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在那颗星星下 教学设计

第三课 在那颗星星下 教学设计(2011-09-16 00:17:41)转载标签: 教育舒婷课文幼儿园词语 分类: 教育教学

第三课 在那颗星星下 教学设计

汉语备课

参与教师: 时间:20xx年 月 日 星期

年级:七年级汉语(上) 审定人: 备课教师:

第三课 在那颗星星下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瓣、晰、钓、谴、赞、纸、颗”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会组成词语。掌握“当场、纤细、茂盛、正视、分外、清晰、谴责、糟蹋、以身作则、迷惑、应付”等常用词语,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是??还是”“连??都“是??的”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4、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爱心和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用自己的话叙述。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爱心和所讲的道理。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6课时

课前准备(含预习布置):

1.朗读课文。

2.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

3.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我) 在那颗星子下 (成长)

(林老师) ----中学时代的一件事

调皮 关爱、理解学生 舒婷

贪玩 循循善诱

聪颖 亲切、热情

教学过程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检查课文一《在那颗星星下》的词语学习

课时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过程与方法:2、能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 3、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课时重点: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课时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许多老师故事非常让人感动。今天,我跟着当代女诗人舒婷走进她的梦一般的中学时光,摇响她记忆中的小铃,在闪烁的银河里,追寻着星空中一颗最亮最亮的星星。?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在那颗星星下 请同学们齐读三遍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小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要求:1、边读边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把它圈出来,做上标记。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那颗星子”指谁?

三、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 书 ) 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5、疑难生字

瓣、晰、钓、谴、赞、纸、颗

6、疑难词语

当场、纤细、茂盛、正视、分外、清晰、谴责、糟蹋、以身作则、迷惑、应付、附加、称赞、威胁、示范、枯燥、佩服。

7、句型学习

1、究竟是??还是:初一时,我们有那么多门课,而我自己又加了近十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上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了,还是把玩当作读书。

而:连词,在此句子中表示转折,与“但、可”用法相同。如:不少同学觉得累,而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究竟:追根到底的意思。如:在这件事上,究竟是他错了,还是我错了?

是??还是:用于选择、是非、反问句式上。如:你是吃米,还是吃拉条子?

2、连??都:你的记忆能力,连我都佩服。

表示强调。如:你怎么连他都不认识?

3、是??的: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学生)。

如:这个演员是很受观众欢迎的(演员)。

四、检查步骤

1、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2、做练习一至四题。

3、造句练习:分小组用学习提示二三四中出现的词语造句。

4、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

班共同讨论解决。

5、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五、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以的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 用学习提示三、四重点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过程与方法:2、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

3、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4、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爱心和所讲的道理。

课时重点: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课时难点: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读一读,想一想。

(一)、组成四人小组,根据所学过的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可以讨论):

1.“那颗星子”指谁?

2.你从哪里看出来?

3.为什么“我”认为林老师是闪烁在“我”记忆银河中的星子,而且是一颗最亮的星星?

4、你猜“我”考了多少分?

课后评卷,我板书示范后,重打的分数是多少?

(二)、熟读上节课学习过的词语。

三、学习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

2、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

4、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

5、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四、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回答问题:

1.“那颗星子”指谁?(板书:林老师)

2.你从哪里看出来?(文章第17节)

3.为什么“我”认为林老师是闪烁在“我”记忆银河中的星子,而且是一颗最亮的星星?

(1)用自己的话说说。

(2)读课文圈划出相应的词句细细品味。

(3)再读读。读出你的体验。

4、:你猜“我”考了多少分?113分!

课后评卷,我板书示范后,重打的分数是多少?47分

五、读课文,释疑惑。

(一)、指名3个学生读1—4自然段。

1、提问:初一时,我给自己加了哪些“课”?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近十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上树??

2、“我”为什么周末敢公开去看电影?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我的记忆力超强。后面课文就印证了这个特点。

3、可见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子?

(可见“我”的调皮、贪玩、聪颖,“我”是个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会玩、爱玩、调皮、聪颖的孩子。)

六、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两段内容。

2、作业: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概内容。

做练习二、三题。

板书 第三课 在那颗星星下

我 林老师

记忆力好

调皮、贪玩、聪颖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三课时

知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2、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情感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爱心和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爱心和所讲的道理。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影还没看完,可是“我”的三个同学为什么都走了呢?她很纳闷,同学们赶紧帮她找找原因吧。

二、学习课文5---10自然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思考以下问题:1、电影还没看完,可是“我”的三个同学为什么都走了?

2、我是怎么应付英语考试的?

3、尽管我是临时准备,但为什么仍然考得很好?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明确:1、大家回去复习去了。2、我早上一路长跑到学校,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翻开书,我先复习那些最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考卷发下来,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3、拥有过人的记忆力。

三、学习课文11---15自然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思考以下问题:1、考后评卷时,我为什么只得了47分?

2、提问:从113分到47分,面对这样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老师会怎么想、怎么做? (可能会怀疑她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可能令勃然大怒,当众训斥她;可能把她晾在一边不予理睬;或者干脆当众改了她的分数等,不管是哪种办法,处理不好极有可能伤及孩子的自尊,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3、课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格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老师怎样批评了我?为什么还给我打优?

(林老师却没有这样做,她很有策略,实事求是,该肯定的肯定,该表扬的表扬,然后再指出问题。)

4、读课文第14自然段第1、第3句。

提问:这里的“它”指什么?“糟蹋”在句中的意思是?“你的脑子里还剩了些什么?”改为陈述句是什么?“被 ”的意思是什么?整句话的意见是什么?

(整句话的意见是要珍惜,发挥好,运用好你过人的记忆力,而不是糟蹋它。要不然,到最后,你的脑子里会什么都没有,因为记忆力也有衰退的时候。)

师小结:这段话循循善诱,入心入肺,抓住了要害,说到了点子上,使“我”心悦诚服。 板书:关爱、理解学生

循循善诱

生齐读品味。

5、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

6、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

提问:“纤细的手搁在我的肩头”,“我”却感觉是“沉甸甸”的,那不是矛盾了吗? 板书:亲切、热情。

四、师小结:于是“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这一眼充满感激、充满深情,她像一颗星,这颗星是拨亮“我”心灵的引路人。她成了一颗最亮的星星——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评价。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背会生字词语。

2、做课后练习三。

3、预习课文二。

板书设计:

(我) 在那颗星子下 (成长)

(林老师) ----中学时代的一件事

调皮 关爱、理解学生 舒婷

贪玩 循循善诱

聪颖 亲切、热情

课后反思:

在那颗星子下??

教学目标:

1、解题,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浓浓的师生情;感受一波三折的情节。

2、领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用,通过朗读和交流,品味富有诗意的语言。

3、体会老师既严格又循循善诱的教导,引导学生要有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

品味充满诗意、活泼传神的语言,体会浓浓的师生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诗意的语言,体会课题“在那颗星子下”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星星象征着什么呢?(希望、愿望等)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写的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在那颗星子下》。

二、朗读、感知

1、解题:(有正、副标题)

课题给你什么信息?又让你有何质疑?

2、听读课文,解题

3、概括主要内容 梳理情节中的三个意外

三、研读、赏析

1、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作者生动的描写是否让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就像身边的某个同学呢?请你找出喜欢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同学交流一下体会。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对比林老师是如何做的?你赞同林老师的做法吗?

3、林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呢?

4、解题:作者把林老师比作是闪烁在“我”记忆银河中的星子,而且是一颗最亮的星星,恰当吗?结合情节说说理由。

造句:老师像一颗闪亮的星子,___________

5、作者用这样的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一比喻充满感激、充满深情,老师像一颗星,这颗星是拨亮“我”心灵的引路人。她成了一颗最亮的星星——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评价。

6、作者用比喻句抒发了真挚的情感,语言如诗般优美而浪漫。除了结尾,文中还 有这样的抒情吗?

第一节里“笼在一片红殷殷的花雨梦中”给人美好温暖、如诗如画之感;第

二节里“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比喻新颖独特、情感真诚深挚。 朗读体会。、

四、拓展延伸

1、机动:总结,有没有哪位老师曾经也这样关心过你帮助过你?你还记得哪个老师的动作、眼神、语言?作交流。

舒婷把老师比作最耀眼的星子,请你也写一句比喻句,表达你对老师的真挚情感。

2、欣赏小诗《老师的眼睛》

五、 作业布置

生活中有很多老师关爱我们的事例,有很多我们是可以看到的、听到的,但还有更多的是我们看不到也听不到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请以《走进老师的内心深处》为题,搜集素材,写一个400字左右的片断。

要求:模仿课文,设计曲折的情节;运用生动的人物描写;在叙事基础上恰当地抒情。

板书:

在那颗星子下——比喻(抒情)

我 林老师(教育) 成长

聪颖 感 怀 理解关爱学生

调皮 激 念 循循善诱

贪玩 晓之以理

《在那颗星子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真品读课文,体会“我”与老师之间的深厚感情。

2、品味文中充满诗意、新颖传神的语言,感受炼字的重要性,提高审美能力。

说明:目标1旨在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概括、表达、合作能力,并从中感受浓厚的师生情谊、陶冶美好的思想情操。而语言的学习是语文课的内核,所以目标2旨在关注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指导训练。预初年级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语言积淀还相对较为薄弱,尤其需要作这方面的引导。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充满诗意、新颖传神的语言。

说明: 语言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载体。因而它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而舒婷散文的语言“浪漫之外充满智慧和幽默”、洋溢着诗情画意,让学生于阅读理解中细细感受、品味、鉴赏,能帮助他们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交流预习情况 交流预习情况时避免学生读资料现象,应该是概括的“说”。 课前布置预习:上网了解舒婷的生平与作品,课上可先予以简单交流。 充分利用网络,拓宽学习渠道、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凭借网络资源得到更多的相关信息。

研读课文内容

品味传神语言

1、作者当时只是一个与你年龄相仿的中学生,大家是否发现有些地方与你或与你同学很相象?

2、本文的标题有两个,其中这“中学时代的一件事”具体指什么?请用几句话概括。 作者是怎么来写这件事的结局的(最后一节)。你从中品读出哪些思想情感?(要追问:“我”敬佩什么?感激什么?可引导领悟:让“我”示范是假,促“我”警醒是真。)

3、全文集中笔墨在写中学时代这件难忘的事,为什么不直接用它作

标题?

有人说,舒婷散文的语言——“浪漫之外充满智慧和幽默”,学习过程中,你感受到了吗?请举例说说。

例如:调皮捣蛋、兴趣广泛、违反校规、上学迟到、考前“临时抱佛脚”、容易骄傲等。(散读思考圈划的基础上发言交流)

事件概括:考前不认真复习却得了全班第一,评讲时“示范”重考只得了“47”分,事后老师找“我”促膝谈心,令“我”惭愧又感激。(同桌互说互听互补充,再抽一两位发言。)

要点:读出老师的真诚关爱与希冀(“沉甸甸”)、读出“我”对老师的感激崇敬眷念(“深深”、“最亮”、“永远”、“我的”)。

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出声朗读这一节,读懂它,才能理解文章主旨——老师既关爱学生更讲究教育技巧策略,学生才对她充满崇敬与眷念。

联系课文后的小知识《标题和副标题》,理解正标题“在那颗星子下”包含着对老师的真切感念之情,更吻合散文的格调。

如:“串上三个女同学”不写“叫上”,表现“我”的调皮大胆贪玩;“把字母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很新鲜有趣的表现了应考时的着急狼狈;“相思鸟在树上幸灾乐祸地鸣叫”则烘托了“我”当时的羞愧内疚。等等。(每人找喜欢的两处先与同桌交流,再通过发言来共同品味、互相启发领悟。) 这样提问融进了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比让他们思考“小舒婷是怎样一个孩子”要更能激发兴趣点,可以让他们带着个性去解读文本。

概括能力的培养提高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同桌互动,让大家都能得到锻炼。

由对最后一节的品读体会引出对老师言行的分析理解探讨,让学生沉浸文本,去发现思考感悟,同时准确把握文章中心,体会“我”与老师之间的深厚感情。

随文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予以落实。

语言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载体。因而它还有极大的审美价值。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于阅读理解中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审美能力,更是引导他们明了“炼字”的重要。 她的文字不只幽默风趣,还十分优美抒情,除了结尾,文中还有几处值得品味。 如:第一节里“笼在一片红殷殷的花雨梦中”给人美好温暖、如诗如画之感;第二节里“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比喻新颖独特、情感真诚深挚。

布置课后作业 出示作业内容与要求:1、摘抄文中最欣赏的句子作简单点评(2-3句)。

2、从自己的学校生活中选一个生动场景描写下来。 回家完成作业。 由课上的“说”变为课后的“写”,是必要的整理、巩固、积累。

思路点拨

从写作指导的角度来学习本文——如何把日常小事写生动、写感人。可注意几个方面:

1、描写与烘托(可以把文中传神的描写改为平淡的叙述,在比较中启发学生领悟本文语言之鲜活精妙,明了运用修辞和用心炼字的重要);

2、首尾的呼应与真挚的抒情(都在写母校门口的优美景象:花瓣、星星;文字都饱含诚挚的暖意与诗意);

3、标题与文章格调、意境的和谐一致(可拓展开去,多举几例体会,如《表哥驾到》、《牡丹的拒绝》、《教你生病》等等)。

练习举隅

1、抄写下列词语,并用其中四个写一段话。

惴惴然 谴责 示范 幸灾乐祸 糟蹋 歉疚

2、 在课外阅读中,大家一定也看到过不少奇妙生动的比喻,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两句,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妙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