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号教室》读后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看到《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个题目,感觉有点新奇,对于教师来说教室是最熟悉不过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为什么是56号?奇迹是什么呢?我充满了好奇。我翻开书本,用心的品读着《第56号教室的奇迹》,自己的内心不时的被感动、共鸣充斥着:雷夫的教育历程和教育信念是那样熟悉而新颖;雷夫的教育观点和信念是那样独特与执着。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一名好教师”都非常有借鉴意义。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它就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教育实践生活中,在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哪里需要改进,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第56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第一章中“给我一些真相”里面讲述的故事,在我的教育生活中也曾遇到。记得那是我第一年做班主任,我们班一个男生也像艾里克斯的似的,在连续三天“忘记”带作业后,终于,我再也忍不住,当着全班学生对他大吼大叫,把他书包里的东西全都倒在地上,让他找作业。其实,我早已知道他又忘记写作业,我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完成作业而生气,而是因为他一次次的对我撒谎,让我很气愤。看了艾里克斯的这个故事,我想,我比艾里克斯的老师幸运,孩子的家长并没有找到学校来找我算账。其实,现在看来我和那位老师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对这个孩子造成了伤害。如果当时,我像雷夫对待丽莎一样,那事情会有另外一种结局,也许这个男孩自己就会不好意思的来向我承认他撒谎了,也可能以后都会完成作业,或许??

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我已不再那么冲动,学会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处理事情时能够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建立了与学生的信任,平和、

友善、诚实、公正而又通情达理的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像家一样的避风港。我学会了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多做加法,以此激励学生,带动其他的学生来竞争,而不是处处针对他们的缺点做减法,努力成为一个令人喜爱的老师。

通过对《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研读,我还明白了,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的东西——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依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

书,还在品读;收获,却很多很多。徜徉在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我也犹如雷夫老师的学生那样,深深地迷恋在这理想的“教育国度”之中了。真诚的祝愿所有的老师都能够开心、快乐地工作,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快乐的学习、茁壮的成长!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艾斯奎斯的教学目标始终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他认为“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他总是提醒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在他的教育评价中,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团队合作等的要求,他将教育目标定位立于人生、生命的高度。如第56号教室的体育课目标是这样设定的:学生要每天运动;学生要认识体育基本原则和动作的重要性;学生要随时随地展现优异的运动家精神;学生要明白团队合作的价值;学生要把他们从体育活动中尝到的种种经验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中。

“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 这句尹健莉老师的话,引起我的思考与联想。我想,一间教室的容量,从空间上来讲一定是有限的,但从它所创造的价值上来讲,是无限的。雷夫在他的第56号教室中创造的价值就是无限的,因为这里每天都在上演成功、喜悦,并诞生着奇迹。于是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教室。

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过多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多,学生常常觉得比较枯燥,学习的兴趣大大减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教师教授为主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设计也千篇一律,忽视了城乡、班级、学生个体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很难起到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见,关注、研究学情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知识体系往往具有前后相续的特征,先行知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二是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及经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及生活经历不同,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也相差甚远。三是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学生关注点的不同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具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能力、身心特征等“学情”因素。

课程标准规定: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开展互动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设计形式多样的各种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动起来。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如果还固守传统的以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无助于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让政治课“活”起来,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情景模拟、讨论法、体验法、合作学习、学科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政治课同样也能上得有滋有味,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教育,也提高了一定的学习技能。

在《家家奉献 建设社区》一课,讲到人人有责爱护社区环境时,我进行了知识拓展:垃圾分类。大多数居民都能做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但究竟有多少人知道垃圾如何分类,本来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划线操作,试讲下来,效果不是很好。于是设计了“垃圾分类”的实物操作,直观形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通过亲手实践,同学们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

在教学的一开始,我原本设计了一个反映社区居民不良卫生习惯的小品,通过小品,倡导要悉心爱护社区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觉得表演的痕迹浓重。当时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何不让学生自主到社区进行调查活动,那不是更直观、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于是我在课前设计“啄木鸟行动”,让学生走进社区,拍摄社区中破坏环境的不文明现象,对居民就社区环境问题进行调查问卷,采访社区居委主任、社区警察等,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样下来,既提高了学生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教育也更有说服力。

在新课的导入中,我运用了学生视角的社会热点,运用了表现邻里关系的音乐,运用了大量发生在学校、社区的图片??.,这些资料都是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观察、参与、体验,从而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曾经有过成功、有过失误,但我会用雷夫老师的话来激励自己:“要达到自己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

 

第二篇:56号教室读后感3

《教室的第56号奇迹》读后感

当我拿起这本书读时候,首先被雷夫艾斯奎斯说的一句话所吸引,“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看一下这位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他是个在教育中总能准确找到目标,从不偏离跑道的人。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而我们的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而我们老师也许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甚至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却始终是个门外汉。有些人可能干得风风火火,却不过是一个附庸者,也是无力者。这一点,只要看一下那些年年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的老师,却让孩子们叫苦连天,包括自己的孩子也很成问题。

越读到后面,我越发爱不释手了。虽然处于两个不同的国家做老师,但我们仍能从书中发现中美教育面临的许多相似之处。教师职业的确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选择这项职业,意味着教师的众多放弃和倾其精力的奉献。难怪雷夫老师能倾其所能地奉献自己一辈子的时间去呵护这些孩子们。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更要有像雷夫老师一样“三省其身”的智慧。在这里,我想到举一个案例:羽家亮,他是我们班有名的问题生,打架、睡觉、闹课、顶嘴、迟到、不交作业等常规问题层出不穷,很多老师都对他没有办法。

某天星期二,第一节是电脑课,我早早就候在教室旁,上课铃响了半天,还有一些学生没安静下来,也没有按要求准备好学习用品。羽家亮还没有回教室,我带着一丝不悦开始上课。课上了一半,教室门口出现了一个懒洋洋的身影,一步三摇地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是羽家亮。迟到了连报告一声也没喊。坐下来也不安静,一边翻书包一边跟前位同学打招呼,引起一般躁动。我于是停下来有意讲了一个故事:小狗獾在窝洞里饥饿地等妈妈,妈妈找食物回来的时候,小狗不是首先去抢食物, 而是先跟妈妈亲热才吃食物。后来我话锋一转说:连动物都有基本的礼貌,我们中有的人却没有,真是“连畜生都不如。”语音一落,全班同学都望着羽家亮。羽家亮侧着身子,头偏向外面,手里拿着一支笔在不停地敲打着桌子,我从他不屑的目光中看到了挑畔和反抗的味道,我隐约中感到了几分莫名的失败。果然,下课后, 我刚离开教室,他就和一名同学打了起来,原因是他说这位同学笑话他。中午放学,我把他和其他几位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留下来补做作业。其他学生都乖乖的拿出作业本来做作业,只有他趴在书包上装睡觉,显出一种对抗的情绪,我一下子发怒了,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大声训斥说:“为什么不做?”他没有应声,斜了我一眼,哼

了一声,又睡下了。正好有一位老师找我,乘我们说话的空挡,他偷偷的溜溜走了。此时,我彻底感到了失败的滋味。

我于是进行了反省。难道除了挖苦讽刺,粗暴惩罚之外,就别无他法了吗?我独自一个人静静地思索着。我又不由想起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因愤怒而失手打了一个调皮生一记耳光后愧叹自己“从教育的绳索上跌落下来。”的话。难道我也像他一样“跌落”下来吗?我这时才觉得自己今天的行为是多么暴躁冲动,多么愚蠢无能。这么做除了无情伤害羽家亮的自尊心外我换得到了什么呢?就像雷夫说的,作为教师有时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打开这本书,我久久不愿放下,它给我们做教师和做家长很多启发。雷夫告诉我们一个教育的信念:要达到真正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同时付出更加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

相关推荐