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五讲
近日,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心中感慨良多,在读的过程中,收获不少,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我们看到了余教授敏锐精辟的观点,看到了他关注教育现实状况的求真精神。书中所写并没有停留在运用深奥理论进行繁琐分析的层面上,而是更多的配合一些生动的比喻,经典的案例,一点一点的引起我们的思考。其中的第五讲《教学关系》让我对有效教学感受颇多。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五讲讨论的是教学关系,该讲从4个问题进行分析: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态度怎样影响学生的成长;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提倡和强调对话的原因。
在讲解学生的特点时,书中提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认识学生并且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科。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认为,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两种相对应的本质属性的特性—向师性和独立性。“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表现在:
1、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听老师的教导);2、学生有这样一个共同心理(无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老师;无论在哪个班级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的班主任);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希望老师多看我一眼,多关注我一下)当然,这里所说的是教师的热情的注意,而不是冷眼的监视。教师的注意,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发现了他们的光彩,意味着对他们的了解、重视、鼓励、关怀和喜爱。由于这样,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注意,就可以在他和这个学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并且鼓舞这个学生更加向上。反之,对一个学生长期忽视,不予注意,就等于抹杀了他的优点,以至否定了他的存在。eg:焉彭庆。
刚才我们了解到向师性,接下来了解一下学生的独立性,它有四层意思: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思考);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3、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表现在: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自己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哆嗦;自己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或多嘴);4、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学生能力(第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饮食起居、说话听话、读书写字、画画唱歌、戏耍交游,一直到许许多多课堂上没有教过的社会生活知识和
能力,绝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独立学来的;第二,即使是教师教给他们的东西,也是靠他们已经具有的基础,运用他们已经具有的独立学习能力,包括听、看、想、说、写、练等,才能被他们掌握的。但是,教师由于总是从“学生需要教”这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同时又常常被一些难教之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所吸引,再加上站在高处往下看,就常常会低估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导向。 第二个方面(摁):在讨论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中,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其影响。有一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核心就是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态度主要表现在:语言、动作方式、眼神方式。拿语言方式来说,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生回答不对时,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在如:眼神方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俗语说:“眼睛会说话”,就是指不用有声语言时,眼神也能传递情感和态度。课堂教学中的眼神交流要求教师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对流,使连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有些教师讲课时,眼睛往往只看着他的几个最得意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使这些学生感到受到了冷落;还有一些教师往往只习惯看着前排的学生,不注意看后排或角落的学生,使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己不受重视的感觉。这点我深有体会,我们班的袁茜课上总是积极发言,她之前坐在前面,后面因为我对她比较放心就把位置调到后面去了,有时我想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更多的小朋友,她就感觉老师不够重视她了。
在国内一次调查中,学生对不喜欢的教师进行了一番描述,其中有“不耐心”,“情绪不稳定”,“粗暴不讲理、讲话刻薄、讥讽挖苦人”,“表情严肃、不和蔼,整天脸无笑容”等内容。而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九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
(1) 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2) 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 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
(4) 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5) 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
(6) 讼正――“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
(7) 幽默感――“她每天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
(8) 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9) 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10)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2)颇有方法――“忽然,我能顺利念完课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要知道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灵施暴”或者“情感敲诈”,即为支配或冷漠。
了解第五讲的到以上两个方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书中提出对师生关系的基本定位,就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提到学生在小学到高中经历了五个阶段: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基本依靠教师阶段(小学三四年级以后)、相对独立阶段(到了初中)、基本独立阶段(到了高中)、完全独立阶段(高中毕业以后)。总之,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体现。
最后,提倡和强调对话的原因分析时,提出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对教学而言,对话意味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所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特别要注意,对话教学中:
1、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2、对话并非越多越好(教学中的对话无论是作为一条“原则”,还是作为一种方法,它的使用都必须服从服务于教学的目的,不能为对话而对话,对话的滥用必然导致形式主义,这是对话在量方面的要求);3、对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
书中较多的提到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观点,比如:著名的美国教育学家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应该关注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质的教学。
书中还反复提到,著名教育专家江山野的一些观点。如:向师性,这一本质属性,让我们重新看清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的真实状态,作为教师要运用好学生与生俱来的这一属性。
一本好书,看一次是不够的。分层次的多次阅读,才能正真达到学习的目的,日后我将继续认真的将此书读下去,并将取之精华,辩证的用于我的教学中。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四讲
《有效教学十讲》第四讲讨论的是教学情境,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分别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因和情境的价值;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型;当前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情境。 分析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因和情境的价值中,作者利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情境的价值。书中是这么说到德国一位学者说过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情境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情”,一个是“境”。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境就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也就是桥梁)。
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型有6种。第一种,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实物主要是指实物、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包
括板书、图画、挂图、幻灯、录像、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第二种,借助动作或者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这里所强调的动作的形象化,从理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操作,从文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指表演。还有学生活动和教师演示都能创设直观情境。第三种,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要求:声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描述、贴切精彩的比喻。第四种,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与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我们可以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索出计算方法,学生乐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五种,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历史典故。第六种,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总而言之,教学情境可以是以下几种:场所、故事、设计、主题、剪辑。
当前教学情境创设所存在的误区主要有:形式化的情境、假问题的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谜式”情境(偏离教学的情境)、“电灌”的情境(电灌的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参与,思维活动明显受到多媒体课件的束缚)。
因此要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就要求该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1、基于生活;2、注重形象化;3、体现学科特点;4、内含问题;5、融入情感。基于生活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注重形象化应该是指情境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形象的、具体的。内含问题是指情境中的问题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有效教学十讲原著余文森教授福建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第一节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教学的有…
在化学课堂中践行有效教学策略各位老师下午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个温暖的季节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给我们带来一份美好的心情感谢大家在百忙之…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
平易的表达深刻的道理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后有感读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是一年以前的事了今天想起来依然还饶有兴趣余文森教授是国…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新课程的改革把对教学的有效性的追求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在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的大背景下随着课时的减少以及晚课等补课…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读完余文森先生《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它并没有印象中的高深理论和花哨架子,写的都…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
有效教学十讲学习心得体会葛家中学:李冬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育艺术,都有赖于…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新课程的改革把对教学的有效性的追求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在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的大背景下随着课时的减少以及晚课等补课…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八公桥一中段周格我校王主任给我们带来了几本书我有幸读了其中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受益匪浅书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