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长跑
——读卡夫卡之《城堡》
《城堡》是我第一次阅读的卡夫卡作品,老实说吧,阅读到一半时我便有弃读的冲动。第一次,我在阅读完一本小说前翻看了序,序的作者坦言城堡就如一座迷宫,它在雾中屹立,你以为你在朝它前进但却始终不及。于是我便释然了。
《城堡》让我觉得读不下去,有部分原因便是我觉得故事情节实在没什么起伏或是说实在是太吊人胃口了,作者在剧情中给读者设下了疑问但却迟迟不给出答案反倒让人失了耐心。故事主人公K(主人公的名字如此简单就如他的来历一般)自称是受到了雇佣来这个偏僻的村子担当土地测量员,但这不过是个漏洞百出的谎言,事实上村子里压根就没有雇佣一位土地测量员,K为何要来到这个偏僻甚至可以说是贫瘠的村子?K又为何极力想要靠近城堡?在工作人员查证K的身份时,可以发现村中的管理体系实在是个笑话。村长能与实际掌权的城堡官员联系的方法实在贫瘠且滞后,一份文件在传递中历经波折,而人们表现的就像最后文件是否受到了妥善处理似乎已经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他们的确恭敬地依照程序与官员沟通,没有丝毫冒犯官员。这种可笑让人不禁联想到现实社会,官僚体系的冗杂,办事程序化,事情是否真正被处理并不重要,只要按照程序走过过场就好,最可笑的事群众表现的如此唯唯诺诺。小书中代表性讽刺官僚的还有情妇这一职位,村中的女性一旦被官员邀请过,其地位便会扶摇直上,由此也反映了村人对城堡的谄媚态度。
序作者说虽然大部分读者都认为《城堡》旨在讽刺官僚主义,但他认为这不过是对卡夫卡作品的浅显认识,事实上《城堡》作为卡夫卡逝世前最后一部作品并没有被完成。我不得不惭愧地表示除了折射讽刺官僚体系以外,我没有其他更深刻的感想。真要说的话,小说给我感觉印象最深刻的是村民们对K表现出来的那种傲慢与排挤。我将这种傲慢理解为由村民对城堡的谄媚而衍生出的一种类似“狗仗人势”的感觉,这大概便是在讽刺人性的丑陋了吧。不过也并不是没有村民对K友善,有位姑娘甚至为了K放弃了受人尊敬的“官员的情妇”头衔与K结为夫妻。不过这并不是什么浪漫爱情桥段就是了。姑娘会放弃官员选择K,一方面是K为接触城堡主动接近,另一方面大抵就是姑娘也明白作为情妇终有被抛
弃的一天,还不如借机便另寻出路。而故事结尾,姑娘和K的助手之一跑了。对这个角色的发展我实在是有些反应不过来,姑娘与K结婚后表现相当优秀,不但将家庭琐事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在丈夫失去土地测量员的工作时帮他找到差事,事实上,K结婚后与结婚前的处境简直是云泥之别,可以说K的社会地位完全是妻子带给他的。由此可以看出,K这个角色十分擅长利用一切可利用之处,藉由一段婚姻彻底改变自己在村中的地位,成功由外人晋级,这也从侧面表现了村人对待外乡人与同村人的差别。
K身份在小说中并未被揭示,可以肯定的是他对走进城堡的极端热忱。结婚,在雪中毫无希望的等待,假借治疗接近病重的夫人等等,K持之以恒地借缝插针,不得不让人佩服其手段。而K最终还是没有成功。城堡始终似在雾中,明明像是近在眼前,但无论走多远与它的距离都始终无法缩短分毫。至此便是让人开始思考城堡到底代表了什么,仅仅是官僚体系吗?我觉得城堡像是一个旁观者,它高高在上,舞台上不过尽是村民们的自导自演罢了。城堡也许只是一个标志,他代表的也许是一个人的目标,是一个人的憧憬,但它又像是人们自寻烦恼般硬是想探个究竟的伊甸园。人们想进入伊甸园,但谁知道它究竟是否存在呢?抑或不过是作茧自缚?
浅析《城堡》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摘要】卡夫卡的《城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从文学流派上划分这部作品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但它带有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无论是荒诞的情节还是模糊的人物形象,包括叙事语言,都带有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城堡》卡夫卡 后现代主义 不确定性
卡夫卡进行文学创作的时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高潮阶段,但他对现代主义颇有隔膜;他的创作虽然在许多地方得益于传统文学,但他并不愿意沿袭传统文学的旧习,恪守成规,他的创作在他那个时代是独特的、难以理喻的。卡夫卡甚至说过:“我同犹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与我自己几乎都没有共同之处。”正是卡夫卡的这种无所归属的独特性与难解性,迎合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不仅包含对现代主义的继续、发展,并走向极端倾向,具有荒诞、垮掉、彻底颓废之意;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先锋的”、“最新的”和现代化含义,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人文语境和文化倾向。它的另一特征就是深度模式的消解,即中心的消解。杜威·佛克马说:“现代主义者力求给他在其中生存的世界提供一种确实、可靠,虽则绝对个人的看法:与此相反,后现代主义者似乎放弃了寻求一种仅为个体信念和理智所确认的对世界的再现的企图。”① 美国当代理论家哈桑则将后现代主义的这一特征概括为“不确定的内在性”, 即整个西方的话语领域,从社会政治、认识体系到个人的精神和心理诸方面,各种现存的概念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动摇和疑问,这一切又都因为人类赖以把握世界的符号象征系统(语言系统) 自身的文本虚构性已暴露无遗。
《城堡》所表现的不确定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它虚构了一个荒诞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所有人的价值观都颠覆了,他们一直生活在对“城堡”的恐惧中,却又想接近城堡;一旦接近了城堡,却又得罪了城堡里的高官,终生生活在等待惩罚的恐惧中;但这个惩罚永远不会到来,因为“城堡”根本与他们无关,等待的尽头还是等待。这样的逻辑关系是可笑的,甚至根本不存在逻辑关系。因此整个故①杜威·佛克马,《后现代主义的诸种不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P447
事的发展是无序的,任何一种可能都会出现,但是一但出现了又会被否定,这与后现代作家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非常相似。具体来说,这种不确定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主题的不确定、形象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和叙述者情感的不确定。
第一,主题的不确定。所有的评论家都承认《城堡》是寓意性的,但没有人能确定 “城堡”象征着什么。有人说“城堡”象征着不可违抗的命运,象征着上帝;有人说“城堡”是卡夫卡对父亲的一种又爱又怕的情结,卡夫卡写《城堡》就是克服自己和父亲不愉快的经验;还有人说“城堡”是卡夫卡预言般看到的法西斯主义。随着“卡夫卡热”的不断升温,读者对“城堡”的象征寓意的解释更加丰富。社会学者认为,《城堡》是描写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是批评官僚制度的;存在主义学者认为,“城堡”是“命中注定的自由”;也有人认为,《城堡》描写的是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城堡》寓义的复杂性、多义性集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特征。
第二,形象的不确定。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卡夫卡并不着意刻画人物性格。从《美国》到《审判》再到《城堡》,这三部长篇小说的主人的名字变得越来越抽象化、符号化:起先是卡尔·罗斯曼,接着是约瑟夫·K,到最后《城堡》的主人公名字就是一个K。这种人物名字上的独特变化象征着人物性格的弱化和消亡。本雅明说:“他的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 他所做的是, 让人摸不清经历者的面目, 把它隐藏在平凡琐事的中心, 使他显得渺远。姓名缩写K——他的作品《城堡》里的主人公以此为名——不过是人们通常可以在手帕上或帽檐内侧看到的标记, 而人们无法由此查明已消逝了的主人。”②在《城堡》中,K不但没有具体的姓名,他的出生背景、外貌着装甚至他的行为目的都是模糊的。K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但却无法接近城堡,他费尽周折,与形形色色的人展开了持久繁琐的拉锯战,甚至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但卡夫卡并没有交代他进入城堡的目的到底何在。
第三,情节的不确定。卡夫卡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情节荒诞、细节真实的特点,《城堡》也不例外。与《美国》、《审判》一样,《城堡》也没有结局。卡夫卡并非无力完成,而是情节的模糊性导致了“未完成”的必然发生。刚开始的时候,K成功地勾引了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还有两个助手和②本雅明,《经验与贫乏》, 王炳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P339
信差巴纳巴斯为他传递城堡的消息,让人感觉K是有希望进入城堡的。但不管K费了多大的心思和努力,城堡都是可望不可及的。甚至后来助手都能进入城堡告状了K还在原地转圈。仿佛前面所有情节的铺垫都是为了新的情节出现损毁它时有足够的冲击力。最典型的一个片段是:一天半夜,K去见城堡的一位秘书埃朗格,他敲开其中一扇门,里面是张大床而几无空地,床上躺着的官老爷醒过来,二人交谈。从这位叫比格尔——也是一位秘书——的嘴中K更进一步得知城堡官员们的办事习惯和工作状况。不知说了多久,听得K有些犯困,小睡一觉醒来后,忽然感觉隔壁有人敲墙,并说让K赶快过去见埃朗格。原来埃朗格是在隔壁屋子。K出去见到站在门口准备回城堡的埃朗格,他只跟K说了短短几句便走了。但K一直停留在这空落落的过道上。文本中各种因素互相颠复并且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矛盾、交替的文学特征。
第四,情感的不确定。后现代主义不再试图去表现对世界的认识,既不像现实主义那样冷静地观察批判外部世界,也不像现代主义那样的去痛苦地感悟内心自我。它注重展示主体生存状况,从而使读者成为小说的主体,可以随意地解读,进行再创造。《城堡》通过大量的对话来叙述荒诞的故事,但这些对话没有掺杂任何的情感因素。卡夫卡总是以最平淡、冷静的笔调来讲故事,甚至任何情节转折的地方都是不动声色的。读者试图揣测卡夫卡对K与弗丽达的感情到底是什么态度却无从得知,因为卡夫卡根本就没有介入自己的内心感受,他是以一种非常大胆、非常冷漠的态度在叙事。
卡夫卡创作中的不确定性与他自己身份的不确定性,以及他的思想、宗教、语言的不确定性是分不开的。卡夫卡是一个生活在布拉格的说德语的犹太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则因为帝国的崩溃而被划为捷克斯洛伐克国民。他没有什么一般的爱国情绪,更不是奥匈帝国的卫道士,但当斯拉夫文化取代了帝国时代的多元文化时,他又感到非常失落。“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也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工工伤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
资产阶级;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作家;而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常常花在家庭方面,但是在自己家里,他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的身份和归属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影响和制约着他创作中的不确定性。
卡夫卡在评价毕加索的画时曾说过:“艺术是一面镜子,它有时像一个走得快的钟,走在前面。”《城堡》也是这样的一件艺术品:它在现代主义的巅峰时期预言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
参考书目
【1】
【2】
【3】
【4】 叶廷芳,《卡夫卡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叶廷芳,《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杜威·佛克马,《后现代主义的诸种不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肖一为
20xx年6月 于沈阳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篇一变形记卡夫卡gt读后感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这种变形看似…
我读城堡挣扎于理想与望的泥潭ltlt城堡gtgt中的主要人物K做为一名土地测量员受聘于城堡于是他来到了城堡所属的一个村子里当他满怀…
卡夫卡读后感卡夫卡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文字的神秘永远让人琢磨不透他曾经对未婚妻说在一个孤僻的山洞里给他一盏灯用来写作就行了他的文字也便…
读城堡弗朗茨卡夫卡188319xx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个成功的犹太商人卡夫卡曾攻读文学和医学后屈…
读卡夫卡城堡10级师大文学院hwy内容提要有的人的作品像按顺序播放有的人的作品如单曲循环而卡夫卡的作品则像随机播放不可预知迷离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