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策略浅谈

有效教学策略浅谈

张先明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有效的教学应指向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协调性的、整合性的发展。

效果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即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长远化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教学效率 教学效果 教学效益

教学投入 —— 教学产出 —— 教学目标 —— 教学需求 对比关系 相符程度 相符程度

符合教学规律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最高目标。有效教学是相对与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而言,是指效果好、效益好、效率高的教学。

二、有效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有效教学”是个舶来品。三百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提出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可以教得更少,学生可以学得更多。”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就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

国外有代表性的有效教学理论是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陈厚德编著的《有效教学》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有效教学的专著。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理论专著是崔允漷教授撰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和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有效教学十讲》。

在有效教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教学策略研究。我国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最早可上溯到20世纪90年代,以介绍国外研究成果为主,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进入本土探索阶段。

学术界关于有效教学策略有多种看法:有学者按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认为有效教学的策略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有学者指出“有效教学” 1

策略是一个多元化的策略体系,包括有效的课堂环境策略,有效的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策略,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和应用教学技术的策略;有学者提出要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性质来确定有效教学策略,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习方法、保持学生良好状态与合理的管理、监控、维持是有效的教学策略;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学者指出课堂教学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应该求真务实,有血有肉,富有成效,并从教学设计、教学形式、课堂提问和调控教学时间几个方面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策略。

目前学术界关于有效教学策略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良好的氛围,关注学习方法和注重师生交往几个方面。

三、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有一位台湾的名师上完公开课后接受记者时借用这句话说:为了上这一节,我花了两节课来做准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一生。

教师要面对和适应新课改,建构有效课堂,就必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包括培养良好的师德、树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积累厚实的文化底蕴等。

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1.专业阅读

读什么?读学科专业的书、读教育专业的书、读文史哲方面的书。

为什么要读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首诗:

读 书

王国真

这是前人的智慧,

这是未来的储备。

这里有夕阳晚照,

洞箫长吹;

这里有晨风拂柳,

湖畔的明媚。

此时,舒卷便是舒心;

此刻,饮茶宛如寻醉。

2

明镜从来不染尘,

书本岂容落薄灰。

何必皓首枉叹息?

读是远见,

不读是悔。

2.专业写作

写什么?写教育叙事、写教学案例、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反思。

3.专业引领(名师指路)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4.同伴互助

有人说:如果你用一个苹果去换另一个苹果,手里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用一种思想去换另一种思想,手里就有两种思想,也很可能碰撞出第三种思想。

5.自我反思

叶澜教授说说过:一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他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让我们在反思中寻找自己的长处,好好欣赏自己,把优点长处转换为个性、风格,做大自己的优点;寻找自己的短处,好好欣赏他人,争取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营养,看透自己的问题。

(二)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的策略

1.寻找优质教学资源为优化教学设计铺路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开发者和利用者。教师提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是优化教学设计,利用这些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良好的学习情绪背景和认知背景,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学生提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有助于他们学习的背景和材料,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

课堂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例如与教材配套的备课系统,名师的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课件、反思,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的相关音频、视频,报刊杂志上的鲜活事例、时文美文,教辅读物上的类文、练习题??

教师和学生同时也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的人生经历、心中百味、生活感受,这些都是最可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有的老师肢体语言丰富,课堂上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可以使讲授更加生动有趣;有的老师幽默风趣,课堂上幽默风趣的语言可 3

以吸引学生;有的老师充满激情,课堂上教师的激情可以燃起学生的激情;有的老师英俊潇洒,有的教师美丽可人,课堂上形象气质可以吸引人;有的教师多才多艺,课堂上教师的才艺可以吸引学??

如果我们找到了本课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开始就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

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为实施教学奠基

教师课前不做准备,只能照本宣科,学生就只好百无聊奈地“泡堂”,做教师的“应声虫”,课堂效率必定低下;教师没有精心准备,只写一个简单的教学班 流程,学生只好被动地学,教师点到哪里,学生就想到哪里,课堂效率必定不高。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的精心的准备。要上好每节课,需要教师查阅资料,解读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理心理特点,依据教师自身的个性特长,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调整组合,准确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清晰的教学流程,并写出较为详尽的教学方案。备课时,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结束时的效果要有一个综合的预计:预设在完成这一节课时如果有部分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设定如果刚好完成本课的预定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体会和理解,需要给学生留下空白和想象空间;设定如果超额完成了教学任务,需要在此基础上拓展迁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调整组合。

在新的课程理念里,教材是精心打造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师有权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者:教材不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它只是一种主要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顺序可变、实例可换、内容可选;教材虽然是师生共用的,但主要是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将教材还给学生;教材不再是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对象,教师要把教材看作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

(2)准确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但预设的目标是最低要求,是教学效益的底线,如果过于重视生成目标,守不住底线,教学就很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

4

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整合与具体化。知识与技能是关于“获得什么”的维度,即“学会”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如何获得”的维度,即“会学”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怎么内化”的维度,即“乐学”的目标。

例如:《出师表》学习目标之一: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是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可操作、可评价的目标。一个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化为四个要素:行为主体、具体行为、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正例:学生①(可以省略)能自己组织语言② 准确无误③地解释细胞分化的含义④。 反例:①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以教育目的代学习目的)

②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含糊其词,难以评价)

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行为主体是教师,不是学生)

④学生能获得发展(行为动词没有指向具体内容)

对教学重点的定位: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就知识类型而言,那些具有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理论性的知识就是重点。

对教学难点的定位: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内容。有专家是这样界定的:有70%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70%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把握,这就是难点。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选择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灵活、自由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去创造;选择能贴近生活实际的方法,让生活进入课堂,让课堂向生活延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课堂“大”起来,让学生“表达生活”、“展现生活”、“创造生活”。

要依据教师自身的个性特长,选择能展现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教学方法,把教师的绝活“亮”出来,让课堂“活”起来,面对课堂上多姿多彩的生成因素,能智慧地加以处理,迎接未曾预约的精彩。善待错误,确保资源生成的空间。错误也是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巧妙利用错误为教学服务,传递老师对学生的耐心和自尊心的呵护。

(4)设计出清晰的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要能体现出教学的清晰思路的。例如连云港区域推进“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 5

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认知规律,使教学活动保持张弛有度的节奏,让学生“自然生长”。卢梭说:“自然的真正进程是比较缓慢地逐渐前进的,血液一点一点开始沸腾,心思一点一点趋于细致,性情一点一点慢慢形成。”

四、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把学习权真正交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策略。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成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场所,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教师独霸课堂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低效局面,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愿学”、“会学”、“能学好”,把学习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思维和学习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要把学习权真正交给学生,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教师要讲少点,努力提高讲授的针对性,学生已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教师要讲好点,要锤炼语言,讲得深入浅出,好的讲授总是以信息量大、简明、幽默、有文采、逻辑性强而强烈地吸引学生。

2.要把学习权真正交给学生,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展现成果的舞台。教师的使命是为学生提供大量课程资源,激励、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讨论、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自己摄取知识,掌握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具体过程和学习的愉悦情感,形成能力、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的“低、小、多、快”教学策略就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和展示的舞台。(起点低、步子小、活动多、反馈快)。

合作交流的平台、展现成果的舞台就是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我们来看几个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

(1)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

课堂教学分以下六个环节: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自学效果;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当堂训练,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2)杜郎口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第一个“三”指的是课堂教学的三个追求: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第二个“三”指的是“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六”指的是六个教学步骤,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练。

6

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以教导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我们看看几个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

(1)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

金华一中于19xx年秋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一个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并将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教学法”。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学案既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2)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了。“讲学稿”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它具有导学、导思、导练得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讲学稿”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等习惯的培养。“讲学稿”像一根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正如该校校长陈康金所说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前一天晚上的预习、自学到第二天课堂上的解释、巩固,学生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全过程都会在‘讲学稿’上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师可以据此随时检查、指导和调控。”除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外,讲学稿还是学生的练习册。东庐中学的教师除了“讲学稿”上题目外,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对每份“讲学稿”,教师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此外,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考评也紧紧围绕“讲学稿”。东庐中学测试或考试时,教师通常从“讲学稿”上选择题目,引导学生利用“讲学稿”进行复习,达到“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目标。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和装订,就成为很好的复习资料。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策略

7

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后,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一堂课最终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也很好,丁也真棒,学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的、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这就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

为了防止出现低效、无效甚至负效问题,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要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够逐渐自求得之,卒抵不待老师教授之谓也”。“导”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积极引导。当学习处在起始阶段时,教师要按学习要求,通过创设情境、定向激趣,将学生引向目标,为激活整个教学过程作好准备。二是启发诱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启发诱导。三是学法指导。“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基本的读书方法、倾听方法、表达方法、自学方法、合作方法、讨论方法。四是重视辅导。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要耐心、细致地热情辅导,让他们能跟上多数同学的进度,不至于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五是加强督导。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能放任自流,应积极地加以督促引导。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应从居高临下的统治者和知识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寻求真理,与学生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和发展的内部心理倾向和意愿,通过启发、诱导等手段,使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变为现实的活跃状态,实现由“要我学习和发展”向“我要学习和发展”的转变。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指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组织者:提出问题,以启发、吸引和鼓励学生思考;细心倾听学生的见解;要求学生能鉴别同学们的见解;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把学生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表述出来;决定何时提供信息,何时阐明问题,何时给予启发, 8

何时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决定以何种方式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观察个别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1.呈示类教学行为的运用策略

(1)讲述的运用策略

语音准确:教师讲述时音调过高或过低、音量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学生听讲的注意度。

语速适中:语速过快,超过学生短时信息加工的极限,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感、压抑感;语速过慢,教师单位时间内讲述的内容就会减少,也容易导致学生昏昏欲睡。

语词恰当:将教学设计中的书面语转换成口语,将将教学设计中的长句转换成短句,切忌“口头禅”。

容量适切:短时间内新知识不能讲得过多,讲述时间不能超过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

(2)板书的运用策略

优秀的板书不仅精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调整、修改板书内容,能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用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就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一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内容一屏一屏稍纵即逝,影响了学生记课堂笔记,而实验证明,课上记笔记的学生回想当时讲过的内容的概率是不做笔记的七倍。

布局要合理:写在中间偏左的位置,因为左上内容的观察频度最高。

字迹清晰醒目:书写工整、有条理;字体大小以后排学生能看清楚为宜;选用色彩恰当。

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书写时站在黑板一侧,避免挡住板书内容。

不要连续长时间板书:避免浪费时间,避免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

(3)多媒体的运用策略

最佳地呈现教学内容:幻灯片的内容要与讲解相匹配,若教师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口味,将插图弄得过分夸张、变形,在不该插图的地方插了图,或者插上与授课内容毫不相干的图片,纯粹只是为了点缀画面,求得所谓的美化效果;课堂上播的音乐不经过严格的挑选,与教学内容不和谐。这样就势必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要最佳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如果整堂课充斥着图片、声音、影视片段,甚至把整篇文章都制作在课件上,抛开课本,只追求热热闹闹,则是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一课堂课只有40~45分钟,课件数量过多,就会喧宾夺主,授课教师就成了放映员。课 9

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就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要把握最佳的呈现时机:多媒体的使用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选择一个最佳的呈现时机很重要。一般导入新课时,可以配合导入语使用;突出重点难点、拓展延伸时,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

选用的字体颜色恰当:文字字体太小,颜色灰暗,后排学生看不清楚。

2.对话类教学行为的运用策略

(1)问答的运用策略

首先做到有效提问:

问题清晰明确,避免复杂、模棱两可、含有歧义的问题。

问题难易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问题有水平区分度,问题有坡度,高低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合理。

提问面向全体,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优、中、差兼顾,调动更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提问时机恰当,在出现关键点、矛盾点、想象点的时候适时提问。

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尊重主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其次做要做到有效理答:

当学生的迅速而正确的回答时,先给予肯定,如说声“对”“不错”,再给予表扬,或对正确回答做进一步解释,或追问一个问问,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当学生回答正确,但表现出犹豫不决时,先做肯定,然后解释回答正确的理由或形成答案的具体步骤,这样可以帮助回答者和班里其他同学加深对正确回答的理解。

当学生不完整或部分正确的回答时,先肯定正确部分,向学生提供回答线索,而后探问,仍不能回的则需转文他人。

当学生不正确的回答时,先弄清原因,若是粗心或口误,让学生重答;若是缺少知识或不理解,要补充知识,化大为小,依次探问或转问。

当学生拒绝回答的时,要及时处理,以免影响课堂的连续性,若是知识欠缺,要弥补所缺知识;若是问题本身模糊不清,要改进问题本身,使其明朗化;若是还有恐惧心理,要适当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信心。

(2)讨论的运用策略

讨论的原则:

10

接受别人观点的影响;

赞同“每次只允许一个人说话”;

说话要坦诚;

相信别人有讨论的潜在知识;

给每个人表达的自由;

尊重每个成员。

出现某些特殊情况,及时处理:

对发言过多者要求概括主要观点,而后转问别人的意见;

对不参与发言者,要引导他们发言;

无人发言时,要询问沉默的原因或说出对沉没原因的猜测;

出现争执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双方的一致性,或提出双方共同面临的问题,把把讨论引向深入,或提醒学生讨论的主题;

当讨论难以继续时,及时转换讨论主题,或及时结束讨论。

当讨论结束时,要对讨论过程与结果作全面总结。先归纳学生的重要观点;再点评表现出色的学生或小组,为今后的讨论提供榜样;最后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为后面的讨论作准备。

3. 指导类教学行为的运用策略

(1)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构建性的学习过程,强调独立性与自控性。

有学者总结出自主学习教学指导的一般程序,分八个步骤,即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贯穿教学始终)、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自我检查、组织讨论(纠正错误)、教师重点讲解、练习巩固、课堂小结。

(2)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

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强调互动性与交往性。依据合作学习研究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的观点,合作学习应具有五项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的互动、个人的责任、人际交往和参与小组活动的技能、小组自评。

建立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异质分组,将学生按男与女、学习水平高与低、交往能力强与弱等互相搭配,组成4至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组长主持小组的学习,协调学习进程,督促组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记录员记录小组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与形成的学习成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汇报员代表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1

挖掘教材,选准合作问题:合作问题要具有探索性(具有规律性的问题或意见有分歧问题)、开放性(答案不唯一或多种解题途径)、挑战性(涉及知识点多、难度太大,个体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在课文的重点处、“矛盾”处、空白处、思维求异处挖掘合作问题。

掌握合作之法有效合作:一是学会倾听,在学习小组讨论过程当中,有人发言时,其他人必须认真倾听,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二是学会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交流,相互启发,从而达到讨论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可由一人重点发言,其它成员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将讨论观点归纳整理,准备代表小组发言;三是学会表达,为了达到训练目标,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用礼貌用语。

适时监督与介入合作学习过程:当小组对任务还不清楚时,及时重新解释;当小组发生争吵时,及时制止,并交给辩论与倾听技巧;当小组的合作偏离主题时,及时设法让他们回到正题上来;当小组活动不活跃或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情感支持,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立评价体系做到两个结合:评价时要将课堂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小组成员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评价客观、公正、全面、合理。

(3)探究学习的指导策略

探究学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问题性与探索性。

探究学习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活动: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表达交流。

探究学习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提供智力支持,适时点拨和引导;引导学亲历探究过程,如让学生体验各种探究活动过程,例如讨论类活动(头脑风暴)、应用类活动(互联网检索)、设计类活动(编制问卷、进行访谈)、报告类活动(表演、多媒体演示)等等,鼓励学生走上思辨、畅想、感悟的探究之路;帮助学生保持探究兴趣、发展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精神。

(三)创建促进学习的环境、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策略

1.创建促进学习的环境。

12

(l)创建安全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研究也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记忆、想像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安全的学习环境是指允许尝试,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质疑;让学生学会从错误中学习,不会因错误而受到责骂或讥讽。

(2)创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提供高效学习所需的一切帮助;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和程序,保证学生的任务时间;组织并提供广泛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进行认知示范,让学生学会思考;精心设计支架,并在适当时候撤去支架,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

(3)创建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他们有适当的高期望,给予学生理智上的挑战。

2. 营造课堂氛围

(1)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激情、敢于想象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创设情境、音乐渲染、师生对话等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一种新奇感受、一种学习的冲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想学下去,急于学下去,才能使之进入最佳的求知亢奋状态,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身心参与,从而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激情、敢于想象的课堂氛围。

示例:“分数的大小比较”导入。出示“唐僧师徒分西瓜”的课件: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芜人烟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渴了吧,我去找点东西来解渴!”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起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

到这儿停止播放,教师说:“到底谁吃的多,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分数大小的比较’。”

(2)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而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首先体现在肯定学生的进步上,学生的 13

点滴进步都是他们未来人生发展的积累,今天的一小步,可能是明天的一大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闪光之处,并适当给予激励性评价,教师的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表扬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都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当然,过分的“廉价”夸奖 ,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起不到鼓励作用,所以我们强调夸奖要“适当”。

尊重学生,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学习的机会。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最佳的情绪状态,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抱有期望,并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以期实现教师期望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可亲”是保证学生“信其道”的前提。课堂上教师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教师有了阳光、健康、快乐的心态,学生才会有这种心态。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课堂管理的策略

1.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违反课堂教学规则、妨碍及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2.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依据学生行为的主要倾向,可以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型问题行为和内向型问题行为。外向型问题行为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教学活动的攻击型行为,这些行为容易被察觉,主要包括行为粗暴、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对抗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出怪声、作怪相以惹人注意的行为;言语粗俗、顶撞同学与老师的盲目逆反的行为;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随意走动等抗拒行为等等。内向型问题行为是不易被察觉,对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型行为,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做白日梦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烦躁不安、频繁活动、胡涂乱画等不负责任行为等等。

3.干预问题行为的原本则:

(1)干预问题行为的负面影响不应该比问题本身的负面影响更大;

(2)中断课程的干预越少越好,在课堂活动中同时处理问题行为,确保课程进行的流畅;

14

(3)课堂问题行为以预防为主。创设良好的课堂物质与心理环境,建立课堂规则和常规,实施具有监督功能的教学教师要明察秋毫,把所有学生都纳入自己的视域,灵活驾驭课堂;

(4)教师要关注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课堂纪律差往往是因为学生闲,闲则生非,最佳的课堂管理是不让一个学生闲着,学生忙了,纪律就好了。

课堂规则示例:

☆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

☆上课铃响时,已在教室内就座,并保持安静;

☆每天携带课本、笔记本、纸和笔来上课;

☆举手获得允许后,才能发言或离开座位;

☆不要乱动别人的东西。

4.处理轻度问题行为的策略:

(1)忽略小而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

(2)使用非言语提示和细小停顿。例如眼神注视、摇头、面部表情、走进、接触、手势等。

(3)表扬其他同学,特别是行为与问题行为相反的学生。

(4)言语提醒,可以反复提醒。

(5)提出批评。

(6)使用惩罚。使用惩罚的指导原则:不滥用——用于屡教不改的严重不良行为;相关——用到惩罚的方式与要惩罚的问题行为相关;慎用——知道实施的情境、学生对惩罚的理解;避免复杂和费时——方法复杂费时,即使有效也不可行。

五、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

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即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鉴别和选拔,不是为了寻找“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以下一些评价策略:

1.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以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因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2.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给出指导性的处方,而不能采取公布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排名次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优秀学生也许是鼓励是鞭策,也许能促使同学之间 15

的竞争,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是羞辱,会带来对他们的歧视,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用建立学习档案的档案袋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鼓励学生自己建立学习档案,强化自我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学会反思和总结。评价的内容如单元知识总结、学习体会、社会调查、科技资讯的利用、资料查询、难题解答、实际问题的解决、动手操作、探索创新、学习毅力、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

4.实施激励性课堂评价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积极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应在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要实行鼓励性教学,设计问题时力求简洁明了,当回答问题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正确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解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修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有精彩发言后,常用“回答得真精彩,你这节课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大声地说一遍”、“你表达得清晰、完整、流畅,真的很棒” 等语言来激励学生;当学生理解有误时,常用“你的想法很有意思,再用心体会一下,你会有更令人满意的答案”、“你的回答虽然不够完美,但仍体现出你是一个喜欢动脑筋的同学”、“你有勇气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等语言来激励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吞吞吐吐时,我常用“别急,再想一想,你一定会说好的”、“我想你还需要时间思考,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 等语言来激励学生。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由此可见,教师的激励语言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但在表扬激励时,教师应注意灵活表达,既要能树立学生自信心,满足其荣誉感,也不宜言过其实,让学生盲目自大。同时,还要注意语气语调的使用,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宜采用比较平静的语调,避免优生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傲气,让他们 16

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对学困生,则采用直接表露欣喜的语气,让其对自己的成功有深刻的印象,逐步培养学习的自信。

结束语:

追求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有效教学的理论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现在,有些优质课、公开课看上去简直完美得无可挑剔,教师集编、导、演于一身,该想的都想到了,该有的也都有了,似乎找不出什么漏洞。但静下心来想一想,总感觉不爽气、不自在,觉得表演的成分太浓。这样的课,是精心设计、反复演练才能搬上课堂的,师生一唱一和,看似精彩纷呈,其实效果如何,实在不敢深究。这样的课,注重是“花样”,凸现的是教师,而学生发现真理、知识的真实体验,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冷落了,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气喘吁吁地跟在教师的后面跑,他们哪还有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哪还有尽情享受知识“风景”的乐趣。

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圆。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说得好:“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是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堂构思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完美甚至有错,才是它的真实存在。它可能有教师面对学生发问而回答不出动的尴尬,它可能有学生面对问题所作出的“越轨”甚至“错误”的回答,它可能有未能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遗憾,这都是正常的。从美学角度看,既然课堂教学称之为艺术,艺术本身就可能完美,而这种不完美往往会给课堂本身增添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使之变得更美丽、更精彩。

让课堂教学回归的本真状态吧,无须刻意做作,无须乔装打扮,让它真实地、自然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就像倾斜的比萨斜塔,虽然不完美,但它们同样具有一种独特而真实的审美意义。课堂教学就是应该让学生在所谓“不完美”的思维碰撞和情感互动中尽情享受真正的人文情怀,获得真正的心灵关照,实现真正的生命满足。

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