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你能行》读后感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

——《告诉孩子你能行》读后感

马潇潇

“告诉孩子,你真棒!”,一些家长却在无奈地:“告诉孩子,你真笨!”当许多家长终于理解、接纳卢勤的理念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孩子变了,变得真棒了!原因很简单,观念变了,一切都变了!然而孩子们呢?孩子们说:“当然我能行!但不是告诉?父母?,而是?告诉世界,我能行!这本书从生活、青春、长相、暗恋等各方面,为孩子们倾吐心声。

一、 有心才能长大

只要是生命就会长大。但是,有一种现象很奇怪,在爸爸妈妈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长不大。“中少在线”网站有一个“知心论坛”。一天,一个关于长大的话题,引来许多帖子。12岁的女孩晨光发表了她写给妈妈的一封长信。

妈妈:这是一封很长的信,希望您能有耐心看完,这确实是我的心里话。记得我小的时候,您是一位非常耐心还很爱笑的妈妈。您买来看图识字卡片,教我认字……我做错了事您从来不会打我、骂我,而是耐心地告诉我错在哪里,以及如何改正。正是这样,我拥有了自信的笑脸。慢慢地我长大了,您开始锻炼我独立生活的能力……7岁的我会做很多家务,11岁我自己去青岛玩,12岁,也就是现在,我基本上可以独立生活……我的性格是您调教出来的。您对我总是很放心,给我自由……有了您,我仿佛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然而,在

我成长的同时,您也发生了变化。

我第一次真的伤心地哭,是您和爸爸第一次吵架。记得当时爸爸很生气,又是摔东西又是破口大骂,最后还摔了门走了。我看见您在哭,我第一次见您哭……那一次的伤心,我永远不会忘记。

搬了新家以后,您和爸爸经常会闹些不合,好像每次都是因为钱……渐渐地我也习惯了。你们每次吵架,我不是到屋子外面看着天空,就是在没人的地方默默流泪。妈妈,也许您看到了我的孤单,我的无奈。有时候我放学回来,您会问我些“今天穿的衣服有没有人说好看啊?”“老师看到你作文有没有表扬啊?”我已经不是三四岁的小孩了,这些问题对我来说根本不必要了,再加上心情不好,经常会敷衍地回答“没有没有没有,别问了行不行?”对不起,妈妈,我知道您想关心我,可是,我这个年龄理想妈妈的样子不只是一个“妈妈”,我更需要的是一个“大朋友”,和我讨论一些我关心的东西,比如动画片、游戏、时尚、网络,或是关于“爱情”的一些事。我们长大了,一些东西我们渴望知道。人家妈妈都是那么年轻,爱打扮,您为什么一点都不喜欢时尚的东西呢?妈妈,我希望您像个姐姐!可是您不知道我关注的是什么;我希望您了解我,那次要您来我去的网站看看,可您却说:“都是小孩,我去干吗?!”我哭了……妈妈,虽然我长大了,可我

毕竟还是个孩子,12岁的孩子啊!我想得到我该得到的:温馨的家庭,和我说心里话的妈妈,还有贴心的理解和关爱! 妈妈,您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女儿只有这一个心愿了!

爱你的女儿晨光20天后,晨光期盼到了妈妈(网名秋雨)的回信。这封回信打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晨光:妈妈是有苦衷的。正如你说的那样,你还是个孩子,有很多事是无法对你说的。妈妈为了你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放弃了很多工作的机会,为了好好地照顾你!还记得上一年级时,妈妈为你联系好了小学,需要2200元钱。那时,妈妈已辞去了药厂的工作,爸爸在奶奶的公司里做事,妈妈去找奶奶和爸爸,希望他们能解决你上学的钱,但是爸爸没钱,奶奶不愿意出。妈妈只好按户口分片把你安排到西里小学。

妈妈这几年努力地锻炼你独立生活的能力,为的就是能早一天把全部精力投入自己的事业。你确实很出色,一天天让妈妈放心。但是妈妈也知道,你的成长是需要用钱来维护的……

妈妈在你小时候很好地教育了你,在工作忙碌之余,也曾想过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教育现在的你,在不经意间你很快长大,并已完全成熟,这是妈妈没想到的。妈妈经常感到对你的无助,妈妈经常对你说:“晨儿,不管你长多大,永远是妈妈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跟妈妈说,妈妈永远是你的朋友。”可是你却永远封闭着自己,很神秘的样子,妈妈只好尊重你……孩子,妈妈没有变,还是以前的妈妈,妈妈有什么让你不满意的,那也是妈妈无意的,妈妈总想敲门进入你的内心世界,可你总封闭着自己。还记得么,在你曾经失落时,妈妈帮你度过了最难过的时光,使你能快乐地成长。要有信心,妈妈会好好呵护你的。

妈妈也要谢谢你,晨儿,你及时给妈妈敲响了警钟,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有一点你要记住,妈妈永远爱你!

妈妈理解了女儿,女儿也理解了妈妈!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亲子之间相互理解更令人心动!理解有时需要时光。孩子正是在父母“不经意”中长大的,父母也正是在孩子“不经意”中变老的。静下心来,“经意”地想一想,谁都曾有过“长大”时的“郁闷”。我相信当你真正理解父母那“长不大”的感觉,那时你就真正长大了!

懂一点电脑,化一点淡妆,少一点说教,露出一点微笑,多给一点空间,有气质,爱学习,像个朋友一样。这是对父母的要求.面对长大,孩子们也要对父母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计较;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误解;多一点关爱,少一点依赖;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冲动。 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关于人的成长的学问是科学。教育也是有规律的,也要符合科学,还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教育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同年龄的教育有什么不同?教育是不是就是读书识字?是不是就是讲道理、提要求、训斥?家庭的氛围、大人之间谈话的内容、处事的方式是不是教育附么样的期望才是符合实际的?我都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第二篇:请了解你的孩子——读后感

请了解你的孩子——读后感

各位爸妈,你们了解你的孩子吗? 中国的某教育学会曾做了一次测验,请来了十位学生的家长,给每一位家长派发了一份问卷,标题是:“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1.最让你小孩感到害怕的是什么?

2.什么是你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

3.你小孩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4.你小孩喜欢自己的房间是什么颜色?

5.谁是你小孩心目中的英雄?

6.你小孩在学校里是“受欢迎的人”吗?

7.你小孩在假期里最想去哪里?

......................

其中一位妈妈接过问卷,不禁抿嘴一笑,冲口反问道:“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这可能吗?”但正是这位信心十足的母亲,第二天早上却十分尴尬地承认,看来自己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因为24个问题,她只答对了6题。

都说“知女莫过父,知儿莫过母”,我觉得父母应该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了。但是,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很多家长评价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听话、不懂事、管不了、没辙、没长大”,难道所有的孩子在父母眼里都是“不听话”的? 有那么一句话:“医生讲究对症下药”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做好这第一任了解自己孩子最重要。

很多家长从来不与孩子沟通,总是以监视的手段了解孩子情况,关于这点有人做过一个调查,清华、北大等一类名校学生的家长中,认为通过沟通而非监视走进孩子心灵的占到了90%以上。沟通很重要,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更重要。然而,现在社会讲究“男主外,女主内”孩子的学习,父母很少过问。

在美国,全美的父母提出了一个口号:“今天你与孩子谈话了吗?”

要求父母多花点心思去观察孩子,并且每次谈话尽量不低于七分钟;在观察中不要带有任何偏见和定论,目的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对孩子的言谈与行为的观察,知道孩子的需要、兴趣以及发展情况,从而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教育。

孩子为什么叛逆?为什么不听你的话?为什么讨厌上课?为什么还学坏了?....... 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不听话就是叛逆!!?

1. 过分干涉

过分干涉的教育方法会严重的导致各种亲子矛盾的出现。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行为不要过分的干涉,尤其是想让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或者是让孩子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还要特别的注意你所表达意思的语气。多家长都习惯性的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不受重视和承认。

对待孩子必须要以平等的方式,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必须要征询孩子的意见同时还应该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家长对孩子提要求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个要求对孩子来说是否合理,是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孩子处于朦朦胧胧的状态,似乎明白,所以希望自己决定,但大人怕出错就要教育,这时引导就成为了干涉,所以孩子就反感叛逆

2. 没有以身作则

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总习惯性的从孩子身上找问题,对于自身的问题不是忽略就是不清楚,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经常犯错都于家长本身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孩子出现叛逆行为以及心理时,就说明家长的教育方式已经明显出现问题了,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仍然一味的在孩子身上找问题,那么是永远都没有结果的。

家长在对孩子严格的同时是否有注意对自己的态度,如果家长在平时都松散懒惰的话,孩子如何能心甘情愿的勤奋学习呢?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必须要做好应有的榜样。

3.认为孩子长不大

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不管孩子怎样成长,都始终将孩子作为小孩子对待,因此在教育方式问题上也通常都会用对待小孩子的方法进行教育。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长期如此势必会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叛逆心理;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必须要让孩子他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者是受到伤害而代替他们去做,这样孩子永远也不能长大,失败不可怕,以为失败只是一时的,如果因思想发展不好而影响一生,那才是真正的无法挽回。

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不管会不会受到伤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自主能力。面对孩子为什么会叛逆的问题,过分的保护孩子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4.喜欢乖孩子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人见人夸的乖孩子,因此孩子一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横加批评,这种方式同样会导致出现有叛逆心理。要知道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不听话、爱捣乱的孩子,之所以如此多半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关于理解

对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再不是那个儿童期的孩子了。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足下也. 现在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身心感觉越来越疲惫。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孩子要求也越来越高,迫使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精力。于是,家长们每日奔命于孩子的教育和工作之间,不断地感叹“今日之孩子竟如此难养”。

认真揣摩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的生活偏离自然太远,一切都是急匆匆的,被速成的,就连孩子的学习成长也被这种潮流簇拥着往前行走。君不见,一个个辅导班、特长班“逼迫”着家长,“逼迫”着我们的孩子。我们有很多的理由为我们自己辩护,却很少有时间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周遭的家庭都是如此,我不如此,岂不要落伍?孩子不是会吃亏?

孩子从其蹒跚学步,到上幼儿园、上小学、初中、高中,大人们都在焦急、紧张、催促中度过,孩子们呢?依然我行我素。这两个阵营如水火般难以相融,每天都在争夺主动权。不是孩子向家长屈服,就是家长向孩子臣服。是家长错了吗?抑或是孩子错了?

陪着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一个做家长的心愿。孩子高兴不高兴、快乐不快乐是每一个家长特别关注的事情。但在孩子前行的路途上,我们是不是有过很多的焦虑、急躁和不耐?看着孩子进步的那么慢,我们恨不得抱着、背着他,替他往前走。在这样的心情驱使下,什么快乐、高兴统统看不到、听不见、感受不了。结果呢,孩子受伤,我们疲惫,可以说是“两败俱伤”。等到明白的时候,孩子长大了,带着“伤”;我们也老了,带着“痛”。谁之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