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十讲》
原著:余文森教授 福建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第一讲 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节 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学习上。学习有效性可用三个指标来考量:
一、学习速度。 二、学习结果。 三、学习体验。
学习速度:(学习效率):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同样的学习内容,达到同样效果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越高。
学习结果:指经过学习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我们希望每节课,或者每次课之后,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主要表现在:从不知→知、从知之较少→知之较多、从不会→会、从不能→能,等等。这是考察有效性的一个核心指标。(传统的指标主要表现为学业成绩上)。
学习体验:(1)学习中伴随着的状态(过程兴趣)——是生气勃勃、喜气洋洋、其乐融融、愁眉苦脸、冷漠呆滞。(2)结果兴趣—— 随着某个学科学习的进展,或者说你的学科知识获得的越多,那么你对学习的兴趣是不是越来越强,这个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效率: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单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当然没有时间做保证,有效性也无从谈起)。课时 + 课外围绕本课程所 1
花费的时间(预习、完成学案、作业、复习、竞赛)。其它学习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在课外校外自由学习的时间。非学习时间:休闲、玩、劳动、制作、交友等等。
学习结果:传统的学习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而学业成绩考试的题目中有两类题目,(一)知识型题目:靠时间、记忆、机械操练、复制即可获得成绩的题目。(二)能力型题目:靠思考、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自由学习及个性化的知识而等而获得成绩的题目。
学习体验:学习中的感情、感悟、思考。如果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他一定是主动与幸福的,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能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习变成习惯、变成生活、变成品质。
所以学习的有效性应从三个指标综合考虑。
有效的教学分析: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落在学生的学习上。
教师的教是促进学的。这种促进又分成两种,一种是直接促进,另一种是间接促进。
“直接促进”是指教师教现成的知识,就是教师授完课后,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深、更容易,如果没有教师的教学生可能学得很慢、学得很浅、理解不到位。
2
“间接促进”是指教师教的不是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老师的教,学生从中慢慢悟出学习的道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慢慢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状态。
直接的促进短效。间接的促进长效,它有后劲。教有直接促进和间接促进,这种都是有效的教。
无效的教学分析:无效的教是阻碍学生学习的。
无效的教也分为两种,一种显性阻碍,一种是隐性阻碍。
“显性阻碍”,有的教师讲课条理不清楚,课堂毫无情趣、死气沉沉,这种教就是很直接地阻碍学生学——学生越学越没劲。
“隐性阻碍”,教师讲的都是学生懂的东西,或者说都是学生看书都能看懂的东西,这个教也是阻碍学的,它阻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
有效教学意味着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这是新课程对教的有效性的定位。
一、发展的内涵
课堂上三维目标的融合,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学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进入某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这是新课程对教的有效性的定位。
二、发展的层次(人的发展水平有两层次: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水平)
3
现有发展水平:学生可独立完成自己的功课、自己的学习任务。授课提出的问题或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就能解决,这问题就在现在发展区;
最近发展水平:学生刚刚接触这个问题,不能够独立解决,他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合作中、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个问题就在最近发展区。(通常所说的“跳一跳,摘桃子”)。
我们的教学就要立足于现有发展区,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展开,这样的教学才会促进发展。我们的教师要瞄准、针对学人发展区,通过教学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的转化为现在发展区,也就是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把不能的转化为能的。这种教学对促进学生发展就非常有成效,如果自己的教学老是停留在现有发展区里面,学生虽然获得知识,但是他的智慧不会有发展。(教学内容的把握与教学设计的进行,有理论指导作用)。
三、发展的机制
学生发展按其内在的机制看有两种:一种叫预设性的发展,一种叫生成性的发展。
预设性发展与生成性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可以预计得到的,并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学习完以后就掌握了,也就是说掌握与不掌握是可以预设的。但是也有很多发展是不可预料的,因此,学生是活的,生命与思维是流动的,有的发展无法预设,还有其它方面的发展。 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关注预设性发展(可能是低效的,机械的、沉闷的),还要关注生成性的发展。
4
四、发展的时间
教学不能短视,要确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教学生3年,要为学生的30年的发展负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这三年的发展若看成是眼前发展的话,后30年的发展可认为是长远发展。(教师的备课要有整体性,某一节的授课内容要为以后某节学习打下基础,备课要有纵深(深度),我们的备要有全年性、单元性、章节性、课时性)。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在很长时间后仍有作用。
五、发展的主体(发展的落脚点)
主要是学生,同时还有教师。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是教师自我提升、专业成长的过程,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学相长”)。教师不断从教学当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这是教学内在吸引力。
有效教学: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第二节 新课程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新课程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变了
学生变得爱学习了。学生在课堂上爱发言了不时蹦发出精彩的语言、展现出精妙的思路、流露出欣喜的眼神、散布着美丽的笑容。
综合素质提高了。课改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 5
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
二、教师变了
教师的观念变了。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解释者,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学不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变了。新课程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的激发出来。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促进教学研究“共生互补”。坚持写教学反思或随笔,教师之间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让身边发生的、与教师密切相关的问题得到解决,切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教学变了
课堂教学目标变了。
新课堂十分注重三维目标的融合。突出表现在:(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 6
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用教师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
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传统课堂中的气氛沉闷、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流、思维呆滞的现象,只能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第三节 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和低效化的问题。
无效和低效的一些主要表现:
一、三维目标的割裂
教学中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
比如:(1)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但是知识技能是基本的载体,离开了学科知识,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过程与方法就没有价值了。
7
(2)出现了“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是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升华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是游离于教材之外,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这肯定是没有多少教学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弥漫、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而不是孤立的一个环节或一个阶段。
(3)只关注知识的授受、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内容的泛化
学科味不浓。学生连教材都没有搞清楚,教师却盲目的找其它材料进行补充、拓展延伸,甚至和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关联,而把材料抛在了一边。各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教学应通过挖掘学科自身的特点、价值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过多的联系生活实际、牵强的联系,还有过多的情境创设,花架子搞得过多,实质的内容却很少,造成低效或无效。
三、教学活动的外化
有的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主动性,但是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形式化倾向。或者表面上看很热闹,实质上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主变成自流,没有目的性的自主。
缺乏教师引导的自主,是一种肤浅的自主,甚至是一种虚假的自主。(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导致学生自主的目的不明确,自主学习动力不足而效率低下,或浪费课堂珍贵的时间。学生只有快乐,却 8
没有收获。)(台湾有专家批评这种自由的课堂说“快乐学习,安乐死”。)
第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合作学习的灵魂是大家通过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彼此的思考和彼此的智慧。(例如:几个学生坐在一起唧唧喳喳说几句然后就结束了。或者由于教师叫停绝大部分小组因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
第三、探究有形无实。
表面上有探究程序、形式,但是却没有真正的问题意识,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质疑,缺乏深度思考,这就是探究有形无实。
这些称为教学活动的外化。课堂有温度而没有深度,课堂让人感觉到热闹、喧哗,但很少让人怦然心动,这就是课堂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说到底就是没有深度,流于形式化,外在化。
第四、教学层次低下。
高中实施新课程以后,课程容量、教学内容容量变大了,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老路,以讲解为中心,教学时间肯定不够用。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思考、练习能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就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引导、点拨、讲解、帮助的地方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预设跟生成的冲突。
9
预设(教学设计、教案)的东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生成(设计难度太大、设计引导不合理、学生能力与预设相差太远、时间给予不合理、学生状态不行等等)。或生成太泛、无边无际、没有中心,没有关键,这都不是我们要提倡的有效教学。
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这些低效和无效的现象?
第一、针对三维目标的割裂或模糊,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首先弄明白本节课要达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是什么。)琢磨清楚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技能,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或者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目标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目标定位清晰,保证课堂教学方向,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提出。
第二、注重学科特色。根据学科特点,结合课程资源,确定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中心、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不能泛化,要帮助学生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经过本节课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维和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强调深度,不是外在的形式。
第四、提高教学的层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针对学生不懂的来教学,即针对最近发展区,这种教学就是高水平的。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发展、带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学就是有效的。 第五、预设与生成要统一。纯粹的预设,或者绝对的生成都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都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预设的内容,没有被学生体验到、感悟到、领悟到、思考 10
到;没有被学会、掌握;仍不会学习,知识依然是老师讲解、仍是被动的学习,被迫掌握)。
第四节 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我们对高效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其追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教材也变得活起来,让整个教学活动、教学程序开放起来。
二、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
每节课都要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不断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高境界。
从教的角度、学生角度来考察自己的课堂是否是高效课堂。
1、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情绪饱满,就会认真地投入学习,他的学习过程是非常愉悦的、非常开心的。萎靡不振、愁眉苦脸肯定不是优质学习了,甚至连有效都谈不上。所以老师要掌握调动学生学习基本的技能。(见下述)
2、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状态。
(一)全程参与,学生自始自终都参与教学过程;(二)全员参与,每个学生都参与;(三)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心理参与,身体参与,整个人融入到课堂中。(四)不仅参与学还要参与教。整个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看法,对老师也是一种启发。
11
3、合作状态
新课程强调互动、合作和交往。(一)、倾听。合作学习的前提就是学会倾听(学生倾听学习惯要培养)。(二)、发表。听完别人的想法、意见后,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发表出来,大家都不说,就无法交流与合作。(三)、互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帮助、互相欣赏、赞美。
4、思维状态。
学生的思维是否有深度,回答问题是否击中要害;是否有广度,有不同的见解;是否有创造性及个性化的见解。
5、生成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提升,不仅认知的、思维的,而且情感的、个性的有所进步、提升。
从教的角度:
1、有思想。高效的课堂的关键就是教师有思想,对教学工作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我要让学生达到什么目标,我根据的分析理解怎么来教,选择什么样的方法。
2、有智慧。智慧高于技巧,有智慧的老师在课堂上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从而真正亲切自然、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序渐进、触类旁通、使课堂达到以灵性启迪学生悟性的最高境界。
3、有激情。教师的激性可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
12
4、有个性(或风格)。经过自己的实践、反思、提炼、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风格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5、有文化。有文化品位的教学,就是高层次、高境界的教学。用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学习。
听得懂——学会——说明白——讲出来——讲透彻——讲新颖——讲科学
13
第一讲 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节 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学习上。学习有有效性可用三个指标来考量:
一、学习速度。 二、学习结果。 三、学习体验。
学习速度:(学习效率):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同样的学习内容,达到同样效果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越高。
学习结果:指经过学习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我们希望每节课,或者每次课之后,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主要表现在:从不知→知、从知之较少→知之较多、从不会→会、从不能→能,等等。这是考察有效性的一个核心指标。(传统的指标主要表现为学业成绩上)。
学习体验:(1)学习中伴随着的状态(过程兴趣)——是生气勃勃、喜气洋洋、其乐融融、愁眉苦脸、冷漠呆滞。(2)结果兴趣—— 随着某个学科学习的进展,或者说你的学科知识获得的越多,那么你对学习的兴趣是不是越来越强,这个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效率: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单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当然没有时间做保证,有效性也无从谈起)。课时 + 课外围绕本课程所花费的时间(预习、完成学案、作业、复习、竞赛)。其它学习时间: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在课外校外自由学习的时间。非学习时间:休闲、玩、劳动、制作、交友等等。
学习结果:传统的学习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而学业成绩考试的题目中有两类题目,(一)知识型题目:靠时间、记忆、机械操练、复制即可获得成绩的题目。(二)能力型题目:靠思考、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自由学习及个性化的知识而等而获得成绩的题目。
现在很多高中生为追求高分已经没法过正常的人生活了。假如,过正常人的生活可以考600分,不过正常人的生活可获得610分、620分、非人生活可获得630分、640分(影响他的健康)。但是获得640所付出的代价太高了。现在整个国家的情况大体如此,有些地方已经有了好转。
学习体验:学习中的感情、感悟、思考。如果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他一定是主动与幸福的,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能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习变成习惯、变成生活、变成品质。
所以学习的有效性应从三个指标综合考虑。
有效的教学的分析: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落在学生的学习上。
教师的教是促进学的。这种促进又分成两种,一种是直接促进,另一种是间接促进。
“直接促进”是指教师教现成的知识,就是教师授完课后,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深、更容易,如果没有教师的教学生可能学得很慢、学得很潜、理解不到位。
“间接促进”是指教师教的不是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老师的教,学生从中慢慢悟出学习的道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慢慢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状态。
直接的促进短效。间接的促进长效,它有后劲。教有直接促进和间接促进,这种都是有效的教。
无效的教学分析:无效的教是阻碍学生学习的。
无效的教也分为两种,一种显性阻碍,一种是隐性阻碍。
“显性阻碍”,有的教师讲课条理不清楚,课堂毫无情趣、死气沉沉,这种教就是很直接地阻碍学生学——学生越学越没劲。
“隐性阻碍”,教师讲的都是学生懂的东西,或者说都是学生看书都能看懂的东西,这个教也是阻碍学的,它阻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
有效教学意味着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这是新课程对教的有效性的定位。
一、发展的内涵
课堂上三维目标的融合,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学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进入某
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这是新课程对教的有效性的定位。
二、发展的层次(人的发展水平有两层次:现在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水平)
现在发展水平:学生可独立完成自己的功课、自己的学习任务。授课提出的问题或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就能解决,这问题就在现在发展区;
最近发展水平:学生刚刚接触这个问题,不能够独立解决,他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合作中、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个问题就在最近发展区。(通常所说的“跳一跳,摘桃子”)。
我们的教学就要立足于现有发展区,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展开,这样的教学才会促进发展。我们的教师要瞄准、针对学人发展区,通过教学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的转化为现在发展区,也就是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把不能的转化为能的。这种教学对促进学生发展就非常有成效,如果自己的教学老是停留在现有发展区里面,学生虽然获得知识,但是他的智慧不会有发展。(教学内容的把握与教学设计的进行,有理论指导作用)。
三、发展的机制
学生发展按其内在的机制看有两种:一种叫预设性的发展,一种叫生成性的发展。
预设性发展与生成性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可以预计得到的,并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学习完以后就掌握了,也就是说掌握与不掌握是可
以预设的。但是也有很多发展是不可预料的,因此,学生是活的,生命与思维是流动的,有的发展无法预设,还有其它方面的发展。 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关注预设性发展(可能是低效的,机械的、沉闷的),还要关注生成性的发展。
四、发展的时间
教学不能短视,要确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教学生3年,要为学生的30年的发展负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这三年的发展若看成是眼前发展的话,后30年的发展可认为是长远发展。(教师的备课要有整体性,某一节的授课内容要为以后某节学习打下基础,备课要有纵深(深度),我们的备要有全年性、单元性、章节性、课时性)。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在很长时间后仍有作用。
五、发展的主体(发展的落脚点)
主要是学生,同时还有教师。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是教师自我提升、专业成长的过程,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学相长”)。教师不断从教学当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这是教学内在吸引力。
有效教学: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第二节 新课程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受教育部委托的素质教育专家调研组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课程改革使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本质的、积极的变化。
新课程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变了
学生变得爱学习了。学生在课堂上爱发言了不时蹦发出精彩的语言、展现出精妙的思路、流露出欣喜的眼神、散布着美丽的笑容。
综合素质提高了。课改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
二、教师变了
教师的观念变了。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解释者,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学不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变了。新课程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的激发出来。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促进教学研究“共生互补”。坚持写教学反思或随笔,教师之间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让
身边发生的、与教师密切相关的问题得到解决,切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教学变了
课堂教学目标变了。
新课堂十分注重三维目标的融合。突出表现在:(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用教师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
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传统课堂中的气氛沉闷、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流、思维呆滞的现象,只能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第三节 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
学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和低效化的问题。
无效和低效的一些主要表现:
一、三维目标的割裂
教学中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
比如:(1)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但是知识技能是基本的载体,离开了学科知识,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过程与方法就没有价值了。
(2)出现了“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是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升华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是游离于教材之外,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这肯定是没有多少教学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弥漫、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而不是孤立的一个环节或一个阶段。
(3)只关注知识的授受、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内容的泛化
学科味不浓。学生连教材都没有搞清楚,教师却盲目的找其它材料进行补充、拓展延伸,甚至和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关联,而把材料抛在了一边。各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教学应通过挖掘学科自身的特点、价值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过多的联系生活实际、牵强的联系,还有过多的情境创设,花架子搞得过多,实质的内容却很少,造成低效或无效。
三、教学活动的外化
有的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主动性,但是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形式化倾向。或者表面上看很热闹,实质上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主变成自流,没有目的性的自主。
缺乏教师引导的自主,是一种肤浅的自主,甚至是一种虚假的自主。(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导致学生自主的目的不明确,自主学习动力不足而效率低下,或浪费课堂珍贵的时间。学生只有快乐,却没有收获。)(台湾有专家批评这种自由的课堂说“快乐学习,安乐死”。)
第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合作学习的灵魂是大家通过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彼此的思考和彼此的智慧。(例如:几个学生坐在一起唧唧喳喳说几句然后就结束了。或者由于教师叫停绝大部分小组因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
第三、探究有形无实。
表面上有探究程序、形式,但是却没有真正的问题意识,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质疑,缺乏深度思考,这就是探究有形无实。
这些称为教学活动的外化。课堂有温度而没有深度,课堂让人感觉到热闹、喧哗,但很少让人怦然心动,这就是课堂缺乏思维的力度
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说到底就是没有深度,流于形式化,外在化。
第四、教学层次低下。
高中实施新课程以后,课程容量、教学内容容量变大了,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老路,以讲解为中心,教学时间肯定不够用。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思考、练习能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就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引导、点拨、讲解、帮助的地方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预设跟生成的冲突。
预设(教学设计、教案)的东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生成(设计难度太大、设计引导不合理、学生能力与预设相差太远、时间给予不合理、学生状态不行等等)。或生成太泛、无边无际、没有中心,没有关键,这都不是我们要提倡的有效教学。
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这些低效和无效的现象?
第一、针对三维目标的割裂或模糊,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首先弄明白本节课要达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是什么。(结合课标与教材)琢磨清楚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技能,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或者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目标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目标定位清晰,保证课堂教学方向,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提出。
第二、注重学科特色。根据学科特点,结合课程资源,确定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中心、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不能泛化,要帮助学生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经过本节课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维和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强调深度,不是外在的形式。
第四、提高教学的层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针对学生不懂的来教学,即针对最近发展区,这种教学就是高水平的。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发展、带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学就是有效的。 第五、预设与生成要统一。纯粹的预设,或者绝对的生成都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都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预设的内容,没有被学生体验到、感悟到、领悟到、思考到;没有被学会、掌握;仍不会学习,知识依然是老师讲解、仍是被动的学习,被迫掌握)。
第四节 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我们对高效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其追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教材也变得活起来,让整个教学活动、教学程序开放起来。
二、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
每节课都要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不断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高境界。
从教的角度、学生角度来考察自己的课堂是否是高效课堂。
1、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情绪饱满,就会认真地投入学习,他的学习过程是非常愉悦的、非常开心的。萎靡不振、愁眉苦脸肯定不是优质学习了,甚至连有效都谈不上。所以老师要掌握调动学生学习基本的技能。(见下述)
2、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状态。
(一)全程参与,学生自始自终都参与教学过程;(二)每个学生都参与;(三)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心理参与,身体参与,整个人融入到课堂中。(四)不仅参与学还要参与教。整个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看法,对老师也是一种启发。
3、合作状态
新课程强调互动、合作和交往。(一)、倾听。合作学习的前提就是学会倾听(学生倾听学习惯要培养)。(二)、发表。听完别人的想法、意见后,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发表出来,大家都不说,就无法交流与合作。(三)、互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帮助、互相欣赏、赞美。
4、思维状态。
学生的思维是否有深度,回答问题是否击中要害;是否有广度,有不同的见解;是否有创造性及个性化的见解。
5、生成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提升,不仅认知的、思维的,而且情感的、个性的有所进步、提升。
从教的角度:
1、有思想。高效的课堂的关键就是教师有思想,对教学工作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我要让学生达到什么目标,我根据的分析理解怎么来教,选择什么样的方法。
2、有智慧。智慧高于技巧,有智慧的老师在课堂上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从而真正亲切自然、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序渐进、触类旁通、使课堂达到以灵性启迪学生悟性的最高境界。
3、有激情。教师的激性可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
4、有个性(或风格)。经过自己的实践、反思、提炼、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风格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5、有文化。有文化品位的教学,就是高层次、高境界的教学。用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学习。
听得懂——学会——说明白——讲出来——讲透彻——讲新颖——讲科学
第二讲 教学的生成性
第一节新课程为什么凸显教学的生成性
一、把部分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现有发展区水平的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可以交给学生去讲解,体现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
二、把部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以往老师把学生的思考限定在自己确定的预设范围内,老师的设问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的思考朝着老师设定的答案,沿着老师规定好的路线来运动,来进行的。没有学生自主的形成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自主解答问题的权力,没有个性化的思考与解答。
三、把部分评价权交给学生。
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
第二节 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
教师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多少?了解达到什么程度?(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但是反对过度预,比如课堂上的节外生枝,不能不引起教师的注意。
第四节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对于课堂教学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课标、教材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为些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
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材不仅要对教材、教参研究,还要广泛涉猎有关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也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的背景,这样教材就不再是孤立单薄的文本了。
再次,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心。深刻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
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的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拓展,去形成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具有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师生“共同的创造”有时是必然的,有时是天马行空,不期而至的。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学生腾出点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确立生成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只执行教案也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只把心思放在教材上,还要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因为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否定,及随机偶来的神来之笔。预设与生成有反向性的。所以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三讲 三维目标
第一节 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三个维度的融合,才能形成一种目标(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是在学习过程、方法中实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出来的,是弥漫、渗透在学习过程中的,三者的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让学生经历一定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有人比喻:假如知识技能是人的肌肉、骨胳、外形,过程方法就是人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人的精神与灵魂。三者融合才能成为人。否则可能是标本,行尸走肉的僵尸。
第二节 强调三给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
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部分一致。三维目标并不否定“双基”,“双基”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和依托。过程方法不能离开学科知识体系;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能孤立于这个学科知识体系之外。
第三节怎样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结论和过程的关系;与一关有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潜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会学……。
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原理等是一个框架、一个体系,它有一个内在逻辑关系,但是贯穿这个内在逻辑关系的、更重要的则是学科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如果学生只掌握了一大堆知识,没有领悟或者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学生就不能激活知识,不能驾驭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学了很多东西,但不会运用,知识僵化。)
一般来说,结论是较单一的,过程是比较多样的,因为学生思维方式是多样化的;结论相对来说是封闭的,过程相对来说是开放的;结论相对来说是简洁的,过程相对来说是复杂的;所以重要的结论是否经过学生的思考而获得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发现已经裂开了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破茧而出,可是就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是适当其反。
这和我们课堂上的“包办”有点像似。把结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无需智慧、不需动脑、只要记忆、练习就能获得,就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实际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能力与智慧。造成的结果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跑的快却跑不远”。(竞赛金奖与诺贝尔奖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戏剧部分上,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演戏剧。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情感,体验角色的地位、
作用,再通过众多次的演练,反复矫正个人感受与把握,才能走进戏剧,并让戏剧人物走进了自己的感情世界。经过演戏同学们对本课的理解肯定比教纯粹的讲授效果要好的多。
第四节怎样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它的实质是关注人。
从教师的角度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从教学的角度说,就是认识与情感的关系;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一句话:“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的加温,那么这种知识传授越多,你的学生将就得越冷漠。”
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宗旨,核心是对你的关注、对人的尊重及对人的关爱。
第四讲 教学情境
第一节 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有什么意义
情境对于知识,犹如汤对盐,10克盐对于一个人难于下咽,但入在美味可口的汤中,在享用美味的汤中,不知不觉就把汤全部吸收了。
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内化为个性化的东西)。这就是情境的价值。
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是情境中“情”的作用。
“境”,就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境”就像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就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情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沟通和转化,从而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
当然,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学习的凭借或工具。如果学生已经进入抽象思维了,就用不着什么东西都回到形象上去;再回到形象上,反而压抑了学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 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
一、 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例如:实验过程能够呈现出丰富生动的直观形象。化学实验过程中,态、色、味、深沉、气泡、光、热、电等现象非常直观的说明化学反应的变化过程。
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动画、视频等。图像给人以直观感,它比普通语言要容易把握得多。
二、借助动作或者活动来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以姿势助语言。动作的形象性,从理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指操作,从文科的角来说,主要指表演。
1、操作
教学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可以使许多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把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2、表演
表演是高一层次的形象性,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老师表演,也可以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人物,表演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
3、活动
4、演示
三、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
四、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与矛盾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识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来的。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
背景知识是指与教材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的总称。背景知识与新知的关系,虽然不如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那么密切、直接,它们之
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背景知识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认知停靠点。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历史典故、科学家趣事。
六、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
思想和方法。感知不是学习产生动力的根本原因,学习的根本动力在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学习也只能是表层的。
在学习中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第六讲 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第一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于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已经完成的发展秩序和结果,能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力),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不能独立解决的任务,在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能够解决的任务)。
先学之学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一、超前性。从时间上说,先学与预习是一样的。传统的教学是课堂教学在先,学生复习、作业在后。而先后教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导学案辅助教学法,高二年级的数学、化学、英语、物理,展示)。
二、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先学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
三、异步性。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地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速度掌握学习内容,并标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先学则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超标学习。“该统一的统一,不该统一的不统一。”
第八讲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和创新性等八大特性。
主动性: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的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对个人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学习会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责任”是指学习者充分认识和体验到学习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它表现为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和意义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敬业精神。 独立性:是新课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表现为“我能学”。学生都有(特殊原因除外)相当强的潜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的教学逐步实现从“从教到学”“从依赖到独立”。
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对某个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对他人却未必有效。正如多元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就提醒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20xx年我购买并读完了该书)。在现代教育家林格所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5月,一次印)。第113页提到了该理论。每个人至少拥有八种独立而有平等的智能,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不同,但都在发挥作用。
1、语言智能(诗人、作家、演说家)2、数学——逻辑智能(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科学分析)3、视觉空间智能(水手、工程师、外科医生,画家等)4、音乐智能(音乐创作,演奏家)5、肢体——运动智能(体育运动员,舞蹈家、手工艺大师等)6、人际智能(教育家、政治家、推销员、心理医生、宗教领袖等)7、自我认知智能(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心理学家等)8、自然观察智能(自然学家,生物学家等)
独特性也意味差异性。学习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及学习能力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所需要的帮助都不同。新课程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意义性:有意义的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身体的、心理的、认知的、情感的、逻辑的、直觉的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是认识和能的发展、情感和人格的完善。所以有意义的学习是一种发展人的学习。
交往性: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勇和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
交往的认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促进知识增值。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第二,活跃学生思维。缺少交往的学习很难产生很难产生思维碰撞和创造的火花。(交换苹果与交换思想的理论)。
交往在心理意义有二方面。第一,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第二,发展学生分享和利他性的品质。
只有基于交往和合作,学习才能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学生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体验性: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经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在实际学习活动中,体验性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课本与教师为间接)。第三,重视感性因素。感性与理性是相对的。感性指的是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灵感、直觉等心理机能。理性是指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心理机能。
感性因素是指人的本能、欲望、感觉、情感等,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智、思考、抽象思维等。
新课程强调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融合,使学习活动成为完整的心理活动。
问题性: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同样要重视问题的作用。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创新性:创新表现为突破和超越。传统学习过分强调继承与掌握,又由于应该的强化作用,造成了学生创新素质极度缺乏。
新课程鼓励创新,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从意识的角度说,创新性主要表现为怀疑精神与批判精神。在教育中,学生的怀疑精神突出表现为: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说明,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疑和怀疑。
从能力角度说,创新性主要表现为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上述八个特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把握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
20xx----20xx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王孝增本学期,我担任高一(8)班和(9)班的数学教学工作。高一数学不管是内…
(20xx-20xx上学期)高一组李国成本学期我担任高一9,10两班的数学教学,完成了必修1、4的教学。本学期教学主要内容有:集合…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平沙一中赖振标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高一上学期的工作就结束了回想起这学期的工作我感受颇多这学期我担任了高一1…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二班与六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由衷的自…
**区**局餐厨垃圾管理工作总结城市餐厨废弃物管理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做好餐厨垃圾管理工作是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城市生态环…
日历又像往常一样翻去了一页,然而我的身份却发生了改变,我已经不是大三的学生了,我已经大四了,大学的最后一个学年。大学的前三年一转眼…
为了20xx年更好地完成工作计划,现对20xx年工作作以下总结:一、20xx销售完成情况及分析:(一)销售款项情况1、20xx年总…
市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总结20xx年,根据陕西省就业社会保障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下达20xx年陕西省高校毕…
作为新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已经有一年了,这一年已来,我通过向优秀老教师学习、向同事交流、向学生授课等多方面逐渐走向成熟,对教师这个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