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写的很好。题目改为“论诸葛亮形象的悲剧意义与现实价值”。论文中的小标题也作相应改变。其他事宜按照论文通知书进行。
试论悲剧英雄诸葛亮及现实意义
姓名:丁玲枝 学号:0683
[内容摘要]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演义》正是描
写这一时期历史的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
的历史人物形象,充分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隐居南阳,躬
耕山野的士子“出师未捷”,“死而后已”的名垂千古的名贤何诸
葛亮,赢得从低层市民至位高权重的人物的崇拜。可以说,诸葛
亮的悲剧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感人的悲剧。“悲剧是以美
的毁灭形式来达到肯定美,否定丑的目的,是用悲的方式来激起
人们对美的追求。诸葛亮的悲剧历史中,特别是他那百折不挠的
人格力量令后世敬仰。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
最为典型的人物形象。本文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
象来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其悲剧性的命运。
[关键词]: 德才兼备 忠贞报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悲剧
一、弃隐入仕壮志难酬与鞠躬尽瘁
(一)悲剧性命运之一——弃隐入仕的抉择
“凤翱翔于千仞兮,百梧桐不栖;士估外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这是诸葛亮的择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的志向,他期待着自己心中的明主,他知道,心中的明主出现之日,也就是他大展宏图之时。刘备的“三顾”之恩促使其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出隐入仕也开始了他悲剧而又完美的人生历程。
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无疑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而这种伦理观简而言之就是“忠”。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论语·八佾》:“君
(16)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君臣伦理观变成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名
教。但任何伦理道德不可能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它必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然而处在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可能认识
到这一点,对“求善护礼”伦理观的追求与志向不可实现的矛盾必然产生悲剧。诸葛亮脱离不了时代赋予的伦理观,不会走“求真”的道路去匡复社稷,救民于水火,只能走“求善”之道,并在此中挣扎,以抚平他的人生信仰和追求。他把“唯有德者居之”的君道观和“贤臣择主而事”的臣道观等伦理观念转化为政治理想并为之追求,却忘了审视社会现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不仅寄托着罗贯中“有志图王”的理想,也是文人特别是落魄文人的理想寄托。因此,诸葛亮这个乱世中的英雄和道德的人物才会备受后人的推崇和爱戴。
(二)悲剧性命运之二——壮志难酬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欲以自己的才学与天命一比高下,“虽九死其犹未悔”,壮志难酬也在所不惜。这正是他悲而且美之处。为了施展自己的平生所学,实现个人的人格理想,为了“匡复汉室,救民于水火”,他最终选择了一条充满悲剧色彩的道路。
(17)司马徽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此言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
施展感到了一丝慰藉,而更多的,则慨叹了他多舛的命运。“不得其时”反映了古人所执迷的“天命观”、“运数观”,也就是此强有力的制约着诸葛亮的事业和生命。依据“天命观”,当时汉室已末,天不归蜀,即使如诸葛亮这样一位“千古奇人”,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人物也根本无法“斡旋天地,扭转乾坤。”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企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与“天命”抗衡,其顽强不息的意志力量成就了他的悲壮与无奈的悲剧性命运,也带给了读者极大地震撼。“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其名世,千载谁一伯仲间”道出了后世对诸葛亮的敬仰。诸葛亮壮志难酬的悲剧命运与英雄气概,不仅强化了小说“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而且成为小说最感人的情感动力之一。
(三)悲剧性命运之三——鞠躬尽瘁
客观地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愚忠”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有爱国爱民的思想成分,同时,也体现了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直到以身殉职的可贵品质。刘备是仁君,能任人唯贤,有利于诸葛亮实现自己的理想,也符合当时人民群众的某些愿望和要求,所以诸葛亮才能流芳千古。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一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为国家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精神,并抒发了对一个未完成事业的贤相的惋惜 之情。郭沫若在《蜀道奇》中写道:“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全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也给予诸葛亮对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充分的肯定。因为《三国演义》的着力刻画,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最终成为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也是诸葛亮一生表现的概括。当时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从此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征程。
在以后两人接触中,诸葛亮意识自己没有选错明君,刘备对他言听计从,给予他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是足以让诸葛亮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思
想动机越发坚决是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开始的。第八十五回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二倍曹丕,必能定邦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泣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自此,诸葛亮担子更重了,忧虑更大了,为了克服各个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局面,寻找发展出路,他日夜思索,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除了全面担负全国的军事政务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站等工程;亲自过问养蚕、织棉、煮盐、冶铁、铸铁生产;亲自设计、监制木牛、流马;亲自检查兵器创制??。他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投薄书”,流汗竟日,接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这种“知遇之恩”的具体表现,即使辅佐的后主刘禅无能昏庸,而且不时阻止他的事业,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改变对刘备“知遇之恩”而是更感忧虑,怕辜负刘备的遗嘱,不顾自身的健康,日夜操劳。最令人感动,凄惋的是诸葛亮死五丈原,也是“知遇之恩”的升华。第一百三回写到:“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通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毛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描述了诸葛亮临死不忘军事,而忧心重重的感慨。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同时也包含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直到以身殉职的可贵品质,如果不是刘备而是刘禅,就是八顾茅芦之恩,诸葛亮也决不会出山辅佐,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超出了单纯的“愚忠”的范围,这样“知遇之恩,死而后已”有爱国爱民的思想成分,刘备是仁君,能任人唯贤利于诸葛亮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理想事业,也符合封建社会当时人民群众的某些愿望和要求,所以诸葛亮才能流传千古。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为国家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精神给予崇敬,并抒发了对一个未完成事业的贤相惋惜之情,郭沫若在《蜀道奇》中写道:“鞠躬尽瘁兮,诸蒙武侯诚哉武;全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也对诸葛亮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给予肯定。诸葛亮的为“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二、意志与理想的悲剧美
司马徽曾赞诸葛亮之才:“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但也说过“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倒一丝慰藉,更慨叹了他多舛的命运。
“不得其时”反映古人所执迷的“天命观”,“运数观”,也就是此强有力的制约着诸葛亮的事业和生命,依据“天命观”当时汉室已末,天不归蜀,即使象诸葛亮这样一位“千古奇人”,“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人物也根本无法“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如一百三回,上方各火烧司马懿,眼看就要成功,忽然天降滂沱大雨,使之功败垂成,连诸葛亮也不得不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从他的言语中也暗示以蜀国的偏安去伐强魏是何等的艰难,况且他有天助,也预示诸葛亮与“天命”抗衡的无奈,但他没有因为天命脉不可违而放弃自己的意志力量和远大的政治理想,没有放弃“匡复汉室,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的思想动机和历史责任。企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与“天命”抗衡。他的悲壮,他的美就是这顽强不息的意志力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一堪伯仲间”道出了后世对诸葛亮武侯的敬仰。
诸葛亮知道事业难成,仍要坚持,与他的政治理想分不开,在他看来,个人的道德完善应以“仁、义、忠、信”为本,然后才是才能与功业的建树。继而达到“博施于民而济众”。④所以诸葛亮把道德理想转化为政治理想。把道德放在第一位,成败则是次要的,按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死不愧于“知遇之恩”的仁君,亦不愧于自己的意志及做人的原则。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中说:“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宁正恶习邪,务使泽其当时,名留后世”。正因为他不仅忠君而且爱国的政治理想才促成了他“不可为而为之”的可贵精神。
百折不挠的意志及坚定不移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使诸葛亮在几出祁山北伐都失败的情况下,并未产生消极思想,他坚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生奋斗不已,即不畏难,也不避嫌,而全心全意地进行恢复中原,重兴汉室的事业,诸葛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正体现了孔子世界观中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诸葛亮有超凡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但在失去“天时”,“地利”艰难境况下要有所建树是非常艰难的,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即使占荆、益二州,实现《隆中对》的初步战略,如此去北定中原也是十分艰巨的。荆州一路有后顾之忧,孙权虎视眈眈,不能远离;益州一路,山高路险,易守难攻,实在不是理想的用武之地,所以实现暂时的三足鼎立进而进取中原,统一天下难于上青天,何况蜀只占有益州一处,更是雪上加霜,也不可避免的导致诸葛亮再有才华他无力回天,至心劳力竭而亡。虽明晰这些,但诸葛亮坚信自己的理想。有坚强的意志力量,他宁可辅刘室决不会去投曹操,从这个角度就带有悲剧色彩,正如张法说的:“护礼之‘礼’却是一个已定的标准”要坚定信心,就可以去誓死捍卫,因此,中国政治悲剧的主人公绝不会自我否定,他只否定那些与礼的原则不和的东西。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清醒的,是看准了的”。⑤诸葛亮为了“维护”而义无反顾,他坚信自己的“人谋”能战胜“天时”、“地利”。这种不懈的韧劲和义无反顾让后人感受到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英雄气魄的悲壮,就连第一百三回,诸葛亮临终前发出“再不能计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的哀叹也让世人感受到这个杰出人物内心所深藏的时代孤寂感和死不瞑目的恨憾。世人为他的“人谋”的悲剧结局而惋惜,伤感。在他知难而上如履薄冰的悲剧历程中感人至深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
三、才智的悲剧美
罗贯中塑造的诸葛亮“怀经伦济世之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远见卓识,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诸葛亮未出山就预见天下三分的战略策略,初步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他的才智,智谋是不必说的,更重要的是决策英明。他已分析出:当时曹操地广人多占“天时”,东吴孙权据天险占“地利”,所以刘备要取得成功就得占“人和”,而刘备在这方面似乎确实强于另二者,所以诸葛亮企图用他的才略,施展自身的才华尽“人谋”以达“人和”来实现辅佐刘备匡复汉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在“人谋”方面,三国时代,无论荀彧,郭嘉等文臣谋士,还是周瑜,司马懿等武将都不及他,如第三十六回,徐庶荐诸葛亮于刘备时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之才,盖天下一人也!”。从他人之口就可能看出诸葛亮是无人比及的,“人谋”应占一绝。在“人
和”方面,从表面上看,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不言而喻最得“人和”:刘备是“仁君”,使人心归有,诸葛亮是“贤相”,即有卓越的才智,忠贞品格,又有崇高的威信,主持谋划一切,刘备对其言听计从,群臣都服从指挥。蜀汉似乎是一个高度“人和”的集团。但是,蜀汉中不少主要人物都并不能与他真正配合到底,他的智慧不得完全发挥,没有能很好的做“人和”,那么诸葛亮再有“人谋”也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了。就如以下事例:关羽镇荆州,诸葛亮千叮万嘱:“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关羽表示“军师之言,当为肺腑”,实际上转身即忘,当东吴举旗不定与谁和好而提出与关羽的和亲的计划,关羽一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的大喝,把东吴推到了敌国。彻底破坏了诸葛亮的“东和”大计而置荆州于四面受敌的困境,其结果关羽败走麦城失荆州,使《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化为泡影。再追溯蜀国副军师庞统,他与诸葛亮齐名,“伏龙凤雏”,理应与诸葛亮“人和”,如果如此一个守荆州,一人占益州,占胜“天时”、“地利”未可知矣,但他在取益州时,冒险轻进,不听诸葛亮的忠告,反疑心诸葛亮妒忌他独建大功,导致在“落凤坡”被箭射死。使刘备失去一臂,诸葛亮失去最得力的助手。就是做为蜀汉之主的刘备虽倚仗诸葛亮,言听计从,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关键时刻他偏不听诸葛亮的话,还背诸葛亮的大计,最典型就是他为“义”而不顾“国”,他说:“朕不为二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刘备重“义”令人钦佩,但他不听劝阻,执意伐吴,却完全违背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大计。结果大败,蜀国元气大伤,而临大敌,仍由诸葛亮用策一一化解,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人和”名存实亡,单靠诸葛亮个人的“人谋”独支大厦,“匡复汉室”何其难矣!另一方面,蜀汉每遇大事,小事多由诸葛亮授以“锦囊献计”而解决,诸臣难以发挥潜能,缺少锻炼,以至成了诸葛亮一人苦撑危局。也就预示他以劳苦取得的胜利也只能昙花一现,一但他倒下,将无人继承,来保汉业,所以诸葛亮的才智无论如何,事业难成,再多的胜利也只是绝望。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在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当时名士就已断言,暗示出即使诸葛亮尽展平生之学,尽超凡之智,因不得时使他的事业,理想付之东流,难以实现的命运。诸葛亮的真正悲剧就在于此。伦理观念在他心中已有根深蒂固,用道理一想来对抗现存秩序,是他走向悲剧的原因。他可以顶见一个国家的灭亡,但是他不会超过道德的底线来挽救一个国家,他对智慧的尊重远远比不上对传统、对道德规范、对权威的听从。这就是诸葛亮的悲哀,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诸葛亮临终前发出“再不能计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的哀叹了让世人感受到这个杰出天才内心的深藏的时代孤寂感和死不瞑目的恨憾。在赞叹的背后世人为他的悲剧而感到惋惜和伤感。在他的悲剧历程中感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
四、悲剧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的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成就的背后,是英雄的孤寂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一生就是在演绎一个三国时代的悲剧:他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了错误的人物,确立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并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努力地犯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一直致力于统一天下,然而自己却先倒在了五丈原。诸葛亮身上也有着这样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从“人谋可胜天时”,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早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
悲剧性,然而却无一刻屈服于既定的命运、无一刻忘记最初的信念,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而功败垂成的时刻,也正是他最具悲剧色彩的时刻。
1、历史的悲剧
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无论徐庶有始无终,不如不出;即如孔甲尽瘁而无,毕竟魏未灭、是未吞、济得甚事!天下之事,分久必合,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会太长久,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但统一的重任并不适合有一个弱小的国家来完成,诸葛亮空有一腔热血,但毕竟实力悬殊,他发动的战争适得其反,非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反给蜀汉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一场大火,烧得司马懿父子无所遁形,眼见功业得就,然而正在此时,天地间狂风大作、骤雨倾盆,大火很快被大雨浇灭。司马懿趁机杀出重围。诸葛亮仰天长叹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世事就是如此残酷,即便是聪明睿智、“愿以只手补苍天”的诸葛亮,也难逃天命和历数。难怪《三国演义》篇末古风慨叹说:“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令后人读之,同发一叹在中国也许悲剧英雄更能获得同情与崇尚。
2、悲剧性的集中体现
他的悲剧在于他的品格、才智、精神、道德的高度,都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但是,如此绝顶理智的人物,却在三顾盛情下,作出了他错误的抉择,追随一位没有成功可能的主子,去开辟一件没有成功可能的事业,从而付出了他的一生。
他的悲剧在于他一开始就看到了尽头,而他偏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必定失败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不甘失败的反命运的抗争,绝对是徒劳的。因此看着自己的生命,像蜡炬成灰似的一滴滴耗竭,看着自己所付诸心血的事业,无法挽救地走向倾覆。
诸葛亮已经历过战争,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弱点都已作了比较,而诸葛亮在其它的战争中之所以取胜,也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的结果;如在几次战争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知道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诸葛亮不但善于分析情况,而且善于解决问题,他不但满腹经纶,而且善于组织,他运筹帷幄,料事如神,又安详沉着,指挥若定,使诸葛亮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因此,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正确判断来源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锻炼一个人。
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古今许多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诸葛亮为什么如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年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他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谦虚谨慎、严于责己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等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全面分析, 诸葛亮以独特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中国一贯陈腐的学习观念。这与诸葛亮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务实的态度有关。对他而言,知识与学问,不是用来卖弄和应试的,而是帮助他在日后运用的。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就在南阳的田间听到耕种的农民们高唱优雅的歌曲,他很惊讶这些农夫竟可以唱出如此高雅的田园歌曲,而农夫们告诉他,这些歌曲都是隆中的那位“卧龙”先生所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隐居时的诸葛亮,是和这些农民们有深入接触的,他们一起劳动和耕种。在后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也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也与他一贯事
必躬亲的行事风格相一致。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诸葛亮有机会可以和广大的下层人民交流接触,并体味生产劳动的艰辛。对诸葛亮来说,这无疑是他非常重要的生活磨练和心理磨练。
多次出征祁山而无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便是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和总结.
总之,诸葛亮,一代名相,虽在历史的舞台上只活动了短短的二十七个年头,但他已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面镜子,一面用人格和智慧铸造的不朽之镜,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不是神人,抹去了诸葛亮身上的光辉之后,我们会看一个更亲切、更真实、更有教育意义的诸葛亮孔明。同时,从这位智者的身上,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如何理智地剥开历史的面纱,去洞察历史的细微之处,与自己所景仰的名人做近距离的接触。
参考文献:
[1].谭邦和:《诸葛亮悲剧形象的文化解读》,《明清小说研究》,19xx年第一期。
[2].(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批.,《三国演义》,济南:齐鲁书社,19xx年。
[3].谭邦和:《诸葛亮悲剧形象的文化解读》,《明清小说研究》,19xx年第一期。
[4].杨旺生,陈桃源:《论诸葛亮的悲剧》,《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年第三期。
[5].谭良啸:《诸葛亮与传统价值观散论》,《社会科学研究》,19xx年第三期。
[6].(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xx年。
[7] 马强.近二十年来国内诸葛亮研究概述.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xx年第二期
[8] 曹巍.欲念的满足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再思考.江淮论坛.199年第三期
[9] 龙显昭《文化历史走向》,成都科大出版19xx年
[10] 吕思勉著.三国史话 .中华书局 .2006-9-1
本人政治历史与现实表现本人历史及政治表现XX同志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政治历史清白且本人曾经参加过中国少年先锋队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
关于XXXX同志现实表现情况的证明XXX(男),XXXX年X月X日出生,X族,XXXX年X月毕业于XXX大学XXXXX,工学硕士研…
XXX同志思想政治现实表现材料本人于XXX年X月报考XX县XX年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并进入政审环节在XX大学学习期间及毕业后本…
20xx—2102学年度高三工作总结回顾高三一年,我们在校领导的直接关心和英明领导下,明确思路,准确定位,高三年组的老师们不怕学生…
20xx-20xx年度新声校园广播电台工作总结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声校园广播电台团结全体同学,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切实维护…
20xx年个人工作年终总结一个来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科室领导的精心指导与培养下以及各位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在日常工作…
通过这次对消防法规和消防实用知识的学习,对消防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把握了一些消防安全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20xx年,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以来,我局突出以名优品牌为引领,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带动全县工业经济整体质量提高,推动**县经济又好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