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的悲剧美

看完电影,我的心情十分复杂——不是那种“既难过又震撼又激动”的复杂,而是我想不通冯小刚为什么要这样讲述地震。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一段狠毒但中肯的话:

“中国人是一个最讲求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当他们遇到人的命运这个问题時,是既不会在智能方面表现出特别好奇,也不会在感情上骚动不安??他们认为乐天知命就是智慧,但这种不以苦乐为意的英雄主义是司悲剧的女神所厌恶的。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悲剧心理学》),所以故事的开头无论多么波折重重,都是“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困者终于享”。(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这段话放之于《唐山大地震》同样适用。

19xx年的唐山大地震对当事者而言是一个彻底的悲剧:它没有施害者,只是一种命运无常;生死沉浮在此时完全与个人行动、善恶无关;在震时和震后每个人都能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坚强,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以及这两者之间巨大的张力。

但冯小刚把这场地震处理为一个“圆美”的故事:方登奇迹般地从死人堆中苏醒,神话般地被军人收养,尽管又是未婚先孕又是休学,却又童话般地获得了幸福安逸的婚姻;方达的命运则更是没有道理地好:前一秒还拖着假肢在街上踩三轮,后一秒突然间开着一辆宝马(请问他是怎么考的驾照?)带着美娇妻衣锦还乡了。故事最后全世界冰释前嫌就差没有就着剑南*搓一顿了。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故事啊,简直是秦香莲遇到包大人得斩陈世美,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等来了薛平贵,杜丽娘生死相随得嫁柳梦梅,崔莺莺痴痴等候望到张生故里荣归。

那一场发生在唐山的巨大悲剧就这样被消解了:哦,唐山人民很惨,但他们很坚强,而且最后的结局基本上很幸福。

但我们知道不是这样的。

更多的人从此不敢幸福,不相信幸福,那场大地震成为困住他们的枷锁;更多的人一夜之间从天堂坠入地狱,即便从头来过,亦永世不得超生。

他们有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号:为什么我足够善良,足够勤奋,还是没有办法获得幸福?他们像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无因无果无始无终,承受着这一场悲剧。

要这样处理故事很容易,比如让方登直接死掉,然后元妮在愧疚中无法自拔而变得神经质;或者让方达永远徘徊在社会最底层,虽然勤劳老实,但因为身体的残缺和心灵的负担而永远无法出人头地;又或者干脆让方达在被救出来以后不治身亡,然后集中力气讲元妮后半生的故事。冯小刚是会讲故事的大导演,如果愿意,能想出非常出彩的剧情。

可惜了,冯导并不打算这样做。我们只看到了“惨剧”:那么多人死了,那么多人失去了亲人,好惨呀好惨呀。然后呢?我们一点没体会到命运的无情,没有体会到生命的伟大,我们无法在影片的最后感叹:“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余华),我们无法对生命本身进行追问,也无法被激发出对高尚的向往。

我们只是看到了一出旨在煽情的悲欢离合家庭剧——只是这个家庭剧的背景是唐山大地震罢了。

此外,电影的结尾也非常不着调——它是想告诉我们这样的家庭(开头悲惨但结局还不错)不止一个?还是想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有真实的原型?《心经》的配乐是什么意思(超度不是该颂《大悲咒》吗)?难道导演想让我们看完这出家庭剧之后突然大彻大悟“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悲剧的艺术美。

美的存在形式有三种,即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自然美和生活美属于现实美,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和生活美,它是观念形态的美。艺术美是艺术家通过人为的艺术手段,依据一定的美学观点,遵循美的法则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综合美。它是大自然和现实生活在人的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比起自然美和生活美来,艺术美是更为高级阶段的美。

艺术美是描写对象的客观性和艺术表现的主观性的辨证统一。艺术美的客观性是指艺术美的素材来自客观的物质世界,艺术美一经产生,它就成了一种客观存在,也就存在着欣赏价值了。艺术美的主观性是指渗透在作品中的艺术家的美学观点和美学理想。所以,艺术美的内涵,既有客观现实的因素,又有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和艺术独创性。

艺术美是真、善、美三因素的统一。艺术通过形象再现社会生活,揭示生活的真理,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艺术被称为“生活的镜子”。这是艺术美的第一个因素—真。艺术还通过形象说明生活,揭示生活本身的善恶趋势,具有进步倾向。因此,艺术具有政治的、道德的和思想的教育意义,又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这是艺术美的第二个因素—善。艺术对于生活真理的揭示和进步倾向的描述,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完成的。它向人们提供的是丰富的审美感受,并激起人们强烈的感情波澜。这是艺术美的第三个因素—美。艺术美就是这三者的统一。在艺术的范畴内,真和善统一于美,这是艺术美的特殊性的表现。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美产生和再生的”。这些人的因素,包括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技术技巧等。现实美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苏州的园林只能在苏州欣赏,美丽的西施也只存在几十年。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使我们不可能再欣赏它们的美。但艺术美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们共同欣赏这种美。古希腊的美女我们看不到了,但雕塑“维纳斯”却是供人们永远欣赏的女神。艺术美还将现实生活中零碎的、分散、粗糙的东西,集中起来,进行提炼、加工和再创造,形成一个完整的、典型的、凝炼的、独特的形象,产生一种强烈的审美效果。

艺术美既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而且又反过来积极推动现实美的发展。艺术美对现实美的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鼓舞人们的生活斗志,从而推动和促进现实美的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遵循美的规律去改造现实,努力创建理想的社会。

在美学范畴内,悲剧正是体现了艺术美的原则和规律,给人以高于其他形式的审美效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激发着人们为“美”去奋斗。美学中的悲剧,不是指生活中的不幸痛苦,也不是指戏剧中的一个种类,它是指一种艺术的境界,是一种美的特殊形式。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一种严肃而伟大的斗争,它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能体现人物、事件的英雄性和崇高性。

悲剧是令人悲哀和痛苦的,但人们却喜爱观赏悲剧艺术作品,这显然是悲剧艺术表现了美,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美感的缘故。悲剧的美表现在那里呢?为什么它会使人们在被激起悲哀、痛苦的精神反应的同时,又产生强烈的美感呢?

悲剧通过“悲“,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以进取的力量,斗争的勇气。作为美学范畴,悲剧的基本特点是“悲”,这种“悲”,不只是让人悲伤,痛苦,还要给人以震撼,激发人的斗志。如果没有悲的效果,那就产生不了悲剧。延安时期演出歌剧《白毛女》,剧中的杨白劳和喜儿的不幸遭遇,掀起了人们感情上的巨大波澜,并获得了强烈的悲剧效果:悲痛的力量,仇恨的火焰,在人们心中奔涌燃烧。为了不再出现新的“白毛女”,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用大生产的热潮来支援解放战争,战士们呼喊着“为喜儿报仇”的口号,向敌人发起冲锋。这就是悲剧的效果。

悲剧通过“美”的毁灭来激起人们对“丑”的否定。悲剧的特殊的审美功能,还表现在通过美与丑的对立和冲突,以及美的毁灭所引起的悲痛,激起人们对丑的鄙视、憎恶和仇恨。歌剧《白毛女》中黄世仁的的恶行,激起人们强烈的仇恨,人们不仅否定了他,同时也否定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美的东西无辜被毁灭,就显出丑的东西的可恶。丑的东西对美的东西摧残的越厉害,对自身的否定就越彻底,而被毁灭的东西就越美,就越能激起人们对丑的憎恨。这是悲剧艺术的规律。鲁迅在谈到《白蛇传》说,法海虽然破坏

了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但他并不是胜利者,“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只要丑恶的东西摧残美,它在道义上的失败是必然的。 在悲剧中,美的东西被毁灭了,但在人们的心中则是永生的。美的东西被毁灭了,人们为之痛惜、流泪、悲伤,但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精神,却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活在人们的心中。它成为一种催化剂,催开人们心底的善与美,使人的精神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

华,使人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悲剧中美的毁灭,不仅是对丑与恶的否定,也是对美自身的肯定。《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封建家庭扼杀了,林黛玉在冷漠中死去,贾宝玉出家了,他们被毁灭了。但他们纯真的爱情,他们追求爱情自由的精神,他们美好的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或是具有正面素质的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美学论文选》)人心向善,人们大多具有正义感,所以只有正面人物或具有正面素质的人物的悲剧,才能引起人们的悲哀与痛苦,他们的矛盾冲突,才能体现出英雄性和崇高性。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是真正伟大的悲剧主人公。在中国历史上,为反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出现过奴隶起义,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直到太平天国起义,总计大小数百次起义,都失败了。但他们的壮举,是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代表着正义和进步,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所以,他们是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或具有正面素质的人物,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悲剧人物的不幸结局,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正面人物或具有正面素质的人物的不幸结局,如聂耳之死于溺水,叶挺之死于飞机失事,并不一定就成为悲剧,虽然他们的结局是令人悲痛的。悲剧矛盾的展开与结束,不能是由于一种偶然的事件或原因,它必须表现出历史的必然性,表现出“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的冲突”。(《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压迫和剥削是产生悲剧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所以,一个进步的艺术家,总是要寻求人物的不幸的社会原因,把这种社会原因看着创作悲剧艺术的必要依据。正因为伟大的悲剧作品能体现出这种历史必然性,所以,它能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某些重要的本质、规律作出深刻而广泛的揭示,从而具有巨大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

悲剧的矛盾冲突必须有具体性和完整性,其结局必须是正义力量的失败。没有矛盾,也就没有悲剧。但是,悲剧对于这个矛盾冲突的过程的描绘,不仅是具体的,可以使人感受到的,而且,还必须是完整的。因为,抽象地叙述矛盾不符合艺术的要求。而矛盾冲突的零碎、不连贯,就会使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呈现出跳跃性和模糊性,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就不易表现出来。这样,悲剧作品就不可能产生充分的美学效果。悲剧的矛盾冲突,必须是正义力量与非正义力量的冲突,而且,必须是非正义力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胜利。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都体现了矛盾的具体的完整性,他们的结局也都是正义力量的失败。

悲剧虽然表现了痛苦,但它也表现了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悲剧是以人们对于进步的、美好的、理想的生活的追求为描写对象,它是对人们的生活美和理想的肯定。虽然悲剧主人公失败了,但他的理想,他的奋斗精神,却为悲剧作品所颂扬着;而非正义的力量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那是暂时的,而且在悲剧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种非正义性,又被充分地否定了。所以,悲剧以它特有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给人们透露了在黑暗中的一线光明,并预告了这线光明在人们的追求下,必将形成灿烂的白昼。所以,从本质上说,真正的悲剧必然具有乐观主义精神。

悲剧是一种艺术,悲剧美集中体现了艺术美。它将悲剧中美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头脑中,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刺激着人们的精神和意志,激发起人们的正义感,悲剧中的正面人物就自然成为人们的榜样和楷模。同时,它也启迪人们更深刻地体会生活、认识生活、思考生活,促使人们为社会中不再产生悲剧,代之以和谐、理想的社会而努力奋斗。可以说,悲剧的艺术效果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所不能企及的。

 

第二篇: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20xx年8月16日 阴 星期一

今天,我们一家人去电影院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我期待已久的影片,坐在电影院的椅子上,不一会儿,电影院的灯暗了下来??

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唐山家庭,一家四口尽管不是很富裕,但是很幸福。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三时四十二分,举国震惊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那一个个震撼的画面令人心惊胆颤:地面上被撕裂的巨大裂缝,剧烈摇晃着的房屋和一片片废墟,一个个惊慌失措尖叫着奔出房子的人们,不断从楼上震落下来砸向地面的东西,

大地仍然剧烈的抖动着,女主角龙凤胎方登方达的妈妈元妮马上便想起了还在家里睡觉的两个孩子,疯了似的惊叫着,跌跌撞撞地跑向他们家。看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在随时可能倒塌的楼宇里,心如刀绞,元妮要冲进家去救孩子们,被丈夫一把拉倒在地。当元妮再次睁开眼睛站起来时,昔日的家园已成为一片废墟。

在一片废墟中,哭声交杂着说话声,元妮失去了丈夫,悲痛不已。好不容易找到了被压在废墟下的方达、方登,却得知了只能救一个的消息,她跪在废墟上,绝望的叫着:“都救,两个都救??”作为一个妈妈,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命啊,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而母亲就更是这样了。这时,另一头有人喊:“这里有人!这里有人!还活着!”周围的人都急了:“到底救哪一个?只能救一个!”眼看人们就要走了,她艰难地做出了决定:“救弟弟!”。这三个字深深刻在意识清醒的方登心里。

在拉尸车开始把一具具尸体抬上车时,方登在已死去多时的爸爸身边奇迹般醒了过来,后来又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了??

眨眼间,三十二年过去了,每一个人无时无刻都忍受着地震带给他们的痛苦。二零零八年汶川大地震时,和三十二年前相同的一幕——地震无情地吞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姐弟俩不约而同的想起了自己所经历过的唐山大地震,都毅然决

定赶赴灾区,为和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人们尽一份微薄之力。就这样,天各一方的姐弟俩重逢了,终于,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就像电影海报上写的那样:二十三秒,三十二年。就是因为那二十三秒所产生的剧变,留下的阴影却要用三十二年的时间来抚平,比起在那些天灾人祸中丧生的人来说,我们活着的,真好!只要活着,就有希望。那些在灾难中活了下来的人们,会更加坚强,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只有这些从死亡的边缘被拉了回来的人们才真正懂得生命二字的含义。

自然灾害虽是无情的,但是人间有爱,在有爱的世界里我们就不会孤单。我觉得,剧中像我们描述的亲情是最感人的,比如方达的那句话:我妈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来,第二次是我在三岁时的了肺炎,大夫说没救了,可是我妈坚持让他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听了这话,我深深的感到亲情的力量,亲情就像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甜蜜的东西??

让我们珍惜生命,珍惜亲情吧!

电影院的灯亮了,一个个红着眼圈儿的人们走出影院??

王岳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