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舌战群儒》学案

《舌战群儒》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器宇轩昂:形容人的精神饱满,外表、气度不凡。

躬gōng行:亲自实行。

佞nìng言:花言巧语。

猖chāng獗jué:凶猛而放肆。

沉疴kē:长久而严重的病。

粮不计日:意思是粮食缺乏,不能按天数计算供给。

社稷jì:国家。

帝胄zhòu:古代帝王的子孙。

寻章摘句: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的词句,不深入研究。

皓首穷经:钻研经典一直到老。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罗贯中的生平不见史传,一些零星记载也互相抵牾。现在一般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或谓无名氏作)等书提供的材料,认为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在杭州生活过。贾仲明说他“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此,可以知道他在元末至正二十四年(1364)还活着。另外,明人王圻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稗史汇编》),清人徐谓仁说他曾客于张士诚幕中(《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均不知何据。中国最早的两部优秀长篇小说中,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水浒传》作者之一,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杂剧作家,剧作存目三种,今传《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传世的《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署罗贯中名。

《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年间的刊本,二十四卷,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

后来的各种版本,都是依据嘉靖本,在细节方面各有些改动,总的面貌未有变化,只是有一种假托的“李卓吾评本”将原书的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此书作了较大的加工整理。他们修改了回目,对情节和文字也作了些增删,并削除

- 1 -

了原书的论赞,逐回加上自己的评论。经过这一番加工,全书在艺术上有所提高,但原书的正统道德色彩却也更为浓厚了。这种简称为《三国演义》的一百二十回本就是后来通行的本子。

2、相关知识:

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的公众策略

公关关系又叫公众关系,它的实质就是公关行为主体与公众的相互沟通、理解、信任和合作。因此,正确地分析和研究自己的公众,针对不同性质、类型的公众,采取不同的工作策略,是取得公共关系活动成功的基础。在《三国演义》中,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是以后火战赤壁、天下三分的前奏和关键。而诸葛亮的东吴之行之所以能够说服孙权,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采取了正确的公众策略。

正确辨别并全力争取首要公众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统率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矛头指向荆州的刘表、为备、与江东的孙权。刘表新亡,次子刘琮吓得不战而降;刘备怆惶撤退到夏口(今汉口),几乎全军覆灭。在这危急关头,刘备除了联合孙权抗曹之外,别无选择。

如果说刘备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诸葛亮的东吴之行上的话,那么,诸葛亮这次东吴行的一切活动全部聚焦于孙权这个首要公众身上。因为孙权是据江东已历三世的吴候,作为一方之主,对这次孙刘联合抗曹起着成败得失的决定作用,他无疑是刘备集团的首要公众。为了争取孙权,诸葛亮可谓用心良苦。

⑴反面激将,以灭其投降之意

诸葛亮初一见孙权,见他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便大施激将法:既夸曹操兵力有一百五十万之多,又夸曹操足智多谋之士,能征善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一边盛赞刘备是帝室之胃,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守义不辱,决不屈处人下;一边故意劝说孙权听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投降曹操,处处以英雄自居的孙权岂能贪生降曹,陷于无节无义的境地!诸葛亮一招激法,使得年仅二十六岁血气方刚又胸怀大志的孙权勃然大怒,拂衣而起,退入后堂。表现看,孙权的勃然大怒,孙刘之难合矣;其实,却表明诸葛亮的反面激将打消了孙权的投降之意。

⑵正面献策,以树其抗曹之心

诸葛亮通过激将法灭掉孙权的降曹之意,便立即转上帮他树立抗曹之心。面对孙权的大怒,众人的嘲讽,鲁肃的呵责,诸葛亮反而仰天大笑说:“何如比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一不言”。孙权毕竟是英雄,他一听到诸葛亮有破曹之策,立即回嗔作喜,

- 2 -

并向诸葛亮赔礼道歉,邀入后堂,置酒相待。诸葛亮为孙权分析:刘备虽新败,但关羽犹率精兵万人,刘琦的战士也不下万人,势并不为弱;曹操虽众,但远来疲惫、不习水战、民心不附,势并不足畏。若孙刘协力同心,必破曹军,形成三国鼎立。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使孙权茅塞顿开,表示“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高议起兵,共灭曹操”。

⑶借人之口,以坚其决战之志

孙权虽然表示“吾意已决”,但他是个徘徊不定的人,经张昭等主降派的劝降,又沉呤未决,犹豫起来。针对孙权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的弱点,诸葛亮又智激周瑜,让周瑜为孙权分析曹操犯了四个兵家之忌,兵虽多必败,使孙权在这文武百官面前表示与曹操势不两立,并拔佩剑砍奏案一角,:“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

⑷开解军数,以去其狐疑之心

孙权经过作为内部公众的周瑜的劝说,决战之志已定,并立即封周瑜为大都督起兵抗曹。细心的诸葛亮看出孙权还有一点忧曹操兵多,寡不敌众,他再次叫周瑜给孙权开解军数。听了周瑜对曹操的实际兵力进行分析,孙权明白了敌我双方的虚实优劣,终于彻底下决心“操贼决战,更无他疑”!

正确划分顺意公众、逆意公众与边缘公众,做到有的放矢

⑴维护与利用顺意公众

面对曹操大兵压境,东吴文武百官或主战,或主降,意见不一。以周瑜为首的一批武将作为主战派,明显有利于刘备集团的方针、政策的实施,是属于顺意公众。特别是周瑜这个在东吴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都督,他的作用被诸葛亮发挥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如何维护周瑜这个顺意公众呢?

周瑜心中早有主张,但在众人面前口口声声说要降曹。诸葛亮洞察其心,将计就计,连用激将法:一激将说曹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现在天下无人矣——把周瑜排斥在英雄行列之外;二激将说周瑜降曹,可以保妻子、全宝贵——把周瑜视为贪图富贵的小人;三激将诈不知二乔与周瑜的关系,劝周瑜千金买二乔送与曹操即可退兵。结果,气得周瑜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曹贼,并表明心迹:“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如头,不易其志”! 诸葛亮除了直接劝说孙权外,还充分利用周瑜为自己服务。比如开解军数,诸葛亮就不是自己而是叫周瑜去为孙权分析曹操兵力。诸葛亮是孙权集团的外部公众,而周瑜是孙权集团的内部公众,且孙策遗命“内事不决问张昭,处事不决问周瑜”,直接劝说与间接劝说,效果大不一样。

⑵奋力击退逆意公众

- 3 -

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明显是对刘备集团的方针、政策不利,是属于逆意公众。在孙权举棋未定的情形下,这股势力不容忽视。诸葛亮奋力击退这股势,消除说服孙权的绊脚石。比如,对于张昭,张昭是孙权手下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服孙权?因些,诸葛亮与张昭针锋相对,唇枪舌战。一笑——笑张昭庸臣误国如庸医杀人;二赞——赞刘备仁义爱民;三讽——讽张昭“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一笑二赞三讽”把张昭驳得无一言回答。诸葛亮面对群儒,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一个个文官击败,充分显示了他的善辨与胆识。

孙权是首要公众,又是边缘公众,因而也是被追求的公众。他有志气,好胜,又优柔寡断。诸葛亮十分细致周密地做好转化边缘公众的工作。可以这样说,诸葛亮舌占群儒是为了说服孙权,知激周瑜也是为了说服孙权。

正确对待亲情,不搞庸俗公关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参谋。在刘备与孙权没有什么老关系,鲁肃告诉诸葛亮说其兄长在江东日望与他相见的情况下,诸葛亮的东吴之行并没有找他哥哥牵桥搭线,借裙带关系搞什么熟人公关、亲友公关、后门公关。相反,他在江东与兄长初相遇时,并不因久别重逢而长叙,只是一句“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见谅”就去拜见孙权。待孙权终于决计破操后,诸葛瑾奉周瑜之命去说诸葛亮改事东吴,这时他们兄弟才再次相见。“孔明接人,哭拜,各诉阔情”寥寥数字,表明孔明不仅是一个公而忘私,忠心耿耿的贤臣,而且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贤弟。他的节义,他的才情,实在令人景仰!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记叙了诸葛亮与东吴主降派文武大臣激烈争论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大智大勇,同时也揭露了东吴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的丑恶嘴脸。

二、文章脉络

三、写作方法

1、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如果说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是缓步出场,而且作者充分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的话,那么在“舌战群儒”中,诸葛亮则是直面相对,极尽语言表达之能事!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恰如其分的语言描写是本故事的最大成功之处!对张昭明谦恭实挑衅的问话,诸葛亮则避其锋芒,先以“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和以重病人当先

- 4 -

以食补其身,再以肉补,最后以猛药去病根的反问和比喻开头,曲折的批评张昭只是善辩,结局是“诚为天下笑耳”,使张昭“无一言回答”!这是良好的开端。其他人则更是不在话下了,如驳虞翻用吴恐操与刘豫州的仁义做比较,使其不能对;对步骘的直面质问,诸葛亮则顺势下来,并反击步骘的畏曹请降,使其默然无语;孔明连陆绩的“座上怀橘”都知晓,恐怕连陆绩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该故事中,让人物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来展现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尤其是诸葛亮的机警、雄辩、博学多识的特点便跃然纸上了!在写作中,用语言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性格是常用的方法。罗贯中根据人物不同的背景、经历、学识等方面,让他自己来“说”自己的性格特点!就此而言,罗贯中堪称妙手!

2、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的形象,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写人物不直接叙述其内心,单凭言语动作,人物精神自出,这是戏剧的手法。戏剧和电影只表现角色的言语及动作,但内心生活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这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超技巧。有些近代中国小说努力学西洋小说,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思想,不但读来沉闷,人物的性格反而并不明确,这是不注意学习中国古典小说技法之故。

四、问题探究

“舌战”的场面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舌战群儒”中,首先安排了诸葛亮与张昭的“舌战”。张昭是主降派的核心人物,是孙权手下的第一谋士,如果不先驳倒他,其他人更不服气,为此孔明曲折地批评了张昭只是善辩,结果“诚为天下笑耳”,使张昭无言可对。这一良好的开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舌战群儒”时诸葛亮针对每个人提出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驳,从而展示出人物各自的身份和不同的性格特点,尤其是诸葛亮超群的智谋,机警的雄辩,广博的才识,令人刮目相看。

【练习解答】

第一题:孔明与张昭、虞翻、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展开丁论战,论战的主要内容是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论战的结果是孔明以他的智慧、机敏和辩才使得东吴群儒无言以对。 第二题:1.眼中:丰神飘洒,器宇轩昂。口中:自比管乐,自不量力;无所作为,言行不一。2.比喻刘豫州根据实际所定的谋略,犹如治病养生;以韩信对社稷的作用驳张昭“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初”,暗含我的作用也不是你们所能估量的。3.用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观念强调刘备是仁义之君,虽然暂时遇到了困难,但一定可以战胜曹操这样的奸雄,这是说服孙权联刘抗曹的有力证据。4.奠定了诸葛亮论辩胜利的基础。

第三题:1.刘豫州在困难条件(兵、城、军、粮都不强)下,取得博望、白水两战的胜利,

- 5 -

能与管、乐相比。骄傲、自豪。2.江东兵、粮、地利这么好的条件还屈膝求和,你们真的是惧怕曹操,而相比之下,刘豫州确实是不怕的了。指出问题是胆怯。轻蔑。3.刘豫州是可以考查的皇室之后,高祖也是亭长出身,即便是平民,也是不能侮辱的。跟你这样的小人不值得再谈。义愤。4.指出众将不识时务,说明自己辩驳是迫不得已的。

第四题:“张昭先以言挑之曰”一个“挑”字,尽现张昭首发责难的挑衅意味。龙骧在张昭无言以对时忽然“抗声问曰”“冷笑曰”更显得气势汹汹。严峻、程德枢干脆直指孔明“强词夺理,均非正论”“号为大言,未必真才实学”。诸葛亮在东吴诸儒的诘问中从容做对,侃侃而谈,终使“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陆绩语塞”“严峻低头丧气不能对”“程德枢不能对”,以至众人“尽皆失色”。群儒舌战前后不同的神态和心理,正好反衬出诸葛亮论辩战术的高明,论辩方法的灵活,论辩具有的战斗力。

- 6 -

 

第二篇: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故乡》同步练习

故乡 练习

一、给画线字注音。 隐晦( ) 惘然( ) 颧骨

( ) 嗤笑( ) 鄙夷( ) 恣脽( )

二、 理解填空。

1.《故乡》选自《 》,体裁是 ,作者是 ,原名 ,文章以 为线索,故事的背景是 。

2.小说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3.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变形题)分别用一句概括文中几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①闰土:是一位勤劳朴素、善良但又迷信、愚昧麻木不仁的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贫苦农民的典型。 ②杨二嫂:是一位自私刻薄、泼悍、放肆而又受到侮辱与损害的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③“我” :是一位进步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4.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整体阅读

5.“豆腐西施”是众人对杨二嫂年轻时的称呼,从这一似乎是褒扬的称号里,你看出了什么?

6.下列几句话中“辛苦”的含义相同吗?如果不同,请分别指出来。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 1 -

7.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闰土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你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8. 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人物性格:

(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人物性格:

(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人物性格:

四、阅读理解

(一)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 a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 b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脽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芒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在文中a、b两个空白处应填上的词语是:

a ( ) b( )

2、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同,即“我”为 ( )而辛苦,

- 2 -

闰土为 ( ) 而辛苦,别人为 ( )而辛苦。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 ( )。

3、对“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蒙胧”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月光不明,暗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

4、小说最后一句话,构成了一组相关的比喻,如果把“希望”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 ) 。如果把希望无所谓无(希望不能说没有)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如果把 ( )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

“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

“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

6、请说说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二)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 3 -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加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

我问问他的情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________

分析:本题着重检测对人物特定环境下心理的揣摩,解答此题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 答案:二十多年的贫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

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

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

- 4 -

C.因为他很懂礼貌

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

3.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 )

A.生性沉默寡言

B.苦难生活磨炼得人意志坚强

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

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

4.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

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

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

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

5.下面对“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总是吃不够

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

分析:解答2—5题均需从作者塑造闰土这个人物的用意入手,一切描写均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服务的,明白这一点答案不言自明。

答案:2.D 3.D 4.B 5.A

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__ ______,这是用的 _______修辞。

分析:本题主要检测比喻的本、喻体知识,难度不大。

答案:感情上不沟通,有隔膜 借喻

7.李华的叔叔下岗在家,虽几次求职,但多未能如愿,心情十分低落,请你代李华从《故乡》一文中摘抄一段箴言给他。 _____ ___

分析:从鼓舞人的信心、希望的角度讲,《故乡》最后几句话可谓经典。

答案: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5 -

8.请你设想一下二十年后,水生和宏儿见面的情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描写。 _____ ___

分析:本题主要训练同学们的想像能力,解答此题除了从本文人物性格入手外,还须考虑,二十年后中国的历史背景。答案合理即可。

(三)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在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1.画出本段中写捕鸟过程的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_____ ___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时抓关键词的能力,对其作用的分析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答案:词略 传神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表明了少年闰土的活泼多知

2.据报载,曾被人们视为有害无益的麻雀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请你结合此段文字,给捕鸟者们写一封倡议书,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_____ ___

分析:此题将环保概念引入,意在引导学生以富有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的过去。 答案:只要符合应用文的格式,内容合理即可。

(四)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 6 -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供,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不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选出文段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寒噤:因惊讶而感到心寒

B.厚障壁:深深的隔阂

C.迟疑:有一点点怀疑

D.折了本:亏损,赔了本钱

分析:此题检测词语含义,难度不大,重在平时积累。

答案:C(迟疑,犹豫)

2.选出对“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欢喜”的是见到了少年时代亲密的朋友

B.“凄凉”的是自己的好友马上就要离去,恐怕今后无缘再见

C.“欢喜”和“凄凉”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心情,寓意深刻

D.这句话生动地刻画出闰土那高兴而又悲伤的矛盾心理,是传神之笔

分析:结合语境释词,必须通读全文。

答案:B(不符事实)

3.选出对本文段中中年闰土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他称“我”母亲为“老太太”,表现了他有意讨好“我”母亲

- 7 -

B.他称自己少年时的好友为“老爷”,说明了他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

C.从他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景况非常不好,他是当时下层人民形象的缩影

D.“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他精神上的麻木 分析:对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不能只看片言只语,须综合分析。

答案:A

4.选出在本段中没有运用到的描写方法( )

A.对话描写 B.肖像描写

C.环境描写 D.动作描写

分析:对于描写方法的分析比较简单,细心即可。

答案:C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7、这是课文《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 8 -

答:

10、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呐喊》,小说,鲁迅,周树人,“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辛亥革命后十年

2.对比

3.勤劳善良,但不觉悟的农民 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 对现实不满正在追求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

4. 少年闰土聪明能干、机敏,中年闰土呆滞麻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揭露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农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同时也希望广大农民能够觉醒过来。(意近即可)

5.还含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包含着鄙视,杨二嫂是卖豆腐营生的,这个职业是被人瞧不起的,把“豆腐”放进绰号,就包含着鄙视了。其二是包含着戏弄,将西施与豆腐放在一起,就有此味道,三是侮辱,杨二嫂已成了招徕生意的广告。

6.“辛苦”的含义是不同的,第一辛苦指奔波,劳碌;第二辛苦是指辛勤劳苦;第三辛苦指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7.闰土“拣香炉”与“叫老爷”的做法一样,思想上受封建观念的影响,不同的“叫老爷”反映了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束缚;“拣香炉”则说明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两者都说明闰土迟钝麻木。

8. ①贪婪、鄙俗 ②善良、纯朴 ③麻木、痛苦

(一)1、隔绝,隔膜。2、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杨二嫂。3、C。4、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希望无所谓有。5、√,√,√6、这个充满哲理的结尾告诉我们: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便无,有了希望并不断地实践、奋斗,希望便有,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才能创造新生活。

- 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