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贫穷的哈佛女孩观后感

最贫穷的哈佛女孩观后感

哈佛女孩,这是个多么令人骄傲的称号。只要踏入哈佛那完美殿堂一步,就会在无数个梦里,梦见自己徜徉在哈佛的草坪上??每个人都有愿望, “哈佛梦”,你有,我有,连那个最贫穷的女孩,她也有。但通过努力,她给自己带来了希望,实现了梦想??是她,那朵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美丽!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因为变故,变得支离破碎。父母都是毒虫,妈妈流浪,甚至有点精神分裂;爸爸则寄养在流浪所,毫无生存能力,更谈不上能对这个小女孩负责什么。如此大的变化,如同让这个女孩从温馨的天堂坠落到黑暗的地狱。“每天起床,我看见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好像都披着一层膜,无法穿透。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

在面对饥饿,寒冷等一系列生活艰辛时,她毅然的迎接挑战,不弃不离,勇往直前。从踏进哈佛那一刻起,她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么这么不一样?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么不一样?若是这样,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最终她用了两年的时间修完了本应该要四年的课程,并得到了哈佛的入学通知书和免费的学费—伦敦时报的奖学金。

这个女孩面对考官时的演讲,是那么的真诚真挚。“我父母亲迫使我向深处看,我最终看到最细小的因素能汇集什么,成功就是这样汇集的。我从来不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因为我知道为什么。我要去承担现实。我不会忘记过去,不过我会更好的让它燃放,可能不得不背负它,不过就是我的经历。”

故事讲的是一个 小女孩生活在一个极度贫穷的家庭里;贫穷算不了什么,但是更苦的是,父母双双吸毒,母亲不仅仅是吸毒,还酗酒,而且还有精神分裂症。而父亲就好象压根不是这个家里的人一样,好象跟她们没有任何关系。尽管这样,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她(他)们。小女孩十多岁了,一个月来三次例假,却从来都不知道要换内裤,直到穿破为止(更不用说是洗澡了)。女孩不知道该怎样去照顾家人,更不知道该怎样照顾好自己。一个月都去不了学校一两次(即使是这样,女孩考试居然能拿到100分,真是不可思议)。这样的日子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妈妈染上了可怕的爱滋病,从此就带着她的姐姐搬到 1

外公家去住了,妈妈本想带她一起去,但她不肯。因为妈妈曾经对她说过,很早以前,她的外公曾经侵犯过妈妈的姐姐,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家出走了。所以小女孩始终不肯和妈妈一起去外公家里住。

一天,家里来了几个社会工作者,说她每天都这样不收拾家里,又不去学校是非常不对的,所以强行的将女孩送进了女子收容所。在那里女孩学会了照顾自己,也学会了照顾妈妈。又过了几年女孩15岁了,已经不能再住在收容所里了。而此时爸爸早已经住到收容所去了并且也染上了爱滋病,家里的房子也被政府没收了。女孩实在是没地方可去了,就只好去了学校(因为那是她唯一可以去的地方了)。但是好景不长,女孩为了她的好友,15岁就和好友一起开始了流浪生涯。虽然是在流浪、虽然妈妈从没有尽过自己的职责(但女孩一直记得在她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曾经爱过她,曾经带着她从山坡上坐在一块硬壳纸上从上面滑下来;这是女孩对于妈妈爱她仅有的一点点回忆)。所以女孩总是放心不下她的妈妈,还是经常回去照顾她。直到有一天,她跑去妈妈常喝酒的那家酒吧去看妈妈。结果,终于传来了那不幸的消息,妈妈走了,永远的离开她了。

又过了几个月,女孩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这样过下去了,她得做点什么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就选择了去上学,读高中。那时她已经16岁了,凭着天姿聪颖和凄凉的身世,赢得了上学的机会和老师的青睐。上高中要花费四年的时间,可女孩不想等到21岁才高中毕业,所以她付出了比常人多很多倍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和工作(她在半工半读,因为没有人供养她,只能靠自己来养活自己)。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以每科平均95分以上的优异成绩,争取到了《纽约时报》提供的免费上哈佛大学的宝贵名额。同时也成为了《纽约时报》的一名工作者,且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寓,那年她才18岁!!!

当记者问到,她之前在垃圾堆里捡拾食物的时候她现在是怎么看的?她又是怎么做到现在这一切的?如果可以的话,她能够做到和最想做到的事情是什么?她说:“我能怎么看呢,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又怎么能做不到呢?!因为父母教会了我很多的东西;如果可以、如果我能做到的话,我还是希望我的家庭 2

能够复原!!!”即便是有过那种不堪回首的日子,而在她看来也是自然的,因为那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过程,自始至终她都没有抱怨过自己的出身和父母,而且到最后她还是希望家人能够团聚在一起。

真是太感人肺腑了,多么善良、坚强、勇敢的女孩啊!试问我自己,能够做到这样?我的答案是,绝对不可能!如果换作我是那种环境下长大的,早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了,更别提去学习了。比起她来我是何其的幸福啊,可是生活在蜜糖中的我又都做了些什么呢?每天只知道凄凄唉唉,不是坐在家里怨天尤人,就是说这也无聊那也没意思。曾经无数次的梦想着,要是我当初学了这个就好了,要是当初我学了那个就好了,可惜却从来都没有一次去付诸行动的,再者就是半途而废。更不懂得该怎样去善待家人和周围身边的人,只是一味的去索取,而且有时还嫌给得太少了(包括爱)。甚至于有一点点的情绪都要带给自己身边的人,却从来没想过以一颗包容的心来善待每一个人。唉,想想真的是太惭愧了!!!

穷则思变,从古至今都是这个道理,当一件事情以一种方式解决不了的时候,就要改变一种思维方式,以另一种方法去尝试,我觉得这应该就是人作为高等动物,为适应环境而特有的能力。

3

 

第二篇: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从来没有一部励志题材的影片像《风雨哈佛路》这部剧一样带给我这么大的震撼。这部电影并不是什么好莱坞大片,但影片着实让人深有感触。

说实话,影片前半部分的基调让我有种弃片的冲动,个人觉得描写的很阴暗。开头就展现出了女主角的成长环境。父母吸毒,致使生活环境混乱不堪,但她并没有因此嫌弃她的父母。正如影片开头Liz所讲:“我非常爱我的妈妈,虽然她吸毒、酗酒,几乎失明,甚至是精神分裂,但我绝不会忘记她爱我,虽然她曾经做错一些事,一直、一直、一直······”这样的生活一直在继续,在她十五岁那年,虽然她的妈妈快死了,爸爸也离开了她,但她一直相信前面的路为她敞开,就这样,Liz开始了流浪。

我觉得这部影片带给大家的并不是无论多艰难都要振作,都要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去,因为我并没有看到女主人公在经历一系列悲痛事件后重新振作起来的明朗,但就是这种内敛的表情,不崩溃的尊严和不狼狈的痛楚深深地打动了我。在Liz的生活跌到最糟的时候,她做过乞丐,捡过垃圾箱里的食物,但她并不在乎,一直是那副表情。在Liz母亲因为吸毒去世的那天,在墓场里,没有墓碑,甚至连简单的葬礼都没有,只有一个坑和一副棺木。在棺木就要被下葬的时候,她依旧没有哭泣,只是跳上棺木,静静地躺在上面。虽然她的母亲的结局如此悲惨,但Liz的展现出撕心裂肺的哭喊,也不是茫然无措,她只是趴在那里。但我觉得正是这样的一个场景才更加烘托出了Liz的坚强。

Liz是一个坚强的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她从来没有迷失自己,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而她的同伴正好和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人都是如此艰难地在社会上挣扎着、生存着,但她的同伴在人生的道路上显现出了迷茫、困惑,甚至是自暴自弃,而Liz并没有如此。都说只有在天空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才能抬起头看到天上的星星。她生活在母亲去世,父亲吸毒,无依无靠的流浪在街头,遭到无法再糟的环境里,她一直在坚强地生存。Liz冷静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坚毅成熟的行走在纽约街头。

最后因为不甘于这种无依无靠,没有前景的生活状态,Liz选择了接受教育。从此,地铁、厨房都成为她学习的地方。在哈佛的校园里,她下定了决心要考上这所大学,并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着,不管中间的过程有多艰难。剧中的一句话

我印象特别深,Liz说:“我想和人们站在一块儿,不想在他们之下。”就是这一句话的信仰,她付出了多于常人的努力。在她18岁生日那天,她向纽约时报寄出了准备了四个月的那封信。最后她成功了。她的平均成绩95分,并且是班里150名学生中的最高分,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四年的高中学业,成为第六届纽约时报奖学金的获得者。

“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往前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她说:“我不会累垮,我会挺过来。”

这就是Liz。一位父母吸毒,8岁开始乞讨,15岁开始流浪,母亲死与艾滋,父亲进入收留所,用两年的时光完成高中四年的课程,获得纽约时报4年的奖学金,进入世界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学习的女生。她是一个传奇。

看完Liz的风雨哈佛之路,不由的思考起自己的人生。相比于Liz的童年,我们真是幸福好多,无忧无虑地成长。或许是生活得太安逸了吧,时常会感觉到生活的颓废,心态不够积极。对待人生的态度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我们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虽然我们的大学之路没有风雨,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是自己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大一时听到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大学,过得不让自己后悔就行了。”看似简简单单的语气,但当中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的。或许没有Liz那么刻苦,但我们努力了,才能使大学生活更有意义。 冯其实

2012/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