”“基本情况”“历史意义”“特点”“影响”“内容”,都是些大而空的词,不问具体的何时何事何地,只把题目往那一放,你就要自由发挥、洋洋洒洒答一大篇。考验的是你知识的全面性。

“全”——答题要全,也就说上文提到的“知识的全面性”,出题的可以大而空,答题的却要全而充,全面而充实。比如说“欧洲启蒙运动的评价和意义”,你不能只简单答几条评价和意义就算了,而是要把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起因经过和成果、影响以及它和文艺复兴的对比一股脑儿倒出来,并且天衣无缝地掺入到你对这件事的评价和意义当中去。

第四题阅读题,古文阅读因为还没有出完,估计近几年还不会从书外出题,而且会避免重复,所以这部分准备的压力并不会很重,多看书就好。

这道题最重要的莫过于读后感,写读后感我总结出了一条规则,就是“引用原文——得出论点——结合现实出论据——总结”,一共四条,每一条写一到两句话就差不多了,但一定要做到论点集中,论据充分,总结有力。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很好的范例。为了避免临场不够灵感,我事先把每一篇古**写了一篇读后感,建议大家也可以这么做。

第五题政论文,写政论文要记住三点“论点明确”“古今结合”“用事实说话”。可以分为五段进行写作,第一段引入题目中的材料,即引入事件,第二段,选择事件中一个“小切入点”进行叙述,描述现实情况,这一段不要急于说理,用事实说话即可。第三段、提出论点,支持或反驳之前叙述的现实,第四段,证明论点,证明论点的方式有“古今结合,以古寓今”“对比参照”“同类譬喻”等等,平时要注重材料的积累,在写作中才能顺手拈来。第五段总结论证,第四段的任务在于论证观点,第五段只要总结一下论点,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展望,提出要求即可。其实政论文写作是时评写作的一种,推荐大家去人民网的时评频道打印文章好好学习一下他们的写法,写好政论文要练笔,

要多看。

真题分析完了,现在我们知道大题和重点都分布在中国文学史、古代史和外国史上,而这部分最重要的更是那些影响重大的大事,有发展流变的,有对比关系的。而其他各部分也不能忽视,除非你不想要名词解释的分了。我去年考研的时候花了三个月时间,按照名词解释、简答的答题方式,根据题目的重要程度,整理了一套完整的文史要览和新闻学基础知识,基本上把整理好的答案直接往上填就是不错的答案。到最后一个月天天闷在家里死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建议大家这样做。

我整理资料的时候,结合了文史要览、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教科书,以及资料,是在各种文史资料的综合基础上的升华和成形。

 

第二篇:中国传媒大学文史要览高分技巧

文史要览高分技巧一

很多人都在问,文史要览怎么复习啊?很多人都说这是门考记忆力的科目,谁的记忆力好谁的分就高,但实际比我记忆力好得去的人,也未见得一定比我分高。所以,背是必须的,但要讲究战略战术,而不是囫囵吞枣。我以135分的成绩告诉你,要得高分,四个字:“厚积薄发”。

很多考生以为文史要览只要背历年真题就可以,因为真题重复率实在太高,也许在20xx年之前这种取巧的方法还有用,但是20xx年和2010的试卷将敲醒很多人,它明白的传递了一个信息:中传开始有了创新意识,以后每一年的考题都会尽量避免重复,题型也有一些小变化。

这是件好事,因为可以减少考生不少背诵量;同时也是件坏事,因为题目出到无题可出的时候,那就会应了那句话“穷则变”,出题的套路很可能会改变。那我们怎么办呢?“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书本,啃烂了《文史要览》,如何变,都不在话下。而事实上,20xx年和20xx年的考题题量比往年少,没有了选择题,难度也比往年要低,我提前了将近一个半小时就答完了试卷,而以往的试题我都做不到。

《文史要览》共分为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汉语基础知识、外国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外国史、古文阅读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看起来杂乱无章,实际上,哪些是重点,哪些不必背,哪些需要深入扩展,哪些点到即可?都是有迹可循。

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首先得分析真题,看看老师的出题思路,然后根据思路去分析去整理《文史要览》。

真题分成五个部分“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问答”(含“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2009起,试卷踢掉了“选择”题,并且把古文阅读从问答中单独出来,形成了“名词解释”“填空”“简答”“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五大题型。我相信,20xx年的考题也会是这样的布局。

第一大题“名词解释”会有五道小题,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三年的真题

如:20xx年的名解: 1、楚辞——中国古代文学

2、活字印刷——中国古代史

3、沈从文——中国近现代文学史

4、义和团运动——中国近现代史

5、福楼拜——外国文学史

20xx年的名解:1、金圣叹——中国古代文学

2、笛福——外国文学史

3、平定准噶尔——中国古代史

4、北美独立战争——外国史

5、名词与虚词——汉语言基础知识

20xx年的名解:1、甲骨卜辞——中国古代文学

2、乡土文学——近现代文学史

3、曹魏屯田——中国古代史

4、一千零一夜——外国文学史

5、通假——汉语言基础知识

从这三年的真题,我们可以看出两条信息:

1、试题涵盖面非常广。虽然只有五道题,但题型分布十分广。会从文史要览所有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外国文学史”、“汉语基础知识”和“外国史”七个部分选五个部分各出一题。这也显示了中传出题特色之一—“大海捞针”,出题范围广到令人手足无措,针对这种出题方法,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四个字——“厚积薄发”。

2、“三定两换”,所谓“三定”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史”和“外国文学史”是必定会出一道名词解释的,而其他四部分会任意出题。

名词解释的整理和答题小技巧:每个名词解释要涵盖名词简介、背景、发展、特点、影响和意义,有代表作的要列上,讲究简短而全面。如楚辞

简介 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背景 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特点 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代表作 代表作有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

发展 西汉时刘向在前人基础上收录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仿骚作品成一部《楚辞》 意义 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和《诗经》共同构成诗歌史源头

合起来就是:

楚辞 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代表作有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西汉时刘向在前人基础上收录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仿骚作品成一部《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和《诗经》共同构成诗歌史源头。

第二大题“填空题”,有五小题,内容基本涵盖“文学”“历史”。

填空题这两年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不拘泥于书本,但所幸出的题目都是比较大众化的常识性知识,一般语文基础好的同学失分应该不大。对于基础较差的考生,就需要以书本为基础,多进行课外阅读,推荐基础不扎实的考生看看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或者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只是文学方面的,历史方面,建议看一下高中的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课本和世界近现代史课本,有纸质版的看纸质版,没有纸质版的可以看人教版网上书。第三大题简答题,有三小题。

2010简答: 1、简述赋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发展流变。——古代文学史

2、简述古代历史的主要体裁形式。——中国古代史

3、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的过程及成就其历史影响。——外国史

2009简答: 1、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意义——近现代文学史

2、我国古代郡县制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史

3、欧洲文艺复兴的基本情况和对历史的影响——外国史

2008简答:1、简述我国古代文体的流变——古代文学史

2、简答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和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古代史

3、简述门罗主义的内容——外国史

2007简答:1、何谓小说,略述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史

2、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何等成效,并由此产生的弊端?——中国古代史

3、欧洲启蒙运动的评价和它的意义?——外国史

从这三年的真题,我们也可以看出两条信息:

1、“古代文学史”(尤其是古代文体)、“古代史”和“外国史”必有一道大题,20xx年因为是五四运动90周年所以换成了近现代文学史,这是例外。

2、出题特点:“高”“大”“全”。

“高”——题目涉及主体或事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大”——就是“虚”,方向大,涉及面广。你可以看到,题中出现频率特别高的有几个词:“过程”“流变”“基本情况”“历史意义”“特点”“影响”“内容”,都是些大而空的词,不问具体的何时何事何地,只把题目往那一放,你就要自由发挥、洋洋洒洒答一大篇。考验的是你知识的全面性。

“全”——答题要全,也就说上文提到的“知识的全面性”,出题的可以大而空,答题的却要全而充,全面而充实。比如说“欧洲启蒙运动的评价和意义”,你不能只简单答几条评价和意义就算了,而是要把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起因经过和成果、影响以及它和文艺复兴的对比一股脑儿倒出来,并且天衣无缝地掺入到你对这

件事的评价和意义当中去。

第四题阅读题,古文阅读因为还没有出完,估计近几年还不会从书外出题,而且会避免重复,所以这部分准备的压力并不会很重,多看书就好。

这道题最重要的莫过于读后感,写读后感我总结出了一条规则,就是“引用原文——得出论点——结合现实出论据——总结”,一共四条,每一条写一到两句话就差不多了,但一定要做到论点集中,论据充分,总结有力。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很好的范例。为了避免临场不够灵感,我事先把每一篇古文都写了一篇读后感,建议大家也可以这么做。

第五题政论文,写政论文要记住三点“论点明确”“古今结合”“用事实说话”。可以分为五段进行写作,第一段引入题目中的材料,即引入事件,第二段,选择事件中一个“小切入点”进行叙述,描述现实情况,这一段不要急于说理,用事实说话即可。第三段、提出论点,支持或反驳之前叙述的现实,第四段,证明论点,证明论点的方式有“古今结合,以古寓今”“对比参照”“同类譬喻”等等,平时要注重材料的积累,在写作中才能顺手拈来。第五段总结论证,第四段的任务在于论证观点,第五段只要总结一下论点,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展望,提出要求即可。其实政论文写作是时评写作的一种,推荐大家去人民网的时评频道打印文章好好学习一下他们的写法,写好政论文要练笔,要多看。

真题分析完了,现在我们知道大题和重点都分布在中国文学史、古代史和外国史上,而这部分最重要的更是那些影响重大的大事,有发展流变的,有对比关系的。而其他各部分也不能忽视,除非你不想要名词解释的分了。我去年考研的时候花了三个月时间,按照名词解释、简答的答题方式,根据题目的重要程度,整理了一套完整的文史要览和新闻学基础知识,基本上把整理好的答案直接往上填就是不错的答案。到最后一个月天天闷在家里死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建议大家这样做。

我整理资料的时候,结合了文史要览、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教科书,以及中传一航考研两本红本资料,是在各种文史资料的综合基础上的升华和成形。

如果时间上不是很充裕,想省去三个月整理时间的同学;或者时间上充裕,但是自己整理又没有找到诀窍的同学,可以考虑一下是否需要直接复制的我的成果,我的资料不能说是标准答案,但以我相对成功的经验来说,它至少提供了一种比较可行的答题方案和简便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登陆邮箱下载样本:wenshiyaolan@163.com 1234567890

有愿意自己整理资料的同学,这里我提醒一下,整理资料一定要旁征博引,一定要思考,思考怎样答题才能显示你知识的全面和深刻,然后根据思考出的答题模式整理出直接可用的答案,到最后一个月花时间多背、多练,再配合临场的发挥,灵活运用,既可以省时又能保证质量,既能显示你的底蕴,又能反映你思

维的灵活性。最后,预祝后来的师弟妹们在明年的这个时候能够和我们一样放松心情,放飞理想~~~~中传见:)

第一轮

(1)这里分两遍 第一遍对所有书籍进行通读,重在对总体框架的把握,培养对这门学科的领悟力——所谓的对其有点感觉吧。

(2)第二遍 理清全书框架。简要地标记一下自己认为重点的地方,或是让自己觉得很有学习价值的地方。尤其对不在参考书目范围的书籍,要把其与主要参考书目同一知识点的地方标识出来。

第二轮

研究历年试题,做好考点的归纳和总结,初步弄清楚大体在考什么,怎么考,有哪些题型,最近几年题型的变化,对这些有个初步的印象。

在对历年试题有一点了解的情况下,再把主要参考书目和自己标识的其他参考书目的知识点看一遍,做笔记。

第三轮

(1)继续分析真题,同时参阅好其他院校的试题,看看同样的知识点,其他院校出了怎样的题目。再次,阅读和学习论文。对能找到所报院校专业导师的论文并适当拓展范围学习,诸如没有报人大,也读读陈力丹老师的论文。翻阅《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等期刊,从中了解目前新闻学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2)再回归一次课本,相应的开始记忆笔记。并在该笔记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份浓缩的笔记来,如新闻史,之前的笔记是依据章节而作的,现在按“新闻事件”等专题来总结,这份笔记剔除一些次要的知识点,把常考和重点的考点归入其中。

此轮复习是整个复习的关键。

(3)整理历年真题的答案,最好是在脱离书本的情况下去做题。

第四轮

翻阅和记忆课本的主要章节及浓缩版的笔记,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框架,力求把整本书的框架清晰地装进自己的脑海里。

第五轮

强化记忆,并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根据刘建明的《新闻理论应试精要》学习答题的语言和规范。此外,继续分析和记忆真题。

中国传媒大学20xx年考研新闻学试题点评

一、今年试题的整体要求

从整体上看,今年的考题延续了08年考题的“反押题”风格。出题随意灵活,规律性、“套路”性不明显。对考生的要求,除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更多倾向于对知识、理论的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能力。这也是近几年传媒大学新闻学考题的一个总趋势:基本概念、定义考得越来越少,而对考生平时的知识储备、阅读积累和现场应变性思维能力考得越来越多,对一些学术前沿话题也有所涉及。

具体地说,在新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中,今年考到的只有以下几个:“报刊四种理论”之一的“社会责

任论”、反“客里空”运动、普利策的贡献、刘少奇的新闻思想、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总共大约50分,在150分中占少数。其它题都是对知识灵活运用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平常阅读积累和学术前沿话题的考核。比如新闻理论部分的第二道简答题、论述题,考的都是新闻学术界的前沿话题、热点话题。新闻业务部分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平时多关注各类时评,具备一定的鉴赏分析能力,同时能将新闻评论的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应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由此可见,传媒大学的新闻学考题,正在由“知识型考核”向“能力型考核”转变,由“记忆性考查”向“创造力考查”转变,由“参考书本位”向“阅读面本位”转变。因此,提醒后面的考生,在熟悉参考书的同时,(1)一定要加强日常的阅读积累,对于各位新闻传播学大家、名家的观点要有所了解;(2)对于各类新闻学著作都要有所涉猎;(3)对于各种社会热点、焦点话题加强关注;(4)要经常从新闻学术期刊上了解和感受新闻传播学界的前沿话题。

二、具体分析和出题趋势预测

1、整体命题模式——未来几年内题型可能出现变化

今年考试在题量、题型上与近几年的考题没有显著差异。总分为150分,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各占50分。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和应用写作四类,共14道题,其中名词解释4题,简答6题,论述3题,应用写作1题。

值得注意的是,与近几年的命题模式相比,今年的试题出现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名词解释的数量减少了,新闻业务部分没有设置名词解释题。名词解释都是考的基本定义、基本概念,这类题型的减少说明了出题日益灵活化,基本概念、定义考得越来越少。二是出现了一类新题型——时评分析,说白了就是对“评论”的再评论。这总题型比起对新闻作品的评论来,显然难度更大。“时评分析”的出现,是在告诉考生,平时不仅要关注各类新闻报道,还要关注新闻评论之类的其他新闻体裁,对各种体裁的特点、优势、不足、运用范围、写作技法都能够有所了解和把握。

从今年的试题来看,未来几年内题型可能会有一些变化,除了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写作、作品分析等传统题型外,可能会经常出现新题型。因此,后面的考生在复习时,除了传媒大学的试题外,还应该多关注一些其他院校的新闻学试题,比如人大、复旦、北大、清华、社科院等院校的试题,接触和练习各类题型,以便考试时游刃有余。

2、各部分具体的命题特点

(1)新闻理论部分——媒介的角色与功能、媒介与社会受众的关系成为重点话题。

近年来,“新闻舆论”一直是很多学校新闻学考试的重点,这次的考题出现了一些变化。媒介的角色与功能、媒介与社会受众的关系成为了新闻理论部分的重点话题。在新闻理论部分的50分钟,直接考到这两

个话题的题目占了30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论述题虽然没有直接考这两个话题,但答案中必然会涉及相关内容。因此,可以说几乎每道题都涉及了这些话题。究其原因,可能和08年我国的局势有关——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灾难性、危机性事件)层出不穷,媒体在这些事件面前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重要功能,媒体是否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引导受众,直接关系着我国的整体和谐稳定局面。而对于此类问题,我在中华传媒网考研辅导中一再向考生强调过。

可以预计,今后几年中,这两个重点话题将持续热度。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全球化大背景之下,重大突发事件将不断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显著现象。尤其要关注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的角色与功能,媒体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媒体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相互关系,以及媒体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

(2)新闻史部分——外新史比例、难度均有增大。

过去很多年里,中国新闻史始终是新闻史试题的重点,而今年出现了显著变化。新闻史部分中,外国新闻史和中国新闻史各占25分,平分秋色。在传媒考研网暑期和考前辅导中,我已提出:外新史内容的增加与新闻史部分出题教师的变化有关,请大家留意。可以预计,在今后几年中,外新史试题的比例将始终保持在一半甚至一半以上。

另一方面,今年外国新闻史考得相对比较偏,难度比较大。“约翰.威克斯”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传媒经营的观点”都属于外新史中比较边缘化的内容,“普利策的贡献”以前的考试中也鲜有涉及。这又透露出一个信息,外国新闻史的考核涉及面广,边边角角的知识都可能考到。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不一定要掌握地多么深入,但尽可能全面,那些不重要的知识点也尽量都浏览一下,有个大致印象。

(3)新闻业务部分——功夫在参考书之外

新闻业务部分,集中体现了刚才提到的命题方针——淡化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强化对学生平时阅读积累的考核。在这50分中,参考书中明确出现过的定义、概念只占10分(简答第二题),其它可以说都是知识的灵活运用,或参考书之外的知识。因此,这部分想要的高分,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对各类新闻传播学著作、新闻体裁都要有所涉猎,尤其要关注《新闻与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了解前沿学术话题和各方观点;同时要关注《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上的各类评论文章。

另外,最后一道大题又是写作题。从20xx年至今,五次的考试中有四次把写作作为业务部分的大题,充分说明了写作练笔的重要性。以后考生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写作能力,建议每周练笔至少3次,多写点评论稿和消息稿,各种体裁都要练,努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三、其他相关问题

1、答题顺序安排

(1)不一定非要按照试卷上的顺序,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先挑熟悉的问题回答,争取把那些自己会的题答满答透、答到极致。

(2)可以先答论述题,后答简答题。一方面,论述题分值高,更能考查考生的能力,是很多阅卷老师的重点批阅对象,因此应该答得尽量深入翔实一些。另一方面,论述题中有时候包含着简答的问题,在答论述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不知不觉得出一些简答题的答案。比如今年的新闻理论部分,两道简答题都被涵盖在论述题之中。

(3)建议不要最后做写作题。因为写作题考得就是你的写作能力、文笔水平,等把其它题答完了,基本上思维已经疲惫了,手也写麻了,时间也很紧张了。这时候再来做写作题,往往发挥不出最好水平。

2、答题技巧

名词解释点到为止,说出“是什么”就可以了,百字左右为宜。简答适当叙述,但不要过分展开,在名词解释的基础上,加上几句话的背景、意义这些内容就可以了。论述尽量深入拓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答案应在四百字以上。但不管多长的答案,都不能是一团乱麻,而要善于归纳出1、2、3……让阅卷老师感觉自己思路清晰,文笔流畅。

如果出现自己不熟悉的问题,不要紧张,用自己熟悉的知识往问题上套;善于说一些“空话”、“套话”。比如今年新闻史部分简答题的第一题,即使不知道《人民之友报》的具体内容,但只要知道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派的报纸,就可以把当时的时代背景答进去作为它创办时的情况,它的意义也不外乎就是促进了这些思想的传播、推动了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之类。

3、答题风格

答案要体现出“传媒大学风格”。不要过多使用理论性、学术性太强的语言,语言风格应平易朴实,贴近生活,条理性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例子来阐述理论问题。善于从正反两面或多个角度论述观点,强化说服力。

发表于 2011-2-26 20:06 |只看该作者

个人据近年经验以为,首先是要【自己理顺出】历史、文学的相关脉络,以此为依据踏实的整理一遍笔记,在充分熟读的基础之上再根据近几年的真题学会自己分析重点,也就是压题,虽然近年来文史综合反命题趋势明显,但是可以看出文史要览依然是出题的根本范围所在,并且反过来也可以推出今后的命题重点~另外不一定是压具体的题目,但是一定要知道那些部分是【今后的】考试方向和重点,然后重点突出

的背诵这些部分~个人以为不管重点的全盘背诵是最没有效率、也最不保险的方法,因为一般的人无法做到在考前把文史要览的全部内容背诵至滚瓜烂熟~而且这要花大量的时间,挤占了别的科目复习时间,考研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么做很不经济也不靠谱~至于脉络的梳理和近年高分前辈的复习经验,网络和本论坛都能找到,建议找到后好好研读~咱按照这思路今年就押到了几条比较冷僻的题目,比如名解里的行话、中法新约和简答里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