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经典论卡夫卡的城堡

提要:本文目的是介定《城堡》的内在意蕴。《城堡》在文学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对其性质内涵的研究也自然显得重要,它集中了卡夫卡的思想情感和天才预见,所以准确把握《城堡》的内在意蕴十分有意义。本文从K和城堡这两个行为主客体入手,运用各种方法,多种角度分析,得出《城堡》内在意蕴:(一)荒诞、异化的世界里的孤独和恐惧。(二)对生存严重的约束控制的存在物构成无法逾越的障碍。(三)迷误和无能为力,追求和抗争的无用。

卡夫卡,这个名字意思为“穴鸟”的伟大作家,名字本身就是对他先定诅咒和恶毒的命名玩笑。这个穴鸟耗尽毕生精力想飞向自己的天空,却把全部能量耗尽在这个失败过程中。伴随着孤独、恐惧和压抑生活的是他一系列伟大作品。其中旷世天才之作《城堡》在现代文化文学史上像一把锋利的斧头,劈开人们的脑袋和灵魂,让人不能绕圈子回避过去。 现在我们直面这把锋利的斧头,通过分析来把握《城堡》的内在意蕴。

《城堡》叙述了K进入城堡的顽强努力过程,可先从K这个行为发出者考虑,从K这个行为者的行为过程本身入手分析:

一、行为的主体:屡败屡战的K

(一)孤独无助的K

1、K始终是孤独一个人,进行一个人的战争。

在整个过程中,K与周围的人接触周旋,得到的只是无尽的冷漠、猜忌、排斥、羞辱和无尽的身心折磨,跟每一个人建立的只是以是而非的,脆弱迷误的联系。这些联系使他从迷误走到迷误,迷失在恶梦一般的境遇中,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他使尽浑身解数,始终无法见到城堡办事处负责人克拉姆。甚至和他最亲密的酒吧女招待弗丽达,K在最后也无奈地认为与她了结也好,认为“处在两头只有在鞭子下才肯就范的野兽中间的婚姻,那是没有多大幸福可言的”。⑴

2、卡夫卡名字开首字母也是“K”,主人公K身上染上了作者自身的感情色彩。

卡夫卡出生在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一生遭遇的是专横强暴的父亲,令人窒息的工作生活环境,两三次婚恋失败、隔膜的文化语言、追求的失败和无尽的孤独恐惧、痛苦。正如他所说:“没有拥有,只有存在,只有一种追求最后的呼吸、追求窒息的存在”。⑵卡夫卡的天才极其准确地说出了现代人在陌生异己的世界里的孤独和无所依靠。

(二)绝望徒劳的K

1、进入城堡的艰难过程

K开头进入城堡,想强行从物理空间上突破,沿着通往城堡的道路走,却离城堡越远。于是从人际关系空间入手,却发现所有的人际关系、事件线索只是无数迷宫的墙,无论怎样竭尽心力,都只能被挡在城堡之外。疲倦到极的K碰见秘书毕格尔,后者对K进入了一番关于夜间询查制度的冗长琐碎乏味的陈述,更令K感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2、城堡世界里的西西弗斯

尽管无望,K还是如同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一样顽强地推着他的巨石——进入城堡。他坚强、狡黠、灵活而不择手段,即使进入城堡的意义本身都不很清楚,但直到死也没有放弃。 其实,作品中各人物都如K一样顽强,都不屈不挠地将行动斗争进行到底,进行无望的斗争。例如奥尔珈为了挽救家庭,在贵宾旅馆里的绝望悲惨的尝试;老板娘对克拉姆一厢情愿的回忆守护;佩琵的个人辛酸奋斗历程。在荒诞的走廊中发送案卷的侍从,尽管疲倦麻木,但“在跟这些顽固的小房间的斗争毫不屈服”,⑶并且“挺直身子,咬紧牙关,再去对那扇一定得征服的房门发起攻击”。⑷

(三)失败的K

《城堡》没有写完,K仍然东游西荡进行着徒劳的斗争。卡夫卡生前曾对挚友马克斯•勃罗德提及小说结局:“这位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至少会部分得到满足。他不放松斗

争,但由于心身衰竭死去。村民们聚集在他弥留之际所卧的床周围,这时城堡的决定传了下来,决定虽然没有提到K住在村里的合法权利,但考虑到某些次要情况,允许他在村里生活和工作”。⑸K直到死,都没有获得进入城堡的许可。

作品对K整个斗争过程的叙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坚强的人面前的迷误世界,带来的感觉是无限的幻灭的悲凉。K只有一个信念和目的——进入城堡,并为之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纵使艰难险阻、屈辱困苦、筋疲力尽也在所不惜,直至死去,即始终是失败。K身上有着作者自身的荒诞恐惧和无助的感受体会,更是现代人迷失自我,孤独无依和追求破灭的幻灭感的浓重体现。

K如果可以跳出小说外写下他的遗言,那可能是:“如果我被判决了,那么我并非仅仅被判完蛋,而是被判处抗争到底”。⑹而他所遭遇的失败,是因为他所处的荒诞异化的世界,某些对生存构成严重约束控制的存在物,是“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⑺中的“障碍”。

 

第二篇:城堡卡夫卡

对《城堡》的理解

完成于19xx年的长篇小说《城堡》是卡夫卡身前的未竟之作。这篇被后世人无数次翻阅与探索的伟大制作,其主要内容为: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城堡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之大门外,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而繁琐的“无烟”战役。城堡并不遥远,就位于眼前的一座小山上,然而它可望不可及。他代表的是那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等级森严,部门庞杂,官吏众多,但是却摆放着数不尽的文书,这些文书常年累月的尘封在那里,却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对于这座庞大的城堡K很无奈,可仍依旧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争取着,抗争着,只为心中的唯一的目的:进入城堡。《城堡》整部小说可以概括为主人公K为进入城堡获得居住权从而得到身份的认可所做的一场毫无希望的斗争。

卡夫卡笔下的城堡是官僚机构的投影,虽说在小说中城堡始终矗立于小山上,是一座可远观而不可近瞧的庞大建筑,但读者可以通过书中的一些人的描述获得对它的认知。

首先是信使巴纳巴斯眼中的城堡:

作为信使巴纳巴斯来往于城堡与村子之间,给城堡官员克拉姆和土地测量员K传递信件。通过巴纳巴斯读者们会发现城堡中的工作已使官员们丧失了人的个性,整日忙于公务,人已被官僚机器异化为整部官僚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即使他们再以个体的形象出现也很难被认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巴纳巴斯会出现他看城堡的哪位官员都感觉似

曾相识,但又不敢确认,即使曾打过交道,下次见面也不见得能认出来的现象。

其次卡夫卡还通过村中的女人为读者描述城堡:

村中的女人时刻准备着成为城堡官员的情人。成为情人对村中女人来讲是一种荣耀,是身份的提高。由此可见,城堡不仅支配了村中人的生活,男人也支配了女人的一切,女人是男人的附庸,永远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还要对男人的眷顾感恩戴德。透过对村中女人与城堡之间的描述,读者可以认识到城堡官员生活的腐化堕落,他们高高在上的职位使女人丧失了平等争取爱情的权利,只能屈服于城堡的淫威之下,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在这里,城堡成为主宰力量,男人支配着女人。

再次,通过对城堡官员办公生活的描写也可了解城堡:

一边是人们在表扬这些官员如何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一边读者看到几乎每个官员的办公场所都是在床上,宽大的令人昏昏欲睡的床就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彼此之间充满矛盾,代表着崩溃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

而对于卡夫卡来说作为一个犹太家族中的一员,漂泊便伴随着他一生,同时由于被父亲霸道的剥夺了自由,卡夫卡便陷入了对自己的父亲深深地恐惧与愤怒之中,然而,他愤怒的力量没能撕开恐惧的枷锁,只能一生处于忧郁、愤懑、悲观、自闭的情绪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读卡夫卡的《城堡》时除了能感受到对官僚机器的讽

刺还能感受到其背后所透露出的一种莫名的恐惧,一种对快要被瓦解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的无端恐惧。

K总在渺茫的希望与绝望之间来回逡巡,他像是玻璃球般被玩弄于鼓掌之间,是的,这种近乎宿命似的绝望了笼罩着他的一生。这也从侧面暴露出卡夫卡内心的恐惧。K被城堡玩弄,心怀绝望,卡夫卡则面对官僚机器,心怀恐惧。当然这与卡夫卡从小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追其根本还是官僚作风在作怪,所以卡夫卡在面对官僚机器时心怀恐惧也不足为奇。但卡夫卡他不甘屈服,他借对城堡的描写来对官僚作风进行揭露,进行讽刺,来发泄心中的愤怒。卡夫卡不像K最后的结局(据勃洛德所说)K最后在弥留之际接到城堡的通知,仍不许他进入城堡。K仍旧是一个被城堡排斥在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成了一个永远都在路上的人,永远都找不到归属感。为了进入城堡K用了一切手段最终徒劳无功而返,在精力耗尽中闭上了双眼。

卡夫卡的《城堡》以弱化的故事与情节向我们展现了官僚作风的腐败,官僚机器的极强同化性以及弱小个体的无助,绝望与挣扎。《城堡》以没有结尾的结尾这一卡夫卡方式留给人以无尽的探索与想象,让读者能更深层次的剖析官僚作风,能跟深层次的探索他的内心。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黄文治 学号:2012012240 手机:188xx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