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目: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级 别 :
专 业 : 汉语言文学
函授站点 : 运 城
姓 名 :樊 俊 燕
指导老师 :
年 月 日
目录
正文 ??????????????????????????3
摘要 ??????????????????????????3
(一) 真实的荒诞与神秘的象征 ??????????????5
(二) 逼真的细节 ????????????????????8
(三) 独特的叙述视角??????????????????11
参考文献????????????????????????15
2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摘 要: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关键字:卡夫卡;表达艺术;真实;荒诞
3
卡夫卡作为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卡夫卡的犹太血统、不幸的童年、狭窄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卡夫卡的作品不从属于任何主义,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可找到他的作品的影子,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很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夫卡。”卡夫卡写作是把他的哲学意蕴渗入到了作品,而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正好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意图,独特的叙事风格也加重了作品的深邃,两者相得益彰。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把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密切结合于一体的少数作家中的一个。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把文学当作文学来做,而是把它当作自己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表达方式。这是卡夫卡小说独特的魅力,与卡夫卡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密切相关。卡夫卡文学成就主要是通过自己不断探索的创作实践取得的。他没有,也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体系,甚至于连一篇像样的有关论文也没有写过。但从他的日记、书信、札记和谈话中可零零散散地见到他的一些想法,虽不系统,但其基本倾向是明显的。那就是弃摹写,重表现。他反对传统的艺术法则,摒弃写实主义的方法,主张通过自我来再造世界。他把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部转向内心,把创作当作 内在的需要。他觉得心中有个“庞大的世界”急欲“撕裂”,只有创作才能使他一吐为快。他在日记中谈到写作《诉讼》的时候说“一切出 4
于我表达个人内心生活的愿望”。他的许多作品也确实都是出自内心,一气呵成的他的作品之所以感人,显然与他“发自内心”有很大关系。
(一) 真实的荒诞与神秘的象征
卡夫卡不把创作看做纯美学的事,而看作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燃烧的过程。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其实据勃罗德的回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
卡夫卡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国籍属奥匈帝国。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现代文学追求梦幻世界、怪诞的风格、崇尚强烈的情感、酷烈的画面。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受卡夫卡影响的作家有萨特、加缪、昆德拉等。 23岁获博士学位时的卡夫卡(1906)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 5
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卡夫卡追随过自然主义,也受过巴尔扎克、狄更斯、易卜生、高尔基等作品的影响,并对其十分赞赏。但卡夫卡的卓越成就主要不是因袭前者,再去描绘丑恶的客观生活内容,而是逃避现实世界,追求纯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慰藉,表现客观世界在个人内心心理所引起的反映。而那种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正是当时社会心态的反映。因而美国诗人奥登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人们常常把卡夫卡的作品说成是一个个象征性的寓言。这话不假,象征是卡夫卡使用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手法之一,这种象征是“卡夫卡式”的,它传达的意蕴既非不可理喻、 晦涩难懂,又非意旨鲜明、 6
一目了然,从而给人以一种神秘的印象。在卡夫卡创造的非现实的世界里,人和物尽管被描绘得细腻而平常,但都是抽象化的,或者说是 “物质化” 的抽象概念,失去了固有的本质,成为某种隐喻象征。评论界有人认为《城堡》里的衙门和《审判》里的法庭都是奥匈帝国国家机器的写照,是对官僚制度的讽刺。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卡夫卡创作的本意 ,实际上这些形象只不过是奥匈帝国的现实提供给卡夫卡的“外在标记”而已,仅仅是一定的象征物。作家企图从中挖掘人生状态的普遍意义 ,而完全无意于描绘具体的社会现象。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 ,在现实主义作家那里 ,其外在标记和内在含义 ,即喻体和喻本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象征的外在标记又不单纯是某种概念的符号,而是从现实中提炼的完整的艺术形象,除了某种寓意之外,还可以独立地揭示某种现实。而卡夫卡则与现实主义作家不同,对于他来说 ,外在标记仅仅是某种符号,本身并没有意义,因此,跟许多象征派作家一样,他常常泯灭了象征中的外在标记与内在含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如他想要表现人的孤独感,并不直接描写这种情绪及其种种表现,而是改变主人公的形体 ,使他与外界完全隔绝。比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以后,遭到家人的厌恶,被所有人唾弃,最后悲惨死去。卡夫卡使人变形,就斩断了他与社会、家庭的一切联系,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孤独感。这个甲虫人只能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象征性符号,象征着一种可怕的孤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以后,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活习惯,如随地拉屎等,这一切跟象征的内容毫无关系,只是给人造成一种虚假的“真实感”,是一些“日常生活 7
的附属物”,不仅不表示什么,反而模糊了象征的内容,使它含混不清。
(二) 逼真的细节
卡夫卡的小说在艺术特点上与19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明显不同,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基本上没有发展变化,也缺乏现实主义作家极为重视的环境描写。作者平铺直叙地在讲述一个内容严肃的故事,语调平淡冷峻,很难碰到绘声绘色的描述。而且,故事本身和人物的遭遇往往虚虚实实,飘忽不定。总之,卡夫卡的小说不讲求故事的明晰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环境描写的具体性。小说一般不交代具体的地点,没有确切的时间,也不说明具体的社会背景。所有这些特点都是由小说内容的寓意性而来。卡夫卡的小说是寓言小说,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包蕴其中。在卡夫卡的感受中,世界是荒诞的、可怖的、令人痛苦和绝望的。世界上的一切都被一种力量巨大的权威所覆盖。这个权威高高在上,神秘莫测。它使人感到压抑和窒息。这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卡夫卡小说中那种滞重、淡漠和沉闷的气氛,和这样的一个世界正相对应。为了更好地显示小说的哲理内涵,更深刻地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他习惯于采用以下几种艺术表现手段:
一是象征:卡夫卡常使用象征形象来表达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如《审判》中K的被捕、企图申诉,以及案件的起因与内幕,始终是笼罩在云雾之中。那个法庭更是带有神秘色彩,它的存在模模糊糊,仿佛设在阁楼上,但它却有无限的权力,能决定人的生死命运。它无疑象征着一种与人类为敌的异己力量。再如《城堡》,小说中那个时隐时现、 8
神秘莫测的城堡,对村民是一直萦绕在脑际的权力巨魔,它就是专制政权官僚机器的象征。城堡就在眼前,但就是走不到那里。这象征着专制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是荒诞:这主要是指那些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这里有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荒诞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变形记》中人忽然变成甲虫,《致科学院的报告》中猿变成了人,《审判》中K被荒诞地逮捕,又被荒诞地处死,《城堡》中的主人公无论如何也进不了城堡以及《判决》中父亲判决儿子自溺和儿子执行判决等等,都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荒诞手法。所有这些诞妄不经的事,都来源于“世界是荒诞的”这一基本信条。 三是逆说。荒诞性虽是卡夫卡的艺术特色之一,但他并未止于荒诞。如果再进一步考察,便会发现作家运用的是一种逆说或反论的手法。他所叙述的事情初看起来是荒诞不经和自相矛盾的,但细想一下就会看到其中包含着某种真实性。表面上是“非”,实际上却是“是”,即似非而是。在卡夫卡的创作中用这种手法所写的内容大量存在。如小说《审判》中第九章《在教堂里》的“在法的门前”那一段就是明显的例子。某日,来了个乡下人,要求进法的门里去。但卫士说现在不能允许。乡下人又问,等一等是否可以。卫士说:有可能。但乡下人等了一天又一天,等了一年又一年,直到人老,生命垂危之际,他问卫士:既然所有的人都向往法,为何这许多年却未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卫士吼道:“这道门是专门为你设下的。”故事中有很多自相矛盾的描写,如卫士拿小凳给乡下人坐,和他拉家常,收他的礼物, 9
但就是不放他进去。乡下人老了,却发现了卫士大衣毛领中有跳蚤,等等。乡下人等了一生,直至生命的结束,荒谬之至。但仔细琢磨起来,故事还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一个不正义的社会,普通农民要想沐浴法律之光,是难上加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卡夫卡习用的产生似非而是效果的逆说法。
四是独特的讽刺:卡夫卡的讽刺主要产生于对现实荒诞性的揭示。他的主人公为了正义或辨明真情而奔走,但经常是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他越是挣扎,就越陷得深,甚至最后送命了事,如《审判》中的约瑟夫的结局。这里面就蕴含着讽刺。卡夫卡小说中的讽刺意味往往与苦涩的幽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乡村医生》中的医生,本来是出诊治病的,却陷入了荒诞的境地。最后上了年纪的医生,赤裸着身子,冒着严寒,坐着从猪圈中钻出的魔马拉的车,在茫茫的大地上到处游荡。上面提到的《审判》中乡下人想进入法的门而不可得的故事更带有明显的讽刺性。
五是平淡、拙朴、凝重和冷漠的叙述风格:卡夫卡写的经常是一个在扑朔迷离的氛围中展开的荒诞故事,有时给人一种神秘和阴沉恐怖的感觉。写这种内容,作家当然不可能使用简练明快的语言。卡夫卡小说的语言风格特点是:平淡中透着冷漠,拙朴中透着凝重。这种语言风格与作品内容的朴素无华最相适应,但更主要的,这是卡夫卡作为作家的独特风格。当然,这种风格的形成同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有关。现实生活的残忍,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卡夫卡是体会至深的。这位陷入深深痛苦与困惑之中的作家在创作他的寓言性小说时表现 10
出的这种语言风格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三) 独特的叙述视角
卡夫卡独特的叙事风格也与其采取的叙述视角息息相关,卡夫卡不管采取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有其艺术的延展性,这种人称的叙述方式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说卡夫卡选用的叙述视角更好的传达了他所表达的寓意。“第一人称在小说中既可以单独代表叙述者,也可以代表作为叙述者的叙述者,即与故事同质的叙述者。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人称小说只能与故事同质的叙述者的话语 ”。但是事实上,在任何以第一人称为基本叙述的人称的小说中,该人称绝不可能单独成为任何叙事的基本人称,而只能是个别的存在。卡夫卡的小说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时,一般来说夹杂着对往事的叙述,即叙述者“我” 在经历某事件时,又在回忆过去,这种叙述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色。《一条狗的研究 》中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作者”与主人公“我”是与故事同质的身份。“我”是孤独的、痛苦的,“离群索居、寂寞孤独,只是做着我的毫无指望,但对我来说不可或缺的小小研究”叙述者以第一称的视角,以个人化的角度,深入“我”的内心,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我”的耳闻目睹 ,复杂的内心世界。“我”在回忆年轻时期时,“叙述者”就有两种眼光交替,一个为叙述着“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个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我”回想起我年时代的一件事,“我当时处在一种快乐之极 ,无法解释的骚动不安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大概每一条狗儿时都经历过,我当时还是一条很年轻的狗,一切都令我满意,一切都与 11
我有关联。” 在“我”内心对七条音乐狗的剖析中,“我”的视角忽地又落到“但是我却保持了这种孩子的天性并在这期间变成了一条老狗 ,如同我当初没完没了的大声谈论那个已被我大大地看淡了的事件。”两种视角的交替,传神的化出了“我”现在的心境, “我”的成长。这种比较视角更能一目了然的使读者进入“我”的内心,了解“我”。 《致某科学院的报告》以“我” 的视角道出了当我被人类逮捕后,在模仿人类中寻找着出路,在逐步的进化中获得了人性,但同时失去了自由。同样的,“我”以猴子的角度出发,即个人化的角度讲述着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渗入了“我”的主观思想,但“我”的视角的局限又造成了一种客观真实的效果。卡夫卡小说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将读者的直接引入了叙述着“我”经历事件时的内心世界,这样读者可以更自然的、更直接的接触人物细致、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同样的,第一人称叙述读者往往只看到聚焦人物视野之内的事物,对聚焦人物视野之外的事物只得揣测。《地洞》 中“我”不断猜测着外界的干扰声,读者也随着之不知名动物的内心世界,猜测着“我”的猜测。卡夫卡的作品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较多,而第三人称的叙事较其他人称的叙事更具有客观性。在第三人称有限的视角叙述中,叙述者一般采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来叙事。当叙述者以第三称讲述时,他不再是一个与故事同质的戏剧化的人称,不再具有个人化的特征,这样他的观察角度就有可能不局限在某个人的观察范围之类,而成为上帝式的全知全能的角度。《变形记》 中卡夫卡通过穿插进的不同人物的视角,将格里高尔的处境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这样加重了文章的寓意,即在当 12
时的那种环境下,甭管是亲人之间还是朋友之间,赤裸裸的都是金钱关系,有钱就拥有了一切,没钱就没有生存能力就会遭到社会的遗弃,人与人之间的淡漠、 隔阂竟然也会凌驾于亲情之上。《美国》通过卡尔在美国的经历,呈现给读者的是美国的不可接近。 《审判》则通过约瑟夫?K让读者进入了当时的法院真相,感觉到了法院的荒唐。卡夫卡以他者的眼光讲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以他者的思想替代着自己不能直白的感受,不管是谁的视角都传达出了他所要表达的,同时用第三人称,用客观的描述,向我们呈现出人物内心的那种小宇宙的真实,呈现出一种捉摸不透的幻境和一幅人物内心骚动不安的画面。卡夫卡在写作时虽采取不同的叙述视角,但还是讲究作者和作品主人公融为一体的讲述原则,只有当讲述某件超过主人公职权范围以外的事物的时候,他才不得不借助于插进来的故事。《在流行营》借助旅行者的视角描述了行刑的过程 ,借助他人的眼光在客观中造就了一种残忍感,可以明显感觉到卡夫卡在容忍着自己的疾病,淡漠的看待着的自己的疾病。《城堡》中当 K晚上去巴纳巴斯家时,通过奥尔加了解了阿玛丽亚和官员索尔蒂尼之间发生的冲突,听到了奥尔加为此而作的忏悔。
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卡夫卡在叙事风格方面表现出对传统的背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和整个传统的隔绝。著名学者孔范今教授认为,历史的发展一方面是当前主导话语的推进,另 一方面还要往后寻找,用以往成功的历史经验来调适当前的心理素质,在主导性话语和制衡性力量的张力中不断向前掘进。卡夫卡之所以产生这么 13
大的影响,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在叙事风格上能面向未来、开拓创新的同时,不断地回首过去,拾取既往的艺术经验。
14
参考文献:
1.汪汉年 《试论卡夫卡小说的表现主义特征》
2.祖国颂 《卡夫卡小说语言的玩笑性调侃性特点》
3.黄燎宇 《卡夫卡的弦外之音 — 论卡夫卡的叙事风格》
4.马小朝 《叙事形式逻辑与历史意蕴逻辑的对立统一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研究》
5.叶廷芳主编 《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
15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在上大学期间读过的关于理论的书可谓是少之又少记得之前读过关于理论书不是嫌其太枯燥乏味或者是嫌其不是自己的菜很多时候…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小说的艺术作者是米兰昆德拉是捷克裔小说家主要作品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有就是这本小说的艺术这本书共有七章每一章都独…
人类的艺术读后感刘成龙从4000年前古埃及的艺术到19世纪现代派的作品从建筑绘画雕刻到音乐戏剧小说作者将人类迷人而庞杂的艺术如数家…
很多小说的读后感及摘要1莎士比亚剧作中母亲形象的文化解读42言无言论贝克特小说三部曲中的语言哲学思想43羁勒狮子与藤鞭一报还一报与…
爱的艺术读后感800字爱的艺术gt读后感800字一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
上P8呼少年君世界歳少年以外君世界生道君自分理解上P253目閉決目閉目閉良目閉何消次目開悪私世界住目開目閉弱虫現実目卑怯君目閉耳時…
人们常常用咄咄逼人来掩饰弱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存在于忍受中只有软骨头才急躁粗暴他们因此丧失了人的尊严我等待我观看恩惠也许来也许不来也许…
卡夫卡名言1精神只有在不成为支撑物时它才会自由2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3我们清醒地穿过梦境我们自己只不过是过去…
卡夫卡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高靖晋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文系摘要文章选取了卡夫卡的部分文学作品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
试论卡夫卡的悖论式人生绪论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xx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