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面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向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初中生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阅读能力?初中生应具备四种阅读能力:认读能力 理解能力 分析能力 评价能力。
为了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继续强化学生的认读能力
教学是循序渐进的,小学阶段是训练学生加强阅读能力的初始阶段,到了初中就要进一步加强。认读就是要求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读准生字字音,读懂新词的词义。正确流利的诵读课文。由于小学有这方面的要求,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上面这两项任务完成。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认读能力,也可以说初中阶段是继小学对学生认读能力的强化阶段。例如,我在教孙犁的《芦花荡》这一篇小说时,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也比较多,我就布置学生按照自己的认读能力去预习课文。到上这篇课文时,就检查学生是否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可以通过提问,小组交流或个人诵读课文片段的形式检查学生的认读能力。学生无法解决的可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在学生进行阅读中还要求学生力求对文章的大致了解,在生字词解决之后,让学生谈谈读后的大致感知。通过如此训练,加强了学生初步对课文阅读的认读认知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具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初中生阅读能力具备的最低层次的要求。
二、改革教法,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
1、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的深刻。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的交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如《芦花荡》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就可在作者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中体会出来。那么,怎样理解抗日英雄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呢?学生就在按照自己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还有环境描写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着深远的寓意,这些内容综合起来分析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就丰满了。有的说老头子是有爱心的也是爱国的,你看他对大菱小菱就像对自己女儿一样好;有的说老头子因为爱国才敢出入自如的穿梭在芦苇丛中,不怕日军;有的说过于自尊与自信不好;有的说如果不过于自尊与自信就没有后文对日军的复仇??可以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老头子的形象是有了正确的理解和分析的,只是各自的理解与分析存在个体差异。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总之,课堂上阅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而且仅仅靠阅读课的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大量的阅读练习。
2、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 ,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此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我认为训练时要讲究“适度”、“梯度”、“力度”。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当然不行,但如果坡度过于平缓,也会让人无法领略克服困难的愉快而丧失攀登的兴趣。因此,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跳一跳”便“摘到果子”。讲究“梯度”,就是要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
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可以是各年级教材中的象、《社戏》、和《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台阶》、《桥之美》等自读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拔。在此基础上,便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阅读知识和阅读理论,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同时,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文体上,应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再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和关键词。理论结合反复的阅读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自然是有较大的提高的。
三、重视读与写的结合,培养阅读评价能力
评价就准确客观地把握文本相关问题在理论中的地位和现实实践中的意义及作用。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对语文知识的巩固与完善,对写作能力的顺利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对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生阅读的一方面为了获取信息,阅读能力如果进一步提升,那么就不会单单满足于获取信息,而是进行对说阅读的材料进行评价。这就需要学生具备阅读的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和注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评价能力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平时通过课文的学习后,教师应常常训练学生对所学文章谈谈感受或看法,当然老师刚开始训练学生对文章的评价应先做示范,接着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一般地,对一篇文章的评价可以从作者的构思,取材、写作手法、文辞以及写作特点进行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例如引导学生阅读《芦花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入手:确定这是一篇小说。1,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通过哪些方面进行 2,分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3,环境描写与中心的关系。当然还可以从构思,文辞等方面去评价。
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评价能力,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拿一篇现代诗歌来阅读后加以赏析,写成一篇“我对?的赏析”,让学生努力加强对该诗歌的阅读理解,在理解阅读中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受及评析。
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师生互动分享心得体会,是学生知道自己的评价合适与否。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内容提要】阅读和写作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通过培养阅读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好的途径。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能力的培养,笔者归纳为四种:一、培养热爱读书的情趣;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三、加强课堂阅读指导;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能落实这四种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一定能提高。
【关键词】阅读和写作 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读写结合
笔者教了近二十年书,发现中学生在阅读这块丢分特别多,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更是害怕阅读。很多学生要么读不懂文章,要么答不到重点,要么根本理解不了,更有甚者,一遇到阅读题,干脆放弃。阅读能力不强,写作水平也高不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书读得少,另一方面是没有掌握答题的技巧,第三方面是写得少,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那么阅读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由这几个方面构成:一是检索能力,即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语言的理解程序;三是分析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的能力;四是归纳能力。当然四种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读”字的,那么如何在初中生中加强读的训练进而培养其阅读能力呢?笔者归纳了最基本的四种途径。
一、培养热爱读书的情趣
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喜欢读书,觉得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乐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主的学习态度,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教师要塑造较完美的自身形象——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仪表美。注意让学生从教师的良好修养中感受美、接受美、启迪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三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能力未必一定要从读名著开始,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那么完全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呢?习惯在没有养成的 时候,你多少要下一些自我强制的工夫,即要靠自己刻苦训练,不靠别人教导。当我们"乐其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就变成了习惯。习惯的培养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 毛泽东主席就是这样一个典范,凡他所读过的书中,都有批注的痕迹。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跟随老师的讲解,对重点语句及文章结构内容作点评,把教师讲解中的关键言简意赅的记在相应的位置上,可记难认字的音,难解词的义,关键句的作用,还要做一些简单的评点,这对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深刻的思维方法很有好处。不仅在
课内,在课堂以外读书也应保持这样的好习惯。若把"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定会获益匪浅。
2、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著名的作家能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闪耀着思想的光辉,焕发出独具一格的魅力,无不是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果。鲁迅的文章睿智、深刻的底蕴,绝不是某个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得益于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思索,从而迸发出无数不朽的篇章。毛泽东的"四勤"学习法中的第三勤说的就是"勤想",就是主张"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多思、善思",不"尽信书"。
3、养成"博闻强记",多背诵积累的习惯。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能使我们更熟悉文言诗句,增强语感,增强感悟能力,积累文学素养。这些背诵的知识,犹如储存在头脑仓库中的丰富物质,一旦应用时便犹如源头活水般涓涓涌来,就不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要求学生背下来后,对于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作文就大有好处。
4、养成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 许多同学常常是把学习语文课文和学习写作当作两回事,导致课文、作文"两张皮",哪个都不得要领。殊不知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上乘精品之作,是写作中难得的极好范文。若能养成常写读书心得、随笔等习惯,那就是真正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珠联璧合,、融会贯通了。著名作家三毛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常常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又常常是文思不可遏制地泉涌笔端,直到深夜。一篇篇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和洋溢着文学才华的文章,经常是在读书与写作相伴中诞生的。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要求学生写日记或读后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
三、加强课堂阅读指导
老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占有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
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阅读课文前,教师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复述课文,既达到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掌握课文要旨的目的。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形声的摹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阅读后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各位名家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各具特色,这是因为作者刻画人物抓住了特点。我们亦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堂上训练: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若学生在这方面能认真对待,不但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特别是学生,在他们跌跌撞撞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时,更需要一本好书把他们牵引走向成长的彼岸。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选择好入门之书。在当今世界,学习大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应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有中外名著,科幻读物、作文选、现当代少儿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全面。因此,授完新课,教师可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文章给学生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光名胜、地理环境等读物、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总之,所推荐的读物,尽可能多种类型,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畅销的通俗小说、流行的热门作品,如泰戈尔的《飞鸟集》,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杨红樱小说》,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等进行赏读,从语言的准确性、合理性、审美性等方面体会语言之魅力,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的粗浅认识,但我相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只要能具体地做到这些方面,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努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一定能得到提高。
少教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合学教育打造教学动车组有感张素兰老师李景龙老师的合学教育理念其灵魂的实质就是少教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我校运行…
好玩的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几种有效途径南昌二十八中陈宇春一语文素养成果展示春之美清明小报读书小报教师节贺卡新年亲情贺卡桥之美二提高语…
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
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
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