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教学案例
教材依据:
《窗》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的第二十篇课文。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故事情节完整而有波澜,阅读小说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设计思想:
《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所写的令人深省的小小说,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一间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的病房里的故事。欧亨利式的小说的结尾是文章的神来之笔。令读者掩卷长思,回味无穷,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强烈,对语文这门学科很感兴趣,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逻辑思维也有待加强。因此教师切不可满足于课堂上研讨的七嘴八舌、轰轰烈烈(实则喧闹浮泛),忽视学生自我的感悟和冷静的思考;也不可只顾自己发表“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之类的空洞说教,应激发学生的内趋力,把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体验、感悟。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理解文中一些成语在语境中的意思,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3.解读人物,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重点: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任务:(1)、 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 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2.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窗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字眼,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它是迎来光明的地方,也是多彩世界的瞭望口。也许窗外有七色阳光,窗内还有动人的故事。课前同学们读了泰格特的小说《窗》,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这个“窗”的故事呢?(1.指名复述故事2.他生听讲或补充3.组织评价点评)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扫除生字词障碍。(多媒体)
窄小( ) 俯瞰( ) 一泓( ) ... 水禽( ) 模型( ) 斑斓( ) ...争奇斗妍( ) 栩栩如生( ) 充塞( ) ... 1
挪动( ) 气喘吁吁( ) ..四、再读课文,要求:把握文章大意,理清小说情节。
1.提示:小说是一种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恩格斯:“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在特定条件(典型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典型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的发展变化(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从中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2.学生思考,师生交流明确:小说以“窗”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故事的高潮。第四部分(第13——15自然段):故事的结局 (多媒体演示)
五、三读课文,领悟作品的深刻意义。
(一)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1.他们的最初的关系怎样?
明确:两人相处融洽
2.窗外景色怎么样?(指名朗读第4段)(辅助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浏览有关窗的画面及美景)
明确:色彩斑斓、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3.窗外美好景色是真的吗?病人甲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窗外景色是病人甲虚构的,这从课文结尾可以看出。这美丽的谎言,让病人乙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强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4.病人乙由“享受”逐渐产生“困扰”,他有了什么想法?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口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窗外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机会呢?”
“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5. 在病人甲生命垂危之时,病人乙有什么表现?
明确: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心生贪念、见死不救。
6.在你眼中这两位病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以病人甲或病人乙是一个怎样的人说一句话。
学生发言:
病人甲是一个(乐观、善良 热爱生命、心系他人、心灵美好、视野开阔、品德高尚??)的人
病人乙是一个(自私、冷酷、漠视生命、狡猾、虚伪、残忍、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人
老师小结:病人甲,面对病魔,不仅没有屈服,而且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情趣鼓舞病友,帮助他减轻痛苦与恐惧,增强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病人乙泯灭了做人的良知,见死不救,冷漠自私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二)体会作者的精巧构思
1.分析标题“窗”含义:
“窗”是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一语双关,既是病房的窗口,也是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病人甲、乙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
2.全文在描写这两位人物时,主要采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2
对比。突出病人乙的冷漠自私,更加衬托出病人甲的心灵美好,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3.分析结尾:
“光秃秃的一堵墙”的结局,出乎意料、耐人寻味。这是病人乙费劲心机、阴暗追求的必然结果。含蓄地显示卑劣丑恶的灵魂不会找到至真至善的境界。卒章显志,“于无深处听惊雷”,作者不动声色的赞美与批判,凝聚于凝练、冷峻的尾句中,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三)品味语言,体会成语在语境中的意思。
1.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表现了病人甲对病人乙无私的关爱,帮助他减轻了生病的痛苦与恐惧。)
2.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体现病人甲的用心良苦,帮助病人乙战胜病魔,给他带来生的希望。)
3.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表现了病人乙的心胸狭隘和冷漠自私。)
4.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表明病人甲其实已经病得很重了,病情突变完全在意料之中,更体现他襟怀磊落、心灵纯洁。)
(四)归纳主题,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
就课文主题写一副对联
提示:1.颂扬美德,鞭挞私欲
2.颂扬高尚品格,鞭挞丑恶灵魂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六、拓展延伸、迁移训练:
(一)给课文续写结尾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让小说故事情节再向前发展一步。
提示:1.病人乙追悔莫及,羞愧不止,病情加重,很快死去。
2.病人乙懊悔,病情好转,出院后向别人讲述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3.病人乙后悔,学习病人甲,为病人丁讲述“窗外美景”。
让病人乙活下去,教育更多的人,既符合善良人的心愿,又符合小说的情节。
(二)比较阅读
阅读欧亨利的《最后的一片叶子》,并与本文比较在人物、主题方面的异同。 附:《最后一片藤叶》(故事梗概)
华盛顿广场西边的格林威治村房租低廉,街道横七竖八,便于躲债,这里住着贫穷的人们。一幢楼的底层住着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愁潦倒,性格孤傲,艺术上失意。三楼住着两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女画家——苏艾和琼珊。秋天里,琼珊患了肺炎,贫病交加,医治无望。她躺在床上,透过窗口,看到空荡、阴沉的院子里,一株根已枯萎的常春藤,在深秋的寒风中,藤上的叶子差不多都吹落了,只剩下几根藤枝依附在破墙上。琼珊一片片地数着藤叶,看着它飘落,沮丧极了。她想到自己生命之树的叶片也正往下落,她认定最后一片叶子落地之时,便是她生命的终结之日。同患肺炎的 3
老贝尔曼从苏艾那里知道此情况后,在一个风雨交加、凄冷的夜晚,艰难爬上墙,画了一片永不会坠落的藤叶。琼珊在这不落的藤叶的感召下,重获生的信念,病愈活了下来,但是老贝尔曼却因受凉病重去世,他用自己的生命绘出了毕生的杰作——最后的一片叶子。
板书:(多媒体)
开端 关系融洽 病人甲:心胸宽广、视野开阔
发展 心生嫉妒 (对比) 扬善贬恶 高潮 见死不救
结局 只见秃墙 病人乙:心胸狭隘、目光短浅
本节课我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整个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做到了师生、生生互动(动手——操作互动、动情——情感互动、动脑——思维互动),达到了一种师生情感交融、言语共鸣、思维共振的境界。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小说以“窗”作为线索来贯穿全文,一语双关。学生的思维,在最后的扬善贬恶声中浅尝辄止。但两个病人,一个在领略了人间完整的美之后熄灭了生命的火焰,一个虽无法窥见美丽却苟延残喘地活着。好人是不是都短命?好死是不是不如赖活着?要不要学雷锋?怎样学?你如何看待在危险灾难面前时,人的望而却步的社会现象?学生究竟选择何者?选择怎样的生与死?如此严肃的人生哲理问题,只因时间限制和繁琐的教学设计程序的过场而匆匆收尾。学生顾此而失彼,避重而就轻。也实在是一大遗憾。
然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获得一些现代社会所真正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4
20xx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
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戏剧,提及西方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形象,下列不属于的是( )。
A.阿巴贡
B.夏洛克
C.葛朗台
D.乞乞科夫
2.教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一一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依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3.学习《爱莲说》,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诗文,以下不符合要求的是( )。
A.《登飞来峰》
B.《陋室铭》
C.《石灰吟》
D.《竹石》
4.教师以“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一句中的“星”“电”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类活用现象,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相同的是( )。
A.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C.那些东邻西舍听得哭声,都来观看
D.凭着一张借书证,他蚕食鲸吞了一座图书馆
5.学习《星星变奏曲》,为了让学生理解“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自丁香朦朦胧胧”的修辞手法,补充其他句子加以说明,下列不合适的是()。
A.一曲听罢,他的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用他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D.山色逐渐变得柔美,山形变得柔和,有一伸手就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6.教师讲解“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可怜”的词义,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下列合适的是()。
A.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B.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C.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7.说明文写作指导课上,教师讲解三种说明顺序,下列不适合作为说明顺序的是()。
A.时间变化
B.情景发展
C.空间转换
D.逻辑关系
8.某教材《地下森林断想》一课有一幅插图,这属于教科书的()。
A.助读系统
B.知识系统
C.练习系统
D.选文系统
9.某教材《威尼斯商人》一课有这样的练习题:一、仔细阅读课文,把握全篇的剧情,展开想象,补充一些细节,把本文改写成一则故事。二、鲍西娅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又是怎样解决这场冲突的,试分析她的性格特点对上述练习题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
A.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B.关注对语言的品味与探究
C.有根据地进行想象性的写作
D.促进写作与阅读的有机结合
1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下列对“学会倾听”理解正确的是()。
A.恰当运用语音、语体和态势语
B.能够对提出的话语及时作出应答
C.能够感知不同个体发出的声音
D.耐心专注。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11.阅读下列作文题目,按要求答题。
题目一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选择,送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晚上看什么电视节目?去什么餐馆用餐?这些问题常常让我们琢磨不定,不知所措,更不用说那些刚到这里的新移民和留学生了。请从上述事例或生活中任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向不熟悉本土文化的外来人解释该如何选择。
题目二
郭沫若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课外搜集资料,以“我看张衡”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一有明确的写作目的,题目二有具体的阅读对象
B.题目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题目二引导学生运用资料
C.题目一侧重训练写作能力,题目二侧重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D.题目一重在考查说明的能力,题目二重在考查叙事的能力
12.阅读《窗》的教学实录,按要求答题。
师:学完了泰格特的《窗》,老师现在给大家留一份作业自助餐,你可以选做其中的一项。
1.用文中的五个成语编写一段话。
2.以“人性的弱点”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3.参考《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项链》,就课文结尾的特点,写一则3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下面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项作业都旨在促进读与写的结合
B.三项作业指向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
C.强调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借鉴
D.三项作业的难度比较接近
13.阅读《生命的意义》课堂导人,按要求答题。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交流一下,在我小的时候,老师通过连环画结识了一位英雄,保尔?柯察金,后来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这位钢铁汉子又走进了我心里,影响了我的人生。几年前,我有机会去俄罗斯,特地去拜谒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地(老师使用屏幕显示照片)。这部小说在“感动共和国五十本书”的评选中名列第一。
下列选项对上述导人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的经历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
B.教师的铺垫营造了学习课文的情境
C.教师的照片反映_『学生的生活经验
D.教师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4.阅读下列教学论文,按要求答题。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一是“懂事儿”,就是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二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三是“品味儿”.就是对“为什么这样写”的分析。通常语文课较少关注这样的问题,通常只是简单介绍作者的风格,我则是通过适当拓展阅读面,分析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来归纳其写作风格。
下面选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占代诗歌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B.用专门化术语解读诗歌,可有效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
C.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和感受作品风格的策略
D.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
15.阅读《行路难》的课例评析,回答问题。
本课是《行路难》设计的朗读课型.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层层朗读推进对文本的理解,但朗读在课堂中体现得不到位。首先,从形式上讲,这节课采用了自由读、范读、个人展示读、师生配合读几种形式,但教学设计中的分角色读、轮读在课堂上未体现。其次,从时间上说,学生自由读2分钟,范读1分钟l)秒,展示读1分钟,齐读2分30秒,配合读31秒合计7分ll秒,对一节朗读课讲,在45分钟的课上占的比例太小。再次,从参与人数来说,除了两个自由读,三个齐读,70名学生只有6名学生朗读,课堂参与度不够。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教师的预设和课堂生成是一致的
B.教学内容设计有效达成_『敦学目标
C.多样的朗读形式意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D.有限的课堂时问不利于朗读的充分展开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l6题20分,第1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
阅读下面的作文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案例:
师:“还有点时间我们再来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我国台湾地区出版的一本书中的。”教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瓶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瓶口放进瓶子里的鹅卵石。当教师放完石块后问道:“你们说这个瓶子是不是满的?”
“没有,这念故事我们早就听过了。”所有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的吗?”教师笑着问。然后从桌子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瓶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瓶子现在是不是满的?”
学生回答道:“没满,还能装沙子。”
“很好!”教师说完后,又从桌子底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瓶子里。倒完后,又问学生:“现在你们告诉我,这个瓶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师说完后,又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瓶子里。当这些事做完后,教师笑着问班上的同学:“你们从这件事上受到什么启发?”
生:“我懂得了艺无止境。”
生:“任何事物都有发展的可能。”
生:“从利用空间得到启发去利用时间。”
生:“虽然同等的空间有的可以放置最重要的东西有的却不一定,放东西的先后是有讲究的。假若先放的是水和沙子,鹅卵石和碎石子就放不进去了。”
师:“说得很好,这先放与后放给了你什么启迪呢?”
生:“生活中有些重要的东西是要先解决的。”
师:“这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先要放在瓶子里,我们可以把这个瓶子当成我们的生活,这让你对以后的生活有什么感想,课下想一下,写一篇作文。” 问题:
16.请对教师引导学生打开作文思路的过程与特点作简要分析。(20分)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走夜路的滋味
①从前,放学早,天还亮着,我就到家了,所以从没体会过走夜路的滋味,直到那一天??
②那是初二下学期的一个星期三,一向微机测试满分的我尽然失误了,无奈必须晚上放学练一套题才能回家。
③在我为微机题焦头烂额、神情恍惚之际,终于做完了。我忙不迭背上书包,步履蹒跚地走出教室,抬头一看已是满天星辰,我心里暗暗叫苦。
④就这样我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走夜路,本来想坐车回家,可太晚了早已没有公交车。我只好慢慢度着步子向家走去。
⑤马路上很安静,只有昏暗的路灯明明灭灭,偶尔一辆汽车经过,声音竞那样刺耳。我突然觉得饿,肚子饿的有点发疼,可四处一片寂廖,哪有人为你提供暂时的方便。 ⑥我就低着头往前一步一步地走,走了一会看见了我家屋子里的灯光,顿时觉得很兴奋,很温暖,我朝着我家跑去,推开门妈妈过来迎接我,一切是那么的正常和熟悉。
问题:
17.第④⑤段中,各有一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5分)
18.请结合具体实际和材料分析这篇习作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15分)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l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l9---21题。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一、课后练习
1.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2.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3.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日谓:
二、单元导语
本文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三、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9.将课文第二段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20.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分)
2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20xx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
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在西方文学史上,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贡,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小说《欧电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俄国作家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这四个人物都以吝啬而著称,并将吝啬贪婪发挥到了极致。而乞乞科夫是《死魂灵》中贯穿全书的人物,他是一个农奴主兼资产阶级商人的典型形象,并不是吝啬鬼。
2.C【解析】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从“莲花”“荷叶”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夏日的景象,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杨柳色”正是春天来临的象征,此句描写为春天的景物,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闺怨》。③“银烛秋光冷画屏,清罗小扇扑
流萤”,句中已明显写出了“秋光”,因此这一句是描写秋之景色,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为雪花的别称,从“青竹变琼枝”也可以看出冬季的雪花已落满枝头,出自唐代诗人高骈的《对雪》。因此,按照春夏秋冬的时序,诗句排列为②①③④。
3.A【解析】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B项,《陋室铭》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C项,《石灰吟》为明代政治家于谦的诗作,作者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D项,《竹石》为清代文学家郑燮的诗作,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这也是作者人格的象征。以上三首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即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A项,《登飞来峰》的作者为北宋诗人王安石,这首诗重点写出了作者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4.D【解析】“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一句出自《三国志?吴志?陆抗传》,其中的“星”“电”为名词作状语,表示“像流星一样”“像闪电一样”。A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一句出自屈原的《离骚》,“桂”“兰”分别指“桂木”“兰木”,无词类活用现象。B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路”意思即为“道理”,元词类活用现象。C项,“那些东邻西舍听得哭声,都来观看”一句出自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东”“西”泛指左右前后,也无词类活用现象。D项,“蚕食鲸吞”是指像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像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蚕”“鲸”二字为名词作状语,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5.C【解析】“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通感,通感是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的一种修辞手法。题于中的句子是以嗅觉写听觉.A项中的句子是以触觉写听觉,B项中的句子是以听觉写嗅觉。D项中的句子是以触觉写视觉。C项并未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因此C项不适合作为补充的句子。
6.D【解析】“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出自自居易的《暮江吟》,其中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A项,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中的“可怜”意为可惜。B项,出自自居易的《长恨歌》,其中的“可怜”意为令人羡慕。C项,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其中的“可怜”意为可惜。D项,出自《孔雀东南飞》,其中的“可怜”即可爱之意。因此D项合适。
7.B【解析】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情景发展不属于三种说明顺序之中。
8.A【解析】教材助读系统是指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单元提示、作者介绍、课文导读、注释、课文插图、课后练习、阅读链接等。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要素,具有“便教利学”的功能。
9.B【解析】练习题一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展开想象,进行改写,体现了“有根据地进行想象性的写作”“促进写作与阅读的有机结合”的设计意图,因此,C项、D项正确。练习题二要求学生分析课文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这一练习,能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因此A项正确。而对于课文的语言,练习题中并未涉及,B项不正确。
10.D【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提出的“学会倾听”,不仅仅是指从字面上倾听学生所说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耐心、专注的态度,理解学生所表达的观点和意图,这才是“倾听”的真正含义。
11.B【解析】题目一要求学生选择某一问题,写作文并向不熟悉本土文化的外地人解释如何选择。题目二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以“我看张衡”为题写作文。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再结合选项分析,A项,题目二并没有具体的阅读对象,而是有具体的写作对象;C项,题目一和题目二都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D项,题目二要求学生写出对张衡的看法,考察的是议论的能力。因此,B项正确。
12.A【解析】通过对三项作业的分析可知:A项,三项作业都是在阅读了泰格尔的《窗》之后,对学生的写作进一步要求,因此A项正确;B项,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只在第二项作业中有所体现;C项,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借鉴只在第三项作业中有所体现;D项,三项作业的难度并不接近,从易到难为:作业l、作业3、作业2。
13.C【解析】教师在导人中,通过对自己一系列经历的介绍,以及对照片的展示,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营造了学习课文的情境,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中,照片反映的是教师的经历,而学生没有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地,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C项错误。
14.A【解析】将诗歌鉴赏方法概括为“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三个专业术语,能够使学生快速记住并深刻理解诗歌鉴赏方法,从而有效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B项正确。教师通过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来归纳其写作风格,属于比较阅读,据此来分析“为什么这样写”并感受作品风格,C项正确。另外,教师归纳的三个层次属于诗歌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即第一步归纳概括“写什么”;第二步剖析“怎么写”;第三步分析“为什么这样写”,D项正确。至于诵读,教学论文中并未提到,因此A项不正确。
15.C【解析】从这段课例评析中可以看出,朗读在课堂中体现得不到位,教师的预设和课堂生成并不一致,A项错误。朗读的形式、时间、参与人数都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B项错误。D项中“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利予朗读的充分展开”,课例评
析中并未提出这样的看法,D项错误。阅读的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层层阅读推进对文本的理解,C项正确。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1)过程:教师首先通过讲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继续采用实物教具?瓶子、石块、沙子、水等物品演示,使学生直观感受、仔细观察,一步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得到“艺无止境”“任何事物都有发展的可能”“利用时间”“生活中有些重要的东西是要先解决的”等启示,并由此引出写作主题。
(2)特点:①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思路;②重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③教学环节具有可操作性,切实有效。
17.【参考答案】
(1)第④段,“度”改为“踱”;第⑤段,“廖”改为“寥”。
(2)病句:在我为微机题焦头烂额、神情恍惚之际,终于做完了。
修改:在我为微机题焦头烂额、神情恍惚之际,我终于把题做完了。
18.【参考答案】
优点: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不足:错别字较多,有标点符号错误,存在病句。且中心“走夜路的滋味”不突出,详略不当,起因写得过多,而体会又写得太少。
修改意见:将走夜路的起因简略写出,例如,走夜路的时候发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等,然后在结尾处再次总结,写一写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只有中心突出、情节丰满,才能使人读来津津有味。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赏赐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去拜见楚王。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有这样的事,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橘,长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人民善盗吗?”楚王笑着说:“不可跟圣人开玩笑啊,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20.【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结合古汉语词典,正确认读、书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生词等。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及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性格。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2)制定依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因此,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为“能够结合古汉语词典,正确认读、书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生词等”。
②本课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语言生动,适合学生反复诵读并分角色朗读,而且晏子所说的话语中包含着简单的推理。因此,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为“通过反复诵读及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性格,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③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学习中需要教给学生一种正确的观念,通过学习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制定为“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蘑他人的道理”。
21.【参考答案】
(1)介绍背景。揭示课题
①师:距今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他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
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晏子。(学生介绍,教师总结)
③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②学生交流课文内容及不理解之处。
(3)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①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②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③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④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⑤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
(4)作业没计
①必做题:生字组词;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②选做题: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收集晏子的故事。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小学姓名备注黑体字带部分为解释说明部分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美术教案我们身边的线条我们身边的线条教学理念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修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学校美术教育拓展了博大的空间为中小学美术教…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一、教案基本格式:1、首页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年级、专业、层次),课型,学时,授课题目,基本教材或参考…
20xx年终总结年终岁末,紧张繁忙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挑战又在眼前,在国一金典这个大家庭里让我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学习了更多的知识,…
法院调研个人三年工作总结三年来,在院党组和研究室主任的领导以及上级法院的指导下,本人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认真做好司法统计以及相关的统…
纪检治保部工作总结回顾上学期,我部的工作都能如往常一样,得到正常的开展,在我院的各种活动中,我部都认真负责了本部的工作,工作都得到…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在过去的一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在上学期的学习和工作上可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是细细回顾上一学期的工…
大家好,我是治保部副部长马一腾,下面由我代表我部作20xx—20xx年度工作总结,请大家予以审核。首先,要先感谢老师和各位同学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