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悦 反思 1在那颗星子下

2014(下)中学语文教研组反思: 第一篇 以小见大 情意深长

——《在那颗星子下》教学反思

石 悦2015-3-27

《在那颗星子下》记叙了作者舒婷初中时代的一件事,回忆了初中时代自己的成长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林老师给我关怀, 用智慧的教育方式为我指引了正确方向, 表达了我对林老师的感激和眷恋。本文除了抒发对林老师的感激之情,还有对整个初中时光的缅怀。

我在多年前就非常喜欢而且也多次讲过的文章,而今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再次解读文本时,总觉得与以往不同。一个是受体的不同:这一代孩子是有思想,有主见,敢表达、甚至敢否定权威提出自己见解的学生,课前就有一位学生向我质疑:舒婷这么有名的诗人至于为中学时这么一件小事写得这么煽情吗?本来就考了全班第一,即使重考不及格,老师当然应该还是给我优!否则我投诉她!这么有维权意识的孩子!第二个是我个人的经历从年轻的教师到了即为人师,又为人母,陪伴自己的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挣扎!怎样有效的引导我们的孩子有个积极地、健康地发展方向就要有好的引导策略。我个人认为文中的林老师是我要学习的楷模,她的含而不漏,润物无声的教学方法及教育策略都是我追求的目标。我深深地理解林老师在举手投足间,在引导学生时,即使是平静而又剪短的话语中也有怎样的语重心长,有怎样的良苦用心,这一点又恰恰是被聪慧的舒婷所理解并领悟了其中的真谛。根据现在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及理解能力我怎样也能像林老师一样循循善诱,不仅答疑解惑,而且也能让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理解舒婷字里行间对老师的深情。

一、收获:

1、 这次公开课,我首先从文本解读的环节严格要求自己,虽然已反复教授过,但常读常新,应因人而异。非常感谢备课组李小媛老师让我先听了她的传授,更让我感激的是四年来与我朝夕相伴的专家——王老师在研读文本及教学设计时她反复向我强调备教材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理解,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思考的角度,一语中的给予了我许多中肯的意见,在逐字逐句反复推敲中使我豁然开朗,从主旨、叙事、选材等方面的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经过多次的反复讨论,我对本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了,尤其是语言的品析与组织,更是

要反复斟酌!引导学生时要创设情景,烘托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了解学生在自我阅读这篇文章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出自哪些原因,根据这些情况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教学成果上来看,的确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品味语言的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立,学会“舍得”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希望通过一篇文章面面俱到地将所有涉及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全都展现在课堂中。通过这次交流课的经历,我转变了观念。一篇散文作为教学内容,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和文本本文去 挖掘最值得保留的教学价值,体现文本在教学过程中的最有效的作用。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 能够意识到通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但是只是笼统的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情感的变化及梳理文章情节变化,从作者的心理变化理解我对林老师的感激之情。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的确立。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训练, 已经能够有意识地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揣摩人物心理,既能够得出概念性的词语,如“得意” “感激”“失望”等,也能够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人物之所以出现这样心理的原因, 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概念化地理解人物。 通过对人 物心理变化的梳理,感受人物动作刻画人物心理的作用。理解了作者对林老师的感激之情。而不再是“维权”!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 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虽然做到了层层推进,但过于关注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动词、 形容词等能够形象地体现人物心理的词语,进行分析,仔细品味该词的含义,以及在这句话中的表达效果。前面时间掌控较拖沓,没有做到收放自如。造成结尾品读时,时间仓促,情感的升华收到了阻碍。

2、品读语句。品读文本时, 只单纯强调了通过人物动作分析人物心理,抓住人物的关键动作, 但是忽略了结合具体环境这一方法。使指导环节与后面的总结环节出现了脱节的情况。总结时应抓住“深深一望”“纤细”、“沉甸甸”这些重点的动作描写及心理描写,引领学生剖析作者的内心活动,理解林老师对小舒婷一生的指引作用,为什么让已到中年时的舒婷依然难以忘怀。没有凸显意味深长的含义。

3、指导朗读。朗读就是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引读、范读、齐读,以读促进品味语言,促进对字、词、句的感悟理解,会使教学更为扎实;众所周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是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最后一段的理解之后的朗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也没有再次深挖,引导学生再次品读之后的朗读,今后语

文教学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朗读,在诵读中得到语言素养的培养。

再就是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设计都合理,恰到好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作业布置上也存在着与学生实际能力脱节,因为原计划有根据课文大胆补写的,抓住“深深一望”这个动作详细刻画作者的内心活动, 写一个 80 字的片段。因这一作业与课堂环节有重复,并没有明确的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所以改为了运用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位对自己有影响的引路人,但着实有难度,所以应设计为:十年后,我再次遇到林老师的时候,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展现人物心理。 世界很大,发生在世界上的小事很多。只要细心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小事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如果能指导每一位学生都做生活的有心人、知心人,从身边的小事物观察起,从身边的小事物思考起,从身边的小事物写起。那么,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就具有真实性,并且感人。长此以往,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信息的敏感性。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写起文章来就不会觉得“无米”或“无火”而难“炊”了。再次感谢语文备课组及王老师的倾心相助,只有不断打磨,才能有新的获得。

石 悦

2015-3-27

 

第二篇:八年下反思1

2014-2015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实数》教学反思

龚文珍

《实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第三课时,这是一节实数的运算、化简课,只有在熟练掌握两个公式(和这两个公式的逆运用)的基础上,反复利用练习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融汇,这也是数(或式)的运算(或化简)的最大的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已的思考过程;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已思考过程的意识。”所以,我首先通过课本引例问题,旨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经过老师的引导,感受并体验实数的运算、化简;让学生根据实例进行探索,通过同学们互相交流合作,[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得出两个化简的公式(实际上是两个运算公式的逆运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索能力,也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这是教材里没有写出来的),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因为课本的知识量比较少,我在新课引入和练习巩固方面所花的时间相对多一些,这也是数(或式)的运算的通用的做法,旨在通过练习、例题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我也把练习、例题的量掌握在一定的尺度,以避免学生的反感与厌烦,从而导致前功尽弃。

由于复习练习时学生配合相对不默契,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在课时小结时,显得比较仓促,这是本节课不足的地方。另外,实数的有关计算和化简,还有待于以后的练习和作业继续加强和巩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