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

作者:路遥

“命运可以把梦想变成现实,也可以把现实变成梦想。”这是路遥《人生》中的一句话,很引人深思,让我想到,人的一生是随着际遇而转变的,所以不论碰到何种状况,我们都要随遇而安,不能因为一时的贪心而失掉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东西,比如真心、良心等。

我是因为偶然的一次机会而看到这一部小说的,看了他的《平凡的世界》以后,感觉他对人生命的剖析是那么的清楚,所以就想拜读一下其他作品,于是有机会读了这本书。这部小说里面描写的各个人物都非常鲜明、有个性,可以说是有血有肉,每个人的行为都不能单纯的用好坏去评价。主人公当然是高加林,他几经浮沉,最后回到了原点,但是结果已经不一样,他失去了拥有金子般心田的巧珍,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虚荣和巨大的落差,见识了更广大的世界之后,他没有摆平自己的心态。但是我们都不能去怪他,一个青年犯错误又有谁忍心去责怪呢?经过了经验教训之后,他慢慢就会读懂人生这一本厚书。所以,有时候选择就在一念之间,一念之差就会造成天壤之别,千万不能小觑。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人物就是巧珍,她拥有金子般的心,全身心地爱着她的恋人加林,不顾世俗的闲言碎语,当加林抛弃她以后,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原谅加林,好好活着,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还不计前嫌的为加林求情。她虽然是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但却拥有土地般博大的胸怀,我们不得不尊敬、佩服。

亚萍这个人物很难去评析,就像书中她自己说的,她既爱加林但同时也不喜欢加林的农村人身份,在权衡利弊之后,她只能选择抛弃加林,爱情是伟大的,但同时爱情也是脆弱的,我们不能去骂她自私,因为我们没有处在那个环境中,谁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只能说每个选择都会导致不同的人生之路吧!张克南无疑是这个事件的受害者,但他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接受了事实,不去抱怨任何一个人,因为生活有时对一个人是残酷的,我们要学着接受。马拴呢!是哥哥好小伙子,老实、善良、能给人带来安全感。至于刘立本、高明楼、高玉德、德顺老汉,则各有各的特点。文中还穿插描写了社会的一些变革,引人深思。

面对人生的突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摆平心态,不要为了单纯的虚荣心去伤害别人,有些东西丢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就像柳青为本书说的一样“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就是人生。

 

第二篇:伦理学与人生读后感

王海明.伦理学与人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9.

一.文章框架

第 一 讲 伦理学: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

第 二 讲 道德本性:起源和目的

第 三 讲 道德终极标准: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

第 四 讲 人性:生之谓性

第 五 讲 爱有差等:最深刻的人性定律

第 六 讲 善:道德总原则

第 七 讲 公正与平等:社会治理的根本道德原则

第 八 讲 人道和自由: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

第 九 讲 异化:社会治理的不道德原则

第 十 讲 幸福:善待自己的普遍原则

第十一讲 良心与名誉:优良道德实现之途径

第十二讲 品德:优良道德之实现

文章先归结出道德价值推导公式:

前提一:道德如何(道德价值标准)

前提二:行为事实如何(道德价值实体)

结论一:行为应该如何(道德价值)

结论二:优良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相符的道德规范)

然后推导出伦理学的全部对象,得出伦理学公式,然后围绕伦理学公式借由大量的实例来进行论述。

二、摘要及思考

伦理学,就其最重要和最完美的部分来说,并不是怎样做人的科学,而是如何治国的科学,是治理社会的最高级、最重要、最关键的科学。伦理学,就其全部内容来说,则是关于道德价值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优良道德就是与道德价值相符的道德;与道德价值不符的道德是恶劣道德。(P2)

思考:这里指明伦理学的重点是如何治国而不是怎样做人,让我想到了孔子,因为孔子的思想的作用与伦理学正好相符,我们都知道,孔子游行各国,宣传他的思想——“仁”,主要是让统治者来治理国家,我在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当时孔子的思想就相当于现在的伦理学的作用呢?但是也应该看到孔子思想的弊端,毕竟他的思想是在国家建立之后才可以实行的,如果用孔子的思想来建立一个国家那是相当荒谬的,回到伦理学,我们应该认识到:伦理学尽管对我们的道德方面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不可盲目利用,这就牵涉到伦理学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了。

伦理学诞生的真正原因:伦理学的意义显然全在于避免恶劣的、错误的道德,制定优良的、正确的道德。因为制定道德并不需要伦理学,伦理学诞生之前,道德早就存在了:有社会,斯有道德焉。只有制定优良的、正确的道德才需要伦理学: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伦理学,亦即道德哲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P4)

思考:这里进一步界定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这里明确指明优良道德,也指出了伦理学的诞生原因,解除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误解,原来伦理学是道德产生之后产生的,也就是说原本的道德有恶劣的道德和优良的道德,但是为了避免恶劣的道德、制定优良的道德才产生了伦理学。在这里不免让我想到:为什么伦理学有这种功能?还有没有其他的学科有此功效?

道德的实现与道德根本不同:道德的实现不是道德而是活动,不是规范而是行为。所以,

道德的实现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P17)

思考:促进社会发展的是道德的实现而不是道德本身,我赞同,在我看来道德的实现与道德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比如评判一个人道德不道德,如果只是听他说我是个道德的人或者不道德人是不能说明问题的,也不排除有人认为自己是个道德的人但是由于他的无知,其实并没有达到道德的人的标准(暂且不考虑道德的人的标准问题),只有他真正达到道德的实现才能说他是一个道德的人,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达到道德的实现,社会的进步还远么?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如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社会的存在发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美德与道德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拥有美德的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但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使拥有美德的人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如身败名裂)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安身立命),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所以道德的起源与目的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而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和美德之外的他物: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和幸福。但是,只有道德的特殊的和直接的起源、目的以及标准,才可能是为了增进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道德终极的起源、目的和标准,则只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利益。这样,一方面,当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一致时,便应该既增进人类利益又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甚至应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而增进动植物的利益;另一方面,当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放生冲突不可两全时,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便不起作用了,这时,便应该诉诸道德终极目的和标准“增进人类的利益”,从而应该牺牲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保全人类的利益。(P22)

思考:文章中采用了很多实例来说明上面这个问题,比如说偷盗欲望的满足是善,我没办法接受作者的推论,尤其是小偷的实例,尽管理论上或许没有错误,但是毕竟偷盗是大家公认的一种恶,怎么就是一种善了呢?难道就是因为小偷得到了好处?怎样才能成为一种必要恶呢?莫非小偷偷东西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后面的实例提到增进人类利益时我想到了教育心理学课上老师讲的一个实例,火车面对一个岔路口,是应该去轧死爱因斯坦还是五 个芸芸众生呢?老师的讲解是保住爱因斯坦,牺牲大多数人,我认为不妥,其实作者将动植物和人类相比,扩大来说,也可以推到人和人上,目的反正都是增进人类的利益,但是我觉得不妥,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尽管一个爱因斯坦的贡献比五个芸芸众生的贡献大,但是生命都是可贵的,有什么贵贱之分呢?

理智无力欲无眼(冯友兰),理智就像眼睛,因而能够指导每个人的行为。但是理智没有力量,它不是行为的动力。行为的动力是没有眼睛的盲目欲望,是没有眼睛的盲目的感情。这也是非理性主义的基石,是非理性主义的合理的核心思想。斯宾诺莎说:需要并不能直接引发行为,需要只有被觉知而转化为欲望——欲望就是对需要的觉知——才能引发你的行为。(P89)

思考:这段话我觉得很好,的确,理智仅仅起指导作用,但是却没有力量,而欲望正好可以提供动力,就像一个断腿的人,虽然他能看得见前进方向,但是没有前进的能力,一样还是没法前进,这里的眼睛就相当于理智,双腿就是欲望,所以,如果想走的远,必须两者配合好。

你做什么你就是什么:做什么事、有什么行为就是什么人格。——海德格尔(P112) 思考:我觉得这句话不对,行为就可以决定人格么?一个人去偷东西,他的人格就是小偷么?那么像科尔伯格里的那个为了妻子的生命安全去偷药的人难道也是小偷的人格么?当然不能片面的说他的人格是什么人格,因为人格是个很复杂的概念,正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也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

无私利他的正道德价值最高,是伦理行为最高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最高原则,是善的最高原则,是至善;单纯利己的道德价值最低,是伦理行为最低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最低原则,是善的最低原则,是最低的善;为己利他是利他与利己的混合境界,其道德价值介于无私利他与单纯利己之间,是伦理行为基本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基本原则,是善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的善。利他主义(其代表主要是儒家、墨家、康德、基督教)否定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而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合理利己主义(其代表主要是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老子、韩非、梁启超)否定无私利他和单纯利己,而把为己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个人主义(其代表主要是尼采、海德格尔、萨特、杨朱、庄子)否定无私利他或为己利他,而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所以,利他主义与合理利己主义以及个人主义不过是分别夸大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三大善原则而堕入谬误的片面化真理而已。(P134)

思考:这里主要说明了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这三种道德价值的不同,是依次降低的,进而引出三大主义,其实都是对这三大原则的夸大,但最终都得出了片面化的真理。

《论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以直报怨”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以德报怨,是美德的最高境界;一是以怨报怨,是美德的基本境界。以德报怨属于仁爱范畴,所以说是美德的最高境界;以怨报怨属于公正范畴,所以是美德的基本境界。(P171)

思考:论语里这段话我觉得主要是“以直报怨”这个词最重要,他的两层意思概括了两种情况,也就是该以德报怨时就以德报怨,该以怨报怨时就以怨报怨,这取决于你是站在仁爱的立场还是公正的立场了。

不公正就是恶的不同等利害相交换,就是恶的不等利交换与恶的不等害交换;公正就是同等的利害相交换,就是等利交换与等害交换。这就是公正与不公正的定义。(P173)

思考:这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解释,我一直觉得公平就是以平等来衡量的,而且公正更倾向于好的一方面,不公正倾向于坏的一方面。

权力所保障的那种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必须且应该的索取,就叫做权利。权力所保障的那种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必须且应该的奉献,就叫做义务。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分析表明,人类只与有利于自己的动物之间,才存在权利义务关系。(P181)

思考:这段话还是有一定的推理在的,有待思考。

康德认为只有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类,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才可能负有义务;没有自我意识的非人类存在物,如那条老狗,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而不可能负有义务。这是错误的。因为正如动物权利拥护者们所指出:婴儿、精神病患者和痴呆症患者等不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同样享有权利和负有义务;只不过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四由其代理人帮助行使和履行罢了。(P182)

思考:这段话是反驳康德的,记录下来。

所谓人道,作为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其广义来说,人道是基于人是最高价值的博爱行为,是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而善待一切人、爱一切人、把任何人都当人看待的行为,也就是把人当人看的行为:把人当人看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广义的、浅层的、初级的总原则。就其狭义来说,人道是视人本身的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而使人自我实现的行为,也就是视人的创造性潜能的实现为最高价值而使人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的行为,也就是使人成为人的行为:使人成为人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狭义的、深层的、高级的总原则。自由是自我实现的根本条件,二者成正相关变化:一个人越自由,他的个性发挥的便越充分,他的创造性潜能便越能得到实现,他的自我实现的程度便越高。因此,自由乃是人道的根本原则。人道和自由固然是一种应该如何善待他人的最高道德原则;但究其实质来说,乃是统治者应该如何善待被统治者的最高道德原则,是统治者应该如何治理社会

的最高道德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P198)

思考:我比较喜欢人道这个词,觉得他比较注重人本身,把人当人看,注重人的自我实现以及创造性潜能的实现,上面对人道做了广义和狭义之分,比较具体。

一个人只有当其创造潜能得到实现时,才能说他是自我实现。(P210)

思考:这里文章中举例说有人有偷盗的潜能,如果他真偷了,当然不能说他自我实现了,所以自我实现并不是任何潜能的实现,而是指创造潜能的实现。

异化是在不自由、受奴役、被强制的情况下,自己做出而又异于自己的行为,是自己做出的异己的、非己的行为,是自己做出的不是自己的行为。因此,异化是自我实现的根本障碍,二者呈负相关变化:一个人越是异化,他受他人意志支配的异己的、非己的行为便越多,那么,他便越缺乏个性,他的独创潜能便越得不到发挥,他的自我实现程度便越低。异化是自我实现的根本障碍,使异化具有最高和最大附加值。因此,消除异化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道德原则:使人自由是人道正面根本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正面最高原则;消除异化则是人道负面根本原则,是社会治理的负面最高原则。经济异化是直接或间接造成异化——政治异化、社会异化和宗教异化——的最根本异化。经济异化起因于人身占有、人身依附等非经济强制和私有财产、资本等经济强制,因而其消除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则:一是消除人身占有,二是消除人身依附,三是废除私有制,亦即实现共产主义。(P238)

思考:异化原来是跟道德也有关系的,消除异化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使人自由是人道正面根本原则,消除异化则是人道负面根本原则,具体内容我还没怎么弄懂。

良心的主要问题是其来源:一个人怎样才能有良心或良心较强。每个人的良心强弱,固然与他自己的道德修养等偶然因素有关;但就其必然性因素来看,则直接来说,取决于他希望自己做一个好人得到的需要的多少,根本来说,则取决于他因自己品的好坏而得到的赏罚利害之多少:他因品德好而得到的赏誉越多,他因品德坏而遭到的惩罚和损失越多,他做好人而不做坏人的道德需要便越强,他的良心便越强。名誉的问题主要是其价值。名誉具有巨大价值:它一方面使人遵守道德从而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另一方面则推动人们奋发有为、取得成就。但是,名誉同时又具有相当大的负价值,它往往使人陷于邪恶:假仁假义和自我异化。这种负作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依靠良心来消解:一个人不应该昧着良心追求虚荣,而应该凭着良心追求虚荣;不应该以自我异化、屈己从众的方式追求光荣,而应该以自我实现、实现自己创造性潜能的方式追求光荣。(P302)

思考:上面是对良心来源的概括,感觉比较全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