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
——《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读后感
“为了明天工程社区青少年事务研究丛书”首次从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和国际视野等多个视角深入研究社区青少年群体和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上海理论界紧密结合上海工作实践,研究探索出的第一套关于中国本土化的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系列丛书,也是上海理论界以国际化视野,第一次对海内外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 作为一名新进的社工,在学习了《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一书后,顿时感到受益匪浅。
《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一书的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桑标。在丛书导读时指出本书力图全方位揭示社区青少年心理的普遍规律与本质属性。全书包括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概述、认知特征—与偏差、情绪特征与问题、人格特征与障碍、行为特征与适应问题、人际关系与适应问题,以及影响社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社区青少年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九大部分。通过揭示社区青少年的普遍心理规律和社区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外部成长环境的特殊性,重点探讨了社区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或行为偏差,并结合案例深入分析了有助于社
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正的常用理论与具体方法。本书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多层面的调研成果,为读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翔实材料,为社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矫正提供了理论借鉴与解决方法。
桑教授从五大领域、心理特征发展、社区青少年心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方面进行导读,对社区青少年的认知特征与认知偏差、社区青少年的情绪特征与情绪问题、社区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社区青少年的行为特征与行为适应问题、社区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与人极适应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对影响社区青少年心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家庭生态系统对社区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人际互动网络对社区青少年心理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对社区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个体成长经验对社区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主观心理体验对社区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信息网络对社区青少年心理的影响等六个方面具体对影响社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总之,在学习了《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一书,为我的专业发展进行了培训,让我学习了很多准业知识,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CHINESENURSINGRESEARCH
August,2009V01.23No.8B
社区流动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
服务模式研究进展。
Researchprogress
on
psychologicalbehaviorhealthservice
modelforfloatingyouthsincommunity
杨丽
YangLi(VocationalandTechnologyCollegeofChangdeCity.Hunan415000China)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出现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移
Abstract
With
thereformandopeningandthedevelopmentofeconomic
largestpopulationmigration
care
construction。Chinahasbecometheflowsin
流,青少年在随父母流动或自行流动theworld.Boththerightprotectionandhealth
过程中的权利保护与卫生保健问题日益突出,故从社区流动青少年保健现状,心理行为障碍因素.心理行为问题
ofthe
youthshave
or
beenincreasinglyprominentduringtheirfloatingwiththeirparents
their
own.Thispapersummarized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thefloatingyouths’health
status
incommunity.psychologicalbehaviordisordersfac一
health
care
与保健需求,健康干预、服务模式和评tors,psychologicalbehaviorproblemsand价体系的建立4方面进行综述。
needs,healthinter一
vention,establishmentofservicemodelandevaluationsystem.Keywords
floatingyouthsincommunity;psychologicalbehaviorhealth;
关键词:社区流动青少年;心理行为
健康;服务模式
servicemodel
中图分类号:R473.1文献标识码:Adoi:lO.3969/j.issn.1009—6493.2009.23.004文章编号:1009—6493(2009)8B一2076—03
流动青少年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重要社会群体,
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小县城来到大城市,这种迁移和流动使其生活模式、生活习惯等受到都市生活的极大冲击,随之而来的
期[5],由于缺乏亲情温暖、父母管教。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有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
得到解决,会产生孤独、自卑、回避与对抗社会的不良心理,严重
时会衍生出各种行为障碍或人格障碍与生活事件。
1.31.3.1
是态度、意识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
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
影响社区流动青少年心理行为因素学校教育方法欠妥
题[1]。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行为习惯的建立会影响青少年终
身健康和生活质量[2。]。教育工作者应把握社区流动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以及影响他们成长的各种因素。建立家庭一学校一社区一医疗机构分级多向管理的干预模式,制定以社区为依托,向流动
近8成的社区青少年倍感生活、学
习与工作压力的存在,而在这部分人群中。又有近6成青少年感受到经常性的压力。在校青少年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和家庭,核心的压力源是学习。教师对社区流动青少年关怀少,缺乏
人口这一特殊人群提供青少年保健服务的适宜模式及评价体
系。
l社区流动青少年保健现状与健康需求
1.1
耐心和爱心,甚至有歧视、冷落和遗弃的心理,造成社区流动学
生产生自卑、自弃、厌学、多疑、冷漠、胆小、对抗的心理障碍,学
校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与教师教育方法是引导社区流动青少年心
社区流动青
理行为健康发展的基础。1.3.2缺乏家庭关怀与温暖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或家庭原因
社区流动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健康服务模式
少年是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社会控制边缘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
康不容忽视。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促进社区流动青少年采取自觉行动,通过自主行为,调动自己潜能,实现自
无人监管,部分青少年随父母流向打工城市,长期缺乏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关怀,产生不良心理行为。除了极少数是因为父母感情不睦或父母思想不一致甚至冲突,更多的还是父母对孩子的
身健康。依托现有医疗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自助的健康信息管理和自主的健康管理。在社区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操作性强的流动人口青少年保健服务模式及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保证流动人口得到与常住人口同样的医疗保健
服务与社区健康服务,促进青少年保健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
高期望和高要求,此类流动家庭面临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压力比一般普通家庭要大,如果缺乏对这类人群的关注,缺少周围人的关怀与温暖,社区流动青少年不可避免地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
与孤独感,久而久之会导致苦恼与社交回避心理和危险行为的发生。
1.3.3劳动能力弱
因经济或家庭等原因社区流动青少年社
1.2社区流动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现状社区流动青少年,也称闲散青少年,通常是指不再上学或因举家迁徙到处流动、没有
就业、缺少家庭管教的青少年。他们对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会实践和劳动能力缺乏,对他们劳动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
教育可以使人们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拥有新的认识能力、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社区青少年对社会发展的适应主要表现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社区青少年通过教育和培训成为
成长的烦恼、学校和家庭的期望、社会各方面压力不易适应,是人生的适应危机期¨],处理问题的能力处于行为选择性的危机
1)为2007年湖南省卫生厅立项课题,编号:B2007198。
万方数据
护理研究2009年8月第23卷第8期中旬版(总第295期)
新技术的掌握者以适应社会,或者为新技术所淘汰而无法就业,
从而失去谋生机会,这样给其生存和发展造成很大障碍.克服社区青少年在享有劳动权方面存在的能力障碍,促进社区青少年
劳动权、生存权、发展权的实现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作。2社区流动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与保健
2.1
情绪问题情绪障碍在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中占第2位,
仅次于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L6]。社区青少年因外界环境而表现为情绪不稳,如无家庭管教,家长和教师的忽视,压制和不公平、
学习压力与感情问题等而引起烦恼、焦虑和抑郁的现象并不少
见。调查显示:青少年情绪问题发生率在10%~30%。20%~
30%的儿童青少年中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抑郁多发生于青春期女孩。国外的调查资料表明,青春期前的儿童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8%。学前儿童只有0.3%,而14岁~16岁少年则
上升为4.7%。
2.2学业问题由于经常迁徙和转换住所,社区青少年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紧迫感.他们受教育的条件与空间都十分有限,最终导致失败的学业。在受教育过
程中。还有一个形式和实质上的区别,许多社区流动青少年虽然身份是学生,接受着正规的教育,但他们逃学、旷课的情况突出。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他们不能在比较好的
学校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因此,他们很容易在中考、高考等升学
过程中被淘汰,从而决定了社区青少年的弱势地位。
2.3危险行为社区流动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是指青少年个体或群体在偏离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出的一类行为,这类行为可能给青少年的键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击一“,是青少年行为相
关障碍中最严重的一种。流动青少年意外伤害和死亡、传染病、自杀、常见病的发生率均较常住青少年高。研究发现,流动人口
的艾滋病预防知识贫乏,在许多流动青少年心目中预防仍然是
一个盲点[8]。社区流动青少年危险行为包括吸烟、酗酒、吸毒、赌博等。与一般青少年不同的是。社区流动青少年危险行为一般还常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存在,如学习成绩下降或无心学习,同
时沾染喝酒以及其他不良习惯等,很容易产生孤独、社会回避消
极情绪,甚至引发吸毒、赌博、犯罪行为和社会事件。另外,近年
来社区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迅速上升,主要缺乏家庭的管教与
亲人的温暖,在孤独和好奇心理驱使下迷恋网络。加强对社区流动青少年宣传教育,让他们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性,少给零用
钱,监视和限制网络的使用,提高青少年的现实沟通能力,重塑
自信是摆脱“上网成瘾”的根本;学校必须合理安排时间,鼓励他
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与人交往.注意与亲友、同学的关系,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让其体验到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学校和社区、家庭联手。加强对社区流动青少年闲暇指导,鼓励其积极参
加体育运动,培养良好的个人爱好、兴趣。
2.4人际关系问题社区流动青少年比一般青少年易产生亲
子矛盾、师生矛盾,从而诱发人际关系问题。社区流动青少年多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青少年保健意识差,
很少主动或定期与孩子进行健康交流,如果家长和教师了解社
区流动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给他们更多的理解,耐心地倾听他们
的意见,教给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给予正确的帮助和引
导,将会给他们很大的支持,有利于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2.5不良行为
国外研究表明,孤独感与乙醇依赖、吸烟、吸万方数据
毒、赌博、自杀等问题行为有密切联系。一些青少年为了排遣孤
独而沾上吸烟、打游戏、打麻将、不正当性行为等不良品行。社区流动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不良行为更加严重,20世纪90
年代初国内多个城市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的协作研究
表明,我国4岁~16岁儿童中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平均为
12.97%。其中中小学学业不良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达
16.95%。说明学业不良学生的行为问题更为突出【g]。家庭环
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E103,生活在核心家庭(只有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比生活在大家庭(祖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
的家庭)环境的青少年发生网络成瘾的几率要低。因此,对于社
区流动青少年特殊群体需指导他们学会控制发怒,摆脱孤独感,正确对待错误,提高自信心。模仿榜样对形成青少年的良好行为模式、消除他们的不良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2.6缺乏受教育权失去受教育机会是社区流动青少年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与客观原因。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他们读书时,一般不能选择教育条件优越的重点小学、中学,且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逃学、旷课的情况令人担忧。研究表明,表示自己经常逃学和旷课的城市闲散未成年犯占56.7%,城市普通中学生占0.5%,两者相差56.2oA。城市闲散青少年中社区流动人口占80%。以社区活动基地为平台。加强与学校的联系。构建一个“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工作
机制,帮助社区流动青少年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以家长学校为平
台,加强与社区流动青少年家长的直接联系;完善社区组织架
构,搭建社区校外教育的组织网络,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杜
区教育形式,促进社区流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3展望
3.1现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在西方的学校心理健康
教育中,理论界提出了多种教育模式,如发展性辅导模式、辅导
是有目的行为的科学的模式、辅导即心理教育的模式、辅导是全员服务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国情,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流动人口青少年得到与常住人口同样的医疗保健服务,促进我国青少年保健事业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
3.2健康干预、服务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3.2.1社区干预措施
良好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社会环境对学
生保持良好的认知行为有很重要的作用[1“。健康知识是行为
改变的必要条件,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是改变不良生活方
式的先导H“。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重视培养他们的心理社会能力,教给他们人际交流调节情绪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实施有效的干预.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完善基本防范设施和安全警告标志,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程度和伤害发生,提高社区流动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3.2.2健康服务模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大对流动人口青少年艾滋病预防的宣传教育;②建立社区卫生
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③减少流动青少年意外伤害和死亡、传染病、自杀、常见病的发生率;④完善社区流动青少年的健康服务
保健工作,努力达到卫生保健指标。流动人口子女的卫生保健
问题容易被卫生服务网遗漏,加之流动人口多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很少主动或定期给孩子进行健康体检,因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操作性强的流动人口青少年保健
服务模式及评价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建立青少年心理
CHINESENURSINGRESEARCH
August,2009V01.23No.8B
行为问题系统社区干预模式,建立家庭一学校一社区一医疗机构分级多向管理的干预模式。
参考文献:
[13巢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20(2):122—123.
中国校医,2006,20(5):5.
[8]铁萍.流动人口行为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9,
13(6):48—49.
[9]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个城
市协作调查24013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7:13—15.
[2]叶广俊.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5—
112.
[10]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79—81.
[3]王极盛.心理问题会诱发身一iS,疾病[N].健康周刊,2003—07—03
(1).
[11]周月芳,罗春燕,彭宁宁,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j].中国校医.2003,17(2):100—103.
[12]彭宁宁,罗春燕.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浅析
[j].上海预防医学,2003,15(4):163—167.
作者简介
杨丽(1975一),女,讲师,主管护师。硕士,从事护理教育、社
区护理研究,工作单位:415000,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收稿日期:2009一03—19)
(本文编辑张建华)
[4]徐俊冕.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14(2):100—101.
Is]GallGB,PaganoME。DesmondMS,eta1.Utilityofpsychosocial
screening
at
school—basedhealth
center[J].SehHealth,2000,70
(7)z292—298.
[6]梅竹,任传波.杜亚松.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260例分析[J].中国
临床康复,2002.6(1),95.[7]布坤涛,刘智,赵航,等.佛山市城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EJ].
特发性炎性肌病病人功能锻炼研究进展
Researchprogress
on
functionalexercisesforpatientswith
idiopathicinflammatorymyopathies
刘东梅,程丽云
LiuDongmei.ChengLiyun(HighSpecialMedicalSchoolofAnhuiProvince,Anhui230601China)
摘要:从特发性炎性肌病痛人功能
锻炼的必要性、安全性,锻炼方式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对炎性肌痛功能锻炼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Abstract
Itreviewedtheresearchprogress
at
on
functionalexerciseofinflam—
matorymyopathiespatientsboth
homeandinabroadfromaspectsofthe
essentiality,safety,exercisemethodsandrelatedannouncementsoffunctionalexercises.Keywordsing
care
‘
关键词:特发性炎性肌病;功能锻
炼;护理
idiopathicinflammatorymyopathies;functionalexercise;nurs—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6493.2009.23.005
文章编号:1009—6493(2009)8B一2078一02
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inflammatorymyopathy,IIMs)
功能锻炼。12周后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股四头
包括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DM)和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poradicinclusionbodymyositis,sIBM)。其中PM和DM在临床上较多见,病因未明,可能是病
肌核磁共振摄像(MRI)、炎症灶部位肌肉活检。结果显示,与功
能锻炼前比较,炎性肌病无急性发病的迹象,而病人上下肢肌肉
功能、行走距离以及机体整个状态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病情稳定、非急性期炎性疾病病人,功能锻炼安
全且十分必要[3]。14例PM/DM者经过6周的功能锻炼后,日
毒感染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肌纤维变性、坏死。PM最常见表现是亚急性发作的四肢近端肌痛、无力,病史常为数周至数
月,可伴有内脏受累,同时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明显增高。病变局限于肌肉者称为多发性肌炎,如同时累及皮肤称为皮肌炎。临
常生活评分(ADL)、下肢肌肉等长收缩峰(PIT)、肌肉的耗氧量
(VOzmax)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血浆CPK水平却无明显变
床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肌酶谱、肌电图或肌肉活检¨J。目前
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除可采取药物疗法外,还可进行功
化。由此Wiesinger等n3提出。功能锻炼可以提高PM/DM者的肌力.且不会导致肌肉的炎症变化。Cecilia[5]选择了10例急
性发病后2周~3周和11例处于发病后至少3个月非急性期
能锻炼、手术治疗等。何时进行功能锻炼以及功能锻炼的方式
有哪些是护士需向病人健康宣教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就特发性
的炎性肌病病人。通过对肌肉和肺部的功能锻炼研究,结果显示:锻炼者肌力和肺活量都得到了明显提高。由此提出,开始于
急性炎性肌病发病后2周~3周的功能锻炼,对于提高肌力和肺活量,预防肌肉萎缩是十分必要的。但部分学者也担忧,功能
炎性肌病病人功能锻炼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l特发性炎性肌病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减少患病,并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
病率。对于不同肌肉疾患病人来说,持续的功能锻炼对肌肉功
能也是大有益处的心]。综合考虑疾病的活动性、肌肉功能、健康状况及疼痛4个方面,对10例非急性期炎性肌病病人进行家庭
锻炼会加重肌肉的炎性反应[6’“,上述理论是基于剧烈运动(如
马拉松式的运动)会对肌肉纤维造成损害这一理论。因此,需为PM/DM者寻找适宜的功能锻炼方式。
万方数据
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最近到图书馆借了本每天一个心理技巧算是心理学的类别了闲暇时翻阅了一番获益颇多现在特地将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下心理学…
心理视频观后感本来不知道要看什么视频结果看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是类似于演讲一样的视频视频要是能清晰点就好了总而言之主题就是接受自我悦纳…
2424重人格读后感重人格是老师布置作业后我在网上随便搜索所看到的一本书它是一本类似于自传的小说这本书的内容作者大致是作者因为小时…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埃里克森曾说过心理学有个短暂的历史却有着漫长的过去心理学古已有之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但…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具体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含义意义和特点简要介绍了教学设计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梳理了教学设计的理论…
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九年级是初中三年的关键时刻,为了在新的学期能够更好的工作,我就前段工作总结如下: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
20xx年以来,在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安全通风部认真落实“一通三防”管理制度,严格现场管理,积极开展质量标准化…
自XX年x月我加盟XXX至现今,已有2年的时间了。在这两年年时间中,我一直在技术部工作,凭借自己的努力和领导的栽培,从一名刚毕业不…
春田花花幼儿部学期工作总结岁月匆匆而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充实的学期已经结束。回顾这一学期所有的工作,真的像是五味瓶:酸甜苦辣咸。…
普厂小学一年级中队工作总结一、中队情况:本中队共10人。一年级中队是一个和谐而团结的中队,10位天真可爱的队员,都有着美丽的赤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