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读《红楼梦》有感

每个人都有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偏爱和解读,相对于其他的古典小说,我更喜欢《红楼梦》。从小就读《红楼梦》,也看了很多由《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等,但是每次都觉得若有所失,直到最近的一次,又一次翻开,才得到了许多年少时没有的体悟和感动。

《红楼梦》从她诞生之日起,就决然迥异于儒家正统文学,她非凡和独创的对古典儒家思想的颠覆,导致了她成为从古至今颇受非议的原因。清朝时期对她的禁锢,没有遏制住人们传阅、传抄《红楼梦》的步伐,每一次阅读我都感叹于作者对生命解读得深刻,也感叹他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清朝能写出这样一部颠覆性的作品。由《红楼梦》衍生出一个学派称为“红学”,我也读过一些有关红学的书籍,比如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胡适之先生的作品等。但是红学真如大海浩瀚,到后来甚至有的研究者根本脱离了小说文本,去探索一些外围的东西,比如作者是谁,贾宝玉到底代表谁等等一系列考证问题,我觉得这种脱离作品本身而去强加解读的做法是有悖作者思想的,而真正想有所得,还是要回归文本,从作品内部做研读。

《红楼梦》一直被人们误解,本来的《红楼梦》就是一本青少年意味的小说,但却往往被冠上古典学究的帽子,书中主角贾宝玉13岁,林黛玉12岁,而协理荣宁两府,管理300多口人的王熙凤也就17岁而已,贾母也就60多岁而已,而我们看到的电视剧中往往把人物年纪扩大了,导致正常的少年儿童心理被误解为扭曲的人格,可是在封建文化下的教养,使得他们往往看上去显得成熟,但却是掩饰不

了小女孩小男孩的天真和烂漫,所以,在我又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站在一个青少年成长的角度去看这本书,往往就得到了不同的感悟。作品着重描写的大观园,其实就是一个“青春王国”,可是在以往古代的封建生活里是没有青春可言的,古典的总是历史的。不如用青春的眼光来看《红楼梦》,这些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处于心智刚略显成熟,情感懵懂不知如何掌控自我的时期,所以所有有关于情情爱爱的纠葛,都被现实社会的人们误解。我觉得我最大的感悟在于《红楼梦》应该在年轻的时代重新活过来,书中对于男孩女孩的懵懂恋情,对于性的萌发描写,都是十分真实而且全面的,曹雪芹是一位十分细腻的作家,每一个小的方面都不错过,这都是值得青少年们了解和感动的。

最令我感动地方在于,作者立于全知的文学角度来描写书中的每一个角色,写王熙凤是十分精彩的:“??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每当王熙凤登场便是喧嚣热闹非凡,毫不吝啬笔墨,对其进行甚至长达好几页的描写。而黛玉出场却绝少外貌衣着描写,把黛玉描写得似乎是天上仙子游逗人间,等她走了能记得有她,但却记不起长什么样子,林黛玉的美是像月光一般的,“船过水无痕”的,黛玉是心灵的存在而不是现实的存

在,但是在八十一回后,别人续写了的《红楼梦》中却有了细致的衣服描写,这个仙子失去了其灵性,这也是旁人无法企及曹雪芹的重要之处。书中300多个人物,每个人都是不同性格,但是作者都能表现得极其完美和深刻,仿佛是把自己拆分为300个灵魂,使得每个人都有血有肉。

《红楼梦》中多隐笔而且都多付与诗词之中,以及情语景语交融的完美至极,而前几次我总是忽略了这些地方,但是每次被感动的往往也都是情到深处寓于景中。不管是大观园的建筑美、园林美,所有的古典精致在此书里都被发挥到了极致。

曹雪芹是执着的大文学家,对自我的执着,不拘于封建儒家的拘束,他奉献10年心血呕心沥血的作品,带给后代的不仅仅只是饭后一点消遣,而更多的应该是对人生对自我的反省和感悟。而这就是我读了《红楼梦》后的一点感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