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读后感

走进新课程读后感

篇一:《走进新课程》>读后感

新课程中提出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传道授业的教书匠转变成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开发者和开放的教师。乍一看,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像孙悟空的72变被幻化成了多种角色。曾经听到这些名词觉得不可思议,更觉得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不切实际,没有可操作性。读完《走进新课程》才略有感悟,这是一种新的理念,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是在经济迅速腾飞,世界变成了“村”的开放时代背景下所必然出现认知。这么多的不同角色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的新观念。

一、促进者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

传统的教学难免会把教师个人的意志(或是出于学校、领导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为了达成某项既定的目标会毫不犹豫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来逼迫我们的学生完成任务。即使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的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急迫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陈旧的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趟了。那么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教师不是上帝,创造不出天才,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帮组学生发掘自身所蕴藏的无限的潜能,激活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并积极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成功之路,以此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独特个性和健全人格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敬小慎微,尽量不把自己个人的意志过多的强加在学生身上。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引导和促进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才”.

二、研究者是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提出来的。

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好的促进者,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自己专业的素养是要提高的。只有自己站的高了,才能给低处的人予以正确的指引。做老师就必须时刻给自己充电,不断更新自己,做到与时俱进。研究者就是让自己像一个学生一样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总结,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才能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使之我们的教学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在提升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其实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身教”.

三、建设者、开发者是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提出的。

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校本课程,许多学校都自己编印了校本书籍。很多校本课的内容都很贴合当地的传统和特色,或是符合学校的实际需求。就我们体育学科来说,创编徒手操、自编舞蹈、武术套路、编写校本书、废旧器材的改造利用,游戏的开发等都能体现出体育教师在对待体育课程的改革中是走在前面的。对我来说这方面是我特别欠缺的,另一个方面是这些好的东西实践和推广的人还太少。当我们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时,我们就会对我们的所教学的内容理解更深刻,剖析更全面,给学生带去的也将是更丰富的知识,更严密的逻辑,更符合实际发展规律的教学。

四、开放的教师是从学校与社区关系而言的。

开放的教师从目前来说应该是很难做到的吧!虽然我们现在学校体育场地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上的群众也都参与进来,但是真正参与的老师却很少,或者说参与的老师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学校专职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会是某个社区或俱乐部的教练,他们会组建社区的比赛团队和另一个社区的团队比赛,并形成一个惯例或一个联赛。而我们现在这样的现象虽然有却很少,规模也很小,参与的年龄很多也是集中在青少年和年轻人这个群体。我们所带出来的运动队也都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赛。在其它的空闲时间内,组织社区间的比赛机会是没有的。也就是说,我们任然把>体育教学当成老师的专职职业,只在课堂教授。我们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开放的人,是社区的一员,也可以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来,并可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篇二:《走进新课程》读后感:理想与现实

新课程的改革应该说顺应了现实的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教育改革。说白了就是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课程改革,就不难理解新课程中所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就体育教学来说,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正真把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的人却为数不多。此种现象在偏远小规模学校尤为严重。

一、学校价值目标与新课程相悖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要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且要向>素质教育转变,并把体育艺术作为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不仅增加课时比重,而且规定了学生每天不得少于一小时的活动量。然而,现实中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这个规定不过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究其原因,归根是学校需要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往往是被考试的分数和排名所替代,没有分数,教师的一切努力和付出在学校偏重追求分数的考核制度下,变得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举个我遇到的案例: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有严重的高血压,而且有晕倒的经历,对这样的学生,在进行体育中考1000米训练时,在征求了该学生和其家长的意见,决定让他选择免考。而学校的要求却是希望我去做学生思想工作,并要求其参与练习,并下达了达标的目标要求。一方面是学生现实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允许他参加这项运动,另一方面学校为了达成教学质量目标而强硬下达的目标要求。作为体育老师,大家都知道该如何去选择,难得的是你的选择未必能被理解,你的付出和努力也许就因为这样的一位学生而被全部否定。在面对一些营养不良,甚至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学生,为了最求以分数标准衡量的价值时,也不得不狠心让他们参与体育中考训练,我不知道,这样的体育达标对这些学生而言是得到了锻炼增强了体质,还是相反的会对他们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我没有科学的数据佐证也不敢乱下断言。有一点是可以说的,他们真的感到很痛苦。

二、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也没有真的转变

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面是要推动我们的观念转变,建立新的理念。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仅仅是把这些理念和观点当做>口号来喊喊,实际行动却维持不变,或变本加厉。新课程中要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在我们现行的课程中,应该没有主副之

分,而是学习时间比重的分配问题。现实中,体育艺术在学校课程中是没有地位的。很多体育老师在这方面做个很多的努力和尝试,与领导搞好关系,自己努力奋斗取得优异成绩,然后学校才会有点重视。这是在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进步之举吧!(当然在城市学校或大学校这样的事情可能并不明显)在农村学校这样的现象是很严重的,严重到国家规定的课时不能满足,部分体育艺术课程也被挤占挪用甚至取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部分体育教师贪图闲逸也是导致这个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学习的主体----我们的学生呢!在常年的应试教育的反复锤炼中,基本丧失了“自我”,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追求知识的渴望,更没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试卷中的题目,如果老师没有讲过,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可以错,哪怕这些题目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出来的。如果在体育训练中,如果没有老师时刻的督促,他们是不会练习的,哪怕告诉他们这样锻炼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有益,或是考试需要这样的练习,他们也会能偷懒就偷懒的。他们是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对他们而言学习时痛苦的,是被逼的无奈选择。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正真主人。当然,这其中老师也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教师自身的价值追求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如果仅仅把教师作为一项职业,把教书做为一种谋生,那么教学的激情很快就会消退,自己的发展也会停止。当新课程改革刚实行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上课,怎样上才是一节好的课。到现在,目标渐渐清晰,评价制度也逐渐形成,对一节好课的评价逐渐与新课程的理念相融合。我们开始尝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开始提倡少说多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我们开始重新学习新的理论,吸取好的经验,争辩教学的评价机制。这是教师获得新生的开始,是我们真正开始体现自己价值的开始。因为,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将会影响孩子的一身,我们的努力和付出不仅仅让他们在现在受益(感到快乐,增强体质等),并让他们建立了合作、竞争的意识,掌握了某项运动技能并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得益。教师自身的价值追求就是做出对自己的学生,对这个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教师自己要有理想,有目标,虽然现实往往很残酷,虽然现实往往与我们的理想想背离。我们应该坚强的面对这一切,有时我们需要有改革与突破的>勇气,不断追求有价值的目标,人生只有在不断实现自己理想的奋斗道路上才会变的有意义。

 

第二篇:走进新课程总试题

《走进新课程》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 (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 B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 C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 D )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 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 C )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10、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D )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 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 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 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

1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 B )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 ——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 ——陶冶式

18.在“对话?互动” 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 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 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2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B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2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B )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2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 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 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 C )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6、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 C )的整体提高。

A、语文知识 B、语文能力 C、语文素养

27、( A )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28、阅读是学生的( A )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

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

29、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 B )、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

30、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①)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31、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①)

(1)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32、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1) 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2

33、(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 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4、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②)

(1)建构主义理论;

(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3) 多元智能理论;

35、所谓“自我反思”是指(③)

(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2)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36、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

(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2)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3)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37、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

(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

(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38、(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9、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

(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 (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 (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A )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41、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A\B\C )

A. 均衡性

B. 综合性

C. 选择性

42、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A\B\C )

A.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3、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 B )

A. 国家统一管理课程

B.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 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44、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 A\B\C )

3

A. 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B. 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C. 信息化课程资源

4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A\B )

A.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46、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 A\B\C )

A.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47、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 A\ B\C )

A. 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B.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C.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

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8.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B\C ) 考试、选拔方式。

A. 学生自由选择

B. 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

C. 综合评价的

49..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 A\B\C)

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50、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

A必然 B必要 C必需

51、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

A改革B创新 C变革

52、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

A发挥 B发展 C发扬

53、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

A变革 B改变 C变化

5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

A重要 B基本 C必要

55、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

A重要 B必要 C首要

5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5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4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5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5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6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61、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2、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63、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嘴 B、耳 C、心 D、眼

64、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65、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6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

A、1/3 B、2/3 C、1/2 D、1/4

6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6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B )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6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 )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7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A )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7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C )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7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 C )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7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B)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74、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 ( D )

5

A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

C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 C )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76、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 B )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77、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 A )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78、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 B )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7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D )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80、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 B )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8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 A )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

82、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83、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 A )

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②研究教材。

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④研究学生特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4、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 B )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

85、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 D )

6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86、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C )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7、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D )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88、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 C )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89、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 ( C )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德育目标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能力目标

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90、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 D )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91、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 C )不知道对不对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 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92、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 A )

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

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生变化中正确和选择性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 ①②

93、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D )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

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

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

④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4.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 )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

A.③④⑤⑥ B.①②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95、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 ( A )

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系统性 ⑤实用性

7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6、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97.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98.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 A )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9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 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100.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 A )。

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B、辩论 C、合作性讨论 D、 异步讨论(如BBS、电子邮件讨论等)

101、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10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C )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教育法

的是 ( A )、实践锻炼教育法

103、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义的成语是( C )

A、三心二意 B、三令五申 C、三言两语 D、三番五次

104、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 A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105、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B )

A、均衡性 发展性 互补性 B、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C、针对性 发展性 综合性 D、针对性 整合性 自主性

106.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 D )

A 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0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

A改革开放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与发展

108.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C)

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 B )

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

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B )

8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111、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B)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12、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3、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 C )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③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1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D )。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15、 ( A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11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C )。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117、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D )次。

A、7 B、4

C、5 D、8

118、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 放在中心位置。( 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教师和学生

119、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意义更大。 ( A )

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

120、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 ) ,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C )

A.教学目标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D.教学过程

121、 ( )

; 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 B )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122、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 的圣殿。 ( D )

A.情感体验 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 D.人性养育

123、 ( ) 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 A)

A.民主平等 B.关心学生 C.以人为本 D.鼓励学生

124、 “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 A )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25、( B )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26、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 B )。

9

A、单一性 B、多元性 C、动态性

127、 “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 B )的特点。

A、科学性 B、灵活性 C、有创意

128、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

129、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 C )。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

130.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131.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ABC )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13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 (ABCD)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133、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BCD )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134、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ABCD)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135.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C )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13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13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138. 20xx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 )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39.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 (ABCD )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40.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41.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CD B)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42.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nbs

p; (BCD )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3.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BCD )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44.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BCD )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10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走进新课程判断题

01、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0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03、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0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05、《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06、《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0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08、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09、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 )

10、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11、教师即课程。(×)

12、教师在1~ 6年级年段都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 )

13、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

1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

1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 )

1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17、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

18、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

19、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

20、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21、4~6年级这一年段教学时,应避免复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

22、数学教学时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23、新课标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6年级)、第二学段(7~9年级)、第三学段(10~12年级) ( × )

24、提倡选择性学习是日本数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

25、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改变。 ( × )

26、数学在19世纪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 √)

27、“精讲多练”成为我们普遍的教学模式。?( × )

28、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 (√ )

29、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

11

30、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 (× )

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以合作者、引导者为主。

31、让学生掌握知识才是自主学习的本义。 (×)

让学生能够探索、学会探索,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

32、《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结构上看,它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 √)

33、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 )

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34、“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

“情感与态度目标” 应该区分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

3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的。 (×)

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6 师生伦理关系并不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错

37 新课程观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评价。 正确

38 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指教师教的方法的优化。 错

39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应关注的焦点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 对

40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不主张接受式学习。 错

41 质疑就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对

4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对

43新课程观下,课程就是指文本课程,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 错

44 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正确

45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对

46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学习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关于学习的评价。错

47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刺激过程。 错

48档案袋评价法、小组评价法都是定性评价的方法。 错

49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将不再被重视,教师的课程开发整合能力、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能力将逐渐取而代之。 对

50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 错

51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课业过重、课程要求过高、内容偏难。 错

52出现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马家爵因打牌而残杀四位学友等极端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刘、马等人的个人品质、素质低下,与社会风气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等关系不大。错

53 义务教育要以培养高级人才、专家、大家为根本目标。 错

54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的交往和互动。 对

55: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教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服从于教师。 绝对没错 56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的中心应该是自己的思想或教案。 错

57课本知识就是权威的、绝对正确的。 放屁

58 “苹果广告”说明思维应突破常规,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才能有所创新。 对

59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说的太好了,就是不给分我也要选正确。)

60进行学生评价时,评价内容应是全面的,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需求。正确 61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 错

62学生无权评价教师。( 就应该这样。)

12

63新评价观下的教师角色调适就是要教师转变观念,是教师角色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 正确

64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 正确

65一般认为,强调三维目标就意味着否定“双基”。 显然错误

6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

6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

6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

6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 ) &nbs

p;

7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

7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 )

7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

7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

7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 )

7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 “走进新课程”填空题

“走进新课程”校本培训考试复习题

一、 填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 )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 ),全面推进( )。

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 )、( )、(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 )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 )与( )的过程同时成为( )和( )的过程。

4.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 )、( )和( )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 )和( )。

5.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内容( )和( )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 )以及( )和( )的联系,关注学生的( )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 )和( )。

6.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 )、( )、( )的现状,倡导学生( )、( )、(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7.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 )与(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 )、( )和( )的功能。

8.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 )、( )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9.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 )、密切联系学生( )和(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 )与( )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3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是:( )、( )、( )、( )、( )。

11.国家课程标准是( )、( )、( )和( )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 )、( )、

(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 )、( )、( )、( )、( )等部分。

1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 )。

1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

14.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 )、( )。

15.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 )、( )、( )、( )、( )、( )。

16.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哪些变化:改变了教师( )和学生( )。教师遵循( )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 )和( )。“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促使教师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改变了教师对( )的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 )而不是( )。

17.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 )以及实施课程的( )。

18.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遵循( )、( )、( )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 )的学习与学生( )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 )或

( ),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建立( )制度、

( )制度、( )制度,以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建立( )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完善( )评价,优化( )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 ),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19.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的主要变化有哪些:课程结构由( )、( )、( )三个层次构成;合理处理了( )与( )的关系,使( )中有选择、( )中有规范;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把( )与( )有机结合起来。

20.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应该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应该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21.( )、( )、( )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

22.校本教学研究就是教师在“( )——( )——( )——( )??”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

14

23.新的高中课程体系承认一个朴素的真理:考试,永远是这个学生在考试。它不把考试置于课程体系的核心,而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 ”)。

( ),( ),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4.高中教育是( )教育,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性质的基本认定。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 )或( ),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又一基本理念。

25.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 )、( )

26.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是:重视课程实质结构的变革,加强( )和( );整体关注课程结构的调整,力求( )的新突破;加强课程的( ),真正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体现基础性,加强( )。

27.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步骤:( )、( )、( )、( )、( )。

28.( )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也是教学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和灵魂。

29.教学是( )与( )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 ),教学过程是( )、( )的互动过程。

30.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将要发生以下的变化:( )的变化,( )的变化,( )的变化,( )的变化,( )的专业化。

31.新课程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 )、教师、( )、( )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2.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 )、( )和( ),对学生进行( )、( )和( )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 )、( )和( ),引导学生( )与( )。

3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 )与( )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 )和有力的( )。

3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 ),帮助学生( ),(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5.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 )、改进( ),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36.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 )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 )和( )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 ),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考试命题要依据( ),杜绝设置( )、( )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37.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 )、( )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 )奠定基础。

38.高中课程设置了( )、( )、( )、( )、( )、( )、( )和( )八个学习领域。

39.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 )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 )学分,总学分达到( )方可毕业。

15

40.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 )课程,逐步增设( )课程 ,学生可( )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 )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 )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4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 )、( )、( )、( )、( )。

42.普通高中客观上存在着一个任务体系。这一体系除包含“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包含( )、( )、( )、( )、

( )等任务。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是( )职能。普通高中的任务是发展变化的。

43.普通高中应促进学生个体在下列四个方面的社会化。一是( )的社会化。二是( )的社会化。三是( )的社会化。四是( )的社会化。

44.学生报告单的功能:对家长来说,具有( )和( )的功能。对学生来说,具有( )和( )的功能。对教师来说,具有( )和( )的功能。对学校来说,具有( )和( )的功能。

45.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不足。首先,在学校课程中(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 )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其次,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 )、( )、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46.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组织课程内容:( )、( )、( )、( )、( )。

47.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 )、( )、

( )、( )、( )。

48.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惟一标准,具体包括:( )、( )、( )、( )。

49.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 )、( )、( )、( )以及( )等。

50.校本课程是以( )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 )和( )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 )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5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中小学信息( )和( )建设;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 )素养;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 )。

5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努力将( )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 )中心;改善( );体现( )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3.当前课程改革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 )的转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 )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 )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 )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 )的转移。

54.教学的基本原则是:(1)良好的( ):营造积极正向而且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团体;

(2)丰富的( ):有效运用教学时间与井然有序的教室管理;(3)妥善的( ):班级各项教学活动依据课程纲要与教学目的设立;(4)明确的( ):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准备;(5)扎实的( ):内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让学生易懂易记;(6)智慧的( ):教师提问精要创意学生举一反三师生同成长;(7)充分的( ):足够练习机 16

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生多方应用;(8)高度的( ):教师适时提供引导多样协助让学生积极学习;

(9)( )的教导:教师以身作则教示学习策略让学生自动自发;(10)( )的学习:学生成对成组学习相互协助建构精熟与理解;(11)( )的评量:正式非正式评量考查学生朝向目标进步情况;(12)教师的( ):教师依教学目标设定学生适切的学习进步的期望。

55.反思性教学就是将自己的( )和( )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56.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是:提高课程的( ),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57.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 )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 )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 )的考评制度。

参考答案

1.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三个代表” 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

2.体系 结构 内容

3.注重知识传授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学会学习 形成正确价值观

4.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 缺乏整合 综合课程 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5.“难、繁、偏、旧”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学生生活 现代社会 科技发展 学习兴趣 经验 基础知识 技能。

6.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7.甄别 选拔 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 改进教学实践

8.国家 地方 学校

9.直接经验 自身生活 社会生活 经验 生活

10.整体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

11.教材编写 教学 评估 考试命题 基础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12.促进者 研究者 建设者和开发者 开放教师

13.尊重、赞赏 帮助、引导 反思 合作

14.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15.主动性 独立性 独特性 体验性 问题性

16.教学的方式 学习的方式 学生发展 关注点 备课的方式 教学能力 “用教材” “教教材”

17.要素来源 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18.时代性 基础性 选择性 知识技能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领域 课程门类 学生自定学习计划 学生选课指导 学分制管理 校本教学研究 校本 外部 课程自主权

19.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必修 选修 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0.学校 教师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1.教师个人 教师集体 专业研究人员

22.教学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行动 教学反思

2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使每一所学校成功 使每一位学生成功

24.追求卓越的大众 健全人格 公民基本素养

25.社会化 素质化 个性化

26.艺术课程 技术课程 学科结构 选择性 课程整合

27.确定课题 制定计划 搜集资料 总结整理 交流评价

28.创新

29.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交往 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

30.教育理念 教学方式 教学情境 学校生活 教师职业

17

31.校长 学生 家长

32.针对性 实效性 主动性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 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 创新 实践。

33.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 教育环境 学习工具

34.学业成绩 潜能 需求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35.课程内容 教学管理

3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能力 素质 考试内容 课程标准 偏题 怪题

37.提高国民素质 面向大众 终身发展

38.语言与文学 数学 人文与社会 科学 技术 艺术 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

39.116 6 144

40.必修 选修 跨班级 必修模块 选修课程

41.开放性 探究性 实践性 自主性 重过程

42.培养素质 辐射文化 服务社区 开展交流 发展自身 履行其育人

43.社会生活知识 行为规范 价值观念 理想目标

44.报告 通知 认识 反思 诊断 决策 管理 指导

45.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 必修课程 国家课程 语文 数学

46.服务社区 走进社会 珍惜环境 关爱他人 善待自己

47.道德品质 学习能力 交流与合作 个性与情感

48.职业道德 了解学生 教学设计与实施 交流与反思

49.校外图书馆 科技馆 博物馆 网络资源 乡土资源

50.学校教师 当地社区 学校 办学思想

51.基础设施 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 整合。

52.素质教育 学科 学习方式 评价

53.功能 指标 方法 主体 重心

54.班级气氛 学习机会 课程安排 学习重点 学习内容 教学对话 练习应用 支架支持 学习策略 协同合作 目标为本 适度期望

55.教学活动 课堂情境

56.适应性 课程意识 课程创新

57.以校为本 民主科学 专业成长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