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融合 携手并进33

1

巧妙融合 携手并进

作者

单位

联系电话

————阅读与写作良性互动

1 陈金丽淮安市五里镇初级中学 151xxxxxxxx

2

巧妙融合 携手并进

————阅读与写作良性互动

淮安市五里镇初级中学 陈金丽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阅读是输入,提高语文能力;写作是输出,表现语文能力,把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做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不失为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的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的阅读,有大量的课外读物,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学生广泛采撷的素材。本人平时经常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记笔记,捕捉灵感,善于发现,沉淀知识,厚积薄发。

同时还可以“阅读”生活,生活是广阔无垠,无比丰富的,犹如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提醒学生学会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积累感性材料,使它成为写作素材。所以学生在课外阅读书本与生活中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开拓了视野。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要突出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本人在教学中主要从如下方面去把握两者的结合点,促其良性循环的。

1、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触动或震撼心灵的感受写下来,做有心人,培养自己对事情的认识,评价,让学生在日记中自由表达,用我手写我心,说真话,抒真情。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有意识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死的语 2

3

言、词汇就“死去活来”了。如此长期引领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心的语言,语言表达不会艰涩枯燥,用词会逐渐贴切准确,语句读起来很流畅,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素材,习作时需要运用便可就此取材,内容显得真挚,真实感、生活气息强烈,这样何愁不能吸引读者眼球呢?

2、写读后笔记。写读后笔记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就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再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佳句,或揣摩拿捏,体会文章写法。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激励。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学生看,被选中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这样读写结合,学生逐步养成了写读后笔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同时对文章的体验更深刻,独到,记忆犹深,再阅读同类文章时语感也有了,理解分析课文就比较容易了,让所学的知识做到灵活迁移、融会贯通。

如学《散步》后,学生写下来了这样的话:一个普通的家庭关系如此和睦、融洽,相互理解、关心,其乐融融,这是亲情中的爱使然,中国这样的大家庭团结一心就是如此相亲相爱的小家庭融汇支撑起来的。见解很独到,后来做这类主题的阅读分析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变小、正确率明显提高了。

3、仿写。初中阶段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局部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一篇文章或一段话,我们可以抓住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这几个点进行分项仿写。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教学中小至字词的领悟和解读,大到写法分析和理解,只要哪篇课文有哪点“特色”,就让学生模仿学习,学以致用,长此以往,仿写过程中的韵味能较鲜活地表现出来,从而达到跃然纸上的效果。学生的作文技巧和语文积累就会得到大大提高。

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引导学生重点揣摩“雪地捕鸟”几个动词后,要求学生学习准确而形象的使用动词,我让学生观察上体育课跳远、升旗做操的过程,同学插队抢饭的过程,分别写一片断,大部分学生通过亲眼观察能用准确而形象的动词描绘出来。 3

4

对学生的无意观察,老师要相机诱导。在教读《背影》一文时,我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自己见过的类似“背影”的人物特征。如奶奶的“白发”、爷爷“松树似的手”、妈妈“黄皱的脸”、爸爸“微驼的背”等等。模仿训练中,一篇篇反映亲情的文章脱颖而出。

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初一学生在习作时很少能有意识布局谋篇,在教学《往事依依》、《十三岁的际遇》、《社戏》《济南的冬天》 时,就重点分析、归纳如何开头结尾、前后照应,自然过渡等写法,然后让学生去消化、接受,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实现此目的唯一途径即实践——练笔,很多同学在针对性训练中写出了较为满意的小文章。

有的学生习作读来觉得是空洞无物,无价值取向,更无思想意蕴,如一杯白开水,只是简单客观的叙述,为了能让作文思想意蕴深厚,突出自己的情感,学完《藤野先生》、《生命和平相爱》、《享受生活》这几篇课文后,本人加以适时的引导、综合,课文作者为了使主题突出,观点鲜明,都采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学生明白后,便趁热打铁模仿此法写,有一学生在写题为《那一次,我冒失了》叙述完故事后写道:妈妈的爱如温暖的阳光,抚育我这小树成长。而我却斥责她偏心眼,不喜欢我,相反是我没有感受到她对我的润物细无声的、无微不至的爱,虽然远离妈妈,可我多想对她说:我太冒失了,对不起。这样专门练习,许多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都能注意揭示主题,表达观点了。

因为有了课文做榜样,学生的作文必然会更有条理性,思路更加清晰,结构层次感更强。在写作训练中,重点注意培养学生挖掘并赞美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鞭挞假丑恶的东西,以导向学生的价值取向。

这种临摹仿写有如学生练书法时的描红、临帖到最后的脱帖,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提高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善于选择不同的文体,善于选择适合学生模仿的文本,从字、词、句、段到结构,到后来的熟能生巧,最后,学生肯定能在仿写文本方面驾轻就熟,有自己的构思、写作,教师及时讲评,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生搬硬套文本。通过比较,学生仿写的水平肯定逐步有所提升,逐步达到“化用”文本的境界。

3、扩写。对于那些比较简短的文章,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对课文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写。扩写时,或给 4

5

句子加上修饰成分,或给人物加上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或扩充情节,或续编故事。这一练习的开始时间,是初一年级下学期。因为这时候,他们才具备一定的扩写能力。

4、续写。在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的结果既符合情节的发展,又融入了自己的想像,给文章添上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比如本人在教完泰格特的《窗》,学生领悟到了小说中运用对比方法塑造了心地善良、道德高尚与卑劣丑恶的两个人的美与丑形象后,小说戛然而止,那位不靠窗的病人处心积虑,瞅准时机,终于“体面”地占有了他朝思暮想的“窗口”的后,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让学生说出那时的感受,学生发挥了合理的想像,续写下了这样的情节:不靠窗的病人后悔了,学习靠窗的那个病人为一位新病人讲述“窗外美景”,新病人燃起了生命的火焰、希望,让新病人活下去,后来,新病人偶尔一次眺窗而望,他看到的竟是一堵光秃秃的一堵墙!这个学生最后写了感悟到人生真谛的话:自私本来就是一堵墙,他挡住人的视线让人看不到美好的世界,也看不到别人身上美的东西。如果能用一种积极乐观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你会享有发现美、体悟美、感知美的均等机遇。这续写内容多么感人、多么新颖、多么值得深思,富于创意的大胆的构思啊。这不仅是对课文主题的深化,而且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学生从这个人的悔悟中想到,应该将关心他人、让别人有美的享受中也将这种爱传递、延续,并能将小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构方式灵活运用,十分符合小说续写的特点,这是学生在预设的轨道中释放光彩,进行了新的构建,基于文本却又不有游离于文本的生成。在学教材中学生的理解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了璀璨的绽放!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博览群书,搜集资料,并将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更要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各种读写结合形式,在读写的巧妙结合渗透中,百炼成钢,读写能力携手并进,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

5

6

6

 

第二篇:企业合并、报表合并

合并财务报表思路之一----“团团”“圆圆” 关于合并财务报表,我根据学习经验,总结了四种思路。前三种思路主要是理论,第四种思路是实战演练,也就是针对具体问题,如何进行通俗易懂、庖丁解牛式的分析,然后快速、准确给出结果。 一般情况下,每个公司都是独立的法律主体。如果几个独立的主体合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并不意味着合并的几个主体重新组成了一个全新的主体。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如吸收合并,还有新设合并。这两种合并,其合并之前的主体不复存在或者被合并方不再存在。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是控股合并,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合并之后,被合并方主体仍然独立存在,并根据控制关系形成控制公司和被控制公司,通俗来说就是形成了母子公司。 母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要编制自己的个别财务报表,也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反映了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比如母公司在中国,母公司在中国按照中国的会计准则编制着自己的财务报表,子公司在俄罗斯,子公司按照俄罗斯的相关会计制度编制着自己的财务报表。但母公司如果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却需要采用中国的会计准则,把不符合中国会计准则的事项或交易调整为适应中国会计准则。

20xx年12月23日,中国大陆送给了中国台湾两只大熊猫团团圆圆,实际上对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单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中国四川动物园记录了大熊猫少了两只;而中国台湾也记录了大熊猫多了两只。 相关业务对各自双方都产生了影响,但集团作为一个整体,要抵销这些业务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也就是要抵销内部业务对集团整体的影响。不管是中国四川少了两只大熊猫,还是中国台湾多了两只大熊猫,相对于中国来说,熊猫还是那两只熊猫。 ----本来就是一家子嘛。

这就是合并财务报表的概念,这也是合并作为整体的概念。当我们面对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要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因为这些都是集团公司的一部分。对于集团公司整体来讲,只有一种会计政策,那就是企业集团也就是母公司制定的会计政策,换一句话说,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谁对合并财务报表负责,就以谁的政策为准。

当母公司销售了100万的货物给子公司,母公司是不是应该确认销售收入呢? 当然需要确认,母公司在自己的个别财务报表上确认。站在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立场上,不确认能行吗?!母公司毕竟有销售业务发生啊。 但在集团整体这个经济主体上看,母公司销售给子公司的货物,子公司一直没有销售出去,这就存在问题了。对于子公司来说,其在母公司采购的货物,母公司的销售价是确认这批货物成本的基础。对于集团整体来说,存货还是集团的存货,只是挪了一个仓库,暂时到了子公司的仓库。

----正是因为仓库不同,存货的成本无缘无故增多了。假定,母公司将成本100元的货物以150元的价格出售给子公司,到了12月31日,该货物还在子公司的仓库之中。 该交易在母、子公司分别导致下列结果:1、母公司做了销售处理,并结转了成本;2、子公司做了采购,并计入了存货。

该交易在集团整体导致下列结果:1、货物从母公司到了子公司,并存放在子公司的仓库;

2、没有发生任何销售交易,也没有发生任何采购。 我们先来看看个别财务报表的编制。公司根据相关会计科目,通过汇总、计算等方法,对相关财务报表项目进行填列。也就是说,个别财务报表是根据账户来的。 下一期的个别财务报表还是根据账户进行相关汇总计算得来。这期财务报表在填列年初数(期初)的时候是根据上期财务报表年末数得来的(不考虑会计政策变更等事项)。 我们再来看看合并财务报表。我们是在个别财务报表进行加总的情况下,再在合并工作底稿上通过编制抵销分录,将内部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予以抵销,然后按照合并

财务报表的项目合并个别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数据编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是先加总,经过抵销的过渡,再合并。这些工作都是建立在个别财务报表的数据上。 下一期的合并财务报表仍然是按照上述步骤编制。但问题出现了。合并财务报表是在个别财务报表加总抵销汇总而成。当我们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再一次对个别财务报表进行汇总抵销合并,然后按照合并财务报表的项目要求编制。在编制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时候,遇到了年初未分配利润的问题。合并财务报表的年初未分配利润金额不是个别财务报表的累加,因为合并财务报表上的任何金额从原理上都要经过加总抵销合并得出。简单的累加得出的合并财务报表上的年初未分配利润是不对的。因此,把影响年初未分配利润因素进行抵销之后才是合并财务报表上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在这个前提下,就必须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抵销,这就是合并财务报表特有的“复制以前、更换项目”的一项工作。

要点1:个别财务报表是根据账簿记录经相关调整编制而成的。个别财务报表中项目的直接素材是各个账户及其金额。

要点2:合并财务报表是根据个别财务报表经相关调整合并编制而成的。合并财务报表中项目的直接素材是各个个别财务报表项目及其金额。 我们在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是以当期个别报表为基础,并不是以上期合并报表为基础。因此,每期都需要调整。

合并财务报表就是整体概念。当你从这个村庄走到那个村庄的时候,你可以说“悄悄地我走了”,但你还是在这个镇子,所以你还要说“我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调整--合并财务报表思路之二

小区的花匠看到某户家庭小院树木的枝叶影响到小区整体环境时,他就会利用自己手中

的剪刀或电锯,按照物业的标准对这些枝叶进行修剪。这就是一种调整,一种有既定标准的调整。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其一开始就涉及到调整。编制者按照母公司的标准对母子公司相关的业务和事项进行调整。调整是为抵销做基础准备的。这些工作在以后的n年仍然会起作用。也就是说,n年后的会计人员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仍然要考虑你在第一次做的某些调整分录。因此,“20xx年的第一场雪”,是否“爱你一万年”,就连“爱了千年的白狐”仍然继续在探讨着……

在本篇以及以后篇幅中,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

1、调整是用来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

2、抵销是用来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

个别报表依据自己的历史计量属性持续计量。

例1:甲公司20xx年买了一台机器设备作为固定资产,当时价值100万,分10年计提折旧。20xx年该设备账面价值是50万。甲公司是从100万开始持续计量。

例2:20xx年,ABC公司通过控股合并把甲公司作为自己的子公司。对于ABC公司来讲,它投资甲公司的时候,该台设备经评估,其公允价值是60万。也就是说,ABC公司如果要购买这台设备,20xx年要支出60万元。ABC公司就以购买日(合并日)的公允价值对该台固定资产持续计量,此时的公允价值对于ABC公司来说,就是历史成本。 甲公司和ABC公司计量起点不同,从而导致计量差异。既然存在差异就需要调整。 调整之前的现状:

(1)、甲公司按照自己的计量属性对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每年10万元,并按照该标准编制自己的财务报表;

(2)、ABC公司对相关投资做了备忘录,以进行备查。 调整思路:合并财务报表是母公司编制,是针对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编制。对于母公司来讲,该笔固定资产从购买日起就是60万元,每年计提的折

旧是12万元。

调整结果:站在ABC公司的立场上,甲公司少计提折旧2万元,因此需要调整2万元。这是对于合并财务报表而言的。对于甲公司自己的财务报表来说,其仍然是按照其原来的历史成本继续计量下去,而不受合并财务报表的干扰。这让我想起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当地球自转的时候,它仍然在公转着,并且各自成系统地运行。

编制合并报表中相关的调整工作亦然。在母公司、子公司各自“自转”的同时,一旦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就按照“公转”进行。

关键点:

(1)、个别报表是按照初始取得的成本持续往下计量,此时的成本是取得时候的成本。

(2)、合并报表是按照购买日的成本持续往下计量,此时的成本是购买日的公允价值。 调整的步骤大致为:

1、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首先应对各子公司进行分类,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两类。

1.1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

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其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与母公司一致的情况下,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以有关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不需要进行调整;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与母公司不一致的情况下,则需要考虑重要性原则,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1.2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除应考虑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的差别,需要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外,还应当根据母公司在购买日设置的备查簿中登记的该子公司有关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使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反映为在购买日公允价值基础上确定的可辨认资产、负

债等在本期资产负债表日应有的金额。 这些调整的工作都是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予以考虑。如果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这些调整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母子各做各的,互不相关,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2 、按照权益法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

现状:

(1)、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

(2)、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随着净损益的变动而变动。

解决问题:如何将长期股权投资和所有者权益统一起来? 分析:由于各自采用的方法不同,因此存在差异。差异就意味着需要按照标准进行回归。注意:该项工作是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才予以考虑的,并不涉及个别财务报表编制。说白了,正如某个村庄一直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突然某一天,某个大人物驾临,这个村庄的作息时间需要临时调整一下。目的是为了大人物的安全或者是其他目的。 这里在底稿上编制调整分录的目的是为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如果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这些时间你可以用来喝咖啡或者去游泳。 母子公司主要是靠长期股权投资确定相互关系。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进行的该项工作针对的就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母公司是按照购买日的公允价值持续计量,那么首先就应该是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上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 长期股权投资是按照权益法调整,而权益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按照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而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股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等。而未分配利润的变动主要是由当期净利润的变动引起的,也有部分业务的变动引起资本公积的变动。

为什么要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上对长期股权投资用权益法进行调整呢?

我们可以用反证法来证明。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是按照实体观念进行的,也就是说子公

司作为集团的一部分。既然子公司作为集团的一部分,母公司也是作为集团的一部分,那么这两部分之间就是整体。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投资和被投资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问题和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问题,因此它们在各自的财务报表确认的部分要进行抵销。 如果不按照权益法调整,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仍然是按照其成本法核算,而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是处于变动状态的。它们各自确认的部分是不相等的,如何进行抵销? 调整的关键点:

(1)、长期股权投资余额是多少?

(2)、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额是多少?

(3)、投资收益调整额是多少?

考试验证1:针对投资收益部分,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额减去本期投资收益调整部分,其差额如果等于上期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额。那么恭喜你,你会有足够的信心做下面的题目。 考试验证2:如果本期有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带来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那么这部分单独考虑,只验证投资收益部分。 如果掌握了调整的关键点,调整问题迎刃而解。下面举一例,分析调整的思路过程。该例笔者没有涉及商誉,商誉问题在以后篇幅中进行分析。

假设P公司能够控制S公司,S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20xx年1月1日,P公司以货币资金8000万,取得S公司的80%的股权。P、S之间属于非同一控制,均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20xx年1月1日,S公司账面股东权益为6000万,资本公积2000万,盈余公积500万,未分配利润1500万。20xx年1月1日,S公司有一台固定资产账面价值300万,公允价值500万,预计可使用年限10年,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无残值。20xx年实现净利润320万,分发20xx年股利100万;20xx年实现净利润420万,分发20xx年现金股利200万。P、S按照10%提取盈余公积。

为了说明问题,分20xx年、20xx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上进行相

关调整。调整工作如下:

第一步、对子公司个别报表调整

理论准备:P公司作为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按照购买日的公允价值对S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20xx年:

借:固定资产-原价 200

贷:资本公积—年初 200

备注:该分录相当于资产评估的增值部分。

借:管理费用 20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20 思考:只要公允价值跟账面价值不同,都需要进行调整。如果不调整,个别财务报表各自标准不同,如何合并得下去?

假定现在是20xx年12月31日。在这个时刻,同样还是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此时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素材是各自的个别财务报表,而不是上期的合并财务报表。该期的合并财务报表的期初数应该是针对个别财务报表的期初数进行调整得来。因此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涉及到影响期初损益的事项还是要重新进行编制调整、抵销分录,而不能直接取自于上期合并财务报表。当期合并财务报表的期初数据不是根据上期合并财务报表期末数字而来,上期合并财务报表对于当期合并财务报表没有实质的意义。 在调整中,是按照母公司的政策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20xx年:

借:固定资产—原价 200

贷:资本公积—年初 200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20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20

借:管理费用 20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20 这些调整都是针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的。在这些工作完成之后,才考虑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问题。(本篇内容不考虑子公司与子公司相互投资的问题,其处理实质跟母子公司处理差不多)

第二步、 对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 该部分主要是调整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处理调整带来的问题。不管任何情况下,投资收益的情况要结合个别报表的成本法和合并报表底稿上的权益法进行互动调整。(为了更好产生视觉,在个别财务报表上的处理采用斜体字体处理)

20xx年:

(1)调整投资收益

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确认净利润320万,站在母公司的立场上对净利润进行调整,母公司所占的份额是(320-20)*80%=240万。因此,P公司在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 240

贷:投资收益 240

20xx年,P公司在个别财务报表上确认的投资收益是0.

综合上述,P公司在合并报表底稿上应调整的投资收益是240-0=240万。

(2)调整长期股权投资

P公司按照权益法应该调整:

借:应收股利 80

贷:长期股权投资 80

P公司在个别财务报表按照成本法记录:

借:应收股利 80

贷:长期股权投资 80

根据上面所述,权益法下20xx年长期股权投资余额是8000+240-80=8160万 成本法下20xx年长期股权投资余额是8000-80=7920万

P公司在合并报表底稿上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是8160-7920=240万。

(3)调整盈余公积

经过调整后,母公司的投资收益增加了240-80=160万,这部分投资收益没有提取盈余公积,所以要补提盈余公积。按照10%提取,盈余公积应是16万。

借:提取盈余公积 16

贷:盈余公积—本年 16

(4)由于投资收益调增240万,长期股权投资调增240万。因此,P公司在合并报表底稿上记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240

贷:投资收益 240 注意:调整的是差异,而抵销的是整体。如果说差异是调整额,那么整体就是余额。一件衣服本来价格50元,但你只记录了20元,因此补充记录30元,这补充记录的30元就是调整的;如果这件衣服你不喜欢,你只有到商场交涉,交涉允许你等价取回其他物品。假设你拿回了一顶50元的帽子。对于你来说,衣服和帽子就是交换,相互抵销,你抵销的是50元的衣服。这50元是整体概念。概念如果清楚了,下面的抵销问题就会少了很多烦恼。

20xx年:

(1)调整期初余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 24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216

盈余公积--年初 24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16

贷:盈余公积—年初 16 由于合并报表是根据当期个别财务报表编制的,因此涉及到期初数据仍然需要按照个别财务报表的期初数在调整的基础上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

(2)调整投资收益

按照权益法,P公司理应按照以下确定:

借:长期股权投资 320 (420-20)×80%

贷:投资收益 320

但是,在20xx年12月31日,P公司按照成本法已经确认240万投资收益。其已经在个别财务报表记录:

借:应收股利 160

长期股权投资 80(100+200-300-400)*80%-80,长期股权投资最多恢复80万 贷:投资收益 240

所以,P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底稿上要补提投资收益320-240=80万。同时,在合并报表底稿上记载:

借:长期股权投资 80

贷:投资收益 80

借:提取盈余公积 8

贷:盈余公积—本年 8

(3)调整长期股权投资

分析1:

权益法下,20xx年长期股权投资余额=8160+320-200*80%=8320万

成本法下,20xx年长期股权投资余额=7920+80=8000万

因此,P公司要在合并工作底稿上调整长期股权投资8320-8000=320万,由于余额部分涉及到期初,而期初已经调整了160万(见1),因此本期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额是

320-240=80万。

因此,P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底稿上记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80

贷:投资收益 80

分析2:如果不考虑期初余额,纯粹从本期来考虑:

权益法下,本期长期股权投资=320-200*80%=160万

成本法下,本期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额已恢复80万,也就是增加80万。

本期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额是160-80=80万。

分析1是从整体角度来考虑,分析2是从本期来考虑。从本期考虑长期股权投资,不用涉及期初数据,是纯粹增加的部分。但抵销的是整体,是期末余额的概念,企业余额包含期初数据。

建议:考试的时候,考生最好用分析1。这样就不容易在繁杂的数据计算中出错。无论事项或交易千变万化,你只要明白长期股权投资期末余额是如何构成的实质,调整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而不会象“20xx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略晚一些”。

假设不考虑投资收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如资本公积的变动,有下列关系式: 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额=权益法下的期末余额-成本法下的期末余额

=(8000+160+320-160)-(8000-80+80)=320万

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额=(权益法下的期初余额+权益法下本期发生额)

-(成本法下期初余额+成本法下本期发生额)

=(8160+320-160)-(7920+80)=320万

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额=(权益法期初余额-成本法下期初余额)

+(权益法本期发生额-成本法本期发生额)

=前期投资收益调整额+本期投资收益调整额

=∑投资收益调整额

=240+80=320万。

投资收益本期调整额=320-240=80万。

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按照各自的规律各自变动,但离不开上面关系式。

针对20xx年,简短总结上述内容:由于按照权益法确定的长期股权投资期末余额是8320万,因此抵销额就是8320万。但是,P公司在个别财务报表已经按照成本法确定长期股权投资8000万。因此,P公司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320万,其中属于本期的80万,属于前期已调整的有240万。

针对该题20xx年的抵销分录如何编制呢? P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上编制20xx年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股本 6000

资本公积 2000

盈余公积----年初 532

----本年 42

未分配利润----年末 1826 (1500-100+300*90%-20*10%+400*90%-20*10%-2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8320

少数股东权益 2080

借:投资收益 320

少数股东损益 80

未分配利润----年初 1668

贷:对所有者的分配 200

提取盈余公积 42

未分配利润----年末 1826

在这里,对这个知识点再啰嗦一下。在啰嗦之前,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母子公司凭什么

确立关系? 回答:一般情况下,母子公司基本上是因为控股关系的存在而构成了控制和被控制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长期股权投资和应收股利上,而长期股权投资和应收股利是通过投资收益体现的。明白了这个纽带,我们可以再继续啰嗦一下。

调整是为了能够达到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期末余额。由于在编制合并报表之前,P公司在自己的个别财务报表上已经按照成本法确定了长期股权投资期末余额。因此,权益法下期末余额是在成本法下期末余额基础上进行调整。期末余额是包含期初余额和净增加额。净增加额是本期发生的。实际上,净增加额就是本期的调整额。合并报表是在个别财务报表基础上编制的。此时此刻,合并报表哪来期初余额。其期初余额也是根据个别财务报表的期初余额经调整、抵销而得来。因此针对期初余额,仍然需要在合并工作底稿上进行记录。

我们还可以从会计恒等式来进行推导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额。

假定一台电脑只认得英文单词和汉字。在其系统中,一个英文单词计量单位为1,一个汉字计量单位也为1。现在有一篇阿拉伯文章,用英文翻译100个单词,用汉文翻译180个字。我们试想一下,无论哪种翻译都人类都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由于某个地方会议的特殊需要,暂时规定该文章用汉文翻译。那么在电脑系统中,其认为的计量单位调整额=汉文翻译汉字-英文翻译单词=180-100=80。

由此可见,电脑系统认为计量单位调整了80。长期股权投资也是这样。

第一年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额=权益法期末余额-成本法期末余额

=(期初投资额+净利1*百分比-股利1*百分比)-(期初投资额-股利1*百分比)

=净利1*百分比

=投资收益调整额

第二年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额=第二年权益法期末余额-第二年成本法期末余额

=(权益法第一年期末余额+净利2*百分比-股利2*百分比) -【成本法第一年期末余额-(股利2*百分比-成本法确定下的投资收益)】

=(权益法第一年期末-成本法第一年期末余额)

+(净利2*百分比-股利2*百分比+股利2*百分比-成本法确定下的投资收益

=上期投资收益+净利2*百分比-成本法确定下的投资收益 =上期投资收益+权益法确定下的投资收益-成本法确定下的投资收益

=上期投资收益调整额+本期投资收益调整额

以后年份依此类推。

最后的思考:投资时,由于房产经评估增值了100万,从而资本公积增加了100万。刚才说了,长期股权投资要按照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而进行调整,这里的资本公积增值了100万,要不要调整呢?为什么?

这个“为什么”能够准确、肯定地回答上来,说明你的思路已经清晰。请欣赏一段音乐后,再在今天最后的晚餐后、明天最早的早餐前思考这个问题。 答案:这里的资本公积不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因为这里的资本公积是开始投资时形成的,而开始投资时点的长期股权投资就是按照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相关份额确定的。

抵销---合并财务报表思路之三

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在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子

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后,由母公司合并编制。 目前来说,相互之间的往来业务大体也就是五项。掌握了这些业务的实质、真相,再分析这些真相对个别财务报表的影响,以及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问题就会水落石出,真相也会大白于天下。下面就逐一分析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的业务类型以及相互抵销的情况。合并财务报表的抵销有以下五种情况:(建议:作为考生只看自己关心的部分即可)

1.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

2.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销;

3.内部债权与债务项目的抵销;

(1)内部债权债务项目本身的抵销

(2)内部投资收益(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的抵销

(3)内部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抵销

4.内部商品销售业务的抵销;

(1)不考虑存货跌价准备情况下内部商品销售业务的抵销

(2)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

5.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处理。

(1)未发生变卖或报废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

(2)发生变卖或报废情况下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相互之间抵销的情形分为五种,实际上再分类实际上只有三种。下面就上述所列举的抵销情况进行分析。

一、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

借:股本—年初

—本年

资本公积—年初

—本年

盈余公积—年初

—本年

未分配利润—年末

商誉(借方差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子公司所有者权益× 少数股东投资持股比例)

未分配利润—年初(合并当期为营业外收入)(贷方差额)

(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没有借贷方差额。这里“商誉”和“未分配利润--年初”是选项,二者只有其一。) 该笔抵销分录反映的是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情况。从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何前期需要做调整工作了。 由于目前采用的是实体观念,也就是把母子公司作为一个实体,因此该笔抵销分录也要反映少数股东权益的情况。 该笔分录除了形式上要满足管理的需要以反映年初、本年之外,主要还是要注意商誉或负商誉的问题。关于商誉,实际上就是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相对于子公司来说,超出了母公司所享有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从投资角度来说,一家公司合并另外一家公司,被合并方不可能按照账面价值来成交,他会按照目前的市场条件,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公允价值;当然了,合并方也不可能任对方任意喊价,他会按照目前的市场条件和自己掌握的信息和对未来的预知,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公允价值。一来二往,实际上就形成了菜市场上的讨价还价。仅此而已。

----想不通,去菜市场买一回菜就明白了。 负商誉是怎么形成的。被投资方账面价值很高,但实际却是破铜烂铁,有人来收购就已经是善莫大焉、喜从天降了。于是,投资方出了很少的价却拥有了被投资公司相当高的股权。

----想不通,等天黑的时候去买一把青菜就明白了。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计量是以被投资公司的份额作为起点,因此不存在商誉或负商誉。

二、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销 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 母子、子子之间存在长期股权投资,因此在个别财务报表上就会存在投资收益,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案例:A、B两个公司的负责人毫不相关。A投资B,B不给A收益,A同意吗?!如果

A、B公司都是同一个大老板Y在控制。我们想一想,Y有投资收益吗?

分析:Y的钱只是从左口袋拿到了右口袋,他有什么长期股权投资呢?既然他都没有长期股权投资,又哪里来投资收益呢?

因此母子公司相互之间因长期股权投资所产生的投资收益是要抵销的。 子公司当年实现了多少损益呢?这些损益从母公司角度来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母公司理所当然享有的、子公司应分给母公司的、母公司个别确认的投资收益,另外一部分就是属于其他投资者的了,也就是少数股东损益。 子公司当年可分配利润的来源是什么呢?来源当然是当年的损益还有年初的未分配利润。 子公司当年可分配利润如何分配?根据法律要求,提取盈余公积,再对投资者进行分配,剩下的就是未分配利润了,并作为次年可分配的来源。

该笔抵销分录中关键问题是各个项目所对应的数字。春秋战国时期,有五霸。这五霸并没有把周天子真正放在心上,而是经常按照自己的意思召集各诸侯开会。当然,会议的决策方针通常都是这些霸主制定的游戏规则,除非小诸侯非常之特殊,也稍稍保留一些小诸侯的特色。这些霸主就相当于母公司。母公司制定游戏规则,当然要按照母公司的标准编制抵销分录,母公司也对子公司保留着一亩三分地。具体见下面分析。 该笔分录本来很简单,但如果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不相同的话,提取盈余公积部分就会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在扑朔迷离之中,我们要明白:

(1)、哪些只跟投资方有关系或者说哪些影响了集团整体。

(2)、哪些只跟被投资方有关系或者说哪些没有影响集团整体。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相关项目是谁进行会计处理的。也就是说,事项的处理相对应的会计主体是谁? 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肯定是投资方。投资方是按照购买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持续计量。 少数股东损益,该部分损益和投资方的投资收益是一个整体。投资方在确定自己的投资收益和少数股东损益的时候,采用的基础是一样的,只是各自的份额不同而已。

未分配利润—--年初经本期净利润的增加以及利润的相关分配,最终形成了未分配利润—--年末。从其形成来看,未分配利润在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是投资方主持确认和计量的,因此,其标准仍然是按照购买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持续计量。 提取盈余公积,是被投资单位提取盈余公积。由此可知,提取盈余公积是被投资单位进行会计处理的。知道会计ABC的人都知道,一个单位是按照自己的净利润为基础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股东)的分配,是被投资单位对投资者进行的“感恩回馈”。由此可知,该项目

是被投资者进行会计处理的。不管分配由谁决定或者是否有垂帘听政,但对所有者的分配的会计处理都是被投资者的工作。针对这些举一例如下:

背景:七里畈公司作为投资方投资罗汉堂公司,拥有罗汉堂公司72%的股份。投资时,罗汉堂的房产账面价值500万,但公允价值700万,可预期使用年限20年,无残值,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罗汉堂公司按照10%计提盈余公积。

20xx年:罗汉堂公司实现净利润320万。

分析:

1、罗汉堂的眼光

根据要求,罗汉堂理所当然提取盈余公积320*10%=32万。作为独立的法律实体,罗汉堂公司这么做,无可非议。以罗汉堂的眼光,其自己的利润是320万。

2、七里畈的眼光

2.1 站在七里畈公司角度,其投资时,罗汉堂的房产是700万,其折旧是按照700万持续计量。因此相对于罗汉堂公司来说,七里畈公司每年对其要多计提折旧20万,导致利润减少20万。以七里畈的眼光,罗汉堂的利润是300万。

2.2 七里畈作为控股方,其投资收益以300万为基准,按照这个标准,其认为少数股东(非控股方)按照其份额确认损益。虽然是不同的投资者,但也至少体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更是“同一块蛋糕”。

2.3 当年扣除盈余公积之后,净利润还剩下多少?假定不考虑其他分配,剩下的部分是当年未作分配的部分。

2.3.1对于罗汉堂公司来说,当年未分配部分至多是320*(1-10%)=288万。如果站在七里畈的眼光考虑问题,这里288万多包含了利润20万,因此要减去20万。这20万主要是罗汉堂公司多计提了20万的折旧引起的。因此,当年净利润中未分配部分有288-20=268万。

2.3.2如果直接从七里畈公司角度考虑。当年净利润未分配部分至多是300*(1-10%)

=270万。从这里可以看出,罗汉堂公司的盈余公积是以300万为基数计提的。因此,270万中包括了少计提的盈余公积。少计提的盈余公积是20*10%=2万。因此,当年净利润中未分配部分有270-2=268万。

2.3.3 罗汉堂公司计提了320*10%=32万的盈余公积。站在七里畈公司立场上,罗汉堂当年利润是300万。因此,当年净利润中未分配部分有300-32=268万。

2.4 净利润除去分配等事项,余额即是未分配利润—年末。

综上所述,其抵销分录如下:

借:投资收益 216

少数股东损益 84

未分配利润—年初 0

贷:提取盈余公积 32

未分配利润—年末 268

三、内部债权与债务项目的抵销

(一)内部债权债务项目本身的抵销

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需要进行抵销处理的内部债权债务项目主要包括:(1)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2)应收票据与应付票据;(3)预付账款与预收账款;(4)持有至到期投资(假定该项债券投资,持有方划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也可能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原理相同)与应付债券;(5)应收股利与应付股利;(6)其他应收款与其他应付款。

抵销分录为:

借:债务类项目

贷:债权类项目 在某些情况下,债券投资企业持有的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的债券并不是从发行债券的企业直接购进,而是在证券市场上从第三方手中购进的。在这种情况下,持有至到期投

资中的债券投资与发行债券企业的应付债券抵销时,可能会出现差额,应当计入合并利润表的投资收益或财务费用项目。

(二)内部投资收益(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的抵销

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可能发生持有对方债券等内部交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在抵销内部发行的应付债券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等内部债权债务的同时,将内部应付债券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相关的利息费用与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相互抵销。应编制的抵销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 此处的投资收益与企业合并时点的长期股权投资带来的投资收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如果相及,那已经不是对牛弹琴的问题了,而是牛对你唱歌了!

(三)内部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抵销

在应收账款采用备抵法核算其坏账损失的情况下,某一会计期间坏账准备的数额是以当期应收账款为基础计提的。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随着内部应收账款的抵销,与此相联系也需将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抵销。 抵销方法:将本期计提(或冲回)的坏账准备数额抵销,抵销分录与计提(或冲回)分录借贷方向相反。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或: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如果是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首先要抵销坏账准备的期初数,抵销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债权债务可以算作是一个单独的问题。该类债务不仅仅是销售业务产生的,只要内部形成了债权债务就算是该类型的业务。 该类问题的核心是债权债务,至于坏账准备等问题都是因为债权债务抵销而派生出来的。如果说债权债务抵销是主业务,那么坏账准备等的处理则是从业务。

四、内部商品销售业务的抵销

1、不考虑存货跌价准备情况下内部商品销售业务的抵销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年初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营业收入(本期内部商品销售产生的收入)

贷:营业成本

存货(期末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什么是未实现销售损益?母公司把一批商品销售给子公司,子公司把该批商品当做存货,到年底时,子公司这批存货还没有销售出去。这就是未实现销售损益。未实现指的是集团整体还没有实现销售;既然集团整体没有实现销售,当然就没有损益,因此称之为未实现销售损益。

未实现销售损益影响合并财务报表。一般情况下,未实现销售损益是作为购买方的存货计入了存货的成本。而对于集团整体来说,该笔销售抵销,其产生的损益也应该消除。该笔存货只有对外(集团整体外部)销售实现,集团整体利润才会实现。显而易见,一切内部销售都会抵销,集团整体针对该批存货的成本仍然是最初的成本。

案例背景:老子花了80元买了一块手表,用100元把手表卖给儿子,儿子再用150元卖给一百公里之外跟他家三辈子都找不着关系的小伙子。老子回家后,把赚的20元交给夫人,儿子把赚的50元交给母亲,这个家庭还是赚了70元。

背景演变:儿子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手表还是没有卖掉,仍在其口袋里不亦乐乎地转悠着。

结果分析:由于手表没有卖掉,儿子作为个体,花了100元买了手表,因此其成本是100元;对于老子个体来说,其花了80元,其成本是80元。老子卖给儿子100元,中间赚了20元。但对于他们的共同领导----女字偏旁的她来说,手表还是在家中,20元能算赚吗?手表的成本能是100元吗?当然都不能。

作为女字偏旁的她来说,其抵销分录:

借:营业收入 100

贷:营业成本 80

存货 20

从上例可以看出,老子的销售利润率20%,也就是说20%的利润进入了儿子的采购成本。但儿子采购后却没有卖出,因此对于集团整体来说,存货还是同样的,但虚增了20%的成本,因此要扣除,故贷记存货20元。

所以说,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要抵销。不然,集团的整体利润会虚增,同时资产也会虚增。关于未实现销售利润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母公司或者内部卖方的角度来思考,也可以从子公司或者内部买方来思考;可以从营业成本角度思考,也可以从存货角度思考。这些思考角度在《庖丁解母牛----合并财务报表思路之五》中做进一步表述。

2、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

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还要抵销存货跌价准备期初数,以消除存货跌价准备对合并财务报表相关期初数的影响。 合并财务报表是在个别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编制合并而成的,而个别财务报表是根据相关账户汇总而来。因此,只要某个事项或交易影响了个别财务报表的期初数据,进而还影响到合并财务报表,就要在当期重新编制。连续编制情况下,会计处理是: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然后就是针对本期的会计处理。

五、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处理

(一)未发生变卖或报废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

(1)一方销售的商品,另一方购入后作为固定资产

借:营业收入(本期内部固定资产交易产生的收入)

贷:营业成本(本期内部固定资交易产生的销售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本期购入的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这跟内部销售业务一样,只是卖方做存货销售,买方做固定资产管理,仅此而已。不同的是,固定资产的后续问题是提取折旧,而存货后续问题是能否最终实现对外销售。

(2)一方的固定资产,另一方购入后仍作为固定资产

借:营业外收入

贷:固定资产—原价 一方出售固定资产,赚的钱计入营业外收入,另外一方计入了固定资产的原值。站在集团整体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当然要抵销。同时,考虑折旧问题。

(3)将本期多提折旧抵销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本期多提折旧)

贷:管理费用 由于多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的部分已经抵销,当然,对应于这部分的累计折旧自然要消除。合并财务报表的期初余额是根据个别财务报表的期初余额经相关调整、抵销而来。既然上期提取的折旧影响个别财务报表,从而也进一步影响到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就要针对期初余额进项调整或抵销。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固定资产—原价(期初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2.将期初累计多提折旧抵销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期初累计多提折旧)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二)发生变卖或报废情况下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

将上述抵销分录中的“固定资产—原价”项目和“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项目用“营业外收入”项目或“营业外支出”项目代替。 由于固定资产变卖,已经不属于本集团整体了。报废情况下,固定资产都不存在了。这时候,在个别财务报表上,已经对该项固定资产终止核算了。已经实现了变卖或报废,原固定资产原值在合并财务报表上就不用处理。但当期多提的折旧需要处理。 将本期多提折旧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本期多提折旧)

贷:管理费用

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还需要:

(1)将期初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营业外收入(期初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2)将期初累计多提折旧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期初累计多提折旧)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内部无形资产交易的抵销与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处理相同。 掌握了经济业务在个别财务报表的处理,就明白了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工作主要是编制调整分录、抵销分录、重做分录、消除以前做的分录。 调整,主要是为了抵销服务。因为合并的两方或多方的会计政策或计量基础有差异,必需将其统一到统一轨道上来。如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 抵销,主要是双方的业务虽然都在个别会计主体发生并记录于各自的个别财务报表,但站在集团整体的角度,这些业务并没有发生。比如,未实现的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

重做,由于某些业务抵销了,相关计量也发生了变化。某项资产在单独会计主体里和在集团整体里计量不相同,因此需要重新做相关的会计处理。比如未实现内部销售的损益导致的存货在个别财务报表和集团整体的账面价值不同,导致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消除,由于某些主业务抵销了,从业务的会计处理肯定要消除。比如应收账款的抵销导致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需要消除。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主要工作是调整和抵销,至于重做和消除都是因为调整和抵销而产生的。

因此,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请随时思考:

1.这活是谁干的?现在如何处理?

2.有事情没有做吗?现在要不要做?

庖丁解公牛--合并财务报表思路之四

调整诚可贵,抵销价也高。报表要合并,二者不可抛。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调整分录非常关键,调整是抵销的前提,如果调整分录不正确,与之相关的抵销分录怎么可能正确呢?!除非神助!母子公司是通过股权投资联系在一起的。但编制合并报表却需要将这些公司视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既然母子公司各自的会计主体资格在合并报表环境下不存在,那首先抵销的、毫无疑问就应当是长期股权投资和所有者权益。

----同为一体,何来长期股权投资?何来投资收益? 笔者对调整、抵销两大环节,分别举例进行说明,其目的是为了让问题更深入,让有些故事变得更精彩,最终是为了让有些理念印记在脑海中。任何事情,理念对了,事情就会变得轻松起来。本篇和下篇内容主要是“吊汤”。在烹饪中,吊汤的目的是为了吊味。本篇所举的例子是为了吊味,让大家在循序渐进中感觉到其中的味道,进而胃口大开,“吃嘛嘛香”了。有些案例采用多种分析的方法,目的是让思维沸腾起来,场景波澜壮阔起来,

而你的视角却越来越清晰起来。

案例背景:甲公司作为母公司拥有乙公司70%的股份。20xx年1月1日,甲公司用现金投资,当日办理股权转让手续,支付现金7500万。投资时,乙公司股本5000万,资本公积3000万,未分配利润2000万。3月1日,乙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500万。4月10日,甲公司收到股利。20xx年,乙公司盈利800万。20xx年3月1日宣告发放股利1000万。20xx年,乙公司盈利500万。20xx年3月5日宣告发放股利100万。20xx年预计实现盈利300万。(考虑篇幅,暂不考虑提取盈余公积。)

分析:我们先针对甲公司编制会计分录。甲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成本法核算。 20xx年1月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 7500

贷:银行存款 7500

备注:长期股权投资包含了500万的商誉。请注意编制合并报表时商誉有何变化。 20xx年3月1日:

借:应收股利 350

贷:长期股权投资 350

20xx年4月10日:

借:银行存款 350

贷:应收股利 350

20xx年3月1日:

长期股权投资发生额=(500+1000-800)*70%-350=140(万元)

借:应收股利 7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40

投资收益 560

20xx年3月5日:

长期股权投资发生额=(500+1000+100-800-500)*70%-(350+140)=-280(万元) 借:应收股利 70

长期股权投资 280

贷:投资收益 350 上述会计处理是甲公司作为母公司以其本身作为会计主体在自己的个别财务报表记录的。

甲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情况出现了变化。下面按照年份逐一分析。 20xx年:

在合并工作底稿上,按照权益法核算。投资收益是560万。所以调整投资收益560万。长期股权投资余额是7500+560-500*70%=7710万。所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是7710-(7500-350)=560万。

该部分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560

贷:投资收益 560

抵销分录:

此时,甲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期末余额是7710万,而乙公司的股本、资本公积没有改变,未分配利润由于发放股利,减少了未分配利润----年初,但20xx年实现了净利润,又增加了未分配利润。因此,未分配利润----年末是2000-500+800=2300万。

借:股本 5000

资本公积 3000

未分配利润----年末 2300

商誉 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7710

少数股东权益 3090

由于个别财务报表存在损益,这些损益也需要在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进行抵销。 借:投资收益 560

少数股东损益 240

未分配利润----年初 2000

贷:对所有者的分配 500

未分配利润----年末 2300

20xx年:

长期股权投资调整后余额=7710+500*70%-1000*70%=7360万

长期股权调整前余额=7500-350-140=7010万

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额=7360-7010=350万

调整后投资收益=500*70%=350万

以前年度调整投资收益总和=560万

调整投资收益=350-560=-210万。

验证:350-(-210)=560万=上期调整的投资收益。

甲公司在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上做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350

投资收益 21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560

抵销分录如下:

借:股本 5000

资本公积 3000

未分配利润----年末 1800

商誉 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7360

少数股东权益 2940

借:投资收益 350

少数股东损益 150

未分配利润 ----年初 2300

贷:对所有者的分配 1000

未分配利润----年末 1800

2009:

根据预计20xx年预计利润编制20xx年合并财务报表:

长期股权投资调整后余额=7360+300*70%-100*70%=7500万。 长期股权投资调整前余额=7010+280=7290万。

长期股权投资调整额=7500-7290=210万。

调整后投资收益=300*70%=210万。

以前年度调整投资收益总和=350万。

调整投资收益=210-350=-140万。

验证:210-(-140)=350万。

调整分录:

借:投资收益 140

长期股权投资 21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350

抵销分录:

借:股本 5000

资本公积 3000

未分配利润----年末 2000

商誉 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7500

少数股东权益 3000

借:投资收益 210

少数股东损益 90

未分配利润----年初 1800

贷:对所有者的分配 100

未分配利润----年末 2000

在考试中,两个抵消分录中的未分配利润----年末可以相互验证。同时,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中,抵消分录中倒挤出来的商誉都是不变的。如果你倒挤出来的商誉跟初始投资确定的包含在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商誉是一致的,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你是正确的,你可以满怀信心继续往下做;第二种可能是凑巧,不过第二种可能微乎其微。

我们可以针对20xx年再进行设计。比如,20xx年没有发放股利,实现利润1000万。 甲公司在发放股利日,在自己的财务报表上,记录:

长期股权投资发生额=(500+1000+100+0-800-500-300)*70%-(350+140-280)=-210万。

借:长期股权投资 210

贷:投资收益 210

20xx年,长期股权投资在个别财务报表余额=7290+210=7500万。

编制合并报表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余额=7500+1000*70%=8200万。

调整长期股权投资=8200-7500=700万。

调整后投资收益=1000*70%=700万。

以前年度调整投资收益总和=210万。

调整投资收益=490万。

∑之前调整的投资收益=210万。

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700

贷:投资收益 490

未分配利润 ----年初 210

抵销分录:

借:股本 5000

资本公积 3000

未分配利润----年末 3000

商誉 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8200

少数股东权益 3300

借:投资收益 700

少数股东损益 300

未分配利润----年初 2000

贷:对所有者的分配 0

未分配利润----年末 3000

股权调整额=权益法(股权期末余额)-成本法(股权期末余额)

=权益法(期初+增加-减少)-成本法(期初+增加-减少)

=权益法(期初+净增加)-成本法(期初+净增加)

=期初(权益法-成本法)+净增加(权益法-成本法)

=上年调整部分+当期调整部分

=以前期间投资收益调整额+当期投资收益调整额 在考试的时候,时间比较紧张,考友们没有必要象上面那样进行分析。在做连续年份的调整分录之时,直接按照上年的分录变换成当期期初的调整分录,再针对本年部分增加

部分进行调整。

我们对案例背景稍稍进行变形。变形的例子主要是考虑提取盈余公积的处理。

案例背景:甲公司作为母公司拥有乙公司70%的股份。20xx年1月1日,甲公司用现金投资,当日办理股权转让手续,支付现金7500万。投资时,乙公司股本5000万,资本公积2900万,未分配利润2000万。3月1日,乙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500万。4月10日,甲公司收到股利。20xx年,乙公司盈利810万。20xx年3月1日宣告发放股利1000万。20xx年,乙公司盈利510万。投资时,乙公司一办公大楼账面价值200万,公允价值300万,可均匀使用10年。

20xx年:

长期股权期末余额(权益法)=7500-500*70%+(810-10)*70%=7710万

长期股权期末余额(成本法)=7500-500*70%=7150万

长期股权调整=7710-7150=560万

未分配林润---年末=2000-500+(810-10)-810*10%=2219万

乙公司提取盈余公积=810*10%=81万

调整分录:

借:固定资产—原价 100

贷:资本公积 100

借:管理费用 10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0

借:长期股权投资 560

贷:投资收益 560

借:提取盈余公积 56

贷:盈余公积 56

抵销分录:

借:股本 5000

资本公积 3000

盈余公积 81

未分配利润—年末 2219

商誉 500

贷:少数股东权益 7710

长期股权投资 3090

借:投资收益 560

少数股东损益 240

未分配利润—年初 2000

贷:提取盈余公积 81

对所有者的分配 500

未分配利润—年末 2219

20xx年:

长期股权期末余额(权益法)=7710-1000*70%+(510-10)*70%=7360万。 长期股权期末余额(成本法)=7150-140=7010万

长期股权调整额=7360-7010=350万

本期股权调整额=350-560(上年调整额)=-210万

未分配利润—年末=2219-1000+(510-10)-510*10%=1668万

乙公司提取盈余公积=510*10%=51万

在个别财务报表上,P公司记录:

借:应收股利 7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40

投资收益 560

编制合并报表时,权益法调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350

贷:投资收益 350

本期投资收益调整额=本期股权调整额=350-560=-210万

上面采用了两种思路进行分析。希望考友们按照自己习惯得近乎敏捷的思路进行分析。 调整分录:

借:固定资产—原价 100

贷:资本公积 100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10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0

借:管理费用 10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0

借:长期股权投资 350

投资收益 21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504

盈余公积 56

借:盈余公积 21

贷:提取盈余公积 21

抵销分录:

借:股本 5000

资本公积 3000

盈余公积—年初 81

--本年 51

未分配利润—年末 1668

商誉 500

贷:少数股东权益 2940

长期股权投资 7360

借:投资收益 350

少数股东损益 150

未分配利润—年初 2219

贷:提取盈余公积 51

对所有者的分配 1000

未分配利润—年末 1668 调整是抵销工作前部分。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来说,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将长期股权投资调整到权益法下的期末余额,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抵销。仅此而已。

迷雾拨开之后,山是山,水是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