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命与使命同行》有感 沧河校区 余月婵
这是一本写老师的书,书中的这些老师和他们所做的事真的很令人感动。一口气看完书,留下的就是一阵阵心灵的悸动。我们做的是和他们一样的事,我们是否做出了该有的一切。合上书我开始默默地反思。
我们是一群平凡的老师,我们都会有好多平常人该有的缺点,我发现书中的这些老师其实也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特别是文中的吴邵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让我产生了共鸣,那就是“不太会生活,但是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我觉得我们的很多老师都是这样,为了教育事业,把自己变得“不太会生活”。 像我们的张老师,对于教学如此的投入;像我们的邱老师,对学生这样的关切;像我们的周老师对工作这样的执着??但是这些老师们不都是用自己的点滴来证明我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吗?所以我们喜爱我们的事业,为自己的职责付出自己的心血。
最让我有所感触的是于漪老师一直恪守着的几句座右铭: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首先在自身要有高尚的修养才好,要以身作则,所以在“教”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学”。正如于老师所说,做人应有两根支柱,第一根支柱是勤于学习;第二根支柱是勇于实践。她从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学人之长,量己之短,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学习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学习吸纳同道们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并在教学中不断加以检验,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终于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因此教师学习必须如长流水,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不断学习。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只有及时总结不足,改进教学各个环节,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不断地使自己和学生一起在“学”中成长起来。
“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的灵魂。于漪老师认为,这种塑造学生灵魂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的不是单单从教案出发的课本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对学生的关爱和热情。正是于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的高尚道德风范和师德让她和学生心心相印,并且用她的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于老师伟大的人格力量不仅仅影响和熏染了一代代的学生,也表现在她的谦虚谨慎,淡泊名利上。她虽然身兼多种重要职务,享有国家政府授予她的各种荣誉称号,但她从不居功自满,永远以一位普通教师的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记得在20xx年的时候,我以青年教师代表的身份出席一个于老师的报告会,作为活动焦点的于老师是那样慈祥,那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所以大家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难题,有什么建议都会毫无保留地向她倾吐,而她也尽量帮助大家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直到大家满意为止。这样的魅力是每个实践在教育教学岗位的人应该学习的,也使我明白,作为一个老师,对于教学的付出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更应该是精力和情感上的。
“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犹如导演一般。导演的胸中时时有观众,目的在于引导观众进入剧情,调动自己的感情,展开联想和想像,从而受到熏陶感染。于漪老师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时曾说:自己初作教师时,眼睛只盯着教科书,以为钻研了教材,写好了教案,把课文讲出点名堂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后来,她逐步认识到: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只有坚持“目中有学生”的原则,才能使学生和自己的教学都收获进步。 读着这本书,看着这些与我们同行,走在前面为我们领航的人,品味着这一些让我们感动的事,我想我们看这本书的意义所在,那就是——我们不一定要记住谁,而是要努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们不需要荣誉的光环,因为那毕竟是有限的。不需要为自己夸夸其谈,因为我们与他们相比,有些差距真的还是很远。我们现在、还有以后的每一天所需要的就是做好天底下最有良心的事,做一个无愧于孩子,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社会的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
2
——读《斐多篇》有感
20131011322 杜莹莹
《斐多篇》主要记录了苏格拉底在临近死亡那一天与他的朋友和学生们关于死亡的充满了哲理的谈论,谈论的主要内容是正义和灵魂。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并深信生前行善的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获得幸福。此外,他还表明:作为哲学家,需要抛却肉体享受,让自己的心灵纯净、透明,没有杂质。这个清洁心灵的过程,他称之为学习如何死亡的过程。只有经过学习死亡,本质上纯正善良的灵魂和充满着欲望、肮脏的肉体才能彻底分离。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超脱,到达天神所在之地。而苏格拉底不畏惧死亡的原因,也正是他自信自己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雅典人对他的处死,只是送了他一程——向着美好且永恒的天神之处。
在没有读过《斐多篇》和关于苏格拉底的其它著作之前,我对苏格拉底之死的了解,仅限于高中课本上那张苏格拉底一手端着毒酒,一手指向上方的油画了。关于他的死因,也就是他拒绝逃跑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为了维护雅典的民主制度和法律的尊严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但是当仔细地读过《斐多篇》之后,我对苏格拉底和他的思想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西方思想的异同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于《斐多篇》体现的苏格拉底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方式,有很多我都深深地赞同、钦佩,也有一些我不能很好地理解、认同。
首先,苏格拉底不仅思想深邃,他的教授方法也别具一格。由于《斐多篇》通篇都采取了对话的方式,所以,“苏格拉底式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格拉底就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接生”知识。他的助产术,在《斐多篇》中最突出的表现应该就是“诘问式”了——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学说、命题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很少给出被提问者带有自己想法的、具有主观色彩的意见。他在教学生获得知识时,不是把这种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进行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他的谈话充满了艺术,就像助产士为人接生一样——助产士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助别人接生而已。同样地,苏格拉底的工作就是帮人们“生出”正确思想,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内心,而不是来自别人的传授。同时,惟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这种对话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苏格拉底是能够给予别人智慧的精神导师。
并且,朴素的辩证法在苏格拉底与学生的对话中也多有体现,如从“美是丑的对立面,正确是错误的对立面……凡有对立面的事物必定从其对立面中产生……”等观点中,都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有很强的抽象能力并且善于归纳总结,他的思想也因此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请你们指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改进我的解释…”苏格拉底待人谦虚严谨,这是有利于他在哲学之路上不断前行的。一个民族,不管文化多繁荣,都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个民族的文化才能长盛不衰。同样地,一个人,不管多博闻强识,都要虚心接受身边人的意见,这个人的思想才能不断丰富。苏格拉底正是这样,虚心接受身边人的意见,无论是对手,是朋友,还是学生。我想,苏格拉底在与学生进行讨论甚至辩论的同时,伴随着思想的碰撞,和学生对新知的汲取,苏格拉底自身也在成长,因此,他与学生的交流,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斐多篇》中,对话的主要内容是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引导他的学生坚信人死后有灵魂,这虽然在本质上是带有宗教色彩的,但在当时,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运行。在智者学派兴起之后,他们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些思想被普遍接受,实际上是人的觉醒、人文主义的兴起,但是当这些主张被误读,就导致了雅典民众重视享乐,骄奢淫逸,世风日下,城邦民主制走向衰颓。但是,如果人们相信死后是有灵魂的,并且,只有生前行善,死后灵魂才会得到幸福,再次为人时才会拥有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时,人们必定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善人更善,而恶人,考虑到作恶之后灵魂的下场,想必也会收敛许多。因此,无论苏格拉底的初衷是什么,但从结果上看,当时,这种方法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确实起到了作用。当然,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用宗教维持社会秩序这种方法已经逐渐淡化。
此外,虽然说苏格拉底不惧怕死亡是因为,他坚信作为一个哲学家,自己生平的作为是良好的,可以让灵魂不受苦难,死亡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他生前关于死亡和灵魂的论证以及临死时那句“克利托,我们必须向阿斯克勒庇俄斯进献一只公鸡”都可以证明他对灵魂永生的信仰。但苏格拉底面临死亡时的镇定和阔达还是为他平添了几分人格魅力,也正因如此,当他牺牲在雅典的民主制下时,他的学生感到“我们像是失去了一位父亲,我们的余生都将过着一种孤儿般的生活”。
苏格拉底的大义凛然固然可敬,但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做法和思想是矛盾的。在谈论死亡时,苏格拉底表示他反对自杀,他认为,诸神是人的看护,如果诸神未让你死去,而你却自杀了,这是对诸神的不敬,灵魂就是有罪的,这种观点有些类似于中国的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二者都是反对自杀的。苏格拉底反对自杀,但他在利用众多方法都可以实现不死的情况下,却仍旧选择了去死,抛开他的目的不说,这是不是一种变相自杀呢?
除了在有些方面自相矛盾,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有些推论还过于主观,具有随意性和唯心主义倾向。
例如,苏格拉底用希腊神话故事来讲述人死后的经历时,没有任何实在的凭据,完全凭借神话和想象告诉他的学生人死后的去处——“天堂”或是“地狱”。他把人死后的去处描写得那样生动逼真,彷佛他曾经去过,毕竟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我看来,如果说之前的对话中,苏格拉底仅凭借论证推理就得出灵魂永生这一结论还可以勉强被接受,那么对于任何一个未曾到过“天堂”或是“地狱”的人,都是不具备资格谈论那里的情况的——如果它们真的存在的话。
从东西方文化对比来看,他的这种思想和东方的佛教思想又是类似的——在中国,佛教也提出了因果业报的概念:一个人如果生前不行善,死后是会下十八层地狱,接受层层折磨的,这也使众多佛教信徒笃定积德行善是使灵魂得到超脱的不二法门。
此外,他在论证灵魂永生时,简单地将世间万物分成了单一的和组合的两种,就急于进行以后的论证,我认为这也是不妥当的,因为划分标准不同,世间万物的种类也会千差万别,就算是最抽象的划分,也不止“单一事物”和“组合事物”这两种,因为按照他的说法,灵魂无形但是永生,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将世间万物划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暂时的存在”和“永恒的存在”呢?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虽然对于苏格拉底的很多思想我都存在怀疑,
但《斐多篇》向我们展现的苏格拉底——一代思想文化巨匠,所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永远不会停止的。灵魂是否存在?若是存在,是否永生?这些问题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且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不休,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它是引发的人们关于人本身和世界万物的思考,也同样,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在我拿起这本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产生这么大影响在我心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个少年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
读小学生之友有感白马桥乡中心小学六班李诗琦指导老师江芳兰读书使人善于思考读书使人深刻使人睿智书给了人成长与精神的营养这本小学生之友…
我心中的榜样读西游记有感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朝末年吴承恩写的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去西天的路上有…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挤出时间读点书吧只有这样你才能偶尔遭遇好书一个人与一本书之间冥冥中有一种缘份读书对于我们教…
怎样读书读后感看了胡适先生的怎样读书一书得到一些感悟胡适先生在书中提到读书可以有三种说法一要读何书这个问题不易解决因为个人的见解不…
科技入户工作总结本人20xx年被区农委聘为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指导宝堰镇16户科技示范户,通过一年来的科技入户工作,不但提高了示范…
XXX旗水利局20xx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总结20xx年x月x日是第十七届“世界水日”,3月22至28日是第二十二届…
20xx届新生军训总结讲话老师、同学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学校对本次军训汇报表演的圆满结束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次军训进展迅速,成效…
提高总结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与王燕老师师徒结对已近1年了。回首这一年来师傅给我的指导与帮助,多少往事又涌上心头。特别是在这学期的…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左室流出道狭窄的主要病理基础是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胸骨左缘的收缩期杂音变化左室容积减少时增强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